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文官更重要还是武官更重要?

咗边丶


“马上可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句话道出了在帝制时代的两个集团,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非要哪个更加重要,得看处在什么时期,

乱世自然是武官,而和平盛世则是文官。

比如说,在朱元璋打天下之时,依靠的更多的武将、武馆。特别是在刘基等人还未加盟时,朱元璋的集团几乎都是武将,都是依靠一股热血来打天下的。

在建立明朝后,封官进爵的也大多数是武将,官位也很高,而文臣的地位相对要低很多。

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治理国家需要与文臣合作,而是此时明朝虽建立但未统一,周边还有很多割据势力,还需要武将的支持,前去平定。所以,在乱世或者有战乱之时,武将的重要性明显高于文官。

但是,在国家趋向于稳定之际,就会由初始的右武偃文逐步向文人政府转化,文官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加强,甚至超越了武将的地位,这种转化一经完成也就标志着王朝进入相对的稳定时期。

比如建文时期,朱允炆不断地提高文官的地位,降低武将的权力,完成了国家由武偃文逐步向文人政府的转化!再如宣德年间,文官的地位明显高于武将,而建文初年和宣德年间都是明朝的相对稳定和平的时期。

所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所建立的传统王朝大都遵照“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轨迹运行,孰重孰轻,要看处在的时期而言,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为什么很多史书上记载的都是文官孤身救一国呢?举个例子,土木堡之变,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明朝的一个分水岭,明朝自此由盛转衰,皇帝更是被俘虏了。

在国家面临存亡之际,于谦等文官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朝于水火之中。此时,虽然是文官占了主导地位,但我们不能忽略石亨等武将的支持。

其实,在发生战乱之时,站出来的自然是朝中站主导地位的集团,而不会是武将,因为文官集团在朝廷内外经营多年,更加熟悉民情政务,权力也更大,可以运筹帷幄!而武将权力就相对薄弱,无法很好地号召全国。


【小皮】


十点乌托邦


你好,我的观点是要分当时国家的情况,更多的是乱世武而盛世文。

我来给你举例说一下这个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时候,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武将,比如秦琼、陈咬金这些人的出现,再比如最典型的代表长孙无忌最后由武转文

这些人都是武将出身,在隋末的时候,无论是任何人对于能得到这样的武将都是自豪的。

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能带兵,能杀敌。

隋末的历史中,很多起义军都是先有了将军才开始寻求谋士,当然本身有很多将军也是不错的谋士,这个不能当成文官来说。

打仗中李世民讲究的是一将难求,因为是需要。而等到李世民称帝之后,进行分封,除了长孙无忌这个文武都行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功劳最大。李世民当时给出的原因是,他们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但是我们从原本上朝是文左武右,变成了文右武左(古代以右为尊),就能看出,李世民的分封意味着天下太平之后,治世需要文臣。

我们再从史书上看,征战的时候通常都是武将主导着史书的大小事,而平定之后就是文臣治理国家的大小事。

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太祖温酒释兵权的事情。充分说明乱世武盛世文,当然不仅是治天下的问题,

也有收回兵权打压武将的意思,毕竟不放心。

再说一个例子汉高祖刘邦,他对于有真本事的文人很重要,对于单纯的文人很鄙视。但是在楚汉之争打天下的时候,没有听说他对武将鄙视的。

而到了治天下的时候,重用的是萧何,放弃的是韩信。既然想杀韩信,为何不在打天下的时候杀掉?这就是答案,因为需要和不需要。

而刘邦想废太子,商山四皓就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是四位儒学大师,代表的是天下的读书人,也就是文官。刘邦当时能做到放弃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打天下的时候,这样出来估计能被刘邦先杀了再说后面。

我认为乱世还是盛世才是决定武将重要还是文官重要的标准。


史山泛舟


武要定国,文要治邦。武在建国和抵御外部势力侵入有些极其重要的作用。文是治理天下,富国安民的重要力量。武是文的前提,没有武无从谈文,如宋朝虽然富有,但文官干预武官,导致国家的疲软;文是巩固武的成果,没有文,武无法长久,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虽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忽必烈创立元朝,但很快土崩瓦解。


观世叔


我觉得文官和武官一样重要,两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朝代的长治久安,需要文官的出谋划策,运筹帷幄。需要武官镇守边疆,冲锋杀敌,抵抗外敌侵略。比如说三国蜀国,诸葛亮是文官他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他却能指挥战争,运筹帷幄。而武官赵云却能上阵杀敌。


haonanrenjiushiwo


很多时候都在找平衡点,既不能否定文官在治国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全盘接受重文轻武大宋式的治国方针。

