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钟南山84岁,李兰娟73岁,我们应该怎样致敬他们?

吴心见


由衷的佩服!所谓的流量明星都抵不过这两个男神女神!除了他们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战争中,我对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也是敬佩不已。大部分的中国老年人到了60岁以后,就开始颐养天年,各种老年病纷至沓来。反观他们俩个人,我觉得年轻人都没有他们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蓬勃的精神状态,甚至抵抗力都不如他们。向英雄学习!


夭夭小小


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英雄令人尊敬,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也总有许许多多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在这场牵动神州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一位八十四岁,一位七十三岁,他(她)们本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们又一次走上了战场。让人感动的是,不是他们专家、学者的身份,而是一个长者,一个老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他(她)们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精神。

他们不是歌星影后,但他们绝对深得人心;他们也不是有钱人,但他们是对国家、民族最有贡献的人,他(她)们是国家精英,民族的脊梁。

疫情突发以来,成千上万的“战士”走上战场,舍小家顾大局,临危不惧,顽强拼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她)们是普通人,但他们同样是民族的中坚,是创造历史的人,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但也有的人在疫情面前为了一己私利,高价售卖,甚至制假售假;也有不配合防控,甚至不听劝阻打骂防控人员者,甚至有人隐瞒接触疫病人行迹,不顾他人安危,以身试法。形形色色,丑态百出。

我们如何向英雄致敬呢?我以为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人,一个有担当敢于承担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南山骚客


中国有多少伟大的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有他们我们自己的国家才会强大,他们默默的付出,为国家,为人民,甘愿付出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钟爷爷,李奶奶两位医疗工作者,这么大年纪,本应颐养天年,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日夜坚守在疫情前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抗战,他们冲在第一线,无私的奉献着,不惧危险,负重前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有了他们疫情将烟消云散!致敬两位老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国家有难,人人有责,招必去,战必赢!我们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无私奉献!祝我们国日益强盛!中国加油!武汉加油!钟爷爷,李奶奶,加油!




0八零后大叔0


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这句话出自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一直以来,我认为这段话都能与我敬佩的他对应上。

非典英雄——敬佩

他就是——钟南山。

“钟南山”,当我第一次听见这个名字,看见他的脸我有些震惊。眼前这位年迈的老人,竟然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那一年, 他敢于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实情况; 他研究的治疗方法,使中国人摆脱了死亡阴影。 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研制出针对非典的方法。

他就像一股清泉,让我们不再干涸;他就像雨露,无私地浇灌我们;他就像阳光,带领我们走出黑暗;他更像一位英雄拯救了中国。他所做的一切,令我敬佩! 

武汉之战 —— 敬佩

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人与人之间会互相传染。 当传染病遇上春运,灾难指数瞬间翻倍;几乎是一夜之间,口罩、酒精成为了被抢购的稀缺品。 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再次站出来了。当我们十分恐慌,闭门不出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个84岁的老人只身抵达了武汉。 在耄耋之年,当他们冲锋在前的时候,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也应该得到善意和尊重。这可能,是他们对我们唯一的期待。 他们是天使,为了中国人民的性命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他们是英雄,不应该流血又流泪。

电视明星 —— 敬佩

每当接受采访时,他眼含泪花,嘴角抽搐。看得出他内心的焦急,听得出他内心的心酸,想的出他内心的挣扎……看着日益消瘦的他,我心生愧疚,我们只能看,听,想吗?想一想我们能安稳地度过一生,不正是因为他们一直负重前行,为我们争得了盛世太平。 钟南山,和他的同仁们,从来都不畏惧死亡。 他们畏惧的,是来自后方的冷雨和刀枪。敬佩是一个人发自心底的认可,你能让所有人从心底涌出这二字;敬佩是建立信任的纽带,你能让所有人从脑海闪出这二字;敬佩是激励自我的动力,你能让所有人从口中喊出这二字。医生,有着专供业术的心;医生,有着甘于寂莫的心;医生,更有着救世济人的心。他们为了人们的健康而不辞辛劳;他们为了生命的美好而汗流浃背; 他们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夜以继日。如果没有医生,就不会有那么多重见光明的天使;如果没有医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新生命的欢笑;如果没有医生,就没有那么多亲人们感动的泪花!!

你是阳光,扫清阴霾;你是清风,吹散迷雾;你是火把,照亮生命.





