刘邦为何接连杀韩信,彭越,英布三员大将?

天天开心历史


刘邦必须杀韩信、彭越、英布,这是要想继续延续大秦帝国的统治制度所必须的过程,如果除不了这几个人,大汉必将又陷入西楚霸王的境地。

我们先说秦国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秦国经过七大人的努力,终于到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开始了有名的“车同轨、书同文”,天下开始实行郡县制。但是秦始皇忽略了战国264年来形成了格局秩序,特别是在各种制度同步上,还不完善。比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因为秦国原来的征发制度没有及时更改。各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秩序,加之秦国已让沿用了原来的法家思想统治,各国还没有适应过来。文化统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认同更是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大清帝国终其一生,都没有对中原文化形成根本性的认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秦国至少要经过三代人的稳定统治,才能将郡县制稳定的实施下去。

而且秦始皇做了一件事,直接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经济下滑,濒临崩溃边缘,就是统一了货币。原来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统一,都是基于本国利益而铸造,但是秦始皇统一了货币,既“孔方兄”,最直接的就是单个货币重量的差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导致了“通货膨胀”,这也是大秦军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为什么要封王

第一次封王。刘邦已经认识到了秦国郡县制的弊端,但是为了夺取天下,必须依靠各诸侯国的势力。在彭城之战后,刘邦的势力到达了低谷,魏王豹离去,本来归顺的诸王又都投靠到了项羽的怀抱。基于这种形势,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诸王,但是张良坚决反对,理由大致有8条,大意就是你现在还没有想封王就封王,想撤王就撤王的实力,诸王分封后,不会再追随你。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取消了封王的命令。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第二次封王。去了韩信假齐王这一次,在垓下之战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与项羽相持阶段,这个时候,刘邦发出命令,让诸侯全部向垓下集结,准备大战。关键的两个人物没有来,韩信、彭越。至于英布,这个时候已经丢失了地盘,跟随在刘邦身后。这两个没来的人,可是战争的关键。韩信,归项羽则项羽胜,归刘邦则刘邦胜,这是一个决定大局的任务。彭越,长期在项羽后方作战,如果他不切断项羽的后路,项羽一旦率军逃脱,刘邦后患无穷。这个时候,张良给了封王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这可是实质性的分封,土地标明了,原来的楚地归韩信,原来的魏地归彭越。为了击败项羽,刘邦迫不得已而为之。

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散也。

第三次封王。天下已定,这个时候,刘邦开始谦虚,诸侯分封上表,刘邦做了皇帝。但刘邦知道,这些人手里都有兵权,而且还有实打实的封地,经过战争的洗礼,基本上手下都是绝对忠诚自己上级的兵士。刘邦开始分封诸王,一共封了八个王。除了长沙王,都被刘邦杀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刘邦杀异姓王

个人分析,归根到底还是沛县帮和外地帮之间争斗的结果。这几个异姓王都是后来跟随刘邦的,原来跟随刘邦的,除了卢绾后来封为燕王外,其他都是侯的爵位。像陈平虽然是外帮,但是早早站队了,免了一死。

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周围,如果哪个王造反的话,尤其是韩信,自己身边的人无不是他的对手,关键是他没有站队,无论是吕后还是戚姬,就是同一时期过来的陈平,两个人都没玩一块去,终究以萧何、吕后两个人联手杀死。后来又是在吕后的计谋下,彭越以谋反罪处死。英布一看,轮到自己了,反吧,也就是这一年,英布的谋反成功终结了一个时代,刘邦在征伐英布的过程中受伤,半年后去世。

终其刘邦称帝后的7年里,完成了刘姓王代替异姓王的过程,基本上国内趋于平定。在战争中历练剩下来基本上是文官,武官基本上是老沛县帮的,都是既得利益者。

所以说,刘邦不仅要杀这三个人,其他的异姓王也要杀,这既是分封后派系的清洗,也是为大汉帝国的基业奠定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在王的基础上,迅速推行郡县制制度,保证国家的稳定统一。








傲虎楼主


陈豨推倒了刘邦大开杀戒的多米诺骨牌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是大汉立国以来危机四伏的一年,刘邦这一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平叛上,一年之内接连诛杀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

“(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高祖自往击之。斩布鄱阳。”

一年之内,从春至秋,马不停蹄,刘邦杀红了眼。虽然刘邦早有剿灭异性诸侯王,分封刘氏子弟以固国本的想法,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开杀戒还是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的。

推倒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的人是一个叫陈豨的诸侯国丞相。别看他不是王侯级别的人物,他与上面的三位王侯级别的风云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造反如同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斐迪南遇刺事件。”

