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只是市井小販,並沒有學過武藝,為何能成為三國猛將?

Linfeel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誰告訴你關羽、張飛從來沒有學過武藝的,恰恰相反,別看這兩人沒什麼出身,但跟普通人相比,那是高了一大截。

此話怎講?翻翻書看看原文就一切都明白了。

《三國演義》是怎樣介紹他們兩個的,首先是關羽: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從關羽自己的介紹就可以發現兩點:第一,關羽不是普通人,能夠以一人之力殺掉一方豪強,我想武藝不是一般的了得,更何況還能殺了人以後輕鬆地逃脫,更見不凡;其二,想想關羽長什麼模樣,那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如塗脂,丹鳳眼,臥蠶眉,那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樣“特別”的人,竟然能夠逃難長達五六年,用現在的話說,其反偵察能力是相當的高。


再看張飛,別以為他是個殺豬,殺豬在古代,尤其是東漢末年,那就是壟斷行業,誰家不吃肉?可見張飛是多麼有錢。

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張飛不僅是買豬肉,而且還有副業賣酒,對了,還有一大片莊田,有現在話說,一個幹房地產、釀酒和豬肉的大集團,而且是“世居涿郡”的大戶人家,分分鐘鍾就能夠召集三百多名壯丁,這樣的人會是普通人嗎?


自古殺豬的屠夫就不是一般人,比如劉邦身邊的猛將樊噲,沒點力氣,殺不了豬。

所以呀,別小看關羽和張飛,這兩人雖然家世不能和那些豪門貴族相比,但是在亂世年代,家世只是一小部分,關鍵還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青史回聲


我們先來說說關二爺,關羽的武力值算不上三國第一,但也是當中的佼佼者。那麼他的武功哪來的那?



據我分析,有兩個原因。第一,關羽的黑歷史。關羽在販棗之前是個殺人犯,它本是山西運城人,因為殺了本地的一個豪強才流落到幽州,迫於無奈,只能以賣棗為生,這才跟了劉備打天下。眾所周知,兩軍陣前,將軍是要互相報名的。我們設想一下,“來將何人,報上名來”“吾乃山東琅琊顏良是也,汝乃何人,竟在此叫囂”“吾乃山西運城殺人犯”這合適嗎?不合適。關羽只能不說話,打馬就戰。對方等著關羽答話那,結果關羽直接就上來砍人,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只能被宰。


第二,智力、裝備加成。關羽喜歡讀《春秋》,肚子裡應該是有墨水的。戰黃忠時,在雙方大戰一百回合相持不下的情況下,關羽就研究怎樣打敗黃忠。結果第二天就用拖刀計將其戰敗。關羽胯下赤兔馬,手持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打起仗來,速度很快,揮起刀來,誰能扛得住。關羽要偷襲,基本上那個將領就玩完。
張飛他家有錢,但他沒什麼文化。他家應該是有條件學武的,但丈八蛇矛是他的第一個武器。可見,他之前沒有武功的,那他怎麼這麼厲害?


據我分析,也有兩個原因。第一,張飛之前是殺豬的。豬是相當重的,張飛能把他宰了,想必臂力十分驚人。殺豬可不像他家想的那麼簡單,需要燙皮,拔毛,放血,開膛,稍有不慎,豬會把你拉到鐵鍋燙死或把你拱死,所以殺豬是個技術活,它不僅需要你有一膀子力氣,還要膽大心細。而這些,是武功的基本功,也是戰場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二想著用計把張郃引到山谷,讓他前後軍不得就應,最終戰敗;在於嚴顏相據時,還能想著用謀生擒嚴顏。說明張飛並非魯莽之輩。


諸君談歷史


大多數朋友只看過《三國》,卻未讀過《前傳》。

據史學大家肥貓考證,三國眾將皆有師承,他們的武藝並非憑空而來,今天就給大家講講。


東漢末年,在幷州雁門,有張家大族,族中有一支,兄弟三人。

老大的名字叫做張傀,字孟禮,是個大武術家。張傀十八班武藝樣樣精通,尤擅祖傳戟術。

張傀有教無類,廣收門徒,皆因材施教,他根據眾位徒弟各自不同的特點而傳授適合發揮其特長的武藝,或剛猛,或勁健,或靈逸。他的開山大弟子就是猛將典韋。

典韋身高力大,臂闊腰橫,兩膀晃一晃,有千鈞之力,張傀傳授給他“惡來十三雙神戟”的絕藝,發揮其力大無窮的特點。但雙戟是短兵器,而典韋的弓箭術又不夠精良。於是,張傀又教會了典韋“月光小飛戟”的暗器功夫,彌補他遠程功擊力的不足。典韋上陣對敵時,背後插著八柄小戟,因為這項神技他練到了第八重。


張傀的第六個徒弟在三國英雄榜上也是威名赫赫,他就是吳國的第一猛將――太史慈。

太史慈天資聰穎,悟性極高,但他的力氣卻不夠大,如果像大師兄典韋那樣雙手握短兵器,遮擋防禦力那就肯定是不夠的。張傀就傳授了他長槍和“八十步神射”的箭術,還把“月光飛戟”的功夫也傳授給了他。太史慈上陣的時候背後就常常插著兩柄小戟,他的飛戟功夫之練到第三重。

