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忠义,为何狠心含泪斩杀公孙策?

朴灿烈ChanYeol


一提起包拯,《包青天》的主题曲便在耳畔悠悠响起,“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

说起包青天,又不得不提起公孙策。公孙策是《包青天》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与展昭齐名,他们一文一武,是包拯的左膀右臂。

公孙策是文,他是包拯的师爷,主要负责给包拯出谋划策,辅助参与侦查疑案悬案;展昭是武,深入虎穴捉拿犯罪嫌疑人是他的特长。



说起公孙策,70后和80后首先映入脑海的,应该是范鸿轩版本的公孙策,这个版本的公孙策儒雅知性,目光如炬,一缕长髯,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但这个版本的唯一缺点就是公孙策年龄偏大,有点老气横秋。

对于90后而言,任泉版本的公孙策无疑更年轻,更帅气,更潇洒,更符合少男少女的品味。任泉也因为《少年包青天》这一角色红透整个娱乐圈,似乎任泉便是公孙策,公孙策就是任泉。



其实公孙策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他是清朝石玉昆创作的《三侠五义》中的人物。这部小说中,除了包拯是真实存在的,公孙策和展昭等等都是虚构的。

老版《包青天》中,确实有包青天挥泪斩公孙策的情节,但公孙策并没有死。到底怎么回事呢?

有一次,包青天封皇帝之命南巡,途中经过太湖时,发现两具浮尸,而且这两具尸体居然穿着官差服饰,包青天凭借着多年来职业敏感,判断此案非同小可。



于是,包青天招来了公孙策和展昭等众多好手,联合湖州刘巡抚及其下属,一起参与侦查此案,期间有刺客多次伺机暗杀包青天,每次都被展昭化解。展昭在与一个女刺客搏斗过程中,夺得女刺客的手镯。

展昭将手镯交给包青天和公孙策,公孙策一见手镯,大惊失色,因为这手镯本为一对,一个在他这,一个在女儿那。当年他遭人暗杀的时候,和女儿一起跳崖逃生,后来他被包青天所救,女儿下落不明。



公孙策着手调查手镯线索,发现女刺客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一边是亲情,血溶于水;一边时法律,法不容情。公孙策陷入两难之地。

展昭无意中发现湖州衙差行为异常,衙差衣服背部有破洞且用针线缝过,而且衣服破洞的位置恰好与浮尸伤口位置吻合,展昭怀疑刘巡抚和差役都是假的。

展昭施巧计戳穿了刘巡抚假面具,原来是这个刘巡抚是假冒的,他就是江洋大盗江龙,他们一伙杀了刘巡抚,然后趁机假扮刘巡抚,目的是杀害包青天。因为包青天曾经害死了他的弟弟。



展昭与女刺客激战,公孙策见女刺客渐渐不敌展昭,于是故意让女刺客劫持自己,公孙策成为人质。然后,公孙策与女刺客父女含泪相认。

最后,展昭生擒江龙,女刺客畏罪自尽。公孙策因为私放女儿,自认为有罪,请求包青天处决自己。

行刑过程中,突然天空一道闪电劈掉了刽子手的刀,就在这时,一声惊呼“刀下留人”,展昭手持圣旨,快马加鞭疾驰而来。

原来皇上开恩,特意免了公孙策的死罪。


一半秋色


公孙策作为包拯最得力的助手,两人的友情也是非常深厚,而且公孙策的为人一直都是聪明善良的,那么包拯为什么要斩首公孙策呢?包拯开封府里的龙头铡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公孙策发明的,可是包拯却要用公孙策自己发明的铡刀杀公孙策,这滋味真是让人难以言喻呢。原因是公孙策曾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女儿,一直在外流浪,等到公孙策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儿,正要和她相认的时候却发现女儿牵连着一桩令人咂舌的惊天命案。

平时和包拯一样公正无私的公孙策遇到这种事情也不淡定了,父女俩刚相聚女儿就要被杀头,公孙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性对待这件事的。于是平常公正廉洁的原则被他抛到脑后,公孙策开始包庇自己的女儿。但是这种事情怎么能逃过破案如神的包拯的法眼呢,事情败露后包拯也是无比心痛,但是错了就是错了,即使两个人的友情再深厚,法不容情包拯还是秉公办事准备把公孙策给斩首了。

