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腎臟疾病發展到尿毒症期腎移植後容易出現復發?

腎病科齊醫生


大家好,我是一名腎內科醫生,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哪些腎病患者進入終末期腎病行腎移植後容易出現復發。

終末期腎病患者腎移植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原發病復發的風險。以往,人們認為複發性腎炎只是造成移植腎失功相當次要的原因,但是,近年隨著新型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由於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造成的移植腎失功逐漸減少,而伴隨著移植腎存活時間的延長,複發性腎炎對移植腎長期存活的影響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因素。那麼,腎移植後易復發的腎臟疾病有哪些?

(1)IgA腎病:lgA腎病是腎移植後最常見的一種複發性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其複發率33%-53%,多在腎移植後晚期復發。lgA易復發的高危因素包括:年輕受者;進展性IgA;供腎IgA陽性;新月體性IgA;不同的基因型;活體供腎。抗胸腺細胞球蛋白誘導治療治療可明顯降低其複發率。

(2)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特發性FSCS導致的ESRD患者在接受首次腎移植後複發率約30%,再次移植後其複發率接近100%。腎移植術後FSGS復發引起移植腎丟失的風險是無復發者的2.25倍。其易復發的高危因素如:年輕受者、自體腎活檢證實腎小球系膜增生、迅速進展至ESRD、移植術前雙側腎切除、白種人和攜帶特殊基因背景等。

(3)特發性膜性腎病(IMN):IMN是成人腎病綜合徵中常見的病理類型,約40%~50%的患者進展至ESRD,移植後IMN復發的臨床表現隱匿,部分患者僅在移植腎常規活檢時才得以證實。但臨床也不乏出現大量蛋白尿,乃至典型的腎病綜合徵的複發性IMN患者。IMN受者接受腎移植的療效與其他腎小球腎炎無差別。

(4)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MPGN):目前認為MPGN是多種原因導致腎小球損傷的一種形態學改變類型而非一種疾病,其形態學特點包括組織學證實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毛細血管祥基膜內皮下免疫複合物沉積,致使腎小球基膜增厚;電鏡觀察除腎小球毛細血管祥基膜內皮下電子緻密物沉積外,尚見系膜基質插入至內皮下及新形成的基膜。目前複發性MPGN的診斷多根據臨床表現,治療真正的“特發性”複發性MPGN的效果非常差,患者常由於疾病復發導致移植腎丟失。

(5)緻密物沉積病(DDD):以往也稱MPGNI型。DDD患者移植後疾病幾乎全部復發(100%)。當自體腎活檢組織學改變符合MPCN,同時存在低補體血癥和(或)免疫熒光染色僅見孤立的C3陽性時,可確診DDD,確診DDD時應再行補體調節缺陷的指標(H因子,1因子和膜輔助蛋白水平)檢測。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治療複發性DDD

(6)狼瘡性腎炎(LN):IN為東方人群發病率較高的繼發性腎臟疾病,輕微蛋白尿和血尿是腎移植後複發性LN受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全身症狀(如關節症狀和皮疹等)較為少見。與自體腎LN的病變相比,LN復發的組織學改變通常較輕,以腎小球系膜增生或非典型的寡免疫複合物的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居多,而瀰漫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和膜性病變較少。複發性LN的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環磷酰胺等細胞毒性藥物及嗎替麥考酚酯、硫唑嘌呤、咪唑立賓等抗增生藥物及神經鈣蛋白抑制劑等。

(7)澱粉樣變性:澱粉樣變性是全身系統性疾病,腎澱粉樣變性也是常見的繼發性腎臟病。腎澱粉樣變性引起的ESRD也為腎移植術指徵,但術後常見覆發。繼發性AA型澱粉樣變性復發的風險與引起澱粉樣變性原發病的類型和活動性有關。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且蛋白尿程度與預後直接正相關。

(8)糖尿病腎病(DN):腎移植是治療終末期糖尿病腎病的有效辦法。其存活率已有很大提高,1年的病人存活率可達90%。長期存活的移植腎,約1/3出現嚴重的糖尿病腎損害。但糖尿病腎病的發生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故糖尿病腎病的復發問題不是影響腎移植效果的首要問題。糖尿病腎病患者只要心臟情況及全身狀況允許,仍可考慮接受腎移植。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