所以說,張傀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武術大師,魏吳兩國的第一勇士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兄弟三人,張傀居於長,二弟是個文士,而三弟張儉也是一位武術大師。

張儉,字叔樸,他性情孤僻,不擅長交際,但他卻有一身絕世的神功。張儉與他的兄完全不同,張儉的收徒標準要求非常的高,精挑細選。他平生只收過一名正式弟子――呂布呂奉先。

選材精良,傳授則更加細緻悉心。張儉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把一身絕學“霸王戟”全部都傳授於呂布,還教會了他“一百五十步神射”的箭術,冠絕古今。呂布最終成為了三國第一名將。



張家的老二張偃,字仲伏,雖然是個文士,但他在宛城做官時,娶了個老婆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 他的妻子人稱鳳茹夫人,手中一杆大槍,打遍天下,從無敵手。於是張家宗室中的很多年輕弟子都向她拜師求學。

鳳茹夫人的槍術有三樣絕版:第一是獅吼鳳鳴槍,第二是百鳥朝鳳槍,第三是丹鳳朝陽槍。

鳳茹夫人的第一個弟子是個朝廷罪臣之子。 張偃有個老友,因遭到閹宦誣告,獲罪族誅,滿門抄斬。張偃義氣深重,冒死救下了老友家中的幼子,收為義子,取名叫張飛張翼德。

鳳茹夫人最早的弟子就是張飛,所學之藝就是“獅吼鳳鳴槍”。

張飛長大成人,武藝絕倫,臂力超群,但他自小性情暴躁。好酒仗義,豪俠鬧事,得罪了當地的貴族,被人舉報到了官府。官府下文捉拿,張偃夫婦怕張飛的身份暴露,無奈送他連夜出逃。

在城外的桃林邊,張飛三拜跪辭兩位恩親,為了防止將來被高人辨認出武藝的師承出處,連累了兩位恩人,就將大槍的槍頭擰成了九曲盤蛇狀,以掩飾自己的師門來歷。

後來,張飛以屠豬為生,他在自己隱居之處後院中種植了一片桃林,就是為了記念張偃和鳳茹夫妻二人的恩義。而鳳茹夫人“獅吼風鳴槍”的絕技也再沒有授於其他人。


鳳茹夫人的第一個名義上的開山弟子名字叫做張繡,這個年輕人也是張家宗室,張繡所學的武藝是“百鳥朝鳳槍”。

張繡天資聰穎,但卻不夠勤奮,槍法雖然虛浮,但最終也算學有所成,後來他憑著這一手槍法和鳳茹夫人大弟子的威名,被江湖尊稱為“西域槍王”。

鳳茹夫人的第三個弟子就是張遼,後來也成為了三國時代鼎鼎大名的人物。

鳳茹夫人的第九個弟子名叫馬超馬孟起,夫人當時年近花甲,想把馬超當做自己的關門弟子,從此不再收徒,傳授武藝時格外用心,把自己第一項絕藝“丹鳳朝陽槍”傳授給了馬超。

馬超憑此絕技橫行西涼,從未遇到敵手。
鳳茹夫人真正的關門弟子名字叫曲阿小,是路邊撿到的一個被棄遺孤。

曲阿小就是太史慈與孫策對戰的時候,奮勇為太史慈壓陣的那個小將。曲阿小學成武藝後從軍,恰好與太史慈分在同一個軍營,從武藝招數中他很快認出了太史慈的師承淵源,兩人也算得上是半個同門,所以他就奮勇為太史慈壓陣。世人傳做是“曲阿小將”,那是聽錯了,他的名字就叫做曲阿小。

曲阿小後來離開了中土,輾轉跋涉西域,到了涼州地界的天水關定居。他曾經教授過當地一些年輕人武藝。其中一個少年就名叫姜維姜伯約。

那時江湖中還有另外一個武術流派,以刀術見長,最具代表性就是冀州蔡家,當時號稱“天下刀祖”的蔡雋蔡文永。

蔡雋名揚四海,前來投師拜門求藝者絡繹不絕。蔡雋的親傳大弟子名叫張羽。

張羽是幷州雁門張家的族侄。天生神力,資質過人,他與族弟張遼是同窗好友,兩人曾經相伴去向族叔張儉求藝。

可是,當時張儉已經收了呂布做為弟子,不願再收其他徒弟。張羽和張遼前來拜門,張儉不忍心如此好的兩個良材遭到了廢棄,就修書給好友蔡雋,請他代收張羽為徒,又把張遼推薦給了在宛城的嫂夫人鳳茹。

