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一件能讓人發笑的事情,往往都存在著錯位反差。

當你看到有人不斷地出醜,不斷製造著矛盾和誤會,不合時宜地做些愚蠢滑稽的事情,你就會哈哈大笑。

而造成主人翁誇張、滑稽和錯位等表現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悲劇。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所以我們常說,喜劇都有一個悲情的內核。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累計票房1.86億,豆瓣評分7.4。於去年12月上映的《半個喜劇》,有笑點、有尿點、有淚點、有觀點,總得來說還算不錯,不過跟本魚的預期,多少還是有點偏差的。

但以好與不好粗魯地定義一部電影,不是本魚的風格,雖然《半個喜劇》上映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但其中的一些情節與寓意,我認為還是有必要再拎出來探討的。(其實是本魚12月的時候忙著找工作,根本沒心思去電影院,過年期間成天關在家中無聊才翻出來see的……)

對比起開心麻花出品的其他作品,高光時期讓開心麻花名利雙收的《夏洛特煩惱》,達到一定高度與深度的《驢得水》,《半個喜劇》自然是難以匹及的。

但相較其他作品,例如節奏散亂、笑點尷尬的《李茶的姑媽》,以及一盤散沙、強撐笑點的《西紅柿首富》而言,《半個喜劇》還算過得去,至少有自己的節奏和思想。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驢得水》劇照

故事背景是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鏡頭聚焦在幾個都市年輕人的身上,展現在大熒幕的,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百態,以及他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裡所衍生出來的:

理想、堅持、焦慮、糾結、背叛……

下個月即將與未婚妻高璐結婚的鄭多多,在家中約會中學時代的女神莫默,卻被舍友孫同撞見,隨後高璐突然出現在鄭多多家中,四位主角同處一個時空,每個人都各懷心思,欺騙、掩飾、尷尬、疑惑,將故事拉向了第一個小高潮。

雖然高璐並沒有及時發現(或者說假裝沒發現)——莫默與鄭多多的關係非同一般,卻將莫默與孫同推進了獨處空間,為兩人之間產生愛情創造了絕佳的環境。

但對於孫同來說,愛情雖可貴,戶口價更高。

他在北京的一切,全都依賴於富二代同學鄭多多,為了在北京買房,他媽甚至不惜賣掉老家的房子,給他交北京的首付。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鄭多多喜歡高璐,孫同就心甘情願當這麼多年的備胎;鄭多多浪蕩成性,孫同就一直在身後幫忙收拾爛攤子;鄭多多不想陪未婚妻操辦婚禮,孫同就忙裡忙外,比自己結婚還要操心。

孫同甘願這樣付出,是因為鄭多多幫了自己很多,把他當成了兄弟,但也因為鄭多多有個老錢的老爹。用莫默的話說,孫同就是“鄭多多的一條狗”。

鄭多多不允許孫同跟莫默戀愛,用手上掌握的資源,威逼孫同與莫默分手,在親媽的威逼之下,孫同打算跟莫默聯合起來“暫時分手”,以欺騙鄭多多,莫默不幹,於是兩人就掰了。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雖然結局是happy ending,孫同坐在垃圾堆旁,痛定思痛,終於醒悟不願再因為物質,為“垃圾體質”的兄弟瞎話連篇,想要真正地“做一回人”,來了個大反轉,大鬧婚禮現場,告訴高璐他所替鄭多多隱瞞的一切,但孫同的真的能夠改變嗎?

那種深入骨髓的奴性、貪婪與軟弱,真的會因為一次反轉就消失不見嗎?

除非是僅存在於文藝作品中,反正現實中本魚是不敢相信的,不是不相信人,而是不得不畏懼人的劣根性,在往後的人生中,孫同骨子裡的那些東西,總還是會尋機發作。這也是人性最可怕的地方,就好像潛伏的病毒,不同的是,人性的缺陷即使被消滅,也不會產生抗體,甚至還會聞風而動,隨時有著復發的風險。

很多人認為孫同的處境與自己很像,的確,他懦弱的樣子與我們有得一拼。但他的貪心程度可比我們高得多了,戶口、房子、工作、愛情、友情,他都想要,卻不願意犧牲任何擁有的。

沒有出生在北京,沒有家底豐厚的家庭,反而成為了他軟弱的理由,“貧窮”成為了他理直氣壯傷害莫默的藉口。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來看看孫同和莫默在醫院裡的這段對白:

孫同:我沒有辦法你知道嗎?

莫默:什麼叫沒有辦法?你要餓死了嗎?你要凍死了嗎?我就不理解什麼叫沒有辦法!

孫同:我就知道你理解不了,你這種人就是沒法理解我們這種人的處境。

莫默:我哪種人?

