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


抛弃项羽刚愎自用,输一次就输了自己的心理;学习刘邦,赢一次就赢天下的强者思维。

我认为,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不对!英雄不一定就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正确!

正因为项羽是英雄,他就可以失败吗?“胜败乃兵家常事”。他还可以东山再起啊,只是他乌江自刎,没有给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赢了那么多的战争,就输了垓下,就自刎,这是因为项羽输了自己的战略心理,他没有输给别人,准确的说,项羽是输给了自己。

刘邦之所以打了那么多的败仗,屡战屡败,还能成功,正是因为他自强不息,越挫越勇的战略心理才赢了项羽,最后成就了帝业。如果刘邦每一场大的战争下来就像项羽一样无地自容了,自暴自弃了,那他也早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了。这正说明强者自强,强者自助。

项羽自以为自己是一方霸主,鸿门宴明明可以除掉刘邦的,为什么结果是放虎归山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项羽自大,刚愎自用,不听谋士的话,才放虎归山。项羽要平天下,垓下之战时有勇有谋的人都去了哪里呢?

我们再来看看项羽的性格。力大无穷,英勇善战,这是他的优点。正是他英勇善战这一点,造就了项羽自命不凡,自信自己能打赢战争,事必躬亲而不听他人的劝说,导致了错失辅佐他最重要的人。下面从3个方面来分析:

1.项羽的眼里只有自己,不重用韩信,导致韩信的离去,自此刘邦如虎添翼。

2.只相信自己眼里看到的东西,只认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就是正确的,逼得陈平投了邦。

3.猜忌范增,导致范增告老还乡,失去了最后的一道屏障。

虽然项羽失败的原因还有其他的,但刚愎自用是最主要的,导致最后无法挽回的垓下之战。那一战,打的就是心理战。著名的“四面楚歌”,这是家喻户晓的楚汉故事了,从这一战中,又有谁能够说心理作用能够不重要呢?

所以,无论是盛世太平年间的平民百姓,还是战争年代的双雄争霸,自信,自强,赢自己的强者心理尤为重要。项羽和刘邦的事例是典型的例证。

怎样才能让自己不会刚愎自用呢?做到下面3点可以很好的避免:

1.不管身处什么岗位,自信,自强就好。我们不要过分的相信自己,也不要固执己见。要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这样我们才能公平公正的去判断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2.平常多学习,多思考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在关键的时候,我们才会虚心请教,才能明察秋毫,才能得到更多有利于我们的信息,才不会在关键的时候败得一塌糊涂。

3.培养我们坚定的战略心理,学习刘邦不怕输,会合作,赢一次,就赢天下的强者思维。

这就是我今天回答的,项羽因为是英雄所以失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对此你怎么看?喜欢这篇问答的朋友,欢迎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人,你留有玫瑰的余香,是赵赵写作最大的热情。


赵赵的春天


项羽是因为受英雄所累,加上个人的武断和霸道,最后成为失败者,而刘邦方法论,只要能成功什么都能给,把侯位都许给合作者,得道多助最终打败孤注一掷的项羽。


项羽把刘邦的老婆抓住却不伤害,从这点来看就是君子风度,项羽用情专一所以“霸王别姬”,但是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不听叔叔的计谋、无端猜忌叔叔、最后把叔叔气走,

连亲叔叔都不能容,不知道好坏,外人就更难相融和辅佐他,更不谈同盟者,这一点与三国的袁绍、袁术,明朝的陈友谅相似,最后落得惨败的结局,虽然项羽对官兵仁慈,对百姓宽厚,但是“妇人之仁”上不了战场的。


在战场上面对虎狼之师,任何的心慈手软换来的是自己的血流成河和惨败,君子更要懂得变通,三国时诸葛亮出山就要刘备夺荆州,刘备没有同意,结果刘表死后刘备退到江夏,手中只有一万多兵马,如果曹操先打刘备的话刘备必败无疑,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三足鼎立了!
刘邦剧照


黄蜂二师兄


项羽虽然能能征善战但却是匹夫之勇,注定要失败;刘邦因为卓越的领导力注定夺得江山,开创一代盛世。

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钜鹿一战以少胜多击溃章邯,奠定了西楚霸王的的地位,后来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军、进兵咸阳杀秦王子婴、抢掠财宝美女、烧阿房宫、放逐义帝、任人唯亲等等都大失人心。秦末起义源于秦的苛政,项羽一系列的做法跟秦其实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韩信还说项羽是妇人之仁,光做表面文章。部下生病了可以伤心得流下眼泪,可以分吃分喝;部下建功立业了该封官进爵的时候,他把官印拿在手里摩挲坏了也舍不得给。韩信的话肯定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项羽用人是有问题的,不得人心。