我们先来看看陈豨的造反如何把韩信也拉下了水。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共谋反汉。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陈豨造反,触动了韩信的反意。韩信作为开国元勋,在刘邦得天下后不断受到猜忌,以惊天之功却被软禁至长安。犹如案板上的肉,随时任人宰割。想借机与陈豨里应外合,攻打皇宫。

韩信的结局如何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吕后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强令入宫,使武士缚之,斩之长乐钟室,遂信夷三族。”

野史记载韩信被吕后派人扒光了衣服,用竹签刺死。吕后的残忍毒辣可见一斑。

韩信之死肯定触动了彭越的神经。作为强盗出身的草莽,彭越原本没有异心,是如何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的呢?绕来绕去还是与陈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十年秋,陈豨反代地,征兵梁王(彭越)。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部将说王反,王不听。王怒其太仆,欲斩之。仆亡走汉,告之欲反。上使使掩梁王,捕之。”

彭越在陈豨造反时鬼使神差的生了病,暧昧的只派了一个将军从征,不得不让人浮想连篇。究竟二者之间有无密谋,也许是个千古之谜。但彭越的覆灭确实是由陈豨造反引起的是确凿无疑了。彭越的结局更是充满了戏剧性。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囚之洛阳上赦以为庶人,迁之蜀。彭为吕后泣涕,原处故昌邑,后许之。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迁蜀自遗患,不如诛之。’(十一年)夏,遂夷越宗族,国除。”

刘邦赦免了彭越的死罪,吕后表面答应替彭越求情,背后却力谏刘邦赶尽杀绝。吕后是一个歹毒的女人,但是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如果说彭越的造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么英布(黥布)的造反是确凿无疑了。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十一年,高后诛淮阴侯,布因心恐。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遍赐诸侯。淮南王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伺反。疑爱姬与贲赫通,欲捕之。赫言变事传诣长安,布遂发兵反。”

韩信被用竹签折磨至死,彭越被做成了肉酱(醢之)。“兔死狐悲”,不反就会束手就擒,落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英布的结局与韩信彭越一样。

《史记·黥布列传》记载:“长沙哀王使人给布,伪与亡,诱走越,信儿随之鄱阳,杀之乡民田舍,隧灭黥布。”

驰骋在楚汉争霸战场上的三个豪杰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韩信有心反抗奈何无兵,彭越无异心,束手就擒,被做成了肉酱。只有英布做了真正的抵抗,虽然兵败被杀。

那么推倒这一系列多米诺骨牌的陈豨结局又如何呢?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部将于曲逆,陈豨走。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在这场为了生存而殊死搏斗的博弈较量中没有最终的胜利者。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

高祖刘邦在剿灭英布叛乱时被箭射伤,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了。对于他个人来说,不算胜利者。但对他身后的大汉帝国来说却站稳了脚跟,一个盛世王朝呼之欲出。

  • 以上史料均引用自《史记》。

埋首故纸堆


西汉皇帝刘邦打天下艰难,得到天下亦是幸运。说他打天下艰难那是遇到了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说他得到天下幸运那是他有着初汉三杰之称的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刘邦都是亲身经历过,从九死一生,百战多变中历尽艰险终于登上了皇帝之位,拥有了汉家的国祚,他需要万分珍惜,加倍的呵护。可也是,一个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他能不看重他的身家性命家国天下吗!

说起初汉封爵的三个强霸之王莫过于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王在剿灭西楚霸王项羽的时候可是有条件的,刘邦许诺剿灭项羽后分封裂土,天下共主,在这样的情理之下他们才共同走到一起,围歼项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制项羽于死地,这是汉家建立天下的基本状况。汉朝建立以后,刘邦领教了皇帝的尊贵,国祚延续的重要,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的雄心壮志与身体的渐渐老去,他需要重新审视汉家天下的分封格局,诸王的心里变化,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必须对这些强势的诸王,采取行动,置于死地而确保汉家的国祚万年不变,更何况这些诸侯王他们又都是想跳出来想觊觎汉家的天下!汉家的成果,在这样的情况面前拥有天下的刘邦那是不会有任何的选择,不是杀一儆百,而是赶尽杀绝!刘邦是绝顶聪明的实用政治家,牵扯到汉家国祚的时候,别说是诸侯王,就是自己的连襟樊哙也是照杀不误。韩信、彭越、英布这些难以控制的诸侯王恐怕刘邦从建立汉朝开始就已经算计着怎样的除掉他们了,这些人刘邦那是非杀之而不留后患,因为牵扯到汉家的天下。另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思维在当时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刘邦已经捉住了天下共主的鹿,他那里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他必须百倍的珍惜而不敢怠慢,这是他的天、他的命,他的家国天下啊!


