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士兵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二者有什么区别?

司马长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报告!这事老梁知道。说起这事,老梁特激动,那叫个一把鼻涕一把泪啊。咋回事呢?没办法现如今一打开电视,满屏幕的大辫子,一帮人摇头晃脑的,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下到十一二岁的小屁孩,都追着一个女人跑。看的老梁恶心,脑仁疼,但没得办法得陪着老婆瞅。所以俺的注意力就不在电视剧上,俺就注意到了电视里那帮子无处不在的背景墙,大头兵的衣服上。

当时老梁的脑仁里就在想,咋都是兵,但一个写着勇?一个写着兵?是编剧脑仁秀逗了?还是当年设计服装的满人脑仁秀逗了?所以老梁专门查了一下。

这事和满清的兵制有关,所以在解题主问题之前,老梁先和大家伙唠唠这八旗兵的来历打个底,然后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八旗的来历

大家伙都知道,满清一直标榜正儿八经的大头兵都是能弯弓射箭的爷们,至于会放枪的弱鸡,被满清政府那叫个嫌弃的不要不要的。

哎!这话有点偏了,咱拉回来继续聊。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八旗的,是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好奇宝宝要问了:“老梁啥叫牛录?这整的咋听不明白呢?”

牛录这东西是女真那会在氏族和部落阶段,要出去打仗了,或者一帮子人要出去狩个猎啥的,弄出个最基础的军事单位。开始的时候,这一牛录就10个人,放现在相当一个班。到了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努尔哈赤觉得,这一牛录就十个人,兵没多少,当官却整出个万儿八千的,这不划算,于是扩编,一个牛录装进去三百人。

五个牛录整一个集体就是一个甲喇。瞅着名字真费劲。那么甲喇又是啥玩意?

甲喇在努尔哈赤之前是以氏族或者部落为单位,由血缘或者地缘整合起来,推举一个有威望的人带着一帮子牛录出征的人。

哎,努尔哈赤也图省事,就将甲喇当做一个编制来使唤,当然五个牛录的首领还加甲喇。

在往上一级就叫固山,其实就是旗,因为人口实在是少,就整出四个旗。为啥即叫固山又加旗呢?因为当时女真根本就没有文字,您写个字以示区分,这想多了吧,所以就整出四种颜色的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因为是拿四色旗区分四固山,所以干脆就叫四旗。这旗主是由努尔哈赤的侄子担当。

扯到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老梁这旗是有了,咋少四个呢?哪四个那去了?”

刚开始,俺不是说了吗?人少的过!但到了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人口增加了,再加上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又扩编了四旗,图省事在原来四色旗的外边镶嵌了一边,这就整出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这八旗可就齐了。大家伙都知道是个当兵的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服装,您要整个五颜六色的衣服出去,这不就是土匪吗?所以这帮人就统一制定了军服,当然满清叫这服装叫号衣,因为都是大头兵,所以就在胸口哪,挂了布片片写了一兵。

兵字的来历

兵字就是这么来的。关于这兵字,咱还得往后说说。咱都知道打仗需要人口,没人口是打不了仗的,但女真人就那么多,撑死了就只能弄个八旗出来,咋整?

女真人就瞅上了自己的邻居,蒙古人。再加上蒙古人已经被女真人征服,所以干脆就在蒙古人哪里征兵,这一征兵,又整出八个一样的旗,这就是蒙八旗。当然相对于开头女真的八旗,哪叫满八旗。

当然后来,努尔哈赤入关掠夺了不少的人口,这些人口都是汉人。开始的时候,这些汉人蹲在满人的家里当奴仆,但随着战争的需求,努尔哈赤又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帮人的身上。规定二十个人里抽一个出来当兵,而这个大头兵所需要的武器装备都由这二十个人出资,这人所在的家庭就成了汉军户,而且全家都可以迁徙到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恩宠。

所以大家伙可以看到,在电视剧里一帮子当官的总是说,奴才明白了,奴才知道了,所以这根子就在这里。

总体来说满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八旗的地位略低,请大家记住仅仅是略低,汉八旗地位最低,前边两位可以拿脚踩的,毕竟是奴隶出身不是。

