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鸟!忽悠人去捅蜂窝,自己吃美食,少见

非洲南部有一种鸟,名叫蜜导鸟,名字虽好,行为却有点渣,甚至科学家都称之为"天使与魔鬼"。

渣鸟!忽悠人去捅蜂窝,自己吃美食,少见

在莫桑比克的尼亚萨国家保护区,蜂蜜猎人奥兰多·亚森手拿一只蜜导鸟。蜜导鸟通过与当地蜂蜜猎人相互合作以寻找到美味的蜂巢(图片来自剑桥大学)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有一种被称为蜂蜜向导的聪明小鸟采取与人类合作的方式食取蜂巢上的蜂蜡。这种聪明的鸟儿特别爱吃野蜜蜂的蜂巢,但是它们不会直接扑在蜂巢上采食,它们知道如果自己这样做的话肯定会被蜂群给蛰死。所以,一旦在森林中发现蜂巢后,这种聪明的小鸟便四处寻找采蜜人,通过不停地鸣叫,向采蜜者叫喊,最终把他们带到蜂巢。当采蜜人冒着被蛰死的危险把蜂巢里的蜂蜜取走后,它们便安心地品尝被采蜜人舍弃的蜂巢。虽然让人去捅马蜂窝的招法有点损,但人们对这种既利人又利己,各取所需,又把风险降到最低的行为,对这种鸟儿的做法还是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渣鸟!忽悠人去捅蜂窝,自己吃美食,少见

对,就是这种外表其貌不扬的棕色小鸟,研究者叫它们蜜导鸟。剑桥大学和开普敦大学的鸟类学家在对这种鸟儿做了深入研究后推断,这种人鸟间合作共存的独特关系最少也有上千年了。

关于蜜导鸟的最初记录发生在1588年,当时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在现在的莫桑比克写了一篇关于发现一只棕色的小鸟在教堂里以蜂蜡制成的蜡烛为食的文章。他同时还注意到了这种鸟儿为了能吃到野生的蜂巢,竟通过不停的鸣叫以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最终能把人们带到蜜蜂的巢穴附近。在等人们冒着危险收获蜂蜜后,鸟儿会享用剩下的天然蜂蜡。想来,当时这一发现非把这位传教士现场惊倒在地。这哪是个鸟儿,这种做法分明就是神示啊!

渣鸟!忽悠人去捅蜂窝,自己吃美食,少见

硕大的非洲野蜜蜂巢

对于蜜导鸟来说,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鸟类帮助人类找到野蜜蜂的巢穴,而人类则负责制服蜜蜂和打开蜂巢,这样蜜导鸟就可以避免被蛰伤而吃到美味蜂蜡,人类可以收集到甜甜的蜂蜜。

相信每一位听到这个趣事的人,要不认为这是一件胡扯的事,要不就像传教士一样认为一切神示。但是,无疑都会听的津津有味,产生一种亲眼所见的驱动力。这其中就有这么一位为之着迷,并投身研究的人。

剑桥大学的斯波特伍德是研究蜜导鸟的专家,他回忆说,11岁时那年在南非的开普敦他听到肯尼亚博物学家和民族生物学家侯赛因·艾萨克谈到过蜜导鸟的这种不寻常行为时,他当时就感到非常"兴奋"。成年后,斯波特伍德仍然没有忘记少年时的梦想,在成为一名科学家后,他对这种会利用人类的鸟产生了深入研究的想法。

斯波特伍德和她的合作者、尼亚萨食肉动物项目的自然资源保护者基思和科琳·贝格一起组成了研究团队,最初他了解到莫桑比克的瑶部落的人是蜜导鸟的专家和合作者,瑶人为了获取蜂蜜会有目的的去选择那些具有独特叫声的鸟做他们的蜂蜜向导。