这件事情闹得很大惊动了当朝皇帝,皇帝看在公孙策为断案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才下旨免除公孙策的死罪,包拯和公孙策又重归于好了。包拯为官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美誉可不是说说而已,包拯和抚养自己长大的嫂嫂感情很好亲如母子,但是她嫂嫂的儿子却是个败家子,在外面杀了人包拯接到这起案件后毫不留情的就用铡刀把亲侄子给斩首了。丝毫没有顾忌到两人的亲戚关系。由此包拯成了流芳百世的清官,他的丰功伟绩也被人们世代流传。


朝飞暮卷


咱们先来了解下包拯这个人,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含泪斩公孙策了。提起包拯的名字妇孺皆知,他是北宋的名臣,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向来以铁面无私、执法严明而著称。



包拯在当官前就立下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23岁那年,包拯在庐州合肥求学时,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他的名声大火。老家有一土豪两次邀请他吃饭顺便谈谈人生,包拯都拒绝了,拒绝的很干脆,而他的一位李姓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决定要去,包拯一语惊人: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可见包拯为官前就已经明确自己要走的路: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为官绝不念私情。果然这个土豪犯事了,包拯审理案子时果断执法,保证了公正严明。


在官场上一些人为了升迁或自保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藐视法规干出一些黑暗勾当。而包拯对这些是极其恨恶的,他崇尚廉洁,以法为大,不畏权贵。


包拯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他弹劾以权谋私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和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弹劾王逵剥夺老百姓的钱财,还对老百姓滥用私刑激起民愤。王逵的密友都是朝廷要员,如宰相陈执中、贾昌朝,他又是宋仁宗的大红人。包拯才不管这些,他连续7次向宋仁宗弹劾,不法办王逵绝不罢休。包拯最后一次弹劾还直接指责皇帝说: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意思是,“现在您竟体恤老百姓,坚持己见,任用酷吏王奎,这样做对于王奎一人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那些千千万万百姓的不幸又该怎么办!”

包拯的这些话无不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正气,他性格刚直,言语恳切,令朝野震动,一些有良知的官员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纷纷站在包拯这一边,面对舆论的压力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还了黎民百姓一个公道。

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凡事为官人员不论是谁只要不干正事不务正业包拯都会勇往直前去弹劾。也由此得了个外号叫“包弹”。

包拯的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在自己身边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自己老家庐州任职时,他的一些亲朋好友暗自高兴,以为有了保护伞,从此可以为所欲为逍遥无边了。因此明里暗里干了不少狗仗人势的事,有些亲近还明目张胆到去扰乱官府。包拯得知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这时正好有一倒霉蛋,包拯的从舅犯了法。包拯不顾亲人的求情,根据宋法规定,让他这个舅舅吃了一顿板子,自此以后,沾亲带故的没有一人胆敢违法。

包拯在东京(今开封)为官时,面对向来难治的众多皇亲国戚、高官人士,包拯首先亮明他拒绝一切私人关系,不论背后的权势有多大违法者一律法办。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送礼走后门自讨没趣,对铁面无私的包拯多少有些畏惧,不敢胡作非为,包拯的威名震动都下。

说了这么多我们对包拯这个人多少有些了解,咱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包拯为何含泪斩公孙策。

包拯包青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是百姓心里理想的“青天大老爷”形象,所以很多民间流传的秉公办案的故事,或载在史书里的,又不知道这些故事的来源,自然就安在了包公的身上,有的口口相传,有的拍成影视登上舞台。而包公含泪斩公孙策就是电视里的段子,其实也并不是包拯要斩公孙策。




公孙策实际上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虚拟人物,他是北宋开封府主簿师爷,协助包拯办案的智囊高手。开封府三口铡刀龙、虎、狗就是公孙策设计的。公孙策阳光帅气懂医术,罗辑思维能力很强,他善良足智多谋,绰号“再世诸葛”。