所以八旗子弟他也不是全是满人的。所以这前后二十四旗算的上是满清正规军,他们的号衣上都写着斗大个兵字。

但到了皇太极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女真人在吴三桂这帮人瘪犊子的带领下就入了关。吴三桂在前边冲锋陷阵玩命的打,女真人在屁股后面玩命的捡便宜。

说实在的女真人从心底里看不起吴三桂这帮人,也不愿意像之前的汉军户那样把这帮子没有脊梁骨的东西编入自己的序列里,把自己的序列都污染了,这就整出个绿营。

这个绿营存放的就是后来投降过来的明军,说实在的吴三桂之流属于打明军的主力,但女真人一直就把他们看成了一种辅助力量,但好歹还能帮自己打天下,所以这帮人女真人还是捏着鼻子认了,所以这号衣上也镶这兵的布片。

说实在的,八旗兵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入了关之后,迅速的腐化堕落,让他骑个马,没几个奴才在旁边扶着,这就能从马上掉下来,整个射箭的武功瞅瞅,弓弦都能崩了自家脸上,把大门牙都能给蹦飞了,就这帮玩意扶不上台面喽。

康熙的时候,就是靠着绿营的大兵来撑场面。到了乾隆嘉庆的时候,这绿营的兵力达到了六十万,比八旗大兵都多。

勇字的来历

但满清说实在的养废物的能力那是杠杠的,没多久这绿营也被养废了。得,满清的正规军算是彻底玩完了,但国家没有正规军是不成的,所以绿营以及所谓的八旗还顶着国家正规军的帽子吃粮饷,但啥事也干不了的存在。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这绿营被太平天国按在地上摩擦,当然八旗大兵更不用说了,直接扔河里,喂鱼去了。

咋整?国家的正规军不行,而且也消耗的差不离了,这就组织起了地方部队。老梁举个例子,这绿营和八旗如果算的上吃皇粮的公务员,那么这些被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就是临时组建的临时工。这帮子临时工,满清不拨军饷,一切自己负责,满清只给个番号。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是这类部队。

满清为了以示区分,这帮子临时工,就在号衣的胸口贴了一个“勇”字,也叫乡勇。其实乡勇这东西,是雍正八年的时候组建,有战斗了这就建立起来,没有战斗就地解散,也没啥编制,乱哄哄的。可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帮人就把那贴着兵的正规军给压的死死的。

当然这帮贴这勇字的临时工,满清瞅着确实能打,所以也编入了正规军中,但这个勇字却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临时工一旦成为了公务员,最后被满清也给养废了,这就出现了后来的新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军林天下“子创”,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这个“兵”和“勇”虽然是两个字,但是里面涉及的含义确实不一样的,用现在的话来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个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区别,下面给大家解读到底是怎么的区别。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去表达这个问题的思想,在清代士兵的军服上回体现出“兵”和“勇”的字样,其实这个“兵”是满族军人才能配备的,也被称之为八旗军,二“勇”字是汉族人的标志,被称之为绿营兵,虽然两者的任务都是保家卫国,但是由于阶级封建等级的划分,汉人或许就是那么的低人一等,毕竟当时的执政者是满族人,在没有外族侵犯时,中国的封建矛盾只有民族之间的,而不是现在的一致对外,民族一家亲。

但是在清代绿营军的战斗力相对来说比八旗军要强,这也能体现阶级间的矛盾,因为养尊处优和地位卑下所做成的后果肯定是这样的,八旗军的任务主要是卫戍,负责京都的安保工作,也人称之为御林军,而绿营军大多部署在全国各地,数量上也会比八旗军多数倍,但是对外打仗的任务一般都是绿营军,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营军的战斗力要比八旗军要强很多。

总结以上,这哥俩按现在的话就是临时工和正式工,事业编和行政编的区别,亲儿子跟义子的关系,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吾评武愿


看清宫剧里的官军身上标注着“兵”和“勇”二字,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真实的历史上却是远不止这两个字,清代军服上最少应该有兵、勇、卒、衙、驿、捕、牢、税、库、盐,这十种字样。

而他们分别是什么含义呢?

