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不慣教育孩子的方式,老是唱反調,有什麼良策嗎?

Lily121


老人和孩子的父母在孫子的教育上唱反調,這也是常見的事。在未對情況進行了解的情況下,我們站在哪一方都不一定正確。因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我要說的是,在教育孩子時,當著孩子的面唱反調是很不好的,如果總是這樣,反而害了孩子。孩子幼小,分不清是非,大人在教育上的不一致,孩子判斷不了對錯,教育的效果實際是個負數。所以在教育孩子前,大人們要在孩子不在時溝通一下,統一意見,決定方法,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唱反調。


天嶽樵子


這是普遍現象!

所謂隔輩兒親,就是祖輩兒對孫輩兒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

做為孩子的父母,肯定是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最好的人才!

但比較苦惱的是,一旦自己對孩子要求嚴格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就會不高興。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因為無論爺爺奶奶的溺愛,還是你們的科學管教,目的是一致的!

只要目標一致,很多事情都好商量!

第一,要跟老人和顏悅色地溝通。不能指責老人的教育方式是害了孩子,這讓老人無法接受!要告訴老人,孩子既要疼愛,也要管教,老人是很明白的,因為他們也曾經教育過子女!

第二,對孩子嚴加管教的時候不要當著老人的面。這樣既可以避免老人心疼,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你們之間發生矛盾!

子女教育是大事,雖然一家人目標一致,但還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的!


老谷聊天


“悟空問答”裡今天收到的提問是:老人看不慣教育的方式,老是唱反調,問該怎麼辦?

看到這家在教育孩子時老人老是唱反調,居士哥由衷地喝彩了一聲:真好!

世界得有不同的聲音,只有一個聲音肯定會出問題!那年的德國將全國上下整成了同一個信念,結果橫掃了歐洲,給世界帶來極大的災難。

家裡也得有不同的聲音,孩子的學習是得抓,但爺爺奶奶的庇護能給孩子的壓力有個緩衝地帶,若是家裡的四個大人都眾志成城地“欺負”他,一遇挫折,我保證他不是叛逆便是出走不回家,不信?那你等著瞧!

我女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我唱紅臉我老婆唱白臉,我老婆常常是拿著成績單高聲怒罵,我必定會代替女兒猛烈回擊她:成績不重要!快樂就好!確實,我從沒管過她的學習,一次都沒有,我只負責帶她玩。高二那年她終於成功地混進了全年級最差的那個班,分班那天,她回到家便面對著窗外嚎啕大哭,老夫也陪著她站成一排淚如雨下,心想:哭有用嗎?哭臉你難道玩得過你有抑-鬱-症的老爸?我沒一點事都能淚流滿面鼻涕一把……

那天看我也哭,女兒跟我說:爸!你老講成績不重要,其實你好看重成績的!我說:不全是!主要是別人老在我面前講他們的孩子成績好,我也想吹吹你的牛皮,卻找不到素材將你誇……

那年她還真的翻盤,雖然只考了個二本,但當初我跟她媽覺著她那底子連大專都會考不上!人,你給足她面子,她必定還你一份榮光!

老夫信佛,這段我向佛祖保證沒有忽悠題主,句句真實不假!

《老子》的“無為”真是大智慧,無為即無所不為。但我們總是誇大了外部力量的功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其實就如同農夫與秧苗的關係,你再怎麼辛苦地勞作和施肥、對秧苗的作用其實1%都不到,其他99%都是靠秧苗自己:生根 發芽 光合作用 吸取養分 茁壯成長!這些,外部力量再強大,也幫不上忙!順其自然便是極好……

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都很重視,幾近痴迷的狀況。那是被古訓給忽悠成這樣的!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能讓古人有如此的優越感,那是因為古代是能“學而優則仕”的,那是底層翻盤的唯一通道!讀書固然重要,但這玩意是需要天分的。如果要求每個孩子都得高分進名校,那一旦失利,孩子便會找不到存在感,以為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督促孩子讀多少書,而是要讓孩子思想得以解放,明白成功的路兒不止一條!因材施教,全奔著一個目標而去,那會幹出不少讓高個練舉重,讓矮個練跳高的勾當,如今的世界需要百花齊放……

爺爺奶奶就得老唱反調!不好嗎?





半山齋主盤龍居士


你好,我是親子關係方向的心理諮詢師,我答一發。

教育理念不同,但是有原則,必須明確,這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教養方式應該是以父母為主導的。

原因是:

第一,老一輩的觀念相對比較陳舊。

第二,容易溺愛孩子,教養缺乏原則性。

第三,一山不容二虎。都來發言做主,必然一團混亂,孩子甚至不知道該聽誰的,無所適從。這個道理必須通過舒緩的、合適的方式讓老人知曉,但是態度一定要堅決。

第四,老人總是唱反調,你必須在完成第三條時,表明,孩子的教育必須遵循一對一原則,也就是我在管教時,其他人都不可以當面反對,否則你說的話就會失去效力和威信。有意見回頭來說,不要當著孩子面,合理的意見一定會採納。這點非常重要。

第五,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父母要不斷學習,講究方式方法,多聽家人的意見建議,不要覺得自己是父母角色,管教自己孩子天經地義,想怎樣管就怎樣管。

最重要的是要注重管教中的親子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情感的流動,沒有情感的流動就沒有精神需求的滿足,也就沒有認同和支持。

關我,一起在育兒道路上不斷成長吧!