有一次,包拯奉命南巡,在太湖发现浮尸命案,而且是穿着官服的两具尸体。 很明显这是大案要案。包拯立刻马不停蹄和公孙策和展昭商议要尽快破案,他们在破案过程中,突遇刺客要直取包拯性命,刺客还自称叫江龙。万幸被武功高强的展昭打败,其中有一女刺客慌不择路被展昭拿下手镯。

面对这只手镯公孙策不淡定了,这是他女儿的手镯。原来公孙策有个女儿,已经失散多年。公孙策激动、惊慌终于调查出女刺客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公孙策深深了解包拯绝不会因此寻私放了自己有命案的女儿,但他又怕自己的女儿被抓捕法办,思来想去公孙策最终私下放了她女儿,然后去找包拯坦白决定以死谢罪。


公孙策知道,在包拯的心里法大于一切,他办案向来秉公执法,他更不会接受自己的手下徇私枉法。而自己是包拯最信任的助手、部下,竟然涉及到雷区,包庇杀人犯,这是包拯不能容忍的,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行,这也是包拯的为官原则,所以公孙策不想让包拯为难一心求死。

至于包拯眼“含泪”也不难理解,虽然在包拯的心里秉公执法是第一,但不代表他没有“情”,公孙策在他身边多年几乎寸步不离,没有公孙策的协助许多大案要案就不会那么容易破解,或者不一定能破解,包拯对公孙策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非常疼惜的。另一方面,包拯心里也在为公孙策的知法犯法感到悲哀,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怎会为了父女之情去包庇凶手,怎么还死者公道。再者,他哭公孙策的命运,没想到学法多年死于犯法,而且是死于自己设计的铡刀之下,悲惨!悲哀!

最后公孙策的结局也是有惊无险,展昭出手阻止公孙策,并且苦苦相劝,公孙策不为所动,一心求死。就在刽子手马上就要手起刀落之时,突然雷公动怒,一道响雷击落刽子手手里的鬼头大刀。所有人都认为斩公孙策有违天意,公孙策也因此得救。


小姐姐讲史


包公要杀公孙策,是因为公孙策犯了法,只好忍痛要杀了他,起因是包公在南巡的时候,接到报案说在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包公就此展开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包公还遇到了行刺,后来凶手混江龙被抓,招认了是为了自己的弟弟报仇而行凶,混江龙有个养女,也参与其中。

公孙策在调查混江龙养女的过程中,却从龙凤手镯的线索中发现混江龙养女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这种情况让公孙策很纠结,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现在成了罪犯,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亏欠多年的女儿被斩首或是被流放千里吃尽苦头吗?在情与法之间挣扎的公孙策最终选择了情,私自放走了亲生女儿。

公孙策在放走女儿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法理不容,对包公问心有愧,就主动投案,供出自己的罪行,铁面无私的包拯见自己所敬重的公孙先生犯了法,心中虽然不忍,却也只能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荼蘼


公孙策为包拯发明出龙、虎、狗三口执法铜铡,最终却将自己送到了铡刀之下。这一刻,素有铁面无私之称的包拯也是眼含热泪,究竟原因何在?

公孙策跟随包拯之初,偶然见到包拯打算呈递给朝廷的陈州赈灾奏折中,直言当今圣上宋真宗赵恒用人之过。因此,心下大惊,认为包拯会被罢官去职,当即收拾行礼,准备各奔东西,另谋生路。

这时,包拯府中下人包兴急匆匆报来喜讯,言包拯已被当今圣上加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并被派往陈州赈粮救灾。同时,为了增加包拯的执法权重,又赏赐三道御礼。听后,公孙策也是心下大喜,看来不用再另谋前程去了。

不久,包拯下朝回来,找来公孙策进行商议:“为了我方便办差,圣上恩赏三道御礼,你帮着想个好主意,不能辜负了圣上大恩。”

闻听此言,公孙策认为是包拯想要赶自己走,却又抹不开情面,才以此事来为难自己。所以,公孙策暗思,反正要散伙,随便想个办法糊弄一下包拯算了。想到这里,公孙策立即摆好笔墨纸砚,设计出了龙、虎、狗三个档次的执法铡刀,并注解好说明。