杨柳青青春之声


刘邦之所以要杀这三员大将的只要原因,他们不是嫡系部队不是一个村里出来的人,而且都是功高盖主。韩信,英布都有称王称霸之心。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自己的身世低微一旦做了皇帝最怕的就是这些人心里不服,所以杀一儆百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这些人不死他的江山很可能随时易主他人。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稳坐江山必须搬掉这些绊脚石。







80影院在线


因为害怕

三个人太年轻,并且都是异姓王。

这三个异姓王比另外四个强的太多,他们都有项羽的能力,是可以分分钟终结刘邦和其手下的。

刘邦老了,手下萧何张良等人毫无力量,太子年幼,大臣无力,他曾多次问过手下,说可以打得过韩信,没人做声,至于彭越,英布,是仅次于韩信的存在。

年轻,手握重兵,还经历了秦末以来所有历史事件,你是刘邦,也会吓得瑟瑟发抖的。

你会害怕,会痛恨这些年轻人怎么都跟项羽一样叫人害怕。你的选择不多,只有弄死他们,明的暗的不重要。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死的冤枉,属于扣帽子逼反,毫无公正可言。

因为公正在皇位面前,是不值一提的,亲情,臣属也不值一提,刘邦死前曾下令杀樊哙就是为了警告吕后不要夺他的江山,假如不是诸吕太废物,汉朝会姓吕。

恐惧让人迷失判断,失去最后的机会。

假如三王不死,刘邦托孤于他们任何一人,刘如意都可以坐稳江山,成为两汉之主。

可以说刘邦是成也恐惧,败也恐惧。可惜了。

恐惧使人清醒,走向皇位,皇位加重恐惧,这个加重的恐惧,又使人糊涂。

所以开朝杀功臣,成为后世很大一个特点。

张良封留侯,留而不杀,沛县派手下谁也不能动张良,简单直白。

韩信改封楚王,必死,楚怀王熊心,西楚霸王项羽,都是必死,所以韩信的谋士们看到了刘邦的恐惧,劝韩信为自己考虑。

韩信则不然,知恩图报,一心扶汉,可以说韩信具有绝对的开汉之功,远比张良萧何强的多。

得韩信者得天下,失韩信者失其位。

项羽败于垓下,如意死于毒杀。


王涉


先谈韩信,韩信在汉五年助刘邦平定项羽,继而被封为楚王。时间不到一年,刘邦就听从陈平之计,借口巡会诸侯,趁机偷袭韩信。按《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当时韩信就想先发兵攻击刘邦,但又自认为无罪,他手下谋臣就献计把钟离眛杀了再去见刘邦,韩信就此事跟钟离眛商谈,钟离昧大骂韩信后自杀,韩信提着钟离昧人头去见刘邦,刘邦仍旧把韩信扣下,贬为淮阴侯。故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在刘邦手下真正独立的时间非常之短,根本来不及谋划与英布、彭越联手,在项羽未灭以前,韩信手下的大将是曹参、傅宽、灌婴,全都是刘邦的嫡系重臣,韩信指挥他们打项羽还行,指挥他们打刘邦根本不行。刘邦能够在韩信封为楚王不到一年就把韩信扣下,罢黜兵权,正是因为韩信手下许多人本就是刘邦的嫡系,刘邦由始至终都把韩信拿捏的很紧。

韩信后来被调到中央紧密监视,尽管《史记》记载韩信是跟陈豨合谋起兵,陈豨统领边境地方军,韩信在中央召集旧部袭击吕雉和太子。但此事疑点甚多,韩信能在中央召集到一支能够攻陷宫廷禁卫军的部队恐怕根本做不到,这可能是吕雉构陷韩信的罪名。

韩信、陈豨、彭越、英布、张敖、韩王信全都是被人告发谋反,可知当时中央对诸侯进行着严密监控,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遭到检举。韩信就算想谋反也是没用的,要在时间内与其他诸侯达成共识,一并举兵才能成功,但对方怎么知道你不是故意诱骗自己谋反进行谋害?所以像这种要命的大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沟通,时间长了容易被发现,时间短了举不了事。无论韩信是否有反心,最后的他一定很无奈。还得跟樊哙这种人并列为臣,昔日的韩信可是一代诸侯。

接着说彭越,他在楚汉战争由始至终都与项羽敌对,只能是刘邦阵营的诸侯。在此之前,彭越和韩信、英布均无交集,实在谈不上怎么联手。西楚灭亡后,彭越的封地在梁国,东面是韩信的楚国和刘肥的齐国,北面是张敖的赵国,西面是刘邦的大汉。