素颜白沙亦倾国


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今天,给孩子讲讲钟南山院士的故事吧,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风骨,汲取到力量。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他出生在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儿科专家,在70岁高龄和身体多病、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编写了儿科著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有50多万字。母亲廖月琴曾担任广州肿瘤医院副院长,是护理学专家。

跟着父母在医院长大的钟南山,打小耳闻目父母对待病人的态度。他发现,两人的喜怒哀乐是跟病人病情的好坏密切关联的。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是,经过努力病人的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改善。“那时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钟南山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钟南山小时候顽皮,将父母给他交学校伙食费的钱偷藏起来,自己买东西吃。一直撒谎瞒着父母,直到事迹败露。他以为父亲知道后,一定会打他一顿。

可是父亲却没说太多,只是说:“南山你想一想,这么做是不是很诚实?”这样的质问,比打他一顿感受更深。

父亲这句话,让他明白了,什么叫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后来有一次钟南山独自看诊,因为诊断失误,对一个女孩错误用药,差点危及生命,回忆起这次错误,他说:“诊断错了,我永远都忘不了”。

他才明白父亲说过的那句:“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

“父亲很少说话,但他一般说话都有证据的”,这是钟南山83岁时对父亲的评价。

为了把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在70高龄和身体多病的情况下,钟世藩毅然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

每天,他总是最早去图书馆,最晚回家,因为两眼有复视,看东西重影,他就用手捂着一只眼睛写,累了就换一只。

钟南山心疼父亲,劝老人家注意身体,每天少写一会儿。但钟世藩不听劝阻,反而和儿子发脾气:“不写我干什么?等死么?”

父亲留给钟南山一句话,他始终记着。“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钟南山的母亲对他的成长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影响。

钟南山一直珍藏着1950年骑自行车的黑白照片:“当时我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非常羡慕。小学六年级时,妈妈对我说,‘你要是小学毕业能考到前5名,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我说‘真的呀’,妈妈说‘真的’。后来妈妈也没再提过这件事,但11岁的我记住了妈妈的话。”

“1949年,我在岭南大学附小(现中山大学附小)读书,学校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但后来,学校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我排在第二名。我很高兴,但也不敢说什么,因为妈妈是说考试才有自行车的。”

“而且,那一年家里生活很困难。但是没想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妈妈还是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当时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实现了她的诺言,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钟南山至今定期给年轻医学院学生上大课,他说,你们是90后,我是80后,我们差不多。

2003年被钟南山称为“特殊的一年”:遇到很多未知的课题,无章可循,自己一天要做出几天的工作,包括治疗的问题、学术上的问题,还要制订国家规划。而引发这一“特殊”性质的就是SARS(非典型肺炎)的爆发,此时,钟南山已经67岁。

2002年底“非典”病例最早在广州出现,一时间,“非典”病毒不可避免地开始从广州往外扩散。2003年4月13日,北京召开了关于SARS的新闻发布会,钟南山被要求参加。当记者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时,钟南山忍不住了,他对媒体说:“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顿时场面哗然。

“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点点向公众揭开。

混乱和恐惧之中,人们记住了钟南山的名字。也因为SARS,钟南山在公共领域范围内更广泛地被人熟知。

在最恐慌的时候,他的一句话,给了人定心的力量。 “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

在抗击非典最严峻时刻,连续工作30几个小时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钟南山病倒了。发烧等症状和当时非典的症状极为相似。

但他自己观察体会,觉得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离在家。几天后,症状消失,他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

他的坚持,让广东成为世界范围内对SARS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

“非典”之后,钟南山连续担任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他敢说真话的风格一直没有变。

这一特质,让他在“两会”上变成媒体追逐的对象,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他都会给出自己的看法,每一次言论几乎都会引发广泛的讨论。

2013年全国“两会”上,他说“雾霾与肺癌有极大的关系”。2015年,他又痛批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不讲医德、违规使用心脏支架创收的行为,他举例说:“广东某医院的一个心脏导管大夫为病人做冠状动脉照影,本来问题不大,但是最后给放了5个支架。”

“我自己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

钟南山说他一直记得中学时代一位老师曾对他说过:“人不应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的事,与自己的抱负比也会变得很小。”

“非典”之后,钟南山说自己讲话其实更谨慎了。

“那些我认为很有把握的话,讲出来,通过媒体能够让有关人员特别是病者知道的话,是有很大好处的。我还是推崇这个,

因为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但是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就很好。”

所谓医者,妙手仁心。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仁心。钟南山二者兼具,所以,举国敬仰。

有网友说,妈妈本来有点为疫情恐慌,但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就跟她爸说:看到钟南山,我心里就踏实了。她爸说:我也是。

老百姓不会太多溢美之词,这句“看到你,我心里就踏实”,就是最大的赞美和信任。而钟先生,也配得上这赞美,这信任。


养娃防坑指南


在这个非常时期,每个人都猫在家里,一能保护自己,二是不给国家添乱。

可是却有那么多逆行者,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投入了这场关系着人类共同命运的特殊战斗中。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他们勇敢的站出来,第一时间赶往武汉疫情第一线,用他们精湛的医术和学者的铮铮风骨,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人民的英雄,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最容易感染的地方在进行战斗。