当公孙策将此方案提交给包拯时,已做好了被其痛骂一番的准备。谁知,包拯看后大喜,并派他指导木匠尽快将此物做出来。次日,包拯令人抬着三口执法铡刀,呈给圣上御审。圣上及朝臣尽皆惊叹不已,朝议当廷通过。至此,包拯执法之时,便以龙、虎、狗三口铡刀为执法工具,以此来惩治奸佞,威慑宵小。

接着,为了配合包拯审案,公孙策又发明出刑具杏花雨,既不伤人筋骨,又能令人痛入骨髓,因此在案件审理中多有建树。

从此,公孙策便死心踏地辅佐包拯,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回春妙手等优势,成为包拯的左膀右臂,并被后世称为“再世诸葛”。平日里,公孙策在包拯面前自称“学生”,而包拯和展昭则尊称其为“公孙先生”。一者,公孙策同包拯之间名为上下级,实已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地步;二者,公孙策确实有大才华,才会被状元之才的包拯和南侠展昭尊为“公孙先生”。

后来,圣上命包拯南巡各府县期间,一日路经太湖时,有人前来报案,言太湖中发现一具浮尸。接着,包拯便令公孙策、展昭一同查办此案。

经过数日调查,凶手混江龙被擒,招认因报兄弟之仇而杀人,又有养女孟如忆,从旁相助。但是,当公孙策调查孟如忆时,通过龙凤手镯的线索,竟然发现该女子原来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丫丫。

这下,令公孙策心生纠结。一边是自己亏欠多年的女儿,失而复得;一边是为救养父脱身,杀害多名官兵的凶手山贼。结果,律法的天平倾向了情感一方。最终,知法犯法的公孙策,私自将亲生女儿放走。

事后,公孙策心生愧疚,遂决定以死明志,主动投案自首。作为铁面无私的包拯,虽然心中不忍,但还是根据律法条款,含泪宣判了公孙策的死刑,择日处斩。

孟如忆逃离后,思虑再三,认为不能陷生父于不义,同样也来投案自首,并死在了公孙策的面前。

处斩公孙策当日,若非展昭从圣上处求来赦免旨意,公孙策定然人头落地。

注:以上情节均来自电视剧廖启智版公孙策的《包青天》。同时,《宋史》中并无公孙策其人的记载。其实,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三侠五义》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小五义》中均没有包拯含泪暂公孙策的情节记载。

所以,此情节应该为编剧临时添加。不过,却也如同画龙点眼之笔,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什么版本的《包青天》,包拯都离不开公孙策这个得力助手。

从整个情节来看,只有公孙策来承担这个责任,结局才更加完美。如果,公孙策真是冷血到捉拿愧对一生的亲生女儿,世人会如何评价人间真情。事后,作为执法犯法的公孙策,又能主动投案自首,并承担责任,则又显示出其重义重情的一面。同时,虽然包拯号称“铁面判官”,但是他在判决公孙策死刑时,却能眼含热泪,足见包拯也是个重情重理之人。面对情理法的权重问题,执法如山的包拯果断选择了重法轻理去情,将律法的公平、公正完美体现。如此以来,不就将人间的情理法给予了更加完美的诠释吗?


祥子谈历史


历史上的包拯,眉头上没有月牙,脸也不黑;不认识南侠展昭,三侠五义,白眉大侠,手下也没有什么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更没有什么龙虎狗,三口铡刀,没有铡过陈世美,包勉和公孙策。


包拯出身在官宦之家里,少年是很是努力学习。二十九岁考取进士,为孝敬父母没出去当官。三十九岁时,包拯父母去世,并守孝期满。包拯才开始出来当官。

包拯首先到天长做知县,后调端州。由于处理端砚案出名,被调入京城任御史中丞。在弹劾和进谏中,直抒己见,不畏权势。六年后,包拯升任知谏院。

1057年,五十九岁的包拯权知开封。他在开封改革了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使百姓打官司直接接触办案的官吏,使百姓不再被那些小官吏敲诈。“包青天”应该是这时候喊出来的。


可惜,包拯在开封只待了不到两年,就被调到朝里做了“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1061年,包拯官至副枢密使(副宰相),成为宋朝重臣。1062年,包拯病逝于开封,举国哀恸。