彭越如果不能在韩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时间里达成谋反共识,那么将没有任何机会,可是以当时的通讯技术,就是多个他们一年时间也不一定能谋划好起兵大事。彭越是三名将中被压得最死的一位,后来刘邦向他问罪,他甚至没像韩信一样考虑过起兵。毕竟他的国家被包围在刘邦、张敖、刘肥、刘交领地间,一旦开打,四面八方的汉军就向梁国进攻,毫无还手之力。

最后是英布,这是刘邦最后处理的异姓王,英布也是三位名将中唯一一位起兵反汉,刘邦就是跟英布交战后受伤,病重而死。英布在楚汉战争最后才被说动倒戈到刘邦一方,他自没可能在此前就跟韩信、彭越勾结。

战后,刘邦给英布待遇丰厚,英布的淮南国得到四个郡封赐。韩信的楚国有三郡,彭越的梁国有二郡。英布的西面是岳父吴芮的长沙国,东面是刘贾的荆国,北面是韩信的楚国。他不像韩信那样被刘邦安插了许多眼线,不像彭越那样被包围,是最有发挥空间的一位诸侯,所以刘邦也不敢轻易就对他动手。

但英布为人虽然骁勇善战,却缺乏雄才伟略,当英布谋反后,刘邦询问原楚国令尹薛公,薛公认为英布有三策可行,上策东取吴国,西夺楚国,北并齐鲁,传檄文安定燕赵,则能够与刘邦争夺天下。中策东取吴国,西攻楚国,吞并韩、魏,占有敖庾粮仓,封锁成皋通道,能与刘邦平分天下。下策是东取吴国,西夺下蔡,把辎重钱财迁移到越国,自己跑到长沙与吴芮联手,这样刘邦可无忧。英布就选择了下策,因为他本只是骊山刑徒,奋力成为万乘之主,都只是为了荣华富贵,这样的人不顾及百姓不韦子孙后代考虑,所以只会选择下策。

英布起兵后果然兼并了刘贾的荆国(吴国),继而北上进攻楚国,破楚国三军。但没有继续北上图谋齐国和鲁国,而是向西与刘邦主力交战,双方陷入相持,最终以刘邦负伤,英布战败为结局,在逃往长沙的途中被百姓所杀。

结论,英布肯定没想过跟彭越、韩信联手。他作为最有机会的诸侯,在刘邦接连铲除异姓王以后才感到不安,这才被动起兵。若是英布一早有争夺天下的大志,那么他在天下初定之际,直接兼并荆国,再联络韩信是最佳时机。

因为英布和韩信本为项羽部下,两人可能本就认识,英布若能更高意识到刘邦铲除异姓王的想法,是最有条件作为新盟主的人选。可英布若能想得到那么深远,就不是凡人了,刘邦给出的机会仅仅是韩信出任楚王不到一年的时间。








唐僧观世界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起老子的一句话:“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大意是说要想夺取它什么,必须先给它此什么。

为什么想到这句话哪?因为方城认为韩信、彭越、英布三位汉初名将最后的人生结局,完全符合这句话的寓意,为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刘邦“必先予之”

1.空头许诺

刘邦彭城失败后,诸侯们纷纷背汉投楚,以刘邦为主导的反楚联盟土崩瓦解,第一次反楚战争失败。

面对强大的项羽,刘邦审时度势,决定继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不惜一切,共同抗楚。于是刘邦决定将函谷关以东的部分土地分封给哪些有志于与他共同抗楚,并奉他为天下共主的豪杰之士,以击败项羽为当前首要任务。

当刘邦将他的目的说给张良听时,张良为刘邦分析了天下的局势,并建言道: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史记•留侯世家》

从谏如流的刘邦,完全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当即派出使者去联络彭越、英布,第二次反楚联盟宣告成立。

2.三人的功勋

果然不出张良所料,在刘邦的联络与许诺下,反楚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仅仅三年过去,韩信、彭越、英布便建立了不世之功。

◾️.韩信先取魏地,俘虏魏王豹。然后挥师北上,先后攻取代、赵、齐三国,降服了燕地,打出了一波惊天动地的战役,如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威震天下。