星點說成長


溝通,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式。很多父母工作忙,爺爺奶奶帶孩子,當父母有空閒想要陪孩子時候,發現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不同,這是很正常的。兩代人教育方式不同這是必然的,這時候不能爭執不能互相推諉,為了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方式。

同時,教育學也明確說過,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心理成長最好,所以爺爺奶奶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爺爺奶奶應該學會適時讓步。

以下,是我近期寫的一篇關於溝通的小短文,說明溝通真的很重要,分享出來:

我們會想變成一個低級生物——蛔蟲,當彼此溝通不暢的時候。長期不溝通的兩個人,即使感情基礎再好,也會同床異夢、漸行漸遠。

朋友、夫妻、家人,無論什麼關係,都需要保持溝通。任何關係都可能因為缺乏溝通而出現間隙。

記得有個朋友問我:常年在外邊打工養家,會不會被家裡邊緣化?

我告訴他:出去打工,即使很辛苦,也要和家裡人保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聯絡。出去打工是為了賺錢養家,為了讓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出去的和在家留守的都不容易,但是不能因為目的的正確性和合理性而忽視了溝通聯繫的重要性。如果在外邊杳無音信,不利於和家裡人關係的維護,不聯繫不溝通就會疏遠、陌生,不要出發太久,忘記回家的路,也不要只知道埋頭賺錢,忘記了打工的最終目的。

溝通是為了讓彼此瞭解各自的出發點、心意、想法,達到互相理解、感受彼此。如果不溝通,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誤會,誤會積累變成了矛盾,最後徹底冷漠,再也不願意溝通。

溝通要心平氣和的,不能是爭吵、指責、抱怨;溝通是要做功課,知道自己溝通的目的和思路,而不是胡撇亂侃,漫無目的,最後適得其反;溝通要多多益善暢所欲言真誠相待,而不是惜字如金閃爍其詞欲言又止;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一切的美好從溝通開始,溝通,讓彼此更和諧。

為了孩子,出發點都是好的,溝通,溝通,再溝通,耐心點


田小小的


再苦再難還是自己帶吧,對自己的小家庭和小孩的成長都有好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人不會帶孩子,不是所有的婆媳有矛盾,下面請看看哪13種老人不適合帶孩子:

  1、迷信思想重

  有一個奶奶,說自己的孫子命裡缺金,立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來塞到孩子的嘴裡了,三個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差點丟了性命;還有一個奶奶,新得了孫子,高興極了。要按照“習俗”用錢給孩子洗澡。結果孩子皮膚嚴重過敏,渾身起大紅疙瘩,哭鬧個不止。就這情況下,奶奶還不覺得有何不妥。

  2、強迫孩子吃飯

  老的觀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總希望孩子吃得很抱,所以習慣不停地喂,甚至追著喂。有些孩子不想吃,老人就威迫利誘,用零食哄,用語言威脅“不吃我就讓警察抓走你”,用動畫片引誘……其實,越是強迫,孩子越排斥吃飯,還造成孩子吃飯時吃零食、看電視的壞習慣。

  3、追著孩子給吃東西

  在幼兒園裡頭,在遊樂場裡頭,孩子玩得特別高興的時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裡塞一個水果。在老人看來:只有這個時候,孩子不會輕易抗拒,塞一個,孩子就會吃一個。吃一個,就算一個。

  老人做得對不對呢?實際上這個小小動作極易破壞孩子注意力的發展。有些孩子上學的時候,為什麼他的注意力不好?實際上就跟他小時候一點一滴的這種“被打擾”有關。

  4、給孩子穿很多

  老人怕冷,於是他們也習慣地給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純陽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體質生下來就偏弱。結果孩子一運動,就容易出汗,汗涼了,孩子一熱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5、鼓勵孩子說謊

  女兒嘴上有甜味,媽媽就問:你吃糖了?她想了想,說:吃了。這時爺爺就衝出來,說:你這個叛徒,我都告訴過你不要告訴你媽媽,你還跟你媽媽說。媽媽知道,不能跟老人起衝突,只好壓著情緒,跟孩子說:一定要跟媽媽誠實,吃了就是吃了,媽媽不是不允許你吃的明白嗎?第二天,孩子又吃糖了,媽媽再問時,女兒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說:我吃了還是沒吃呢?她不知道他該怎麼樣回答。一方面,這孩子怕爺爺說他是叛徒,一方面又怕媽媽擔心。你看,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所以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可會察言觀色了。他們會看看爺爺奶奶允許的是什麼,如果爸爸媽媽不允許就不去找他們了,轉而去找爺爺奶奶。