包拯一生忠义,他曾作为使节出使辽国,他曾因弹劾贪腐官员与仁宗争吵,他曾带人给百姓挖井,曾为受灾地区免税。他的仕途很平淡,是一位埋头苦干的良臣。

至于包拯铡公孙策,那只是人们为了褒扬包拯,秉公执法,刚直不阿的正义精神,演绎出的故事,当然也正是展现了百姓心中的向往。


这个故事说的是,包拯去太湖一代巡视,发现水中一女尸体。在展昭等人的协助下,捉拿到了女嫌疑犯(叫什么想不起来了),公孙策在审理案件现场,发现这位女嫌疑犯是自己丢失多年的女儿。

公孙策思前想后,觉得对不起女儿,于是,在亲情与法律的天平前,失去了平衡,他将女嫌疑犯给放走了。

公孙策放走了犯人,并没有逃避,而是主动投案给包拯,并说明了情由。包拯无奈,法不容情,含泪铡了公孙策。


路遥lgy


公孙策是包拯的好搭档好兄弟,而包拯要杀公孙策,也是因为公孙策触犯了法律,包拯不得不遵守他心中的准则,含泪把公孙策斩杀了。这件事的缘由还要追溯到包拯南下的时候碰到的一个案子。当时那个案子的起源是,发现有人发现河中漂浮着一具女尸,就告知了包拯,包拯决心要查清此案。

但是这个消息让真正的凶手江龙知道了,于是江龙就决定要刺杀包拯,因为包拯的断案能力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如果不提前刺杀他的话,那么自己就会受到牢狱之灾,或者是死刑。而公孙策作为包拯的搭档,自然会为包拯做事。

公孙策在调查凶手的途中,发现江龙的养女居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而江龙也正是让他的养女去刺杀包拯,公孙策两难之下还是决定放走凶手,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其实作为一个父亲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包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是决定不能够因为私情而放过任何一个人,于是就斩杀了公孙策,公孙策因为保护自己的女儿而死,想来也没有遗憾吧。

而包拯在痛心的同时也没有很大的遗憾,因为法律是人人都必须要遵守的,不能够因为他是自己的好兄弟就不去做到公正执法,这对于对不起皇帝给自己的三份文书,也就是十分的信任。大家都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但是铁面无私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颗柔软的心呢。




小鱼儿经典影视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会想到清廉和公正这样的字眼。包拯为人正直、嫉恶如仇、铁面无私,再加皮肤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拯断案如神,扶持正义,为民申冤,还不离两个得力帮手。一位是武功超群的展昭一位是公孙策,如果说展昭是包拯的私人保镖兼得力保镖,那么公孙策就是包拯的军事顾问。

公孙策有三大特长:一是博学多才,二是医术高明,三是足智多谋,有“再世诸葛”的雅称。当然,公孙策虽然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赴入仕途后屡屡碰壁,最后幸运地遇到了伯乐包拯。包拯对他器重有加,封其为开封府六品主簿,视他和展昭为左膀右臂。

据悉,宋仁宗时陈州遇到了旱灾,而当地官员却私吞赈灾银两,皇帝听闻后很是愤怒,命包拯前去调查整治,并给了他特权——“御札三道”。

这次“御札三道”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包拯便找公孙策商量怎么办?公孙策头脑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建议把“御札三道”具体落实在刑法上,可变成“御铡三刀”。随及,公孙策赶紧画了龙、虎、狗三幅铡刀的画,拿给包拯看。包拯一看大喜过望,于是呈给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很有见的,对惩治罪犯是有良好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便豪爽的批准了。

这三把铡刀可与尚方宝剑相媲美,拥有可先斩后奏的大权。龙头铡可斩皇亲国戚、公孙王侯;虎头铡可斩贪官污吏,佞臣奸臣;狗头铡可斩恶霸无赖,违法平民。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公孙策完成了独一无二的发明,但他最后也死在了这铡刀下面!