張羽到冀州後,拜蔡雋為師,他天賦極高,學藝勤奮,深為蔡雋所喜,得以傾囊相授。

但張羽好酒任性,因路見不平,打死了冀州袁家的貴族子弟,被告到官府,下了海捕文書。

蔡雋怕被張羽連累,就與兒子蔡陽夜中商議,準備半夜聯手擒下張羽。但府中老僕聽到,悄悄告訴了張羽,兩人夜半盜馬出逃。

行至半途,老僕年事已高,行路緩慢,怕拖累了張羽,兩人分路而行,老僕後來去了玉泉山出家為僧,法號普淨。

蔡雋發現張羽失蹤,知道事情敗露,與兒子分路追來。終於在青龍關,蔡雋追上了張羽,師徒倆在關前大戰,八十餘合不分勝負。

張羽憑一招拖刀計將蔡雋用刀背打落馬下,念有一師之恩,留了他一條性命。

師徒二人割袍斷義,張羽指關為姓,指云為字,自始改名為關羽關雲長,獨闖江湖。從此兩人恩斷義絕。

關羽回家後,接上老母遁入江湖,隱居山林,以賣棗為生。

蔡雋名義上的開山大弟子就是顏良,他學的武藝是“十八寒焰刀”。顏良出師後投到當地豪強袁紹的麾下效力。蔡家的徒弟後來就都由蔡雋的兒子蔡陽代父傳藝,蔡陽繼承了蔡家“天下刀祖”的名號,名震江湖。

龐德龐令明曾拜於蔡家門下學藝,但世事難料,因天下大亂,學業半途而廢。“十八寒焰刀”只學到十五式,就被馬騰帶走從軍了。

蔡雋年輕時從父學藝,他還有個師弟,名叫黃忠黃漢升。師兄弟倆武藝相當,各有所長,蔡雋善騎,黃忠善射。兩人在刀術上的修為不相上下,蔡雋有父親的私傳絕技“回馬三刀”,黃忠卻沒有學到。

暫時沒有找到趙雲趙子龍的師承淵源,他是個神秘人物,來歷不詳,師承無法考據,武藝之高低暫無定論。


饞嘴肥貓鏟史官


關羽張飛的武藝確實很高,但是這跟他們的出身關係並不大。很多人的印象,學武要從小開始練,然後一步步提高。然而古代那種武林世家少之又少,戰場上的殺人技能,大多還是成年後學習。這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在少年時期就有個好的身體基礎,這一點關羽張飛都符合,他們少年時期的體魄都很強健。

劉備出生於161年,組織義勇軍是在184年,23歲。關羽張飛能認他當老大,年齡不會比劉備大,也就是20歲左右。這個年齡應該是學習東西的最佳年齡,無論是體力,精力,反應力都處於黃金時期。所以哪怕是從跟隨劉備起開始學武藝都不晚,更不用說還都有學武的底子。

關張二人能夠分統部曲,說明他倆的武藝在劉備隊伍裡是拔尖的。先是有過武功的基礎,跟隨劉備起兵之後,哥仨相互之間肯定有過切磋交流。他們帶領的義勇軍裡面,也會有互相學習,互相對抗。這個時間裡,他們武功應該個上了一個臺階。

後面隨著天下大亂,劉備的隊伍常年征戰,關張二人一直是被當做主力使用。倆人就這樣不斷的打仗,殺人,經驗的積累越來越豐富,武藝肯定是越來越爐火純青。經過多年的實戰,還能活下來,哪怕是個傻瓜都能練成一個殺手,更何況兩個擁有先天優勢的大將。


百勝刀王胡逸之


武藝真正流行是從宋朝開始,到明清時期發揚光大,學習武藝一方面可以強身健體,另一方面抵禦敵人的進攻。

三國時期根本沒有拜師學習武藝的傳統,那個時候的戰爭也不是你在電視上或三國演義中看到的武將單挑,一方勝利一方失敗後,然後兩軍開始衝殺,這完全就是錯誤的。



真實的戰爭就是兩軍列陣對抗,單個士兵或單個武將在整個陣法中,顯得微不足道,就算你有令孤衝的武藝也沒用,當時講究的是團隊合作,結陣對抗,根本就沒有單挑。

戰國時期,聞名天下的魏武卒的訓練方法是這樣的:士兵披上三層重甲、戴上鐵盔,練習開十二石的弩弓(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每人背五十隻弩箭,拿著長戈或鐵戟,腰佩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徒步行走一百多里。



再就是練習簡單的刺殺、射箭,如果是騎兵還要練習騎射,沒有所謂的武藝拿來學,而在戰場上,只要你能砍下敵人的腦袋,無論你用任何辦法都行,哪怕是偷襲,根本沒有一招一式的武藝,都是以結果而論。

再比如秦銳士,同樣是如此,大多數時候訓練的是陣法,然後就是基本的刺殺,上了戰場,士兵就會用各種各樣,你想不到的招式砍下敵人的腦袋,根本沒有招式,能砍下腦袋就行。



再比如西漢時期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其出身就是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是平陽公主家裡的奴隸,父親是個小吏,霍去病少年時期,連父親都不敢相認他,在平陽公主家中為奴,與同是奴隸的舅舅衛青一起,衛青是騎奴,因此霍去病也喜歡騎馬射箭。