从字面上看衙、驿、捕、牢、税、库、盐这七个应该较为容易区分。

其中,衙,很显然就是衙门的仆役,地方自行招募的人。

驿,相当于现在交警,也就是负责当时驿站和交通线的士兵,李自成当年在明朝也是这个出身。

捕,即捕快,这个大家应该不陌生,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四位就是了。

牢,现代而言就是狱警,在监狱里看管犯人,各类影视剧中吃拿卡要,也是常见角色。

税,即税丁,负责设卡征税等。

库,即库丁,负责防守国家国库的银两、财库的。

盐,即盐丁,主要服务古代盐务专营的。


这七种不常见,大家了解一下便好。但是兵、勇、卒就容易混淆了,这三种乍一看似乎都是士兵,但是职责并不一样。

卒,就是在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兵勇,他们不受中央军事机关的移动驻防安排,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现代的地方武警部队,一般不轻易调动。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兵是编制内的,拥有公务员的行政编制,每一个兵都是被登录造册的,享受国家拨款。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 “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其中余丁是指挑剩下的,幼丁是指未满十六岁。

兵还有绿营军,绿营军的建立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绿营兵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因为标志是绿旗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

八旗军同绿营兵都是朝廷正规军队,直接由朝廷供养,旱涝保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的大部分卫戍京师,掌管京师安全;相当于皇家禁军,是精锐部队。重要城市建有满城,里面驻防的也是八旗兵。

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例如影视剧中浩浩荡荡的清代大军都是绿营兵,清朝在中央主要机构同一品级的官员,会设置一名满员和一名汉员;军队也如此,体现了满汉的磨合与融合。

“勇”和“兵”相比,待遇等方面便完全被秒。

勇,即乡勇,雍正、乾隆之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便于当地临时招募乡勇组成军队,战事完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军饷也不一定能拿到,属于一种强制聘请机制。

但是到了晚清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八旗和绿营腐化堕落而导致战斗力锐减,朝廷不得不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地方势力组织乡勇团练镇压叛乱,如湘勇、楚勇、淮勇。

相比绿营和八旗,他们作战勇猛,工资又低,所以打完仗后乡勇们一部分遣散,一部分都转正了,编组为勇营,也就是相当于“兵”了,由各省自行开支,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摊派,相当于事业编制。

由于“勇”字兵比“兵”字兵打仗勇猛,所以逐渐取代了绿营兵,成为国家军队的主要力量。勇营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历来现实


我们在电视上,特别是清宫戏里会经常看到,清朝的军队的衣服上有的绣的是个“兵”字,有的绣的是“勇”,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这两者的收入就有着天壤之别;其次,他们的地位也是有很大的差别。有清史专家指出:这两者的衣服是不能乱穿的,否则将收到严厉的处罚的。我们通过历史来研究下这两者的有什么秘密吧。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皇帝是满洲人,所以他们的建国主体是满洲人,而为他们打下江山的部队是八旗兵。初始的后金的人口比较少,所以他们是兵民合一,战时为兵,和平是则是从事生产的民,那时的管理是很严格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八旗兵就是“兵”,这也是清朝的最嫡系部队。到了建都北京以后,管理的地盘就更大了,以前的八旗兵也就不够用了,就有了后来的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这一十六旗兵和满洲八旗兵就是皇帝的正规部队,他们掌握着最先进的武器和各种资源,战斗力也是很强大的,是清朝的核心力量。他们就是“兵”,是真正吃皇粮的人。也就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衣服上绣有“兵”的部队。

再后来由于八旗兵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扩军又不是太现实,就又组建了另外一支正规部队“绿营兵”,他们是在地方上招募的汉人武装,主要负责地方镇守,他们的地位是稍低于“兵”的。但是这支部队的主要首领任然是由旗人担任的。同样是国家的军队,如果有需要,绿营兵还可以招募一些完成任务后就解散临时人员。这些人就是“勇”。是不是有些像现在的“协管员”?