反观刘邦起点虽然很低,但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不仅仅有从老家一起起事的老干部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后来还重用投奔过来的张良、韩信、陈平等等,张良负责战略、萧何负责后方管理、韩信负责军事。刘邦攻破咸阳后,财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并且还军霸上,跟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抵罪”,无不体现了仁政、心之于天下的谋略。刘邦的用人一直为后世称道,在韩信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韩信是从项羽那边过来的,还嫌弃最初的职位太低(治粟都尉,负责管理粮饷)而出走过,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尽管韩信不到三十岁并且寸功未立,但是刘邦还说听从萧何的建议,设坛、斋戒沐浴,以隆重的典礼来拜韩信为大将军。事实证明刘邦设坛拜将是有远见的,消灭项羽的战争主要都是韩信打的,为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刘邦设坛拜将,韩信一举成为众将之首,周勃等一干战功卓著的老干部竟然都没有反对的意见,这说明刘邦的领导力是超强的,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陈道明扮演刘邦,段奕宏扮演韩信

楚汉战争形势图

垓下之战


豫史台


导语:

成败英雄论,在司马迁这儿是不成立的。因为司马迁一直认为,失败的人未必不是英雄,而成功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是英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项羽是失败者,而刘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那么他们之间刘邦就一定是英雄,而项羽肯定不是英雄吗?

当然你可以这么认为,但是司马迁老爷子却从不这么想。他在写《史记》的时候,甚至将项羽列入本纪行列,而且地位比刘邦还要高,仅次于秦始皇。

01项羽失败了,为什么司马迁还是认为他是英雄?

项羽带领楚国士兵,陆续击败秦国大军,最终进入函谷关,从刘邦手里抢夺了关中地区,成为了西楚霸王。

他自立为王以后,并没有称帝的想法,而是希望继续恢复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状态,所以他自己是第一任西楚霸王,顺便分封天下诸侯。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

这么一来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的旧势力就这么崛起了,重建了各种诸侯国。帮助项羽平定秦国的功臣们也都建立了诸侯国。

天下都是诸侯国的状态,似乎项羽非常满意。可是这里面有一个诸侯王不太高兴,那就是刘邦,因为刘邦被分封到了最偏远的汉中地区。

很显然这是项羽在打击报复刘邦,为此刘邦努力了很长时间,终于从汉中走了出来,开始了自己征战天下的人生。

  1. 刘邦趁着项羽忙着应付齐国叛乱的档口,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得到了与项羽决战的机会。当然刘邦率领56万大军打下彭城以后,被项羽的3万骑兵给彻底击垮。
  2. 此后刘邦再次与项羽斡旋,最终签订了鸿沟协议,答应平分天下。可是刘邦出尔反尔,他偷袭了正在回楚国的项羽,结果导致项羽兵败垓下。本可以逃走的项羽,并没有选择仓皇逃离,他认为自己对不起江东父老,所以自刎而死。
  3. 项羽兵败自杀,可见他的确是失败了。不过他在为难跟前,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面对,这股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敬佩的。

人生三万天,有多少人是真正活过的呢?有些人只有短短一万天左右的时间,却实实在在地活过,而其他人用胆怯懦弱度过了剩下的两万天,其实是苟活于世,毫无价值。

02刘邦成功了,在司马迁笔下,自然也是英雄。

刘邦这边就完全不同了,他没有选择像项羽那样悲壮地自杀。在56万联军被项羽击垮以后,刘邦只带了十几个人逃了出来。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史记》

这个时候的刘邦想到的不是自刎,而是重整旗鼓。他认为自己还有机会,所以不断收拢散落各地的残兵败将,在最短时间里,重新组织起了一股军事力量。

此外刘邦还以齐王的王位,说服了韩信前来相助。所以在重新振作的刘邦和兵仙韩信的共同努力之下,项羽根本无处可逃。

  • 这个时候的刘邦算是彻底获得了成功,他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了汉高帝。不过他的征程远没有结束,因为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他来解决。
  • 死去的人已经死去,那是比较容易的,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那比死可要困难多了。所以刘邦必须要解决在自己面前的所有问题。
  • 这个时候刘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异姓王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分封制度,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可是秦始皇完全实行郡县制,似乎也不利于大一统局面。

所以刘邦打算采用分封制加郡县制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可是这个时候还有不少异姓诸侯王的存在,这帮人是刘邦建立汉帝国的功臣,可是刘邦只希望老刘家的子孙成为诸侯王。

所以刘邦开始了一路征伐异姓诸侯王的事业,相继平定了各路异姓诸侯王以后,刘邦还要面对匈奴人的威胁。

被匈奴击败以后,刘邦为了保证汉朝的利益,采用了和亲制度。此后汉朝长期以这种制度保证自己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刘邦的确不容易,就算是获得了成功,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慢慢解决,因为只要活着,问题就永远不会避免掉。

03项羽和刘邦都是英雄,司马迁的价值观是不是有矛盾?