那么,包青天对公孙策器重有加,又为何要挥泪斩公孙策呢?原因很简单——公孙策知法犯法。

他犯了什么法呢?这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原来,一次包拯南巡时,无意中发现太湖面上出现多具浮尸,便马上前去调查。结果太湖水贼贼首江龙怕他们的罪刑败露,便做出惊人之举,派遣自己的养女江忆引开展昭,自己带人蒙面行刺包拯。

结果武功超群的展昭迅速击退了江忆,并夺得了她所携的一枚手镯后返回,正好营救了刺杀包拯的江龙等贼寇。

后来,展昭献出了贼寇的“脏物”——江忆的手镯。一旁的公孙策一看,顿时大惊失色,这手镯“似曾相识”啊。

原来,十五年前,公孙策还没有发迹时,他的妻子被知府衙内看中,结果妻子受辱后选择上吊自尽。公孙策为妻子鸣冤,反遭奸臣诬陷入狱,幸得仆人相救,但却被衙役所追赶。公孙策带着女儿逃到山崖上,眼看衙役越追越近,公孙策心一横,抱着女儿跳下了山崖。

后来,公孙策和女儿都侥幸存活了下来。公孙策被路人所救,而他的女儿为江龙所救,收为义女,改名江忆。而公孙策父女失散时,这枚手镯是女儿手上的信物。

公孙策确认江忆是自己亲生女儿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再后来,展昭奉命抓捕江忆,公孙策见女儿不敌展昭,便假意让女儿将自己挟持,逃至破庙中,玉告诉江忆她的身世。江忆先是不信,后经过查访确认了公孙策所言。

而这时,包拯此时已经查明了案件的来龙去脉,于是派遣展昭追至水寨,成功抓拿了江龙和江忆等人。

公孙策一生只有这个一个女儿,对她又怜又爱又愧,本着对女儿多年亏欠的想法,决定让她走,由自己来赎罪,于是私自把江忆等人放了。

包拯知道后大怒,虽然伤心欲绝,但他仍然以庇护罪的名义,要用虎头铡来斩杀公孙策。

而公孙策的女儿不想让父亲受委屈,回来自首,在公孙策面前自尽。

虽然真凶落网,可公孙策包庇之罪属实,包拯只得大义灭亲,用虎头铡来怒铡公孙策。

当然,这其实是野史的记载,真实性值得怀疑。要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历史上的公孙策是不存在的,他是石玉昆在他的《三侠五义》中创造的纯架空的虚构人物。后来经过“演绎”成了童孺皆知的“智慧”人物。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以下说法全为戏说,请勿当历史来看。

首先《三侠五义》中并没有提及公孙策死的桥段,更没有包拯挥泪斩公孙策一说。“包拯挥泪斩公孙策”一说源于金超群版《包公奇案》的第二单元“怒铡公孙”。当然在这部电视剧中,包拯虽是挥泪斩公孙策,但是在开铡之际,镇南王田平春突然出现,从铡刀下救出了公孙策,并说服包拯重申此案。



那很多人不明白,在书中一向以足智多谋,和蔼善良,遵纪守法形象出现的公孙策为何在这里会被包拯下令以狗头铡处死呢?难道公孙策真的犯了法?答案当然不是。

公孙策虽犯法(包庇真凶,替真凶顶罪,置律法于不顾),但却是情有可原,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即使是被誉为“再世诸葛”的公孙策亦有犯糊涂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曾经的恋人韩翠英(镇南王王妃)被斩首,也为了不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冰儿(名为镇南王之女,实为公孙策之女)失去自己的母亲,同时为了弥补这数十年对她们母女俩的亏欠,公孙策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他替韩翠英承担了杀害常彪(镇南王让他以小冰身世向韩翠英威胁以此作试探,韩翠英为免小冰身世曝光,将他杀死)的罪行,向包拯投了案。



而包拯、展昭等人虽明知此案另有隐情,但碍于公孙策至死都不愿意说出实情,而是一口咬定常彪就是他所杀,再加上苦无证据,因此虽心急如焚,但却没有任何办法。与此同时,公孙策曾经的恋人,现在的镇南王妃韩翠英,她见自己现在还深爱着的男人居然去为自己顶罪,承担着这杀头的罪行,她实在是难以接受,于是准备自己去投案,还事情一个真相。