他们访问了20名瑶部族男子,这些人从孩提时代就能听懂这些鸟的叫声,并能熟练地跟随它们找到野蜂蜜的蜂巢。瑶部族男子这些行为和蜜导鸟一样似乎都是天生的,所有人都坚持认为这些鸟儿是他们部族的成员,他们不仅能听懂鸟的语言,据他们说这些鸟儿也认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研究期间他们和瑶部族的人一起生活,跟踪这些蜂蜜猎人获取蜂蜜的过程。通过深入的研究,这些科学家发现采集蜂蜜是瑶部族最主要的生活手段,他们超过75%的时间都用在寻找蜂巢和采集蜂蜜的活动上。在寻找和采集蜂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瑶部族的男人主动跟踪这些蜜导鸟,这些鸟儿在发现新的一处蜂巢后还会主动寻找瑶部族的采蜜人,并直到把这些采蜜的瑶人带到蜜蜂的巢穴。科学家的实地考察,确定了这种行为是双向的,既人类利用了鸟类的专长,鸟儿也主动地利用了人类的长处,这绝对是生物之间双向交流的一个绝妙事例。

渣鸟!忽悠人去捅蜂窝,自己吃美食,少见

既是野生的蜜导鸟也同人类非常亲近,它们之间的关系不禁使人想到朋友间的真实关系——利用和被利用

几位科学家发现,如果瑶人跟踪这些棕色的小鸟,那么他们找到蜜蜂巢穴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如果没有这些棕色的小鸟指引,人们很难在灌木丛中发现蜂巢。相反,如果人类不参与鸟类的采蜜寻宝活动,这些棕色的小鸟即使发现了蜂巢也绝对不敢招惹那些疯狂的野生蜂群。可以说,瑶部族的人和蜜导鸟之间利用于被利用,人鸟间相互利用的关系非同一般。

作为鸟类学家斯波特伍德的研究小组,还仔细研究并记录了蜜导鸟的叫声和瑶部族蜂蜜猎人与之沟通的声音。研究发现蜜导鸟的叫声并不复杂,甚至与那些声音悦耳的鸣禽的叫声相比还显得非常简单,这些鸟在发现蜂巢后会发出颤音brrr和咕噜声hm,平时只发出两个用于联络的声音。瑶部族蜂蜜猎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联络的声音,蜜导鸟听到后就会飞到附近来,然后他们开始和寻找蜂巢的合作,在工作中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发出其中的一种声音互相提示自己的位置和新发现。如果蜜导鸟只发出联络性的声音,这就显示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使用"brrr-hm"这个叫法,那么找到蜂巢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斯波特伍德的研究小组还发现,蜜导鸟在东部非洲多地可见,生活在莫桑比克的瑶部族的人有自己一套方法同蜜导鸟沟通合作,而生活在坦桑尼亚的哈兹达蜂蜜猎人却使用悠扬的口哨声来吸引这些鸟同自己合作。这个研究显示的结果是,不同地区的蜜导鸟能听懂不同地区的语言。同为一种鸟,它们却有自己的方言,这个研究结果也着实地吓了科学家一大跳。

渣鸟!忽悠人去捅蜂窝,自己吃美食,少见

在莫桑比克尼亚萨国家保护区,蜂蜜猎人在蜜导鸟的引导下找到一处蜂巢,并用工具打开了树洞上的蜂巢。


斯波特伍德说:"我们很想知道,在非洲的不同地区,蜜导鸟是否已经学会了这些不同的语言"。就像人类为了生存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他语言一样,这些鸟主动地学习当地人不同的语言,因为它们知道谁是优秀的合作者吗?

物种间互利共生的例子在自然界并不少见,而蜜导鸟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更显得特别,并充满着趣味。虽然蜜导鸟在配合人类寻找食物的时候客观上是利他的,但并不说明它们就一定是益鸟。在其他场景下,蜜导鸟的生活却是懒惰和残酷的。在对蜜导鸟深入研究中,研究小组发现,蜜导鸟非常懒惰,自己并不营巢繁殖,它们象杜鹃一样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偷偷产卵。蜜导鸟的幼鸟出壳后立马会杀死他们的养兄弟姐妹,为了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它们为此还在幼鸟的嘴巴上进化出锋利的钩子。

斯波特伍德对此评价说:"它们既是鸟类世界中的天使也是鸟类世界中的魔鬼",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只渣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