成功的人是英雄,我们一般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取得了中原逐鹿的最后成果。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史记》

可是失败的人在司马迁眼里也是成功的,即使项羽战败了,司马迁还是觉得,项羽英勇的气魄和胆略,依旧值得英雄这样的称号。

  1. 那么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必然的矛盾呢?我认为是没有的。成功或者失败,只是一种状态而已,而整个打造这个状态的过程,才是人的一生。
  2. 一生之中,你做了哪些伟大或者重要的事情,这才是评价你是不是英雄的重要标准。
    刘邦之所以是英雄,不仅仅是因为他最后获得了成功,更是因为他从一个小亭长,成为帝王的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遭逢了太多的艰险,从而取得了硕果。
  3. 而项羽他从一个无名之辈,成为了军队的领袖,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多次击败秦国大军,背水一战战败秦国最强大将章邯。

此后项羽更是定关中,分封天下。这样的事迹还不能证明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英雄吗?当然是可以的。

所以说项羽和刘邦都是影响,成功或者失败都能够成为英雄,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仅仅是司马迁这么认为。

总结:人的一生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过程。

为什么我说不能以成败来定论英雄呢?因为我认为人的一生,最重要的绝对不是终点,而是整个人生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去见上帝,这是无情的事实。但不是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能过活得精彩。威廉华莱士曾经说他的一生所追求的,其实就是自由。

被行刑前,他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而是喊出了一声自由,从而唤醒了苏格兰民众对自由的渴望和战胜邪恶的决心。

所以我们在活下去的同时,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该如何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难道真的是每天早出晚归,周而复始吗?我们不渴望成为全人类的英雄,但是至少成为自己的英雄,别浪费了来之不易的一生。


江湖小晓生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这句话的前半句的意思是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他的失败原因。确实如此,其个人英雄主义和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在营救赵国的过程中,项羽与时任主将宋义意见不合,项羽不以理服人,而是直接将意见不合的人处死,可以看出项羽此人行事不考虑他人意见。在
  2. 消灭秦国,分封诸侯王时,项羽只分封对其有过帮助的各路诸侯,因此导致诸侯各国大乱。特别是后来的齐国,因为项羽分封有失公允,导致齐国成了后来项羽的死对头,牵制住了项羽的力量。
  3. 项羽另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是他自以为盖世无双,因此不需要外人的帮助,只有跟他朋友才委以重任,这是项羽远远不如刘邦的一点。正如刘邦后来所说,自己能够胜项羽,因为有萧何、韩信、张良的帮助。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信任他,不能知人善用是项羽最大的缺点。



其次,我们看后半句“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

这后半句话第一层意思是“成王败寇”:只要一个人成功了,他可以被成为“英雄”、可以被称为“豪杰”、也可以被称为“神人”。总之,只要是褒义的称呼都可以加在成功人士头上。


第二层意思是,这句话暗指刘邦背信弃义,不是“真英雄”,这里的英雄与之前说到“个人英雄主义”就不同了,而是说刘邦不是光明正大的人,刘邦究竟做过哪些背信弃义的事呢?总结如下:

  1. 刘邦在关内重新出兵时,与项羽约定只要关中之地,结果项羽信以为真,没有在意刘邦。刘邦于是趁机东进,打到项羽的老巢—彭城。后来刘邦与项羽有鸿沟之约,结果刘邦又欺骗了项羽,因此给人了背信弃义的印象。
  2. 刘邦因有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的支持下,方能打败刘邦,然而在登基后却诛杀有功之人,因此刘邦不能被称为“真英雄”。
  3. 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的逃亡过程中,因为着急逃跑,数次将他的两个孩子扔下车,以加快速度。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怎么能称的上是英雄呢?