霍去病從來也沒有學過武藝,但是17歲的霍去病一上了戰場就變成了天才,任何一場戰役都殺得匈奴人滿地找牙,霍去病殺人從來不用什麼武藝,一刀砍過去,或者一劍刺過去,只要能殺人,任何簡單或可笑的招式都行。



到了三國時期,同樣是如此,三國時期的戰爭與兩漢時期的戰爭是一樣的,列陣拼殺,然後無所不用其及,利用計謀、地形、人和、陰謀詭計,哪怕是人多欺負人少,只要能贏,只要能殺人,都用。

關羽和張飛在正史中都沒有交待其身份,到底是做什麼的?只知道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家裡是個富戶,以賣酒殺狗為生,關羽是因為在家鄉殺了人,而亡命天涯,兩人都沒有學過武藝。



雖然關羽和張飛都沒有拜師學過武藝,但是在跟隨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難免與人打打殺殺,怎麼關羽和張飛就打出了一身本領,成為三國萬人敵的猛將呢?

這是因為關羽和張飛都有自已的特長。

關羽的特長就是快。



無論跟人打架也好,還是戰場打仗也好,難免動刀動槍,關羽的優勢就是速度快,行動迅速,敵人未動,關羽就動了,敵人動了,關羽動得更快,敵人的刀劍將要砍向關羽時,關羽的刀劍已經刺中敵人的心臟。

就這樣,關羽憑藉自已的身手快的特長,在戰場上斬殺了一個又一個的強敵,成為三國數一數二的猛將,比如說顏良,就是被關羽的身手快給解決了,還有華雄,都還沒有反應過來,還沒抽出刀砍向關羽,就被關羽以極快的速度砍掉了腦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關羽雖然沒有學過武藝,但他速度非常的快,就是最簡單的砍腦袋這一招,關羽比普通人的速度要快三倍,敵人如果站立不動,關羽只需要0.01秒就能砍下敵人的腦袋,比如顏良。

關羽的這個特長就幫助他成為三國猛將,一路過關斬將,威震華夏。



張飛的特長就是猛和不怕死。

張飛跟人打架的套路與關羽完全不同,張飛長得是五大三粗,如果是赤手空拳與張飛對比,基本上沒有取勝的可能,你就想想普通人與拳王泰森對打是什麼樣子就能明白,你打張飛一拳,張飛沒事,張飛回你一拳,你五臟六腑全爛了。

就算是在戰場上也是一樣,雙方各執兵器對砍,張飛一揮刀,把你整個人都震飛出去,這仗怎麼打?只有輸唄。



張飛還有一個特長就是不怕死,戰場上能夠活下來的人,往往都是不怕死人的,其中就有張飛,怕死的人都去見了上帝,什麼樣叫不怕死呢?

就是張飛與人對戰時,只要不是要害,張飛是不顧不管的,你砍張飛一刀,張飛同樣砍你一刀,有的人怕死啊,趕緊收回招式,結果張飛卻不收回,仍然一刀下去,結果就被砍死了。



所以張飛屢次敢叫陣天下第一的呂布,不僅不怕,還打得呂布怕張飛,張飛都是拼命的打法,你傷張飛一處,張飛傷你一處,你砍張飛一刀,張飛砍你一刀,就問你敢不敢來?

所以呂布好多次被張飛打得滿地找牙,就算是張飛喝醉了酒,呂布都不敢找張飛比劃比劃,張飛就這樣打出名聲來了,號稱“拼命張三”,就這樣打成了三國數一數二的猛將。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時期除了第一猛將呂布之外,代表當時武藝巔峰的人,差不多就是關羽和張飛了。他們兩人,關羽曾溫酒斬華雄,一刀誅顏良,三合敗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則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武藝不輸呂布,不遜馬超。不過,我們在讚賞他們能力的同時,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他們的出身都不高,為什麼會有如此精湛的武藝呢?

馬超世代公侯,武藝有家族傳承;而趙雲師從武術家童淵,習得了精湛的槍法;在人們的推測中,呂布應該師從趙雲的師伯(或師叔)李彥,畢竟李彥有“天下第一戟”之稱。然而關羽和張飛,一個是賣棗子的逃難者,一個是屠夫,出身都不高,不可能有馬超那樣的傳承;而不管是正史、野史還是演義,也都沒有提及他們的師承,說明他們應該沒有趙雲那樣的師承,那麼他們的武藝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第一次做自我介紹的時候提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也就是說,他雖然是一個屠夫,卻不是滿腦子裡都想著“豬肉該賣多少錢一斤才不吃虧”,而是一個充滿豪氣的人,他結交的朋友也都是有志氣或者有本事的人。他居住的涿郡靠近邊疆,當時又是亂世,如此,不管是他主動要學也好,朋友主動傳授也好,他都應該會幾個招式,以便自保。

而關羽則說:“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由此可見,他本身就是一個行俠仗義的豪傑人士,如同徐庶一般。而他走上這樣一條路,估計也是受其他豪傑的影響甚至教導。