我们向钟老致敬向李老致敬,向千千万万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展趐高飛1968


感恩有这两位可敬又善良的老人[祈祷][祈祷][祈祷]本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为了我们整个国家还奋斗在一线,为了我们全国的老百姓还不顾自己安危冲在最前面,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有这种担当和责任,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更好!祝愿好人一生平安!祝愿他们永远健康平安[祈祷][祈祷][祈祷]




一休酱520


这两位可敬又善良的老人,本来是还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为了我们整个国家还奋斗在一线,本来春节他们应该休假,但是为了我们全国的老百姓还不顾自己安危冲在最前面,祝愿好人一生平安,祝愿他们永远健康平安。




璘伊0909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次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

84岁的“战士”

眼下这场始于2019年12月的疫情,经过1个月多的“攻防”,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截至2月2日12时19分,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413例,疑似病例19544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

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它(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

而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在回复相关论文质疑的情况说明中提到:

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分别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于1月20日晚、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1日凌晨向社会公布。

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从公开信息看,自1月18日开始,钟南山辗转于武汉、北京、广州,探实情、提建议、解疑惑:

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买不到机票只能坐在高铁餐车;

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马不停蹄赶往国家卫建委开会;

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下午开始,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参加媒体通气会、直播连线,忙到深夜;

1月21日,从北京回到广州,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为公众答疑。同一天,受命出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

1月30日晚,刚刚在北京开完会,在赶赴机场准备返回广州的路上,“插空”接受媒体专访;

2月2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通过粪口传播问题,他回应,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传播。因为在粪便里发现病毒,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这位84岁的“战士”真的很拼。

有人把他称为“逆行者”,可钟南山说过,他“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不到前线,不看病人,又怎能肯定地说,大家把它和SARS联系是很自然的呢?

“我看过病人,发病的情况、白血球的情况、胸片的情况,有近似的地方。”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MERS是平行的,这次感染疫情“刚刚开始,正在‘爬坡’”。

哽咽中的斗志

2月2日,武汉“封城”第11天。

这项史无前例的举措,来得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早在1月20日下午,钟南山、李兰娟等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专家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建议,“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

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在1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约有近500多万人离开了这座城市,还有900多万人留在武汉。

但无论离开还是留下,似乎都有些五味杂陈。

一位武汉市民在朋友圈感慨,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第一次不见车水马龙、人群熙攘,只能听见风声。

物理隔离之下,医疗物资、生活用品供应能否跟得上,医务人员、病人、普通人的情绪能否得到有效疏解……种种问题,既棘手,又急需解决。

而那些身在外地的武汉人、湖北人,除了做医学隔离,还多多少少遭遇了歧视,一些地方“硬核防护”背后流露出的“恐鄂”情绪,也让这场全民“战疫”变得更加艰难。

好在,更多人选择了支持。驰援行动,让“武汉,加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学生传信息告诉他,现在大家的心情有很大改变,斗志都上来了。

钟老哽咽着说,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他眼含泪光。

身在广州的他,努力“攻坚”的同时,不忘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战友们加油鼓劲。

“你们是去最艰苦、最前线、最困难、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战斗,我向你们致敬。”

应该相信,情况会慢慢好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要尽我们的责任,更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救治别人。我们等你们胜利回家。”

相信会好的,必须有斗志,言语间充满了力量,我们很难用“老人”来形容眼前这位目光矍铄的“战士”。面对任何一场战役,心理防线不能垮,而提振士气,他更身体力行。

1月30日一大早,钟南山在广州与“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猎手”、美国教授维尔特·伊恩·利普金进行短暂探讨交流后,匆匆登机飞往北京。飞机上,他还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

这一幕,似曾相识。很多人都还记得,在1月18日前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他也是如此。

一句“辛苦了”,道出了普通网友对钟老的敬重,而他曾说,生活总要有一些挑战,有挑战才会有理想。所以,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是,钟南山喜欢做科研。

“一个人不能老是躺在12年前的事情(注:2003年的“非典”)上,得做点事,而且希望做的事有点亮点,有点贡献。所以现在科研又做了几个项目,现在带有方向性的,我希望能够做出来一些。”他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到。

被信任的“大山”

与时间赛跑的两座武汉版“小汤山”医院交付使用后,预计能为武汉增加2600张床位,用于定点诊疗。

2003年4月,在“非典”疫情集中暴发期,中央军委批准军队紧急支援北京,在距离北京昌平区中心10公里外的小汤山镇东北部,原小汤山疗养院东北边围墙外的一片空地上搭建简易病房,用时7天建成。

