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众人在栊翠庵品茶,妙玉给贾母泡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而后单独招待宝玉、黛玉、宝钗,用的又是“五年前她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用鬼脸青的花瓮埋在地下,刚取出的”。

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红楼梦》妙玉奉茶剧照)


古代文人雅士,热衷于品茶论道。品茶,讲究的不仅有茶叶和茶具,就连泡茶用的水,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文学作品中如此,真实生活中亦然。《红楼梦》中的小文人尚且能尝出是雨水还是雪水,历史中的大文豪更是把品茶之道修炼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若论雅致,首推宋朝文人,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便是苏轼和王安石。


苏轼既是文学家,又是美食家,他的诗词,充满生活情趣。

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苏轼画像)


比如《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再比如《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而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他的诗词,充满哲学意味。

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王安石画像)


比如,《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再比如,《苏秦》:


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後,却悔初无二顷田。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苏轼具有生活情趣,当是细酌之人,王安石偏重政治实干,当是牛饮之人。岂不知,王安石也是爱茶懂茶之人。

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记载,王安石因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在太医院觅得一偏方,需用中峡巫峡之水作引送服。恰逢苏轼回京,走水路经三峡,王安石便写信请他帮忙取一壶中峡之水。


苏轼过三峡时,见风光无限,一时兴起,只顾着赏景吟诗,竟把正事忘了,等到忽然想起王安石的请托,所乘之船早已过了中峡,进入下峡了。回去取水是不可能了,苏轼暗想:“三峡相连,并无阻隔,本是一江水,哪分什么中峡与下峡?”于是,苏轼便取了下峡水,意欲蒙混过关。

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收到苏轼的三峡水,王安石当下拿来泡了一壶阳羡茶,未待品尝只观其色,王安石便哈哈大笑,对苏轼直言道:“又欺老夫!这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骗我说是中峡之水呢?”


苏轼大惊,竟不知如何被王安石一眼识破。王安石解释道:“三峡之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水性太缓,中峡水急缓相当。我的病症居于中脘(人体穴位,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的中点),必须用中峡水作引送服方可。《水经注》记载,上峡水烹阳羡茶味浓,下峡水烹阳羡茶味淡,只有中峡水烹阳羡茶方才浓淡适宜。这壶茶我泡了好一会才出茶色,所以知道必然是下峡之水了。”

王安石要长江中峡水,苏轼取了下峡水,泡上一壶茶一眼被识破

王安石涉猎广,茶道精,苏轼佩服得五体投地,又因为自作聪明耽误了长者病情深感愧疚, 于是连连认错赔礼。


饮茶尚且如此讲究,治学更加严谨细致,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不同于如今的“学者”或“作家”,他们是真正的全才,身兼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品鉴家、茶道家等多职。只有如此,才堪当“一代文豪”之美誉。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