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是文官更重要還是武官更重要?

咗邊丶


“馬上可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句話道出了在帝制時代的兩個集團,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非要哪個更加重要,得看處在什麼時期,

亂世自然是武官,而和平盛世則是文官。

比如說,在朱元璋打天下之時,依靠的更多的武將、武館。特別是在劉基等人還未加盟時,朱元璋的集團幾乎都是武將,都是依靠一股熱血來打天下的。

在建立明朝後,封官進爵的也大多數是武將,官位也很高,而文臣的地位相對要低很多。

朱元璋並不是不知道治理國家需要與文臣合作,而是此時明朝雖建立但未統一,周邊還有很多割據勢力,還需要武將的支持,前去平定。所以,在亂世或者有戰亂之時,武將的重要性明顯高於文官。

但是,在國家趨向於穩定之際,就會由初始的右武偃文逐步向文人政府轉化,文官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加強,甚至超越了武將的地位,這種轉化一經完成也就標誌著王朝進入相對的穩定時期。

比如建文時期,朱允炆不斷地提高文官的地位,降低武將的權力,完成了國家由武偃文逐步向文人政府的轉化!再如宣德年間,文官的地位明顯高於武將,而建文初年和宣德年間都是明朝的相對穩定和平的時期。

所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漢族所建立的傳統王朝大都遵照“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軌跡運行,孰重孰輕,要看處在的時期而言,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為什麼很多史書上記載的都是文官孤身救一國呢?舉個例子,土木堡之變,這場戰役可以說是明朝的一個分水嶺,明朝自此由盛轉衰,皇帝更是被俘虜了。

在國家面臨存亡之際,于謙等文官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朝於水火之中。此時,雖然是文官佔了主導地位,但我們不能忽略石亨等武將的支持。

其實,在發生戰亂之時,站出來的自然是朝中站主導地位的集團,而不會是武將,因為文官集團在朝廷內外經營多年,更加熟悉民情政務,權力也更大,可以運籌帷幄!而武將權力就相對薄弱,無法很好地號召全國。


【小皮】


十點烏托邦


你好,我的觀點是要分當時國家的情況,更多的是亂世武而盛世文。

我來給你舉例說一下這個問題。

唐太宗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我們通常看到的都是武將,比如秦瓊、陳咬金這些人的出現,再比如最典型的代表長孫無忌最後由武轉文

這些人都是武將出身,在隋末的時候,無論是任何人對於能得到這樣的武將都是自豪的。

原因是什麼?因為他們能帶兵,能殺敵。

隋末的歷史中,很多起義軍都是先有了將軍才開始尋求謀士,當然本身有很多將軍也是不錯的謀士,這個不能當成文官來說。

打仗中李世民講究的是一將難求,因為是需要。而等到李世民稱帝之後,進行分封,除了長孫無忌這個文武都行的,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功勞最大。李世民當時給出的原因是,他們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但是我們從原本上朝是文左武右,變成了文右武左(古代以右為尊),就能看出,李世民的分封意味著天下太平之後,治世需要文臣。

我們再從史書上看,征戰的時候通常都是武將主導著史書的大小事,而平定之後就是文臣治理國家的大小事。

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宋太祖溫酒釋兵權的事情。充分說明亂世武盛世文,當然不僅是治天下的問題,

也有收回兵權打壓武將的意思,畢竟不放心。

再說一個例子漢高祖劉邦,他對於有真本事的文人很重要,對於單純的文人很鄙視。但是在楚漢之爭打天下的時候,沒有聽說他對武將鄙視的。

而到了治天下的時候,重用的是蕭何,放棄的是韓信。既然想殺韓信,為何不在打天下的時候殺掉?這就是答案,因為需要和不需要。

而劉邦想廢太子,商山四皓就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這是四位儒學大師,代表的是天下的讀書人,也就是文官。劉邦當時能做到放棄自己的想法,如果是打天下的時候,這樣出來估計能被劉邦先殺了再說後面。

我認為亂世還是盛世才是決定武將重要還是文官重要的標準。


史山泛舟


武要定國,文要治邦。武在建國和抵禦外部勢力侵入有些極其重要的作用。文是治理天下,富國安民的重要力量。武是文的前提,沒有武無從談文,如宋朝雖然富有,但文官干預武官,導致國家的疲軟;文是鞏固武的成果,沒有文,武無法長久,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雖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忽必烈創立元朝,但很快土崩瓦解。


觀世叔


我覺得文官和武官一樣重要,兩這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個朝代的長治久安,需要文官的出謀劃策,運籌帷幄。需要武官鎮守邊疆,衝鋒殺敵,抵抗外敵侵略。比如說三國蜀國,諸葛亮是文官他雖然不能上戰場殺敵,但他卻能指揮戰爭,運籌帷幄。而武官趙雲卻能上陣殺敵。


haonanrenjiushiwo


很多時候都在找平衡點,既不能否定文官在治國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全盤接受重文輕武大宋式的治國方針。

