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

1227105


超脱世俗的烦恼,与大道融为一体。

精神境界洒脱自在,对待生活顺其自然。

不为情所困,以理化情,天人合一。


水岄齋


庄子名周字子休公元(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宋国蒙城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境内,是我国伟大的道家思想创始人之一,他继承了老子的无为学说并将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还有些晦涩难懂的话,而庄子的《南华经》则是用简洁质朴直白的语言描述了道家文化圆融豁达的世界,在庄子的名篇《逍遥游》曾记载宋荣子这个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诽之而不加沮,辩乎内外之分,定乎荣辱之境。是形容宋荣子这人全世界人都来赞美他,他也不高兴。全世界人都来诽谤他,他也不伤悲。对他来讲已经没有内外之分了,荣和辱都是一样的。同样也是在告诫我们:人的一生不应该为名所累。应该学会淡然洒脱。所以庄子所著的《南华经》主要的思想还是在《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一生虽贫困,但乐得逍遥。淡看了世间名利浮华,却留下了醒世的佳篇名著,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去解读庄子,会让人的心胸更加豁达。正所谓:世人慕黄老,隐世多道家。所以我希望更多的有缘人走进庄子,走进逍遥游的世界!







武当田信清


老庄哲学,主张“无为”,师法自然,崇尚道德。其思想体系极为广博。比如在国家统治政策上,主张君主要无为而治,即不要用圣人仁义之说来治理人民,而要抛弃仁义之说,让人们任性保真,不要约束人民。又如,强调百姓之无为,即是率性任情,不要舍己效物,失却本性。

庄子学说的出发点,是基于他对理想国的认识。在庄子看来,人类的理想王国,应该是上古时代。“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民至治而已。”

庄子的无为思想,固然有其局限性,正如没有任何一种哲学理论能覆盖整个人类,让所有的人接受一样,庄子的学说,也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然而,他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探索,其返璞归真的理想,仍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人性的光辉。只是在如何建立人类理想社会的手段和途径上,庄子尚停留在远古时代的大同混一。

抛却建设理想社会的手段,庄子的无为思想有很多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社会组织,以及对我们的个人修养以至真正的解放大有裨益。

庄子是无为的代表,他的“梦蝴蝶”流传至今:“不知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庄子,我想再找不到比这个字更能代表庄子的了,那就是“虚”字,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庄子的逍遥游或许是在梦中,如果按能力划分,也许是造梦级的大师。





周易研究与应用学者


略读《庄子》,分享一下我对此题的观点。《庄子》分为三篇(即内篇,外篇,杂篇,三十三个章节)。

还是“道”。它覆盖和托载万事万物,真是广阔盛大的。

无所作为这就是顺应之道,无所教化这就是顺应天性,广泛地爱人利物这就叫做仁,行为不与众怪异这就叫做宽,能够包罗不同的万物这就叫做富。所以能够执守天德就算是把握了万物的纲纪,成就了德行这就是功业的确立,能够顺应大道这就叫做完备,不因外物挫折心志这就叫做德行完美。

“道”就是理顺,“德”就是和谐。

所以说,天性存于内心,人事显露于身外,“道德”本于自然。我是能力有限,就悟出了这些,要想更深的省悟这个“道”,详看下面配图才女子的行为……


不忘初心136533244


读过庄子以后,我认为他是中国哲学当中,最具有哲学色彩的思想。

哲学大致可以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

本体论,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认识论,即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伦理学,即人应当如何过好这一生,是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起源是科学,源自人们对死亡和世界真相的扣问。我们所言之中国哲学,所谓儒墨道法者,大多都可以归入伦理学的范畴,如儒家之仁义,墨家之兼爱,都是关于自身道德与群己相处准则的问题。

庄子不同,他的眼光投向世界本质。用钱穆的话说:“孔孟杨墨,其实他们都偏在人生界,庄子的思想却能更多注意到宇宙界。”又如《苏菲的世界》里巧妙的比喻:庄子就是兔子皮毛中那个不堪蒙昧的寄生虫,一心想要爬到毛发的顶端,看看那个创造世界的魔术师的模样!