太平在过久了,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到了康熙年间就不堪大用了,平三藩用的是绿营兵;而到了中后期的镇压太平天国时这些所谓的正规部队已经是毫无用处了,简直是“一击就溃”。曾国藩和李鸿章所组建的部队就派上了大用场了,他们都是由乡勇所组成的,他们的战斗力也是此时的八旗兵部队所无法企及的,这就是后期的“勇”,而这时的“勇”的地位和待遇也迅速得到了提升,也有了很大 的晋升空间,为当时的国家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弊端也就出现了,由于这些“勇”是由朝廷大员自己组建的,所以他们只效忠个人,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清朝以及北洋政府的大大小小军阀。

初期的“兵”和“勇”的地位和待遇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是正规部队,一个是协管员。但是什么都不是绝对的。战争是用实力说话的,哪怕你的地位再高,你打不赢仗,你就是窝囊废一个;如果你能所向披靡,为国家安定做出贡献就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是“兵”如何,是“勇”又如何呢?


新不二说


清代的兵制,大体可分为旗兵与汉兵两大类:旗兵是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兵制,汉兵则可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八旗军、绿营兵的军服上写有“兵”字,乡勇的军服上则写着“勇”字,新军军服上没有兵勇二字。兵代表清朝正规军,有正式编制;勇代表清朝的地方团练,属于临时编制;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属于勇字军队。

八旗兵是清朝入关前的主要军事力量,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战斗力较强,八旗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清朝建立后,八旗兵主要从事攻伐作战,不再从事生产,国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八旗兵为世袭兵,父死子替,世代为兵;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皆可成为八旗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户卫所制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仍按八旗制度管理,只是他们的旗帜是绿色的而已。绿营兵籍皆注于册,由兵部管理,依然是世袭制,一旦成为绿营军户,那么父子兄弟都成为了绿营兵。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各镇设总兵一名,总兵之上是提督,提督总管一省的各镇绿营兵。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一个标。

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八旗兵大部分驻守京畿地区,绿营兵则分驻全国各地。八旗军有装备精良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等,绿营兵则无上述诸营。

八旗兵与绿营兵安享太平过久,武备荒废,不堪一战,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中勇军突起,并渐渐代替了八旗兵与绿营兵。勇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兵员自召,将领自任,粮响自筹。湘军、淮军破城后必然劫掠一翻,这是士兵们的劳动报酬,战后勇营解散为民。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以勇营改制的防军、练军是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重用,于是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建陆军"、"自强军",统称为新军。新军因为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而得名,原计划全国组建36镇新军,到清亡时才组建13镇新军,而新军成了清朝的掘坟人。北洋军阀就多数是从清朝新军出来的,袁世凯就靠北洋军起家。


大秦铁鹰剑士


答:事实上,就我而言,我最先不是纠结于“兵”和“勇”的区别,而是纳闷于“兵”和“卒”的区别。

走象棋时,不是有红蓝双方吗?

红方有五个兵,蓝方有五个卒,这兵和卒的走法相同,功能一样,按当时我的理解,即现实军队中的兵和卒所指相同。

可不是吗?红蓝双方的车马炮都相同嘛。

但是,我后来觉察到红方的老帅和蓝方的老将级别是不同的,在现实军队中,帅是统帅,将是将佐,即将佐要听统帅指挥。

那么,在现实军队中,兵和卒也是有区别的。

兵在商代甲骨文里是个会意字,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即其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里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带着兵器,则“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

不用说,在古代,凡参与作战的最基层战士都叫兵。

卒在商代甲骨文的字形一说是是缝好了线的衣服,本义指完成、终结,又引申为死亡。另一说是有特殊标记的衣服,本义指差役。

不难看出,兵和卒最先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有作战任务的战士,后者是没有作战任务的差役。

后来战事紧急、繁密,卒也被派上前线了,地位和兵一样,渐渐地,“兵卒”成了一个词组,他们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不过,兵有车兵、骑兵、步兵,卒只有步卒。

“勇”是清朝才出现的。

在军服上标“兵”、“卒”、“勇”等字,也是清朝的一项特色制度。

除了标“兵”、“卒”、“勇”等字,还有标“衙”、“驿”、“捕”、“牢”、“税”、“库”、“盐”的,可谓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那么,在清朝,“兵”、“卒”、“勇”的区别也是清清楚楚,丝毫不乱的。