◾️.彭越则深入楚国的梁地,实行“桡楚”之计,以游击战法袭扰楚军后方,破坏交通线,夺取楚军粮草,扰乱楚国经济,让楚军疲于奔命,饥肠辘辘。

◾️.英布先败后胜,避实就虚,率军进入淮南,夺取九江,劝降楚国大司马周殷,夺取军事重地寿春,阻断楚军归路。

如此形势下,项羽不得不与刘邦签定了鸿沟停战协议,释放了被拘三年的刘老太公、吕雉,引兵东去。

3.真正的给予

项羽东去,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谏下,捍然撕毁停战协议,率军追击,同时约定韩信、彭越率军前来会攻项羽。

在固陵,刘邦没有等来约定好的韩信、彭越兵马,反而被项羽打了个回马枪,汉军大败,只好筑起高垒,坚守不出。忧闷的刘邦问张良:“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

刘邦也是明知故问,张良不便戳穿刘邦的心思,借话赶话对他说: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无奈之下,只好派出使者告诉韩信、彭越:你们跟汉王合力击楚,打败楚军之后,从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地方给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的地方给彭越 。

韩信,彭越巴望了三年,终于等到了刘邦明确的分封旨令。这期间,韩信忍耐不住,曾上书刘邦,为自己讨要个“假齐王”,惹得刘邦火冒三丈,最终在张良的劝说下,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的给予,让韩信、彭越高兴万分,当既表示今天就可以率军出发。

刘邦“欲先取之”

垓下之战胜利后,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往韩信大营,收回了他上将军的印授。不久又改封韩信为楚王,以消除他在齐地的影响力。

此时,刘邦在众诸侯王的多次劝进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初登大位的刘邦,考虑到第二次反楚联盟的实际情况,在汉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国家管理制度。一时间除了过去由项羽分封的临江王共熬,燕王臧荼被他讨伐、剿灭后,由他分封的几个异姓王与他之间到也相安无事。

短暂的蜜月期很快就被打破,刘邦开始将欲取之。

◾️刘邦先是拿他最为忌惮的韩信开刀,借有人举报韩信私底下收留楚军名将钟离昧之际,以巡游云梦泽为名,召会各诸侯王。韩信不知是计,结果一到约定处陈县便被刘邦当众拿下,收入槛车,押往洛阳。不明就里的韩信,悲愤的说道: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己定,我固当亨!”

——《史记•淮阴侯列传》

最终因韩信谋反证据不足,又加刘邦怜惜韩信的军事才能,将他贬为淮阴侯,软禁在咸阳。躲过一劫的韩信,性情大变,“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几年后,韩信被处心积虑的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诱杀,并灭其族。

◾️不久,刘邦故计重演,派出使者以彭越谋反罪名将他拘押到洛阳。最终还是因为察无实据,遂剥夺了他的王位,将他全家流放巴蜀。也是彭越命该如此,半道上碰到由咸阳到洛阳的吕后。彭越向她哭诉自己的际遇,希望吕后向高皇帝求情,让他回老家养老。正杀完韩信,急于向夫君报喜的吕后,企能放过如此安刘的好时机,假装帮他说话,于是又将彭越诓回了洛阳。夫妻俩一合计,彭越人头落地,全家又遭团灭。

为了帮刘邦彻底扫除异姓王,以保汉室江山永固。丧心病狂的吕后,竟然将彭越的尸首剁成了肉酱,装在杯中,让使者分送给其他的异姓王,以儆效尤。

◾️汉初三名将,至此就剩英布一人。面对朝廷派人送来的“肉酱”,不甘束手就擒的英布决意起兵反汉。为了激励手下,英布振振有词的说道:“皇上老了,厌恶打仗了,一定不能够亲自带兵前来,派遣将领,将领们只害怕淮阴、彭越,如今他们都死了,其余的将领没什么可怕的。”

天下已定,百姓渴望安定的日子,厌倦打战。徒有匹夫之勇的英布,失道寡助,最终被年老体弱的刘邦所打败,自己也在逃亡的路上被长沙王吴回诱杀。

结语:

一切都是命数,你掂记着功名利禄,人家考量的是你的身家性命。

名震天下的汉初三名将,有谁能窥破其中的玄机呢?他们之所以被刘邦诛杀,不是他们谋逆,而是功高震主。刘邦从汉朝天下长治久安考虑,提前上演了一出“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无间道,永绝后患。


方城阙


  • 功成名就的君臣关系如何处理?当鲜花、美酒、勳章、封号接踵而至时,君臣都应该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应对之策。新政权的诞生,国家需要的是治世之能臣。