當然了,別人隨手的指導,與正規的師承還是有區別的,他們想要成為一員驍勇的悍將,僅憑一招半式自然不夠。技巧不夠,他們只能用基礎來湊。前面提到,關羽在逃亡之時,一直以賣棗為業,長期拿著棍子打棗非常鍛鍊臂力,於是關羽力大無窮,俗話說“一力降十會”嘛,所以他的戰績斐然。至於張飛,他每日都要殺豬,也需要一副好體力,而且殺完豬之後,在給豬去毛的時候,需要用鐵釺(一種類似於矛的小工具)從豬後啼,一直捅到豬的腹部,此事需要一定的技巧,張飛常年練習,使用丈八點鋼矛的時候,自然得心應手。

關羽和張飛無疑就是屬於那種天賦絕佳的,他們不但身體素質非常好,一個身長九尺,一個身長八尺;一個面對重棗,威風凜凜,一個聲若巨雷,勢如奔馬。跟隨劉備征戰黃巾的時候,一次次拼殺中,獲得武藝經驗,所以才成為大家熟悉的萬人敵猛將。

關羽和張飛雖然都出身低微,且沒有明確的師承,卻武藝高強,成頂尖悍將,這與他們本身的身體素質和天賦有關,與他們的交友環境有關,也與他們從事的職業有關。








愛上歷史故事Z


歷史上的關羽和張飛,並不是市井小販。因為無論是《三國演義》小說,還是在正史《三國志》中,均沒有兩人是市井小販的描述或者記載。並且,就算兩人真的是市井小販,其實也不影響他們在後來自學成才,成為三國猛將。



在《三國志》中,二人的介紹很簡略,只知道關羽曾經犯過事,逃亡到了涿郡,與涿郡當地人張飛相識,兩個人一起投靠劉備。至於張飛在投劉備之前是幹什麼的,正史中沒有記載。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關羽傳》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張飛傳》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給關二爺和張三爺都加了點戲。

張飛變成了一個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的豪傑人物。

注意了,“頗有莊田,賣酒屠豬”,這可不是市井小販。哪個市井小販“頗有莊田”?

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三國演義》

關羽還是因為犯事而逃到涿郡的逃犯,但是羅貫中給他加了點戲,說他是殺人犯!因為殺過人,所以才逃亡。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三國演義》

但是《三國演義》中,也沒有交代關羽在逃往之後,在從事什麼行業。因此,小說裡面也沒有“明說”關羽是市井小販。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有一種關羽和張飛都是市井小販的印象呢?

我覺得,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從宋代開始,民間就有“關羽賣棗,張飛殺豬”的傳說,傳說傳播的次數多了,大家也就信以為真了。或者說,在大家的印象裡面,關羽和張飛就是市井小販出身。

第二,很多人沒有看過正史和小說,只看過電視劇。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中,劉備是賣草鞋、草蓆的小販,關羽是賣綠豆的小販,張飛是個屠戶。張飛把豬頭藏到水井中,用磨盤蓋上;關羽搬開磨盤,把肉分給老百姓;張飛與關羽打架等等情節,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也就有了眾人認為劉關張都是市井小販的印象。

但是其實,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當時央視版的電視劇,都是戲說。比《三國演義》的戲說成分還要大。

這裡插一句,央視版電視劇中,關羽和張飛打架,打到難分勝負時,劉備上去勸架,以一人之力拉開二人的手。這個情節也是電視劇的虛構情節,《三國演義》小說中,也沒有這個情節。



綜上所述,關羽和張飛並不是市井小販,說他們是市井小販,只是一個誤會罷了。

當然了,就算按照民間傳說和當年央視版電視劇的情節——劉備是賣草鞋的,關羽是推著小車賣綠豆的,張飛是賣豬肉的,這其實也並不影響關羽和張飛二人在日後成長為一代猛將。

—————以下內容都是扯蛋—————

就拿關羽來說,就算他是賣綠豆的,那麼他為什麼要賣綠豆?因為他犯過事啊!按照三國小說的說法,關羽是殺人犯!年紀輕輕就敢去殺人,並且殺得還是惡霸,這樣彪悍的人,能是一般人?

後來關羽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刀下亡魂無數,而他眼睛都不眨一下,這種極強的心理素質,就是因為他早年殺過人,他的心理素質不同於常人造成的。



再說張飛,就算他是賣豬肉的,可他還是個屠夫呢。屠夫在任何年代都不是一般人!因為屠夫的標準動作是捅脖子放血,還要找準豬的動脈,一刀下去,立刻要了豬命。張飛常年以此技能為生,對他後來使一把丈八蛇矛,捅人穩準狠,有很大的幫助。

捅豬是捅,捅人也是捅,都一樣。

並且殺豬的人,還要會吹氣褪豬皮,張飛肯定就在殺豬褪豬皮的過程中,練出來後來無敵肺活量,才能一聲喝斷當陽橋!

