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第92届奥斯卡上,10提0中的《爱尔兰人》和抱走一堆技术类奖项的《1917》是惋惜呼声最高的电影。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爱尔兰人》被中途撤资后被Netflix支持的事情,这也造成了很多观众质疑

奥斯卡排挤近几年抢占市场份额愈加猛烈的奈飞

但除了一直致力于和好莱坞分一杯羹的大制作公司,近些年依靠独立电影和冷门题材逐渐走进大家视线的<strong>A24也是很大一颗遗珠。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该公司出品的众多电影就引起广泛好评:《别告诉她》、《灯塔》、《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大象女王》。更不要提群星璀璨的2017年的《伯德小姐》、《弗罗里达乐园》、《鬼魅浮生》、《圣鹿之死》、《儿童法案》以及和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原钻》"师出同门"的《好时光》。<strong>以A24为代表的独立电影这股力量的出现,不仅在好莱坞和迪士尼的夹缝中逆流而上,而且给贯穿了整个新世纪电影史的论调——电影已死,以一记重拳反驳。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strong>

看一部电影就像认识一个人。有些电影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就像有的人是"日久见人心";而有些电影会在一开头就引领你走入另一个世界,瞬间沉浸,就像有的人"一眼万年",只消片刻就会被注定故事的走向甚至结局。

《原钻》属于后者,从蛋白石绚丽多彩的内部结构过渡到肠镜下的人体内部结构,短短数十秒的时间观众就被带入到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当电影进行到结尾,从主角霍华德脸上的弹孔进入,从血肉模糊、渐被染红的肌理组织再次回到蛋白石姿态诡谲的分子结构中去时,一场被激情驱动的闹剧、一段驱使一切追逐激情的人生也届时消失在所有人面前。但物质守恒定律又在无情地提示着我们:宝石不灭、欲望不死,这不是开始,更不会结束。


最聪明的犹太人,也看不透的人性


故事背景设定在2012年,一个凯文加内特还没退役、还在凯尔特人打球的年代。一个常年混迹于形似深圳华强北的纽约钻石区的犹太人,嗜赌如命、债务缠身,可每当金钱得到周转或事情有了转机时,电影主角霍华德却总有本事将事态推到更糟糕的境地。

除了2012这个凯尔特人与冠军失之交臂的特殊年份背景外,电影集中发生的时间段也颇为考究——逾越节,一个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在犹太人的传统中,这个节日是用来纪念犹太历史上的"被拯救出埃及"。<strong>在这种强设定下,《原钻》在无形之中与古典好莱坞最青睐的《出埃及记》产生了重合。而这个节日,也有消除罪孽、不忘感恩等一系列的含义(根据新约、旧约的不同,具体含义也不同)。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但在电影中,主角霍华德只有在举行圣餐的时候仿佛受到感召——渴望回归家庭、发誓离开小三、赞美家庭温暖。除此之外,他的台词几乎没有任何空隙,一直忙着吹牛、躲债、撒谎和赌博。这样的情节设定是不是对宗教的讽刺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电影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讯息:人性是不会轻易得到救赎的,即便信仰也不可以。


另外,主角的犹太人身份这个设定也非常有意思。犹太人对钻石的研究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位于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的纽约最大钻石区,也是以犹太人的家族店铺、企业为主。在电影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霍华德几乎每一个决定都十分迅速且果断。这不仅建立在激情驱动之上,更是源自于一种基因中对既得利益的敏感天赋。

花十万块买一块蛋白石,借给加内特后拿着冠军戒指去做抵押,到手的钱转身就赌了球......被拍卖行降低估价的蛋白石眼看就要砸在手里时,当情节进行到仿佛一切都"穷途末路"的时候,堂堂NBA球员加内特居然带着一兜子现金来购买那块"幸运石"。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上扬的结局不适合霍华德,也不适合这部电影。所以这一兜子钱从窗户被运了出去,被霍华德的小三带到了豪华赌场——全部押在加内特身上。当比赛的结局为霍华德带来巨大的奖金时,一颗来自白人的子弹结束了霍华德驱动一切去追求激情的一生,也结束了整部电影。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这一枪不仅出乎阿诺(霍华德的亲戚、债主,同时也是犹太人)的意料,更是震惊了观众。但这就是人性,无论是迷信的加内特还是暴躁贪婪的白人打手,他们的行动和选择,哪怕是最精明的犹太人也不能料到万一。


集合于一身的"负面人性",每一种都被人比了下去


《原钻》主角就像一个上了永动发条的机器一样,永远奔波在路上,永远在骂人,永远不给对方插话的空隙,永远不给自己一丝喘息。整部电影光f*ck就出现400多次,据说在电影史上以轻松晋级"脏话排行榜"前十。他滥情、撒谎成性、嗜赌如命、吹牛成瘾——他短暂的一生,充斥着太多执着的东西。篮球、浴缸里的鱼、赌博、女人......但也许<strong>这些都不是他最大的执着,"执着"本身才是他最着迷的东西。在追求这一切的过程中产生的快感,才是他痴迷一生的乐园。