《三国志.武帝纪》:为政之要,在于用人。

一,韩信之死

汉朝建立之初,以混迹江湖出身而打天下的刘邦开始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周围人的身上,倒霉的鲁元公主丈夫,刘邦的女婿张敖首当其冲,这个软弱无能的张敖犹如后世的范进,经常被老丈人骂得狗血淋头。张敖可以缩头作鸵鸟状,他的家臣贯高等却看不下去了,决定诛杀刘邦,但是张敖不同意,贯高等人私下行动,被人告密。

东窗事发后,硬汉贯高揽下所有责任后撞柱而死,张敖由赵国侯贬为宣平侯。赵国封地由自己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管理。

而另一位皇子,与薄妃所生的刘恒封为代王,因为刘恒年龄小,就由陈豨前往代郡管理。不大的一件任迁调动,如果按部就班的继续,历史的这篇记录将改写,所以,以后发生的惨案,陈豨绝对要担当关键责任。

陈豨平生崇拜的偶像有两个,一个是战国时期“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一个就是韩信。崇拜谁是个人的自由,你可以埋藏在心底,也可以到现场买张黄牛票去听歌捧埸,但是,千万别模仿,更不要花巨资付诸行动,否则骂你一句囗逼是爱护你,这个糊塗的陈豨竟然敢豢养无数“直男”,每次出门,前呼后拥,穿一身黑色外套、头上斗笠压低到眉梢,随时手按剑柄,斗笠下一双眼睛精光直射,太阳穴高高鼓起。

当他这队人马回自己封地阳夏,途经赵国国都时,警车和马车竟有上千辆,只怕日后的杜甫不敢用“车辚辚 马萧萧”来形容了,由于路上行人四下乱跑.......惊动了中央监察御史大夫周昌。职业的敏感使他立即上报刘邦:“吙哟喂,他不仅大量豢养北地游侠;此人又有统兵经历,位高权重,怕要生变呵。

周昌的职责使他上报刘邦没有任何问题,更不存在道德的缺失,关键是结论分析应该由其他部门,至少要开个内部会议,由刘邦作出,否则就是挟私报复。

刘邦尚可称一代名君,至少不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刘邦採取的第一项处理措施也还将就:“调任赵国任宰相”。

弱智的陈豨一时手足无措,进退失据,临死前他拉上了韩信一起上路。他拜访偶像韩信,想请军事专家韩信“指点迷津”。

韩信是帅才、将才、但绝不是政客,甚至连江湖高手都谈不上,如果是我,肯定如避瘟疫,托病不见,理由是怕传染,陈豨这样低能又喜张扬的人,只能是“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的眩富之徒。问题是,此时头脑简单的韩信似乎患有一点那个什么呆综合症,两个人作了以下对话,韩信对陈豨说:“兄今撑握了天下精兵,又受皇上恩宠,这种状况能维持好久?”陈豨语塞呆立当场。

韩信逼进一步说:“假如有人诬告你拥兵自重,意欲谋反,皇上听多了就会收回你的兵权,甚至大加讨伐。”陈豨瓜兮兮的说:“如果这样,当如何是好?”

身经百战的韩信已经沦为低能的小白,他接口答到:“如果是这样,我将在关中策应你,共图天下。”

韩信一语成谶。恰在此时,唯恐天下不乱的匈奴游说陈豨造反。陈豨犹豫不决。刘邦六百里加急檄报:“太上皇崩于栎阳宫,立即回关东参加葬礼”。

陈豨心中有鬼,再次失策,托病不去。

形势逼人,陈豨匆忙中与韩王信(不是韩信哈)勾结造反。刘邦大怒中御驾亲征,这时他想起了统兵大将韩信,要他速来同往。

韩信托病不去。刘邦很无奈,只能吼一嗓子秦腔“大风起兮云飞扬.....”,带着张良去了。

活当韩信运气不好,刘邦刚走,吕雉接到一封举报信说:“韩信欲伪造圣旨,释放囚犯纠合家丁起兵攻打皇宫,袭击皇后太子,解除卫队武装,呼应陈豨叛乱,共谋天下”。

吕雉找到相国萧何商量对策,处于监督国事职责的萧何,大脑在一瞬间的空白后,务实的萧何只能信其有,不敢信其无,同意吕雉的计谋,亲自面见韩信,当然,这时的月亮已经躱进乌云,天地悲呜,不忍心卒视这人间的所谓“兄弟情谊”,骗进皇宫的韩信只听一声女人娇喝:“给俺拿下”!

韩信死于放置乐钟的库房,直接死于女人之手!在死亡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话:“吾悔不听蒯通之言,现在为女子所诈,岂非天意!”