孫同:你生天上了,你生下來你就什麼都有了,我生水坑裡了,你下水坑裡來看看,你看看你就全知道了。

孫同的怨天尤人來自於自己的出身,埋怨自己沒有很好的家庭,沒有北京的戶口,但其實對比起我們中間的更多人來講,他的條件已經很好了不是嗎?研究生畢業,他媽願意把老家房子賣了,給他在北京買房付首付,如果說這叫生活在水坑裡了,那麼本魚真心覺得,應該“下水坑裡來看看”的人,是他孫同。

那些真正處在水深火熱當中,那些此時此刻正在陰溝裡仰望星空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才叫沒得選擇。

所以本魚一直認為,與其說影片最後是happy ending,不如說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片尾。

因為都在愛情這趟渾水裡的我們,就算心裡再清楚不過,面前的愛人滿身汙漬,我們也會被體內分泌的激素迷惑雙眼。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孫同的媽媽是典型的中國式媽媽,嘴裡句句“都是為你好”,實則是強行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如果說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確實有點過分,但她的所走的每一步,賣房子、裝病,都是在給兒子製造更大的焦慮。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並不是愛,是迫害。

三觀不同,加上孫同有一個價值觀扭曲的親媽,孫同與莫默往後的生活,必定還會有更多的爭執與磨難。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影片中,最讓我感到舒服的地方,是編劇沒有將莫默——一位女性進行物化,而是將她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在莫默得知鄭多多馬上要結婚了之後,按照傳統的思維,肯定是為自己感到不值當,畢竟前一晚她剛與鄭多多翻雲覆雨。

但莫默這個角色,她自身沒有這樣認為,她是一個有原則的獨立都市女性,在意的是鄭多多欺騙了自己,導致自己違背了自己遵守的底線,無意中成為了別人的出軌對象,被動地做出了傷害別人的事情。

我認為這是對女性的尊重,也是莫默強烈女性意識的象徵。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但同時,在這個問題上,作為男性的鄭多多和孫同,卻是在不同程度地對莫默的女性意識進行了打壓。莫默對於高富帥鄭多多而言,是高中女神,是初戀,更像是某種物品,在結束單身生活步入婚姻墳墓之前,一定要得到的“東西”。

而在家境普通的孫同和他媽媽眼中,莫默又成了可以與工作、戶口與北京的新房等價交換的籌碼。沒錯,孫同媽媽作為一個女性,對於女性同樣是持著與大多數男性同樣的物化思維。

你看,在當代中國,僅僅連想當一個被尊重的女性,都要在精神上一遍遍遭受周遭同類的凌遲,更不要談莫默想要始終堅持自我的希冀了。

一個理想主義者,或者只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所受的打擊,所被迫接受的失望那是何其的多呀!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拋開形式的一切,拋開劇情的漏洞、難以自洽的邏輯,單從影片所想要探討的內容,亦即當今社會存在的諸多矛盾:貧富之間豁開的口子依舊巨大、城鄉戶口存在的問題尚未解決,男女平等依舊需要努力……

我們可以看到導演所想表達的態度與思想,甚至無奈。

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猶豫不決的孫同,堅持自己卻被屢屢被現實鞭打的莫默,即將結婚卻毫無責任心的浪裡小白龍兼富二代鄭多多,三個有著鮮明人物特徵的角色,三種狀態與境界的交叉碰撞,發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

半個喜劇》背後,是複雜的人性,與根深蒂固的社會矛盾,兩相交叉碰撞出來的激烈火花。

但遺憾的是,最後卻難免落於俗套、流於表面,表現形式太過淺顯,最後呈現出來的東西未免過於刻意和形式化。整體感覺更像是一盆雞湯,有那個意思沒那個味兒,沒有太值得回味的地方。即使導演想要表達的價值觀很清晰,也看得出來導演想要探討和挖掘,人性以及社會更深刻的東西。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也許可以將《半個喜劇》比作一打啤酒,觀影過程就像三兩好友圍在一起喝酒擼串,酒過三巡,嬉笑怒罵,不上頭,但能夠獲得短暫的自由,或者如波德萊爾所言升入“人造天堂”。

我們也許能夠獲得十幾個小時的通透,但回到現實,從酒醉中醒來,依舊要面對現實,依舊要成為昨晚曾經唾棄的人,昏昏沉沉繼續著焦慮的生活。

電影裡,理想主義者莫默看似獲得了極大的勝利,其實,也不過是我們這些困於生活牢籠裡,社畜們的意淫而已。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如孫同般的,在是與非之間的搖擺與掙扎。

《半個喜劇》:從喜劇的悲情內核,淺談人的劣根性與社會矛盾

電影《半個喜劇》劇照

另外,本魚愛這部電影三點:常遠的“打擊樂”表演,莫默與孫同“以你之首陪我之身”的浪漫橋段,以及高璐的顏,表白高璐。

*作者簡介:瀋海魚,95後,愛與詩、生命與自由的擁泵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