庄子的思想处处透露着“矛盾”的思想,这与马克思哲学不谋而合。世界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就像围棋,黑白子包围与反包围的关系,两股势力在交织斗争中增长、变化,只不过世界没有棋盘的范围。

庄子对待矛盾的态度是颇耐人寻味的,他否定一切不必要的存在。正如《动物庄园》里的驴子本杰明:据说上帝给驴子创造尾巴,是为了驱赶苍蝇,而在本杰明看来,他宁愿没有苍蝇,也不需要尾巴,哈哈!多么绝妙的想法,这也很能概括庄子的思想,在《庄子》中,大量事物被其斥为“骈拇枝指”,即多余的东西,而理想的状态便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实现物与我同一,此所谓道法自然吧。

作为一名律师,在读法学院时便对此多有感慨:人类的法律体系堪称精巧,努力地想要解决所有问题。但这有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我宁愿没有纠纷,也不需要繁杂的法律。或许,真正能够阻止矛盾产生,而非事后解决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吧。然而,这又是多么的不现实,所以,这也是庄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实质上不是驾驭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前者就是法家思想了。

或许,宇宙这个矛盾机器,从大爆炸那一刻开始便是此消彼长不能停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的思想固然瑰丽多彩,但终究只是一场迷蝶之梦吧!



封旺律师


喜欢庄子,之前在"庄周梦蝶"那里我就说过,喜欢庄子是因为他会讲故事。我发现,会讲故事的妈妈是好妈妈;会讲故事的老师是好老师;会讲故事的商人最会营销,是个好老板……如此类推,会讲故事的庄子当然是个有幽默感的睿智之人,能给予人智慧与能量。从庄子身上感悟到什么呢?还是让我从最喜欢庄子讲的三个故事讲起吧。

第一个:大树的故事。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下,溪边看到了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直耸云霄,很是惊叹。庄子问伐木工人,这么高大的树木,为什么没人砍伐呢?伐木工人不屑一顾地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这种树不中用。用它来做船,太重了,会沉;用它来做棺材,又很快腐烂;用它来做器具,又很容易毁坏;用它来做门窗,它的脂液又总是不干;用它来做柱子又容易被虫蚀……总之,它就是个没用的东西,不成材。这个故事告诉我,正因为不成材,这棵树才保全了性命,活得长久啊,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无用方为大用啊。

第二个曳尾涂中的故事。一个荒凉的小村庄,一条小河边上,一个壮年渔夫在独自垂钓。彼时阳光洒落,水面波澜不惊,渔夫静静地沐浴着阳光悠然惬意,逍遥自在,毫不理会他身后站着的两位穿着华服的毕恭毕敬的官员,这是两位楚王派遣的大臣,他们表达了君王的爱才之意,说:“楚王想请您出山,管理国家政务,恳请应允”。听了这话,渔夫并没有受宠若惊倒反表情凝重了起来,然后,缓缓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它死了已经有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又用巾饰覆盖着它,把它珍藏在宗庙里,请问,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在宗庙里显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似有所悟地回答:“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渔夫说:“那么你们请回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人的快乐在于天性的自由而无关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第三个哀骀它的故事。哀骀它长相丑陋,是个丑八怪,可是卫国人特别喜欢他,无论男女。男的跟他交往之后都不愿意离开他,即便离开也会时常想念他。女人和他接触过的,都死心塌地地想嫁给他,哪怕给他当小妾也愿意。哀骀它无权,无势,无钱还奇丑无比,怎么这么受人欢迎呢?鲁哀公也见过哀骀它,刚开始也差点吓晕,长得实在超过想像,实在抽象。但交往不到一个月就开始佩服他,不到一年就开始非常信任他,愿意把国家要事交给他打理。哀骀它告诉我们哀骀它之所以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他品性纯良,德行深厚,不受得失、穷达、穷富、美丑等外在的侵扰始终保持心灵自由,自然平和,纯真超脱,是一个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