这句话充分说明韩信没有叛变的行为。

韩信墓前一付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二妇人。

韩信一生为朋友两肋插刀,却被朋友插刀两肋。

  • 点评: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狡兔死,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封建帝王成就帝业后无端滥杀功臣谋士这一历史现象的高度概括,在这严酷形势下,急流勇退便是功臣谋士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如张良,张子房。

二,彭越之死

刘邦经此事变,对那些凡事称病的人大起疑心,心中难免一一品评各地封王,突然,一股凉意袭上心头,原来还有一个彭越......

彭越字仲,昌邑人(今山东金乡县西),土匪起家,跟随刘邦打天下,封为梁王,住定陶。刘邦征讨陈豨时,要彭越领兵协助,彭越称,现在瘟病盛行,我有病,无法出门。刘邦顿时毛了,大骂彭越。

彭越心里害怕,想亲自去向刘邦谢罪,应该说胆小之人心细,彭越的对策应该是中策,可以化解矛盾。

但是部下有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为方便他们混水摸鱼。部下大将扈辄对彭越打破锣:“你一去必定被抓,还不如起兵造反。”

彭越此时的作法也该挨一句骂,他左右一想,干脆学鸵鸟,天天睡觉称病。却在此时变生肘腋,府上一个太仆(府官)犯事,干脆逃到关中见到刘邦,称彭越和扈辄想要造反。

反叛,又是反叛,已经处于更年期的刘邦怒不可遏,彭越,我看你咋个说,立即拘捕彭越,面对审讯,彭越“拒不交待”,但是,没文化的彭越却甩出一句实锤:“我如果要造反,朝廷来的几个人能使自己束手就擒吗?”确实有人劝我谋反,但是,被我严辞拒绝,我没有採纳这个馊主意,但是我吼退了说客,大哥呀,不!皇上,我充其量是”杀人未遂”,当然,动机有一点点。

刘邦的脸色阴晴不定,面如止水,半晌,刘邦轻轻甩了一句:“把彭越流放到四川青衣江(大约是彭山、乐山)去。”

洛阳到青衣,虽然是“日月同天”,徙步犹如丈量天穹弓弦,苦呵,锦衣玉食的彭梁王耳边响起歌声:“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你悄然走开,浓雾散不开,看不清对白....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路上一队人马却看清了彭越,吕雉从长安到洛阳,万万没想到会踫上“梁王起解”,吕雉同意带彭越见刘邦“说清楚”,甫一见到刘邦,吕雉用食指戳着刘老四额头:你儍呵,彭越是土匪出身,又带兵担任方面军总指挥,万一到了那个吃洋芋、玉麦,苦哈哈的蜀地,聚集深山刁民咋办?你就是从那打进关东平原的,忘了!

彭越于是被诛三族。

  • 点评:韩信之死尚称刚烈,至少留下一句震古铄今的话,留下杀害自己的元凶指认,而彭越却是对一个小女人哀求无果而被砍头。

三,英布之死

人们口中常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或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窝囊的彭越却有一个生死知己,砍头后的彭越弃尸于市,无人敢处理后事。

英布在一个月黑之夜扑通跪在彭越首级前,嚎啕大哭,摆上祭品祭奠。刘邦很生气,生气的后果很严重,英布请刘邦回忆一件旧事:“当年皇上败走彭城,困于荥阳、成𦤎间,项羽之所以没有继续攻打皇上,全仗彭越横在中间为皇上挡刀,尤其垓下一战,若无彭越拼命,项羽可能脱逃。彭越仅是托病而已,就定彭越造反,今后恐怕人人自危,谁敢相信陛下呢?

刘邦同意这位异姓王的意见,不予追究,反而对英布提升官职。此时的刘邦已经十分衰老体弱,能够保住英布这个有情有义的人,也许有用。

一个幽灵出现,彭越的尸体被煮成一锅汤,英布被吕雉赏了一碗,对这意味深长的举动,英布知道自己将来要面临选择。于是果断作出战备状态。

战争的导火索是破情欲之火点燃的,英布小妾与朝中官员中大夫贲赫勾搭上车,英布显然不喜欢绿色战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英布穿上昔日旧战袍,与部下胞泽要抓贲赫。

贲赫用典型的小人伎俩告诉刘邦,英布要造反。刘邦于是派了一个小队去找英布来京说清楚,英布不是韩信,不是彭越,我才不听你那些鬼话。

英布先下手为强,一路掩杀过去,先拿下荆王、楚王,英布对袍泽大声说:“皇上已是糟老头,不可能挂帅,韩信、彭越结伴去了丰都,其它的人,呵呵,何足道哉!”