但是,深知内情的镇南王却不准韩翠英这么做,他也不想自己深爱的女子身首异处,但也不想自己的情敌公孙策活在这世上。于是他一面哄骗韩翠英,说自己会出面力保他,另一面又暗命亲信秦志刚去与公孙策说,只要他咬死是自己做的,他一定会想办法保住韩翠英。



可韩翠英还是没能逃过良心上的折磨,她还是跟包拯说了事情的所有真相,将二人之关系、小冰为公孙亲女及常彪所作所为和盘托出(唯独没有说出常彪是自己所杀)。但是韩翠英的这般作为却并为让包拯相信公孙策是无辜的,反而是让包拯相信公孙策确为凶手,而后在众人求情下仍不徇私,忍痛升堂,下令将公孙策斩首示众,明正典刑。

此后,韩翠英见包拯不但没有放过公孙策,反而是要将公孙策明正典刑,惊慌失措下,她欲赶紧向包拯投案,保住公孙策的性命。可此时,镇南王依旧阻止她去投案,并答应她会亲自前往公堂救出公孙策,而后在行刑之际,他说服了包拯重申此案,公孙策幸免于难。



当然,镇南王可不会真的有那么的好心,他只是不想公孙策的死是替韩翠英而死,从而让韩翠英永远都忘不掉他,他要的是让公孙策身败名裂,是因自己而死,这样自己心爱的女人就不会再想念着他。于是,在公孙策被重新关入狱中时,镇南王就在暗地派其亲信秦志刚将其劫走,囚禁在王府之中,而后又掳走冰儿以嫁祸之,誓要使他身败名裂。但镇南王这般作为,却是适得其反,包拯开始怀疑公孙策真的是被冤枉的,他决定彻查免公孙含冤。

此后,在种种机缘下,包拯了解到了事情的所有真相,并也得到公孙策就被囚禁在王府中,就率人攻入王府解救公孙策。之后韩翠英为维护王府的尊严自杀身亡,而镇南王因受不了打击,得了重病,公孙策的亲生女儿冰儿不忍抛下这位养育了她二十余年的父王,于是决定留在王府而不跟随公孙策。



就这样,公孙策怀着满心的伤痛离开了故乡,继续追随着包拯巡狩天下。


澳古说历史


说起包拯,在中国,包拯就是正义的象征,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犯了罪,在包拯这里都会伏罪。都说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的,包拯也正是如此,在电视剧的剧情中,包拯有很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展昭,一个是公孙策,三人配合,查案所向披靡。

在老版的包青天电视剧中,公孙策是曾被包拯判案过得,本来都准备斩杀了,但是后来又拿到了皇上的圣旨,决定恩赦公孙策。那么为什么包拯会杀掉自己的助手公孙策呢?这是因为在包拯奉皇帝之命南巡中,遇到了一件案子,牵扯出了公孙策失散多年的女儿。

包拯一行人经过太湖时,发现了两个人被杀之后漂浮在太湖中,而且两人还穿的官家的衣服,那这件案子挺大的,因为在当时敢杀官府的人,胆子很大。所以包拯就联合当时的巡抚一起查询此案,在查案的过程中,一直有人想要刺杀包拯,多次都被展昭挡过,其中展昭在和刺客打斗过程中,拽下了刺客的一个镯子,包拯和公孙策见到镯子后,包拯没说什么,但是公孙策不淡定了,因为自己也有一个同样的镯子,这个镯子是当年逃荒时自己和女儿各自留的信物,怕失散不好相认。

公孙策就和包拯一起调查手镯的事情,一查真的查出来女刺客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一边是法理,一边是血缘,公孙策陷入两难,恰好女刺客又再次行刺,正好被展昭拿下了,公孙策见此不妙,就故意当了女刺客的人质。然后故意放掉了女刺客,包拯经过调查之后,查清了此案,但是公孙策却因私放杀人犯及是杀人犯的亲人而受到处罚,所以被判处斩首。

好在最后在屠刀还没落下的时候,包拯找到皇上,求了赦免公孙策的圣旨,公孙策才得救。法理不外乎人情,毕竟公孙策本身是好的,而且为包拯和皇上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得到赦免也是情理之中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