所以說,不要光看關羽賣棗(賣綠豆),張飛殺豬,就說人家是市井小販。你哪裡知道身邊賣棗子的小販子有沒有殺過人?身邊殺豬的屠夫會不會捅人?



再說了,古代又沒有類似於現在的軍校,除了一小部分幸運兒(如孫臏、龐涓)有師傅帶之外,絕大多數的古代將領,都只能實戰當中磨礪出一身武藝和行軍佈陣之才。比如韓信跟誰學過兵法?樊噲也是個屠狗的,衛青和霍去病的師傅是誰?又是誰教會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些一代名將打仗的?

並沒有吧,都是自學成才。

因此,就算關羽和張飛做過市井小販,沒有跟人學過武藝,但這並不妨礙二人在實戰當中刷經驗,自學成才,成為一代猛將!


Mer86


古代名將,無非兩類,一類是善於籌劃謀略的,另一類是善於衝鋒陷陣的,前者比如韓信、李靖、徐達等等,後者比如項羽、尉遲恭、常遇春等等。

關張無疑屬於後者,三國時代,一說起關羽張飛,都說他們是“萬人敵”,強調的是他們勇猛,能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比如關羽在白馬之圍於萬軍中斬顏良首級,張飛在當陽橋以二十人橫槊阻斷了曹操五千大軍的追擊!

既然關張都是猛將,則讀書和學武藝並不是必須的,只要膽子夠大,戰場上敢拼敢殺,又僥倖活下來,就能成為一代名將,無論你是殺豬屠狗之輩也好,是市井小販也好,都沒什麼差別,賣膀子力氣,有膽量,就足夠了。

劉邦手下的猛將們,他的老鄉們,大部分不都這樣嗎?曹參,樊噲,跟關張有什麼區別?朱元璋手下的也一樣,常遇春,湯和,又讀過幾天書呢?曹參自稱“身被七十餘創”,就是全身有七十多個戰場上留下的傷口,他僥倖沒死,活了下來,不就成了流傳千古的一代名將?

說起來“萬人敵”,一開始說的不是勇猛和武藝,而是兵法和韜略,這事要從項羽說起,當年項羽還小,他的叔叔項梁教給他讀書,項羽覺得沒意思,項梁又教給他劍術,他也覺得沒意思,項梁不高興了,問項羽,你到底想學什麼?項羽說,劍術只能殺一個人,我要學殺一萬個人的“萬人敵”,於是項梁開始教給項羽“兵法”。到了後來,人們說到萬人敵,似乎都說某個人勇猛,能在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其實,真正的萬人敵是兵法,是韜略,是排兵佈陣。

關張有沒有學過真正的萬人敵呢?是有的!

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關羽學過《春秋》,確切地說不是孔子那個《春秋》,而是左丘明那個《春秋左氏傳》,也就是《左傳》,春秋有三傳,曰《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這三本書都是解釋《春秋》的,孔子不是在整理《春秋》的時候,使用了“春秋筆法”嘛,就是裡面用了很多隱晦的語言去描寫一些歷史史實,一般人搞不懂,於是搞懂了的人,就寫出《春秋三傳》去解釋《春秋》,目的是讓一般人明白《春秋》裡隱晦的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左氏傳》,也就是《左傳》。《左傳》這本書不得了,是《史記》之前最有名的史書,是《資治通鑑》之前最有名的編年體史書,通過學習這本書,你不但能瞭解到春秋時期的歷史,還能學到其他的東西,比如外交,權術,韜略,兵法!如果想閱讀這本書,我推薦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

關羽學習過《左傳》,自然懂那麼一點謀略,所以才有他在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事情,然而,後來人認為,關羽似乎沒有讀透《左傳》,因此,他的北伐襄樊的謀略註定要失敗,因為關羽本性高傲,沒能沉浸下心好好讀書。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在他的《讀通鑑論》裡曾經說過,劉備派關羽守荊州,目的是讓他防範東吳孫權,同時要交好東吳派去守荊州東部的魯肅。這是諸葛亮定下的“聯吳抗曹”的大策略,這種“連橫合縱”之類的事,在《左傳》裡比比皆是,畢竟春秋時代的國家,比三國只有三個要多得多,大家都是打打停停,今天打了,明天停了,今天你秦國聯合晉國打齊國,明天我齊國聯合楚國打你秦國。

關羽如果好好讀過《左傳》,應該明白“聯吳抗曹”的重要性,畢竟當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劉備正在北邊的漢中跟曹操打的不可開交,這時候,千萬得穩住東邊的孫權,不能後院起火,如果穩不住孫權,劉備諸葛亮就算能耐再大,也撐不了南北兩線戰場!