刘邦已经病的严重,于是叫太子刘盈挂帅,吕雉马上找到神秘的四位高人指点,最后结果是太子绝对不能挂帅親征,万一失手,废立之祸立马跟进。

经过吕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折腾,刘邦终于决定自己御驾亲征。

吕雉成功了,大赢家,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权力角斗场中,都隐藏神秘的高人。

刘邦老而弥坚,身病志更强,这次的平叛,又彻底胜利了。几天后,刘邦开完庆功大会后一病不起。

在立遗嘱中,刘盈(吕雉子)继承皇位。

吕雉完胜。神秘的四位高人完胜,刘邦在忧心仲仲中去世。

  • 点评

在封建社会,治国之道的核心是“君道”,君道的核心是“用人”,帝王取得天下后,为了防止大权旁落,他们宁用“有德无才”的无能之辈,也不会用“才胜德”者。这是封建思想所局限的治世之道。上述三位大王,就是典型教材。


良人执戟2


韩信、彭越、英布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帝位,前195年去世,汉高祖刘邦当了8年皇帝。在公元前前195年4月,刘邦御驾亲征英布时遭流箭射中,不治身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登上帝位,为了奖赏功臣,先后分封了多个王爵,其中,分封异姓王八人,分别是:燕王臧荼、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荼反后,刘邦又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

刘邦驾崩前,和汉初的群臣,杀白马立誓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就是“白马之盟”,意思是从今以后,不是刘姓不可封王,无大功不可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其实,“白马之盟”是刘邦诛杀异姓王在制度层面的政策依旧,其实这韩信,彭越和英布战功卓著,名气忒大,诛异性王,或许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有的想法。

彭越,被刘邦一个梁王,他对刘邦感恩戴德,史料显示没有要反叛迹象。另外韩信也是

没有反叛,尽管在王爵贬淮阴侯后,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其实正式史书记载就在只有英布,英布看到韩信、彭越先后两个异姓王都被刘邦搞死了,自己没底气,无奈才最终反了,但是失败。

其实历史上开国的帝王和有名帝王都有诛杀开国功臣或贬谪著名有功之臣的案例数不胜数。

像清朝初期清太宗皇太极幽禁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如康熙擒鳌拜幽禁之,,雍正处死年羹尧等等当然清朝的骄兵悍将很多都是幽禁致死。

在如明朝洪武大帝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蓝玉,谋徐达,杀胡惟庸等等屠杀数万人,为了给皇太孙朱允文不留下后患,朱元璋时期打天下的著名文武功臣也就一位元帅汤和有了善终,终老乡间。再入春秋时期勾践杀伍子胥的事情,为了自己王位,而聪明范蠡离开勾践,经营生意富甲一方,时称:陶朱公。其实,范蠡劝伍子胥离开勾践,伍子胥却没有离开,最后死在勾践手里 ,勾践是可以同征战,不可同富贵的君王。在如一个忠臣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的由来纪念山西介子推,晋文公重耳成为霸主后派人去山西绵山找介子推出山封赏,但是介子推最后抱树被晋文公放大火烧死,自此后有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纪念由来。

当然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很少见且高明的让功臣体面离开朝廷中枢的好方式,但是这个情况在历史上少之又少,在君臣荣辱与共历史上真是很难。

当然武将在古代是很重要因为有军权,有军队支持,所以给帝王感触的威胁和帝王的不稳定打天下靠金戈铁马,武将冲锋陷阵,治天下靠文臣,靠文官和士子。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等。武将按照现在话说就是执行力强,文官造反造不了,瞻前顾后,想的忒多。

韩信,彭越,英布都是为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不过结局都是……其实历史就是这样,辩证的看待学习,岁月流淌千年,不变的就是做好自己,忍而不发。储备知识,逮到机会,便可和楚庄王一样一鸣惊人,干一番伟业,伟业也就现在说的——成功!


四爷sjc


这个肯定是为了给他儿子或者子孙后代清除障碍。

大汉建立时这三人都被封了王。想想当初刘邦与韩信对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令刘邦想到这句话就不寒而栗,这样一个牛人同时拥有军政大权,这可比当年的我还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啊!再说彭越、英布,也是不世出之名将,有谋略,战场杀敌英勇无比,而且是发家的老班底,资格老,人缘好,有能力,如今还是个王爷,同时拥有军政大权。我活着的时候,他们尚且怕我三分,我若不在了,我的儿子能够制服他们吗?他们这些老资格买我儿子的账吗?哎,对不住了兄弟们,为了大汉天下,为了黎民百姓不再遭战乱,你们还是先我一步走吧。随后我也去找你们。咱们在黄泉相见……

就这样,韩信、彭越、英布,卒!

彭越

英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