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禪讓帝位給舜,而沒有血緣關係的舜是如何被發現的!

堯舜禪讓的故事我們都讀過,禪讓政治是古代領導人選拔制度的典範,這種將帝位傳賢不傳子的做法,是基於公天下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不把君主的位子當做家產,而是當成天下所有人的共同財產,這樣的典範堯做到了,可是堯和舜根本沒有一點關係,堯是怎樣發現舜且把帝位禪讓給他的呢!

堯禪讓帝位給舜,而沒有血緣關係的舜是如何被發現的!

堯是陶唐時期的帝王,他在位期間,深得人們的愛戴,可是堯的年事已高,他總是想這個位子已經坐的太久了,而如今也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年紀,得是找人來接班了。

其實,在之前堯就曾經問過身邊的大臣們到底誰能接替他的位子,而大臣們都統一的推薦了堯的大兒子丹朱,但是堯認為丹朱的修養不好,頑劣並且愛跟別人爭吵,總之不能用丹朱,之後堯又問大臣們除了丹朱還有誰能用。

然後有大臣推薦了共工,共工是部族的首領,說話有號召力,而且帶領大家做了不少事情,他完全可以用。但堯表示了懷疑,他認為共工的確很會說話,卻心思不正,也就是表裡不一之人,這樣的人是在矇騙老天,這個人也不能用,據說在堯那個時代的觀念裡,上天是必須尊敬的,而尊敬上天就得做到表裡如一,品德和品行就得相匹配。

堯認為他雖然已經老了,但是沒有看到識人不清的地步,在選接班人的事情上,只要有品行問題的人都要否決,之後的有一天,堯召集了四方的諸侯開會,堯說他當國君已經接近七十年,也得找人來接班,在各位諸侯裡誰能順應天命,接下帝位。

諸侯們也都說自己德行淺薄,不能接下帝位,堯也沒有辦法,只好讓諸侯們再繼續推薦,只要是表裡如一的人才,就算是民間之人也可以,最後諸侯們一起推薦了舜。

堯禪讓帝位給舜,而沒有血緣關係的舜是如何被發現的!

對舜的一系列考驗

舜當時正值三十歲,還沒有娶妻,舜的母親已經過世,而瞎眼的父親又給舜娶了一個後媽,生下了一個兒子名為象,舜的父親一直寵愛象,從此一直對舜很不好,經常還想害舜,但舜並沒有因為受到不公而生事,而是一直以恭敬的態度做好兒子和兄長的本分,因此二十出頭就以孝順出了名,舜一直用心的與家人和睦相處,引導家人好好做人、不能做作奸犯科之事。

堯希望舜就是自己想要找的那個人,但是挑選接班人不是兒戲,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既然這樣就得考驗一下舜的各方面能力,但是堯不知道該怎麼去考驗舜,於是召集諸侯一起出主意,有諸侯說舜還沒有娶妻生子,頓時堯想到了一個主意,可以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看看舜是怎麼治理家庭,如果能把家庭治理好,那麼治國也就有希望。

就這樣舜成了堯的女婿,舜帶著兩位夫人,教他們勤儉持家、恪守婦道。而堯的兩位女兒也沒有因為自己出身好貴而怠慢舜和舜的家人,贏得更多人的誇讚,堯知道後非常滿意。然後他還想試試舜的用人能力,就派了九名男子跟隨舜,這樣可以更全面的觀察他的行為。

之後堯發現舜所到之處的人都會變得積極和向上,百姓們不會為了田地的邊界而爭吵,生產的陶器都是精雕細琢等等,久而久之跟在舜身邊的九個男子就對他非常敬重,堯看到舜的表現非常滿意,覺得舜確實是個不錯的人才。

堯禪讓帝位給舜,而沒有血緣關係的舜是如何被發現的!

堯下定決心要讓舜參與政治,便讓舜到公家來做事,而舜也答應了,舜參與政治後,不管是內政還是外交他都處理得井然有序,和四方諸侯的相處更加的融洽,也巧妙的解決了兇惡氏族的問題。

從諸侯們推薦舜到如今已經參政,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堯一想彷彿就在昨天一樣,考驗堯居然用了那麼久,此時的堯已經不只是在考驗舜,其實也是在培養舜,他覺得舜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值得他花二十年去培養。

堯禪讓帝位給舜,而沒有血緣關係的舜是如何被發現的!

最後一道考驗

經過了那麼多和那麼久的考驗,要想當好一國的國君,那就必須瞭解自己的國土,堯給了舜最後一道考驗,他讓舜到各處的山林、河川和湖泊去看看,看看哪裡有自然災害可以防治!哪裡有自然資源可以利用!

舜接受命令後即刻動身,他來到了一座高山,遇到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雨,狂風怒吼、雷聲隆隆,傾盆大雨直瀉下來,大雨模糊了路、模糊了山,但是舜也沒有就此退縮,一直在勇往直前,最後完成了堯交付的使命任務,堯也覺得舜果然智慧超凡,應該是時候把帝位傳給他了。

於是堯召見了舜,堯說舜是一個說到做到、表裡如一的帝位最佳人選,而舜一下子非常惶恐,覺得自己沒有堯這樣的德行當國君,儘管舜一再的謙讓,最後堯還是執意把帝位讓給他,舜也同意了當帝王。

第二年堯回家養老,舜也成為了代理天子,實際的掌管國事,並且全國各地的巡視考察。

堯禪讓帝位給舜,而沒有血緣關係的舜是如何被發現的!

結語

對堯來說在國家大事面前沒有私只有公,他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行就是不行,從頭到尾沒有考慮過丹朱,他也認為如果把國家繼承給丹朱就是對天下的不利,而禪讓給舜就是一人受損,天下得利,表裡如一的舜就算和堯沒有血緣關係,但他用實力征服了堯,最後成為了帝王。

另外禪讓是有好處的,禪讓的好處在於沒有兄弟間的君位爭鬥,國家安定又繁榮。天下非一人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堯這種禪讓的做法是以國家的大事為重,不能自私自利,受不了重任的人就是不行,不管再親的關係也不行,自古至今都是這個道理,選擇一個德行不一的人為自己做事,有時候會害人害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