兵,是清朝编制内的国家常备武装力量,拥有行政编制,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一个兵都是被登记造册的正规战士,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

补充一下,八旗兵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直接隶属皇帝,是清初入关时清朝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

绿营兵是清朝中叶因为镇压农民起义力量不足,而由汉人组成的汉兵,数量巨大,也叫营兵。

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待遇差别是非常巨大的。

卒,是固定驻扎在州县里的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

勇,即乡勇,是在八旗兵和绿营兵军事吃紧时,由朝廷就地招募乡间勇士组成的临时军队,属于民兵性质,不一定有兵饷,战事结束,就马上解散。

乡勇大行其事是从太平天国时期开始的,当时八旗和绿营已经顶不着太平天国的起势,清朝统治受到巨大威胁,咸丰帝不得不放手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地方势力组织乡勇团练镇压叛乱,于是,湘勇、楚勇、淮勇等等相继出世,并且作战勇猛,逐渐取代了绿营兵。

清朝末期,统治者想对乡勇进行着力打造,使之成为赤诚效命于朝廷的主要军事力量,奈何日薄西天,力不从心。


覃仕勇说史


崤山小虎第261条回答。

二者都是清朝的武装力量,是以“兵、勇、士、丁”来加以区分的。

一、兵。

兵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满洲八旗:是清朝女真族自己的部队,可谓根正苗红。

蒙古八旗:是清朝为了制衡汉族军队,拉拢蒙古人(少数民族)军队而创立的。

汉军八旗:清朝入关前打败的明军及其他汉军,为了拉拢汉族人而创立的。

所以八旗军地位从高到低依次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绿营兵。在清朝入关统治中原后,为了戍边守土,由各地方都督大员节制成军。是清朝人数最为庞大的武装力量。

所以,以上八旗军和绿营兵都作为最正规的武装力量,胸前自然是“兵”无疑。

二、勇。

分为乡勇和练勇。

乡勇:顺康雍时期,国家打了很多仗,兵力空虚,需要乡勇维持治安,并作为兵的预备队。所以此时相当于预备役。

练勇:到道光以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等,“兵”作为国家的正规武装力量已经腐朽不堪,此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的地方练勇逐渐充当了国家的正规军。比如“湘军、淮军”等。

三、士。

士的地位比“兵”地位略高,类似于现代军队的士官长。一般属于指挥“兵”作战的高级士兵。例如班长等。

四、丁。

丁的地位比“兵”低,类似于现在的部队职工杂役等,战时由“兵”驱使完成一些劳务保障等。

题外话: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小虎,小虎作为一个老兵自媒体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谢了。


哨兵小虎


在影视剧中,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清朝士兵的衣服前面写的字不一样,有的是“兵”字,有的是“勇”字。

那问题来了,都是打仗的士兵怎么前面的字还不一样了呢?难道是分工不同吗?不,不,不,现在有书君来告诉大家,这里面的玄机。

一、 在历史时间顺序上,“兵”字士兵是先出现的,“勇”字士兵是后出现的

从历史时间来看,“兵”字士兵和“勇”字士兵可不是同时出现的。“兵”字士兵可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勇”字士兵是基本上到了清朝后期才出现的。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可是靠马背传承下来的民族,它们的士兵都是从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中挑选出来 的。

这就是大清最初的士兵,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却很强,个个在马背上都很能打。

但是随着清军的入关,抵抗清军的势力是越来越多,而光靠人数少的八旗兵来打仗,这肯定是抵挡不过的。那这刚打好的天下可不能就这样放弃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当然得再增加士兵了,可是八旗就这么点人,上哪儿征?那就只能从汉人里面征了,所以为了增强兵力,清军就不得不招募汉人来组成武装力量,招募的这些汉人当然也就称为汉兵。

但是为了区分八旗和汉兵这两个兵种,就把汉兵的旗帜改为绿色,而汉兵呢也就叫做了“绿营兵”。

但是汉军和八旗军还是一体的,还是清王朝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士兵服上,都是写着“兵“字。

而“勇”字兵的出现相比就比较晚了,在雍正乾隆之后,他们才出现的。

因为当时八旗军开始自顾自地享福,偷起了懒,战斗力一度地下降,而绿营兵此时就成了主力。一个消退,一个成了主力,那兵力有时还是会不足啊?