可是,關羽太高傲了,他讀不進去書,也瞧不起魯肅和孫權,跟魯肅和孫權結了怨恨。

《讀通鑑論•獻帝•三三》說:

吳、蜀之好不終,關羽以死,荊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國之離,無忌而急於篡,關羽安能逃其責哉?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於是而諸葛之志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併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

王夫之說得很明白,劉備諸葛亮和孫權魯肅都懂得吳蜀結盟共同抗魏的重要性,所以魯肅百般安撫關羽,為了結交關羽,孫權甚至想讓關羽把女兒嫁到孫家做兒媳,這不是他們怕關羽或者他們多麼喜歡關羽,而是為了通過一場政治聯姻穩固雙方的同盟,結果這件事被關羽斷然拒絕,這像是讀過《左傳》的人乾的事嗎?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所以,關羽得罪了魯肅和孫權,吳蜀聯盟再次出現裂痕,關羽北伐襄樊失敗,劉備失去整個荊州,孫劉聯盟就此終結,也就不奇怪了。而王夫之把這個責任推到關羽身上,其實沒什麼大問題。

也許是蜀國人意識到了關羽雖然是一代猛將,可未必是一位合格的戰將,因此,關羽死後,蜀國給他追加的諡號是“壯繆”,壯不用說了,就是說他死的壯烈,說他勇猛,那麼繆呢,繆的意思是事情未做成功,這不是一個好的諡號,就像隋煬帝的煬一樣,是略有貶義的。後來有人為關羽找補,說繆這個字通穆,是正面的,其實也不是,穆的意思,同樣也是未做成功,比如北伐未成功的岳飛,死後諡號是“武穆”。

因為前人意識到了關羽的韜略欠缺的問題,後來,人們不再強調他的武略,而是側重於他的忠義,這一點,千古之下,沒有人有異議,甚至,從宋朝開始,官方開始把關羽神話,推崇的是他的忠義,從純粹的武略來說,他比不上孫子吳起韓信衛青李靖徐達這一類真正影響一個朝代甚至時代的走向的武將。

官方只追捧關羽忠義的一面,民間也是如此,大家提到關羽,首先想到的是忠和義,戲曲,小說,民間故事裡,關羽就是忠義的化身,甚至黑社會都拜關公關二爺,看中的都是他的忠義。我媽供奉的神牌裡,就有關老爺,每到過年,我們家都拜關老爺,給關老爺磕頭,還要給關老爺送錢。

對於關羽的造神運動,在清朝達到了頂峰,因為努爾哈赤據說是根據《三國演義》打天下的,他特別崇敬關羽,清朝皇帝不斷給關羽增加諡號,在滿清,包括未入關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皇帝諡號最多的是努爾哈赤,而關羽的諡號通過歷朝歷代和清朝的追封,僅次於努爾哈赤,比其他所有清朝皇帝都多。

關羽張飛作為一代猛將,論武功,論韜略,他們在歷史上可能排不了第一流,可是論名氣,他們不輸歷史上任何名將,這都是演義小說民間故事以及歷朝歷代的造神運動導致的。

實際上,後代人對關張的大名,多有不以為然者,覺得關張有些被吹捧過頭了,比如說關羽的:

後漢關羽一武夫,以好讀《春秋》,博軍界微譽,讀史者從而褒揚之。滿清竊漢,人心久未定,思假神道以為籠絡之計,遂崇其祀於通國,非禮也,而民國遽因以為典。。。且羽之好讀《春秋》,以《吳志·呂蒙傳》,蒙謂魯肅之言證之,則僅讀《左傳》,略皆上口云云,而又不詳其謀略。今之頌羽者,至以經生儒將目之。胸無點墨,固無怪其誤會也。

關羽的謀略不行,在當時,其實就有人看出來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固然天下震驚,也只是藉由天時而得勝,後來卻再也啃不下被圍的小小樊城,反而被呂蒙和魯肅暗算,後方不穩定,前方的攻堅戰就很難取勝,這是常識,是一般謀略家最先考慮的問題。關羽自作主張北伐,卻是以後方不穩定做基礎的,前方不順,後方不穩定,則必敗,就算不讀兵書的人也懂這個道理。

關羽謀略欠缺也就罷了,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不尊重知識分子,這一點就不如張飛。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張飛通過歷史演義的刻畫,給人一種魯莽的猛將感覺,其實歷史上他並非全然如此,他對手下的兵雖然粗暴粗魯,可是他尊重知識分子,聽得進手下幕僚的建議,關羽就比較高傲,他對知識分子輕視甚至嗤之以鼻。諸葛亮聯吳抗魏的大謀略他都聽不進去,意氣用事,結怨東吳孫權和魯肅,又怎麼聽得進去手底下幾個小文人的話呢?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

關羽北伐,打不下樊城,蜀軍後方大本營那裡素來被關羽輕視的糜芳等人,受了孫權誘惑,背叛關羽,將荊州南邊幾個郡獻給了孫權,關羽回不去荊州,進退兩難,最終敗走麥城。

總之,從武略來說,說關張是一介猛將沒有什麼大問題,他們跟歷史上一流的名將還有差距,但是,像關羽,作為一代武聖,他的忠義傳頌千古,讓人敬仰,關雲長的忠和義,是我輩學習的楷模!

我寫這篇,不是要貶低關羽張飛,只是寫一寫自己讀史瞭解到的一些事。話說回來,作為《四大名著》的忠實粉絲,關羽諸葛亮武松,是我最喜歡的三個人物!