从古至今,各个王朝的新始更替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但绝大多数都是武装方式结束一个王朝,很少是通过和平方式完成朝代更替。

所以武官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发挥重要作用。大唐之所以繁盛强大很多因素在于军事方面的保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很难保证国家的和平,同样的,大唐最后的失败也是在于武装力量的衰败。地方势力强大于中央力量。

大宋吸取唐王朝的失败教训,更多的重心侧重于文化治国,军事力量就显得薄弱,这也造成了文官的社会地位高于武将。但是历史经验则证明没有过硬的军队力量很难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宋王朝的周边有着更多的强硬的武装力量。大宋王朝没有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也最终被外来民族所灭。

总的来说一个王朝需要文官的治国民生,更需要武将的军事保障,文官也好武将也罢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军事民生同时进行保障,发展。这也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有趣灵魂的故事


文官治国制定政策,武将平乱安邦定天下。

盛世文官重要。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有他们的帮助推动历史的发展。

乱世武将重要。如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等,他们是王朝延续的根基。

在中国历史王朝中,皇帝们也在探讨文官和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宋太祖赵匡胤因出身武将夺得皇位,甚是忌惮武将,所以出现杯酒释兵权的一幕。明太祖朱元璋更狠,先杀了蓝玉等开国大将,再出台废除丞相制度。

其实武将也能被文官取蒂。如南宋文征祥抗蒙古、明朝于谦守皇城、国父孙文推翻封建制度和北伐等。

五代十国和中原大战是中国历史混乱的时期,各地军阀佣兵自重,中国历史的发展因此出现短暂滞后。

综上,文官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正是有他们的存在,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起了重要作用。武将们在文官的基础上才有实力进行扩张和平乱。

当权者应善用文武,使之相互制约平衡,不能像北宋打压武将,也不能使文官做大,出现朝中无将的局面。


牛顿的毛肚


文武相济才成大事,长短不一的腿能走多远?百战百败的刘邦得了天,萧何的后方建设功不可没,所以得首功!韩信乃军事家,弱智政客,被刘邦用足用尽。驭人之术发挥的淋漓尽至!项羽百战百胜,最后乌江自刎。文人一句挖苦就被烹了,一个 "亚父" 也容不了。鸿沟对持,后勤不继,只能讲和却被算计,身死国灭。唐朝重武,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亡。宋朝重文,一直挨揍,花钱买和平,亡。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古人早有定论。


山骡


我的观点是文官更重要

因为如果武将手握兵权,一旦有二心,很容易起兵威胁到统治,而古代以中央集权为主来维护统治,所以对武官会打压多一些,文官相对来说环境更宽松。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此事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为了削弱武将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古代有不少起义都是因为地方势力太强了,还有很多因为地方势力太强而导致藩镇割据的先例。已经有了这种先例,所以一国之君不得不防。宋代差不多就开始了重文轻武的举措,比方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请来诸多将领,边喝酒边让他们交出兵权。没有杀开国功臣已经是仁慈,削弱将领兵权集中到中央才是最终目的。

第二个方面,太平盛世更需要文官。虽然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和平年代还是占大多数的。在和平年代,军队主要是镇守边关,主要是维护和平和社会治安,不太用得上。因此武将的权力和地位,比手握一方实权的文官,可能会低一些。太平年代要发展农业、商业贸易、治理水土,这些主要都是由文官去负责的,而不是武将。

第三个方面,为了培养廉政的风气,文官地位和俸禄高于武官。武官的职位和俸禄主要是靠战功来获得的,朝廷给的只有基本俸禄维持生计。而文官是没有额外收入的,又常常和地方商贾打交道,因此俸禄给高一些,以免出现文官为了生计被迫贪污的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为何在中国历史上文官地位比武官高的一点看法


小卡驹


如果你是处在开国期,武将要冲锋陷阵,博死拼杀,攻城掠地。而文官只负责出谋划策,后勤调度,征招新兵等用途,这时武将的作用要大于文官的作用。

到了和平时代,囯家没有了战争,进入了发展时期,因为武将大部分知识水平低,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方针政策一窍不通。而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出身的文官的长处。所以这时期文官的地位要高于武将。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文官武将,两者都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


刀笔传神


文官辅内,武官辅外。不能绝对的说二者谁更重要。天下安定四海升平之时,文官更重要一些,武官不懂治世之道,只知攻城略地。但一旦战事兴起之时,武将就显得重要起来了,领兵打仗,保卫国家,还得靠武官。

至于说的为什么国家危难之际多是文官拯救国家。因为武官他不知人事,不懂得如果把握人心,如何运用计谋去更好的以小牺牲换的大利益。因而文官统领全局,起到谋士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