那怎么办,朝廷就想了一个办法,临时从当地征兵,打完仗这些士兵就解散回家。

这就是“勇”字兵的雏形。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清朝又开始了纷乱不堪。在这个时候,曾国潘就开始自己征兵,组建了一只乡勇军,也就是当时的湘军。

后来李鸿章呢也学着组建了自己的“淮勇”,他们都开始积极地参加着各种战斗。

为了与中央的士兵相区分,这些士兵身上的兵服都是写着“勇”字,从此“勇”字士兵就正式开始登上了大清的历史舞台了,在各种战场上都开始出现他们的身影。

二、“兵”字士兵是正式工,受命于中央皇帝;“勇”字士兵是临时工,后来只听任于自己的长官

“兵”字士兵是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的,八旗军因为是清朝的旗人组成的,是嫡出的,所以呢地位肯定是略显尊贵的。

在后来呢,他们基本上都不出去打仗了,只是负责京城的安危,当然是美差事了。

而绿营军虽然是汉军,但是他们人数多,战斗力也是在磨炼中不断地升级,所以也越来越强大。

皇帝当然希望能拥有兵力强大的战队了,而绿营军也越来越得到皇帝的认可,在遇到打仗的时候,皇帝也是相当依靠绿营军的。

所以说,八旗兵和绿营军都是皇帝承认的军队的中坚力量,他们都是皇家的正式工。当然他们也全都听任他们的总领导皇帝的命令了。

而“勇”字兵其实就是民兵,它的成员主要都是打仗地方的当地的老百姓。一遇到打仗人手不够,清王朝就会就地征集当地百姓。

当然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也不太会打,只是在人数上凑数,在士气上增加威力而已,但是人多也算是战场上的一个优势吧。

所以他们就被征集起来去打仗,但是他们也就是个临时工,工作完了就马上解散回家。

后来有了湘军、淮军,这些“勇”字士兵,也就算是有了个长期的临时工的活,他们也参加训练,也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战斗力。

但是他们不是清王朝亲自招募的了,所以呢他们就只会听自己的长官的话,也就是曾国潘或是李鸿章的话。

这些士兵并不在体制内,仍然是临时的,但是他们可并不受命于皇帝哦,他们只听自己长官的指挥,这也是最大的区别所在吧。

三、“兵”字士兵和“勇”字士兵的工资待遇也不一样

既然一个是正式工,一个是临时工,那工资待遇怎么会一样呢?就是现在的工作,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大清的正规军也就是“兵”字士兵,他们会享受许多优厚的待遇。他们不仅可以世袭,而且他们还是有固定工资的,估计还会有养老呢。

他们是按年或者是月,由清政府统一发给他们一定数额的工资,当然他们还会发米粮来养家。

而且如果他们立了军功,那还会有额外的奖赏哦,也就是现在的奖金了。这就是妥妥的工资加奖金,这个待遇还是不错的。

再看看我们的临时军“勇”字士兵,他们是在乾隆后期出现。

当时是战事一完他们就会就地解散,当然也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他们只是拿了打仗那些天的工资,解散后也就没有工资了。

而且领的这部分工资也是很少的,重要的是如果他们有军功,也是不留用,继续回家种田去。这待遇是有着千壤之别的。

在清末的时期,曾国藩才定了兵制,发了粮饷。这些“勇”字兵也算有了应有的待遇,但是地方肯定和中央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所以“勇”字士兵的待遇还是要低于“兵”字士兵的。

