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為生活而提神


人一旦過了四十歲就是中年人了。不過,也有把五十多歲才叫中年人的,確切的說,這個年齡段的人應稱為“準中年人”還差不多。既然是“不惑之年”,或“知天命之年”,起碼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及人生閱歷。做每一件事既瞻前顧後,又高瞻遠矚,絕不再是“而立之年”那種血氣方剛的衝動了。“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的農村俗語,也許就是從這些“中年人”的所作所為中所領悟到的。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四十三不比”

不和人比消費。人到40歲也算是中年階段,這個時候也該是人生最穩定的時候,同時自己的壓力也不小啊!父母都是花甲老人了,也是掙不來錢或者掙錢很難的階段,孩子也到了讀高中或上大學的年齡,照顧老人需要錢,孩子上學更需要大筆的錢,還有家庭的各項開支。做為這個年齡的自己,再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隨意的花錢,與人在消費理念和水平爭個高低。回頭看看自己掙個錢是多麼的不容易,向前看都是等著你掙來錢而生活。該是省吃儉用,勤儉持家的“非常”年齡了。

不和人比金錢。金錢這東西,不是萬能的,沒有了也是萬萬不能的。有的人錢來得很容易,也有一夜暴富的;有的人,辛辛苦苦勞作一天,還不夠人家一頓早餐錢。儘管付出了體力、流淌了汗水,到頭來還是勉強的維持著生活。四十多歲的人,已經拼過、搏過,有過失敗的挫折或成功的喜悅。這個年齡段,事業有成或事業格局基本定下來了,但是大多數人仍是在苦苦掙扎著,只為家庭生活好一點。既然是“分水嶺”的年齡,心如止水,一切看開,看淡。還是那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有自足感就行。錢少了少花點,若老是用心去比,還不“氣死人”。真的得不償失,太不划算了。

不和別人比孩子。這個年齡段孩子已經處於懵懂且稍有叛逆的青春期了,孩子需要的是引導和包容,就不要過分的干擾孩子的生活,更不能拿別人家比較來刺激孩子。和別人比孩子的成績,是大多數中年人的“通病”。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的學習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五十三不親”。

不親薄情之人。五十多歲已是年過半百的人了,經歷已經相當豐富,也接觸了許許多多的人。也曾經求過人,也給人幫過忙。本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有些人好了傷疤忘了痛。把別人的幫助、扶持完全當理所當然而對待。遇事求他了推三阻四,甚至裝作不認識。其實這就是薄情寡義的做派,沒有必要再和他交往。人到五十多歲,應該心如明鏡,懂得該交啥人,該斷啥人,不要自己自找麻煩。

不親勢利之人。勢利應該是大多數的共性。到了五十多歲,已經基本看透了那些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人。你在領導崗位或經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可以放下他的尊嚴討好你,當有期一日,你退休了,愛愛理不理,還淨在背後說壞話;當你事業不順,或遇到事了,不聞不理。對這種人最好要“一刀兩判”。

不親重財之人。過於看重錢財的 ,必是不重情義的人,關鍵的時候還會出賣你。這種人,一定是將人的關係用金錢來衡量。到 了五十多歲,應該說人生的財富基本上已成定局,心胸比較豁達,能明白是非善惡。那些酒肉朋友,靠金錢維繫的友情註定不長久。

“四十三不比,五十三不親”的俗語,就是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隨時要修身養性,做到低調行事,同時,注意擦亮眼睛,認清眼前的人,既不要盲目追祟,也不藕斷絲連,以免自己愈陷愈深,對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為生活而提神


前者不比主要是自己中天責任重大!俗話說呀:人比人氣死人!上有老下有小而是不比為妙!後者臨將老年,那些親親我我的事兒少來,此刻最需要控制感情別縱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