西堤君


首先,關羽、張飛絕非市井小販,一個是行俠仗義的江湖豪傑,另外一個是古代壟斷行業(屠豬)的經營者,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什麼東西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持,而當時的關羽、張飛在遇見劉備之前,在當地都是有一定號召力的人物,所以絕非僅僅的市井小販;分析如下:

關羽,三國著名武將,一身武藝本領,籠絡各方人馬,大有江湖盟主氣概;

關羽一身本領出自何人何門下,歷史已經無法記錄,畢竟正史都是要靠人書寫的,並不是每個名人都能詳細的記錄下來,不論他這身本領如何習得,但凡古代大俠,其來歷要麼都是富豪門戶,要麼就是師出高門,關羽的歷史記載已經不詳,只說其家境貧寒,那麼就能分析其必定與某名師有段緣分,所以才能習得一身本領(不要跟我說後來關羽帶兵作戰、使得一手大刀的武藝都是天生或者自己領悟的),而且關羽的師傅想必也是兵家大師,也傳授過其帶兵作戰的謀略,從後來其帶兵作戰的水平遠遠高於張飛可以看出;

關羽在遇見劉備之前,因替人不平而惹了官司,為此而亡命天涯,但是其當時已經擁有一身武藝,在多年的亡命途中而不被捕,也可以看出此人心性之堅韌,當時在涿郡(今河北涿縣)遇上東漢政府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而其很快能夠當上自衛武裝的首領,讓眾人臣服,也是其絕非小人物出身就可以表現出來的,所以關羽的出道之前,一定師出名門,且多年的歷練早就讓其成為了獨當一面的統軍人物;

張飛,三國時期猛將,出場時的背景,地方豪門,家境殷實;

張飛,本身就是涿郡當地人,在當地頗有威名,通過經營壟斷(賣豬肉)行業,成為了典型的爆發戶,其名下有頗多莊田,後來賣肉只是他家的一部分產業而已,而古代能夠經營賣肉生意的人家,都是在當地深受尊敬的人(可以參考水滸傳中的鎮關西、西漢的樊噲等),可以說能夠在古代賣肉,那都是有一定背景的,畢竟這門買賣可以帶來不少利潤;

張飛在遇見劉備之前,平時就喜歡舞槍弄棒,自己也請教江湖大俠,通過後天的磨練,其也習得一身武藝,平時沒事就喜歡打抱不平,其人嫉惡如仇,頗得鄉里人敬仰,表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大老粗,但是誰曾想此人的心思也極為謹慎,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張二人偷襲曹操被擊敗走散之後,張飛到了古城,趕走了縣令,在當地竟然做起了偵查斷案之人,且在其為官上任的時候,頗得當地百姓的信賴,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張飛的人糙心不糙的一面;

從關羽、張飛二人在遇見劉備之前的經歷,可以看出此二人絕非地痞流氓,也絕非市井小販能比的,二人實力一個不僅能夠成為劉備的手下大將,關鍵還能利用自己在當地積累的聲望和經濟實力,給劉備很大的幫助;


尖刀出鞘


少有人一出場就牛逼的,都得有一個升級和勝汰的過程。 當時劉大領著關二、張三,興許還有李四、王五。 首先這些人是劉備手下的小頭目,一個通緝犯,一個小土豪,至少都有兩下子,最起碼打架是個高手,而且敢殺人。但要成為絕世名將,至少得過第四關。 第一關 關羽的成名戰是斬顏良誅文丑,張飛的成名戰是在當陽橋。在此之前有個不斷升級和優勝劣汰的過程。李四王五興許天賦更好,但戰死了。剩下的關張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肯定能打。這時候,至少當個超級士兵是沒問題了。這時候關張通過一系列的洗禮,成功突破了第一關。 第二關 這時候他們即使不能獨立作戰,但跟著領導帶領隊伍完成戰術目標是沒問題的。沒過這關,就只能當超級保鏢了。例如曹操的典韋許褚。 過了這一關,做的好的就是張飛和張遼,應該能進五子良將。這時候將領們面臨的問題都比較單子,練兵 、帶兵、衝鋒等戰術任務。至於其他的,一般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第三關 之後再看天賦、性格、學習能力等等。張飛就基本止步這一關了,雖然萬人敵,但只能是將才。 那第三關考驗的是什麼呢?就是戰略。關羽很早就開始獨自領兵,到了襄樊之戰: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假節鉞、主動發動大規模會戰、利用天時、策動敵方不穩定勢力,關羽已經是一個戰略家級別的了。這時已經證明關羽擁有了很強的大局觀,至少比呂蒙要強。 第四關 當然,關羽最後一關沒過去。最後一關考驗的是什麼呢?政治、志向、大智慧。這一級別的就是曹操、劉備、諸葛亮了。 其實人的一生很有限,一步步過四關的幾乎沒有,曹操的初始關卡就是準備過第三關。韓信和諸葛亮首擔大任就已經是準備衝刺第四關了。但這些都是天縱英才加上胸懷韜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