以上就是我对这句话的分析。


历史鱼鉴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有些偷换概念的意思。

首先,项羽的失败,刘邦的成功,和是不是英雄没有关系,在刘邦成功之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成功的关键在于用人上,众所周知,韩信本来是在项羽的手下,没有得到任用,后来转投的刘邦,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项羽在用人上的差距。

其次,英雄是没有固定评判标准的,一千个人心中,可能有一千个标准,而且,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无论项羽和刘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应该影响对于英雄的评判。

最后,刘邦和项羽,从两人对于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上来讲,二人都是英雄,与最终的成败无关。




青空書房



项羽之英雄,和刘邦之英雄,是两个格局的事情。这句话显然是站在项羽之英雄的格局去审视刘邦,说难听点,有点坐井观天。

先来看看“度娘”格局上的英雄:

按这个标准,只要符合一条即可满足英雄的条件,项羽符合前两条,可谓英雄。

但,大家不觉得这个条件太简单了吗?简单得触手可及。

那我们可以结合度娘的格局,给项羽加几个关键词:重情重义,热血男儿,力拔山兮气盖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些加起来,大概就符合题目里关于项羽是英雄的格局了,我们的关注点是:个人的本事和性情。从个人的本事来讲,这个人要无敌,从性情上来讲,这个人是铁骨铮铮,却又有一段儿女柔情故事……没了。

也许这是最低档次的那种英雄了,不怕喷的说一句:这个格局下的英雄,大概是网络爽文小说的水平。这种格局下的英雄,往往只有一个外壳,因为除去“无敌”和“真性情”之外,其个人所承载的内核精神几近于无,其英雄无畏的品质,得益于其天下无双的本事,而其儿女情长的柔情,又和英雄之定义相去甚远。项羽之所以能被人当做英雄,完全得益于其“天下无双”的设定和传奇事迹是真实的,是有史料记载的。一个逆天的设定一旦真实起来,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崇拜感,而忽略了逆天能力下,其所承载的内核精神的空洞。

而对刘邦而言,他被视为“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一则是因为同时代之下有一位拥有逆天属性的人物掩盖了几乎所有人的光辉,二则是因为他的格局太高,非一般人所能领悟。

对于刘邦的格局,我想贴一下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讲的话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刘邦的一生,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曹老板的这段话,鸿门宴的唯唯诺诺,被封汉王时的忍气吞声,不就是“隐介藏形”“潜伏于波涛之内”?而九里山一战功成,则是“兴云吐雾”“飞腾于宇宙之间”。在实现由“隐”到“升”的过程中,刘邦做了太多我们看来不近人情的事,扔孩子,杀功臣,撕毁约定,不近人情到近乎残忍。但在残忍背后的,是刘邦独一档的魄力与决断力。常被人诟病的“没有韩信他什么都不是”,然而将一个小兵到大将军,就凭这一点,放眼天下,又有几人能有如此胆识?在当时,只有刘邦一人。

翻开史书,你会发现,历史上的那些最高级别的统治者,都对刘邦有着相当高的评价,后赵石勒称霸北方,对光武帝自称“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却愿“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毛主席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不难看出,格局越高的人,对刘邦的评价往往越高,刘邦之英雄所在格局,比之项羽不知高出多少。

回到题目,“刘邦因为成功所以是英雄”这句话,充满了浓浓的“成王败寇”思想,却不知,王者何所成?寇者何所败?

想到《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诗评,有一句最适合回复这类话: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历史随笔谈


成功失败,与是否是英雄无关,每个人心中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也不相同, 但是正因为项羽曾力拔山兮气盖世,大破秦军的主力,对于他的凄惨离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是悲情英雄,悲情英雄谁不敬仰呢?反倒是成功了的英雄刘邦,英雄之名却不大为人所知。因为在数年的征战中,刘邦多有败绩。

项羽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便可得天下,可是项羽没有,只是因为他不喜欢用阴谋,害死自己的敌人。鸿门宴便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刘邦崛起了,可是只要项羽愿意,依然有机会可以,杀死刘邦。

最后四面楚歌,项羽一句“我无言面对江东父老”,道出了一种厚重的心酸,然而,真正无言面对的仅仅是江东父老吗?是自己的心。





湖北老罗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项羽固是英雄。刘邦也是英雄。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所向无敌。但气量狹小,多妇人之仁。手下精英,越来越少。

刘邦武力远不及项羽,但能缩能伸。仁爱大度,有阳刚之气。麾下将士,越聚越多。‘

垓下之战,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项羽义不肯过江东,挥剑一死,成就其英雄形象。

刘邦仁不二分天下,九败一胜,开四百年汉家天下。

项羽英雄,在于武冠环宇。

刘邦英雄,在于智汇张、韩。

各有千秋。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项羽相对刘邦,特别是在打天下过程中,项羽残暴,刘邦更像一位长者。

其实,刘邦即使失败,也是英雄,刘邦身上有项羽缺乏的一些政治家该有的品格。

项刘的最成败,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历史的选择。

但,不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也不论他们是成还是败皆都是英雄,这个,毫无疑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