虽然“勇”字兵出现晚,而且也是临时工,但是清末后期,“勇”字兵经过长期训练也却渐渐地取代了“兵”字兵,成了清军的中坚力量。

但是他们仍效忠听任于自己的长官,而不听从皇帝的命令。

对于这种特殊的听令行为,大清能长久吗,皇帝能心安吗?这也就清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原因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咱们看影视剧,总是看到清朝士兵衣服上大大的“兵”或者“勇”,你要是注意看的话,还有“捕”“牢”“衙”之类的,花样算是很多了。具体什么什么意思,我简单解释一下。

“兵”,那是清朝的正规军,算是正式工。

他们主要是有八旗兵和绿营兵组成。八旗军嘛,就是满人组成的部队,主要就是驻扎在京师,算是待遇最好的铁饭碗了。至于绿营兵,也是正规军,主要是由汉人组成,虽然待遇相对八旗兵差一点,但是也能说得过去。

“勇”,是地方武装,临时召集武装起来的。

他们没有编制,也就是临时工。这些临时工主要是应对突发状况,兵力不足的时候征召的,装备不行,训练不行,待遇也不行。但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也算是“勇营”,就比较厉害,比正规军还牛。

“捕”“牢”“衙”之类的,那就是地方“警察”系统的了。

他们的作用主要就是维护地方治安。根据字的意思咱们就能知道,“捕”就是捕快,“牢”就是看牢房的,“衙”就是衙役,在衙门中当差的。他们的待遇,肯定更一般了。


七追风


相信大家在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的时候,都会注意到清朝士兵的军服上标有“兵”字和“勇”字吧。那么大家又知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呢?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王朝,它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清朝的武装力量分为兵、勇、丁三个层次。兵即八旗和绿营兵,是国家常备正规武装。勇即经费出自政府的勇官,有事临时招募,事过遣散归家。丁即散处城乡各地的团丁,它属于不脱产的团练保甲组织,实际上是半兵半民的民兵。其中兵和勇虽然同样都是清朝的士兵,但是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兵”是正规兵,它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是清朝的精锐部队,掌管军事安全,主要是满洲、蒙古、汉军,但是大部分是八旗子弟,八旗子弟兵是清朝的“嫡系”部队,通常由满族的王公大臣来统领,地位自然显赫,待遇也丰厚,他们通常被派去守卫皇宫和京城要塞,而且武器装备精良,军饷丰盈而且发放及时。绿营军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所建立的由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绿营军遍布全国,队伍是八旗军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比较分散,主要是负责全国各地的安全。虽然都是清朝的正式兵,但是绿营兵的待遇明显差很多,他们常常被派去打仗征战,驻守边疆,为了杜绝他们造反,他们没有资格使用重型武器,不仅如此,他们的粮饷还少的可怜,只能够勉强维持温饱,而且常常物资不足,与军饷丰盈还发放及时的八旗军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

“勇”是雍正乾隆时期出现的,相当于“临时工”,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当有战争发生时,如果八旗军和绿营军不够用了,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军队,战争结束之后立即解散,即使你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也是不能久留的。

清军入关时,那些八旗军个个英勇善战,奋勇杀敌,战斗力十足,入关之后,因为受到皇室的青睐,地位普遍偏高,个个养尊处优,因此军备废弛,越来越腐朽不堪,到了后来,绿营兵逐渐代替了八旗军,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满清后期,绿营兵也全面衰落,不堪一击,面对洋人的入侵打击,屡屡战败,更是贪生怕死,纷纷举手投降。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当初完全不起眼的“勇”字兵在清朝末期,逐渐代替了“兵”字兵,成为了清朝的主力军,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曾国藩等势力增强,他们走上了满清末期的统治舞台,他训练了一支由当地组织的“勇”字兵,之后称“湘军”,再后来,李鸿章也组建了一支军队,称“淮军”。只不过后来,“勇”字军也和八旗军和绿营军一样,逐渐腐败,变得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争惨败过后,又有了“新建陆军”、“自强军”代替“勇”字军。

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因为腐败不堪,军事实力不足,八旗军被绿营军淘汰,绿营军被“勇”字军淘汰,“勇”字军被新军淘汰。清朝旧兵制不断被新兵制代替,同样预示着清朝的封建腐朽制度必然灭亡,必然有适应中国发展的制度代替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