失去家人和生意伙伴不算事,没有诚信和朋友也无所谓,小三来来回回还差点出轨别人也可以原谅,只有胜利和翻盘才是他最关心的事。是这种摸不透、猜不着的可能性本身让他越陷越深,赢的概率越小越开心、赢的金额越大越兴奋。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都疑惑霍华德一往无前的原动力是什么?只要可能性存在,他就没有停下来的一天,永远向前,无法停止。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满身"负面人性"、满嘴"垃圾脏话"的人,在电影中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

论滥情,无论是霍华德的小三还是电影中的黑人说唱歌手,他们的"临时起意"较之主角的"长情专一"在行为层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论撒谎,那个将加内特带进霍华德店里的人,几次三番地骗他说"石头在我这""石头不在我这"。如果说主角脱口而出的谎言都为了自己能躲过追债、逃避责任、赚到快钱,那么这位配角的谎言相比之下就显得毫无目的性可言。

论贪婪,他的同行被赎回冠军戒指的时候当即改口,坐地将利息调高一倍,然后又加了一个霍华德心爱的戒指作为本金。但在那之后,还颇为诚恳地慰问道“你还好吗?”。贪婪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了灵魂的一部分。

论赌博,

电影最后和霍华德小三一起乘坐直升飞机的人,声称自己去年一笔奖金高达一亿多美金。结尾将至,主人公一生最大的驱动力和爱好也被无情地比了下去。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这部电影被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评选为"最佳原创剧本"和"年度十佳电影",其在剧本结构和人物设定层面的深意,都十分富有层次。在主角霍华德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负面人性",甚至可以直接称呼其为"烂人"。但对比下来却发现,

所谓"负面人性"只是在他身上数量比较多而已,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绝非善类。甚至连最后照着霍华德脑门来一枪的白人打手,一开始在观众眼里也只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叫唤的狗",谁也想不到他最后真地会咬人。

最终,霍华德在赌局全胜的狂喜之中被一枪崩死,这时的镜头缓缓切到珠宝店顶棚的镜子中,脸被打穿的霍华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脸上也也是喜不自胜的笑容。<strong>那块未切割的钻石来自被苦难充斥的埃塞俄比亚人民之手,被挖掘出来那一刻就注定要沾满欲望的鲜血——霍华德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吞噬的贪婪灵魂。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声音营造的"第二空间",镜头构建的"欲望群像"


在《原钻》整部电影中,甚至找不到一段有效的沟通。每个人的话语都没有多少价值或意义,只是顺势而行的发泄或应对,是无意识的产物,更是欲望的具象化。但<strong>每个人的表达姿态却各具特色,比台词本身传递的信息更多——聚集于他们身上的贪婪和执着,恐慌和焦虑都无所遁形。

电影中的对话几乎都是以争吵的形式表达出来,歇斯底里、争吵不止,让观众不由自主跟随他们产生一种焦躁的情绪。主角霍华德更是自说自话的"佼佼者"——旁若无人,与世隔绝。唯一能让他和外界产生连接的只有金钱和赌博,还有电影中在第一次"以为自己中奖了"之后,和情人的短暂激情之前。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连最后这几个讨债的,也被形式化的“隔绝在外”


这样的台词构造无形之中给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立于其他人的"真空空间",同时也将霍华德这种"被欲望包裹"的人物形象三维立体化。无论是说话内容、情节推动,还是台词风格,<strong>这样的设定方式更能让主角产生一种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

仿佛从来也不属于这里。将观众的感官刺激推到极限,同时又完成了人物塑造。

电影里的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音效。尤其是在霍华德几平方的小店里挤满人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发出声音、声音刺耳的门铃、坏掉的门被人烦躁地不断拍打等大声环境音之下,导演还要将手机按键音的音效最大化。让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时跟随剧情进入到一种烦躁不安的状态中去。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在看电影的时候,几乎每一次剧情的反转和故事走向都出乎观众意料,但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又觉得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宿命色彩"从最一开始就被"剧透"了。不知不觉中,观众也成了"赌徒",只是随着结局的被揭示,不知道输赢的人分别有多少罢了。换言之,在《原钻》构造的这个真真假假的世界里,镜头内外的角色和观众都是赌徒,只是代价不同、疯狂程度不同而已。


有多少时候,我们就像电影中的加内特一样,俯身专注于凝视一块五彩斑斓的蛋白石,并自以为在里面看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电影虽译作"原钻",但电影本名是"未经切割的宝石"。<strong>和这个地球上其他所有石头一样,除了不同的分子结构,就只有很长和更长的历史。可人们就是喜欢赋予一样天然物质很多

人造的意义,无论迷信还是执着,都能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出口

加内特倾情“自黑”的《原钻》:冷静的石头,疯狂的人


这才是《原钻》这部电影所呈现出的最大的讽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