其后两个月,该医疗点收治680名患者,占全国非典患者的1/7。经过救治,最终有672名患者康复出院,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火神山、雷神山,武汉希望复制“奇迹”。而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小汤山医院已启动修缮工程,以提供更好的就诊条件,将视疫情变化启用作为补充。

在钟南山看来,做任何大规模的急性传染病防控,都情愿估计得坏一点,比到时候被动好得多。所以,他是赞成武汉搞“小汤山”型医院的。

这段时间,微博上还出现一个话题,叫做#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阅读量目前已超过1.4亿。所谓“三山齐聚克难关”,则寄托着一种朴素又真挚的期待。

和现实中的风尘仆仆相映衬,钟老在网络世界里也很“忙”,他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各种“提醒”“呼吁”中,大到“目前不要出行”,小到摘口罩的方式,仿佛都要听他一言、看他一行,才作数。

一位朋友感慨,家中四位老人已然把钟南山的话奉为“铁律”,必须照章办。要知道,对长辈们而言,放下春节走亲访友的习惯,比年轻人要困难许多,但既然钟院士都说了,“就要听(话)”!

“春节前我说过,请大家目前不要到处跑。现在我还是强调不要出行,特别是武汉一带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钟南山在1月28日受访时再次强调。

这是信任的力量,没有人会对此感到奇怪。

不过,也有人借机编造出用盐水漱口、吸烟、饮高度酒等预防感染的低劣“谣言”,扰乱视听,“逼”得钟南山团队几次三番下场澄清。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1月26日,大年初二,一则“今晚9时30分,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现场直播,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请家长朋友们届时观看”的消息不胫而走,后被节目组辟谣,星期天没有这档节目。

事实上,这则假消息在1月23日就曾出现,三天后再次现身并引发刷屏之势,折射的恰恰是公众对钟南山的期待。

“有一座山叫钟南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授刘境奇夫妇把对钟老的敬重放进了一副素描肖像中,并以之命名,广为流传。

刘境奇说,眼下正是疫情控制关键时期,谁也不能打扰钟院士,但希望他能看到这幅画,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想,也一定能代表很多中国人此时此刻对钟南山院士的情感。”

不只是“治病”

生于医学世家,钟南山从小耳濡目染,也立下做医生的志愿。“那时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1996年,60岁的钟南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官网对他的介绍是——呼吸病学学家。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第23任会长。

而2003年一场特殊“战疫”,让钟南山不再只是医学界的权威,更“出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那年早春,广州迎春花还未及绽放,一种被称为“非典”的疾病就扑面而来。

“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广东累计报告非典病例突破1000例这天,钟南山喊出了这句著名的“豪言壮语”,把自己和他所带领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注:2017年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推到了抗击疫情最前沿。

他后来坦言,自己是经过一段实践后有了信心才这么说的,“要是我完全没有依据,没有任何把握,我是根本不会这样做”。

与此同时,要控制疫情,就必须查清病原体——当时的权威观点认为“非典”是由衣原体细菌导致的,而钟南山和同事们则认为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事实证明,此次疫情正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发。

所以这一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白岩松向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正是它与SARS有何区别,因为他“最有经验了”。

除了专业本身,钟南山实事求是的“话风”,也成为大众总是愿意听他讲、媒体总是追着他问的一个重要原因。

“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2003年4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钟南山被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时,忍不住道出了真相。

父亲钟世蕃曾告诫他,无论何种境遇,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深远。

“真话不是真理,它不一定是对的,但能启发大家思考就很好。当然,讲真话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鉴于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非典”过后,钟南山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他看来,当代呼吸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已不只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引导社会重视呼吸健康。

为医者,有仁心。钟南山对“医生”的理解是,看有病的病人,而不是看病人的病。落脚点,在于“人”。

所以,对当前的疫情防控,钟南山强调,除了传染病方面的专家,必须要有重症医学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抢救病人。


青年社区顾问


看到这样的信息,其实很心痛,七、八十岁的老人,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本该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或在公园里与年龄相近的老伴们聊聊天、跳跳舞的时候,然而,为了国家社稷,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却依然肩挑重担,负重前行,奔走在抗疫最苦最累最危险的第一线。这种高强度的脑力体力劳动,不说是老年人,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是难以如此长时间运转的,这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力,以及对这个国家和人民何等的热爱才会作出如此之大的牺牲。有钟南山院士及李兰娟院士等民族脊梁护佑着我们,是国之幸事,是民之福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我们对钟老及李奶奶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最后只想说:希望您们一生平安、幸福,你们是华夏民族的英雄,谢谢你们,向你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