  6、限制孩子探索

  老人最常跟孩子說,慢點跑,別摔著。一歲半以後,其實經常是爺爺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煙就沒有了。於是老人害怕:我乾脆就抱著他好了。經常抱著孩子會導致什麼情況?一旦會走路的孩子,反而不願意走路了,老想讓大人抱著。孩子也會形成了不敢冒險的意識,前面有危險,還是呆奶奶身邊好了。這樣很容易養出膽小的孩子。

  7、老人聽力衰退

  有些老人聽力衰退,總是對孩子說話聲音過大,而且看電視的時候習慣將電視聲音開得比較大。這樣長期以往,都會對孩子的聽力有損傷。

  8、毫無限制給孩子吃零食

  孩子一哭鬧,什麼糖、汽水、零食都給孩子吃了,疼愛孩子到無節制的地步。老人也不知道什麼食品添加劑,也不知道零食危害孩子健康,更不知道添加劑會損害孩子的大腦。

  9、“替代”孩子做事情

  媽媽問:寶貝,你今天去哪裡玩了呀。然後奶奶就說我們今天去小公園了。媽媽沒吭聲,又問:你今天見到哪個小朋友了啊?奶奶說:我們見到誰誰。

  另外一個例子,孩子吃飯前喜歡幫媽媽端飯,家裡老人就很擔心飯碗會摔掉,一般都是孩子還沒端起來,就被老人接過去了。這些行為,其實是減少了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對孩子語言發育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都是有影響的。

  10、幫孩子穿衣

  好多孩子三四歲了,都不知道怎麼自己繫鞋帶,不能穿衣服。老人說孩子小,大人應該幫忙,或者說孩子穿得不對,出去會讓人笑大人沒盡責。但實際上孩子學穿衣穿鞋有個過程,犯錯多了,慢慢的就會自己糾正。老是幫孩子穿,孩子沒機會犯錯、也沒機會糾正,自然就不會了。

  11、老人缺乏活力

  現在大城市中,很多家庭中的老人年歲都比較高。因為大城市中的年輕人,結婚和生孩子的時間本就愈來愈推遲,上班後陪伴孩子也少。這些缺乏活力的老人帶孩子,他們跟孩子身體上的接觸偏少,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母嬰肌膚的接觸,是嬰兒建立安全感的基礎。這類孩子長大後不會主動跟別人交流,也不知道怎麼跟人溝通,他們往往會內向,甚至抑鬱。

  12、孩子摔倒追究桌子的責任

  孩子撞在桌子摔倒了,老人趕緊將哇哇大哭的孩子抱起來,“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寶寶,打它……”這是育兒還是害兒呢?這樣的教導,讓孩子是非不分,長大後,往往將自己的失誤和過錯推到客觀環境或者別人身上,這樣的孩子,不善於自我總結和糾正,也終究會變得自欺欺人。

  13、欺騙孩子

  “你將這碗飯吃了,奶奶等下帶你去買糖”,“你去睡覺,爺爺明天帶你去公園”……結果,孩子歡天喜地吃完了、去睡覺了,但是爺爺奶奶故意將承諾忘記了,或者乾脆說“下次再給你買”,“下次再帶你去玩”,孩子也是有自尊的,被騙多了,會養成懷疑的習慣,逐漸地,也學會去騙別人。


Blue有個家


老人看不慣教育孩子的方式,你首先要檢查你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正確,如果你的方式方法簡單粗暴,特別是當老人的面打罵孩子,老人是不會同意的。當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你教育孩子最好不要當著老人的面去教育,如不得己,也要提前和老人溝通請老人迴避,這個是我的見解,因為我就是老人,也會面對這個情況


龍在天涯520903


這其實是很多家庭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教育現象。這在教育上被稱之為手錶效應,即家庭中成員家庭教育觀念不一致導致很糟糕的教育結果。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家出生在不同的時代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不一樣造成的差異。這種教育觀念的差異會導致孩子無所適從,或者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方向去迎合,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其實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家長和長輩之間,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夫妻雙方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那麼碰到這種問題,該如何去有效的解決呢?



首先,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說服,從而統一教育觀念是不太現實的。如果能夠統一,也不會出現這種糟糕的後果和現象。這主要源於大家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意識水平差異並不明顯,所以要說服家庭其他成員就會變得極為困難。

最好的方式是家庭成員共同參加科學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學習,通過學習逐步的統一思想觀念。通過教育水平明顯比家庭成員要高得多的導師來引導,就可以很容易的統一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有效的提升全體家庭成員的家庭教育水平和智慧,減少家庭矛盾,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可謂是一舉多得。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跟父母私下裡溝通,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每個認得每個時代教育的方式都會不同,老人已經享受過了當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權利了,所以請不要不多我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權利和義務,不同看法可以私下裡溝通,切不可當著孩子得面爭執,更不可再父母教育孩子時,老人唱反調,當然溝通態度很重要


禹欣媽媽


分開居住,因為每一代人的想法不同,教育理念也不一樣,如果你認為你的教育理念是正確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那麼果斷選擇自己帶孩子生活,不要因為眷戀那些可以偷懶家務活或自己想玩得時候老人能幫忙帶人。要帶就一手一腳的好好自己帶著,一心一意的教育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