從古至今,各個王朝的新始更替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但絕大多數都是武裝方式結束一個王朝,很少是通過和平方式完成朝代更替。

所以武官在歷史的長河中更發揮重要作用。大唐之所以繁盛強大很多因素在於軍事方面的保障。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很難保證國家的和平,同樣的,大唐最後的失敗也是在於武裝力量的衰敗。地方勢力強大於中央力量。

大宋吸取唐王朝的失敗教訓,更多的重心側重於文化治國,軍事力量就顯得薄弱,這也造成了文官的社會地位高於武將。但是歷史經驗則證明沒有過硬的軍隊力量很難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宋王朝的周邊有著更多的強硬的武裝力量。大宋王朝沒有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也最終被外來民族所滅。

總的來說一個王朝需要文官的治國民生,更需要武將的軍事保障,文官也好武將也罷需要一個合理的制度,軍事民生同時進行保障,發展。這也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有趣靈魂的故事


文官治國制定政策,武將平亂安邦定天下。

盛世文官重要。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有他們的幫助推動歷史的發展。

亂世武將重要。如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等,他們是王朝延續的根基。

在中國歷史王朝中,皇帝們也在探討文官和武將對皇權的威脅。宋太祖趙匡胤因出身武將奪得皇位,甚是忌憚武將,所以出現杯酒釋兵權的一幕。明太祖朱元璋更狠,先殺了藍玉等開國大將,再出臺廢除丞相制度。

其實武將也能被文官取蒂。如南宋文徵祥抗蒙古、明朝于謙守皇城、國父孫文推翻封建制度和北伐等。

五代十國和中原大戰是中國歷史混亂的時期,各地軍閥傭兵自重,中國歷史的發展因此出現短暫滯後。

綜上,文官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正是有他們的存在,對中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起了重要作用。武將們在文官的基礎上才有實力進行擴張和平亂。

當權者應善用文武,使之相互制約平衡,不能像北宋打壓武將,也不能使文官做大,出現朝中無將的局面。


牛頓的毛肚


文武相濟才成大事,長短不一的腿能走多遠?百戰百敗的劉邦得了天,蕭何的後方建設功不可沒,所以得首功!韓信乃軍事家,弱智政客,被劉邦用足用盡。馭人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至!項羽百戰百勝,最後烏江自刎。文人一句挖苦就被烹了,一個 "亞父" 也容不了。鴻溝對持,後勤不繼,只能講和卻被算計,身死國滅。唐朝重武,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亡。宋朝重文,一直捱揍,花錢買和平,亡。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古人早有定論。


山騾


我的觀點是文官更重要

因為如果武將手握兵權,一旦有二心,很容易起兵威脅到統治,而古代以中央集權為主來維護統治,所以對武官會打壓多一些,文官相對來說環境更寬鬆。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此事的看法。

第一個方面,為了削弱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古代有不少起義都是因為地方勢力太強了,還有很多因為地方勢力太強而導致藩鎮割據的先例。已經有了這種先例,所以一國之君不得不防。宋代差不多就開始了重文輕武的舉措,比方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請來諸多將領,邊喝酒邊讓他們交出兵權。沒有殺開國功臣已經是仁慈,削弱將領兵權集中到中央才是最終目的。

第二個方面,太平盛世更需要文官。雖然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和平年代還是佔大多數的。在和平年代,軍隊主要是鎮守邊關,主要是維護和平和社會治安,不太用得上。因此武將的權力和地位,比手握一方實權的文官,可能會低一些。太平年代要發展農業、商業貿易、治理水土,這些主要都是由文官去負責的,而不是武將。

第三個方面,為了培養廉政的風氣,文官地位和俸祿高於武官。武官的職位和俸祿主要是靠戰功來獲得的,朝廷給的只有基本俸祿維持生計。而文官是沒有額外收入的,又常常和地方商賈打交道,因此俸祿給高一些,以免出現文官為了生計被迫貪汙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對為何在中國歷史上文官地位比武官高的一點看法


小卡駒


如果你是處在開國期,武將要衝鋒陷陣,博死拼殺,攻城掠地。而文官只負責出謀劃策,後勤調度,徵招新兵等用途,這時武將的作用要大於文官的作用。

到了和平時代,囯家沒有了戰爭,進入了發展時期,因為武將大部分知識水平低,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方針政策一竅不通。而這些都是知識分子出身的文官的長處。所以這時期文官的地位要高於武將。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文官武將,兩者都是相輔相成,互不可缺的。


刀筆傳神


文官輔內,武官輔外。不能絕對的說二者誰更重要。天下安定四海昇平之時,文官更重要一些,武官不懂治世之道,只知攻城略地。但一旦戰事興起之時,武將就顯得重要起來了,領兵打仗,保衛國家,還得靠武官。

至於說的為什麼國家危難之際多是文官拯救國家。因為武官他不知人事,不懂得如果把握人心,如何運用計謀去更好的以小犧牲換的大利益。因而文官統領全局,起到謀士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