综上所述,从庄子身上我感悟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有无限可能。世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庄子就有着万里挑一的灵魂,庄子的故事真是太有智慧了。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庄子对于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贡献在于他建立了抽象的哲学本我论。庄子最吸引后世瞩目的的是他的“逍遥处世”说。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是看淡人生名利之后的洒脱超然,就像是万物轮转我心不动始终如一。这是一种出尘超脱的人生境界。


心灵巧遇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奇人,《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奇书。一般认为《庄子》有一大一小两篇序言。大的序言是《天下篇》,包含了理解先秦学术的枢纽。小的序言是《寓言》,揭示了庄书的言说方式。其中这一段涉及修行的口诀,意味深远。颜成子游总结自己的悟道,一年一个境界,总共修了九年,最后达成“大妙”。其历程是:“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一年而野”,那是打破原来频道的各种拘束状态(此之谓命),从固定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把波长和气息放出来。

“二年而从”,渐渐收敛狂放,逐步持守规矩,转而向内寻找。

“三年而通”,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得出野与从之间的中道。 此为第一阶段,相通于《齐物论》中的人籁。钟泰《庄子发微》谓可当《易》之“穷理”。

“四年而物”,如梦初醒,以前种种皆是妄想,这时才初步接触到世界的真实。前面解决了心理问题,所以开始能排除内心干扰而及物。

“五年而来”,知道内外接通的关窍,体会到感应之理(《易经》象和形之变化),甚至有时会想什么来什么。

“六年而鬼入”,生命中潜在的负面因素显现出来,甚至会出现种种诱惑。如有鬼魂入于心而能悟万物的境界,虽为魔道,又有几人能及之。庄子于此既尊重民俗的习惯说法,又有哲人的独特理解。《庚桑楚》:“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这里包含着甚深洞见,既指出负面因素的成因(出而不反),又点明其回归道路(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抵达又能返回,可谓最佳的解决方案。此为第二阶段,相通于《齐物论》中的地籁。

七年而天成”,阴阳两气自然而然,与天同其造化。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超越生死的境界。 “九年而大妙”。即身成就,形神俱妙。此为第三阶段,相通于《齐物论》中的天籁。

庄子是最难得的开悟者之一。总观此段文意,神行不测,内容精深之极,在我看来是庄子的口诀。天有历数,人有地据,一境翻出一境,一进叠现一进,人生之超越无穷尽。


西安交大黎荔


1,感悟到悟透生死,生死没有什么不同,其妻死鼓盆而歌

2,感悟到人生如梦,虚即实,实即座。“庄生迷蝶”

3,感悟到有用即无用。树中俊材被砍伐,废材保留下来

4,感悟到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感悟到名利势位是人生累赘,做官如同神龟,虽位尊但无自由可言

6,感悟道即存在于世间万物。每况愈下的故事

……还有许多许多不一而足,列举不尽


国学小师


庄子(本名庄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是《庄子》。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一个人的自在和逍遥,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和别人无关,和周围环境无关。


如果人们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这种状态就叫做相忘于江湖。这是一种很理想的境界。


换言之,世上的每一个人,在自然天性和精神独立面前,一律平等,没有区分和界限,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只要人们能够遵从天性,彼此独立和自在,就是一种相忘于江湖的幸福生活,这也叫逍遥游。

比如庄子的妻子去世后,庄子反而很高兴,他敲着脸盆,高声唱歌。惠施感到很生气,他指责庄子说,你不哀悼自己的妻子也就罢了,为何却高兴地唱歌呢!


但这就是那个不同寻常的庄子,一个神奇、特立独行的庄子,庄子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


在庄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不由自己决定,是“精气”聚合的表现;所以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物物而不物于物,即顺从自由而不是为自由所累。这种境界叫思想的独立,人格的自由,这才是真正逍遥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