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宣德八年(1433),南北直隸,河南,山東大旱,顆粒絕收。朝廷數次開倉賑災,仍杯水車薪,中原大地餓殍遍野,流民四起。河南洛陽一處不大的宅子,一個嬰兒在此出生。宅子的主人姓劉,身份並不顯赫,如果一定要說道些什麼,只能說主人曾經做過縣學訓導。何為訓導?吏也,不入九品。而今天出生的這個男嬰,是劉姓主人的小妾白氏所誕,為其三子。大災之年,時局艱難,男嬰未來之路,不禁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是年,司天監有載,有彗星出天倉。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故宮一景

嘉靖元年(1522),還是在洛陽府,一位老人穿著布衣,依著太師椅,坐在院子的一頂帷帳之中。在他面前擺放著朝廷剛遣人送來的束帛,餼羊,上尊等物,宅門外看熱鬧的鄉鄰百姓業已散去,只有老人的兒孫依舊恭敬地隨侍在側,默不出聲。老人望了望眼前的這些賞賜,緩緩閉上眼,眼角卻微微泛出淚光。致仕在家已經十餘年,未曾謀面的新帝即位,送來的一眾恩賞,更多的是一種政治表態,老人對此心知肚明。只是,看到那些後生晚輩向他恭敬地行禮時,老人的思緒再次被拉回到從前,想起了過往的種種。同年,南京,江西,湖廣等地又逢大旱,百姓食樹皮果腹,瘟疫流行。

陰晴輪轉,君臣之道

劉健,字希賢,號晦庵,河南洛陽人氏。歷仕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四朝,入閣十九年,任內閣首輔八年,為明代中期名臣。

不是很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對劉健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李東陽,估計大家又會作恍然大悟之狀,著名的“三人內閣”,劉健,李東陽,謝遷,是明代弘治年間內閣輔政的典型。而李,謝二人,正是在劉健的保舉下,才得以入閣,從而青史留名。

劉健的仕途其實並沒有特別多能說道的,讀書,進士及第,入翰林院,再到東宮詹事府,侍郎,內閣閣臣,尚書,內閣首輔,最後致仕。沒有什麼大起大落,靠著才華,靠著秉性,靠著運氣,靠著熬資歷,劉健一步一步往上走,最後在正德初年,被劉瑾所害,致仕回鄉。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劉健 像

劉健之前,有著名的“三楊”,李賢等閣老前輩,在他之後更有李東陽,楊廷和,嚴嵩,徐階,張居正等大江後浪,相對的,於劉健的關注度並不高。朝史暮想也曾猶豫過,是否要專門為劉健開篇論述,因為實在找不到什麼有趣的軼事,或者詭秘的陰謀,但最後還是決定寫一寫劉健,即使可能會非常枯燥,但這位入閣以來,完整貫穿了整個“弘治中興”的老臣,已經深深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老人以他淵博的學識,沉穩的性格,嚴謹的態度,勤懇的努力,默默為我們掀開了明代中期輝煌的一頁,值得我們後世去銘記。

我們先來說說劉健的君臣關係。

劉健和明孝宗朱佑樘關係好,是歷史上公認的。

劉健是天順四年(1460)的進士,之後十幾年一直待在翰林院。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劉健升任右春坊右諭德。這是隸屬詹事府下的一個官職,負責幫助太子處理公文,也兼著陪太子讀書的任務。而這一年,朱佑樘才七歲,剛剛被立為太子不到兩年的時間。兩年後,朱佑樘正式出閣讀書,劉健又升了一級,成為了左庶子,還是在詹事府裡做事。

事實上,從這一年開始,劉健和朱佑樘,開始了一段長達近30年的近侍,師生,君臣的關係。也就是說,從明孝宗立為太子時開始,劉健一直陪伴到朱佑樘駕崩,始終未曾離去。如此穩定的親密關係,除了內侍外,很少在外臣身上出現。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孝宗朱佑樘 像

同時,劉健與朱佑樘在性格上,有著天然的契合與互補

健健少端重......學問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器局嚴整,正己率下。——《明史·劉健傳》

劉健為人穩重,學識淵博,有擔當,講原則,且以善斷出名。而朱佑樘呢?

在憲宗時慄慄祇畏,進學修德,無少暇逸。......天性誠駕,簡言慎動,涵養充實而未嘗自耀,淵然莫測也。——《明孝宗實錄》

我們可以看到,朱佑樘因為小時候的悲慘教育(後宮迫害,母親慘死,自己也被逼得東躲西藏),性格上有一些懦弱,卻非常勤學,為人寡言慎行。

一個被同僚稱之為木頭的劉健,一個話少慎動的朱佑樘;一個嚴謹刻板,講究原則的官僚,一個以仁孝守禮而名留青史的皇帝,這兩個人註定在相近的性情上,結下深厚的感情。同時,朱佑樘骨子裡的優柔寡斷,碰到了劉健的當機立斷,又巧妙地形成了互補,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而這,才是劉健能夠在弘治朝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太和殿

於是乎,朱佑樘繼位後,同年年底,劉健便被火箭式地提升為侍郎,入閣參政,之後一步一步走到尚書,走到內閣首輔大臣。

那麼對於明武宗朱厚照呢?為什麼劉健作為朱佑樘欽點的顧命大臣,在朱厚照登基一年的時間裡,便從朝臣的泰山北斗,致仕回鄉,成為了一名不問世事的寓公?

史書裡是告訴我們,以劉健為首的文官集團,敗在了以劉瑾為首所謂“八虎”的宦官勢力之下,最後慘淡收場,內閣三人組,僅李東陽一人得以倖免留職。這個說法,對,也不對。

說他不對,是因為除了看到當時朝局的發展,我們還應該關注到明武宗朱厚照與劉健的性格衝突,還有皇權與閣權的矛盾衝擊。

同樣在性格上,朱厚照性格張揚,不喜束縛。與父親朱佑樘不同,朱厚照好武風,鍾情於行軍佈陣,身邊也常常帶著一些邊關小校。喜歡他這種性格的人,推崇無比,而厭惡他的人卻一個勁閉口搖頭。很顯然,習慣了朱佑樘好靜守禮的劉健,非常不適應新帝的做派。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武宗朱厚照 像

具體到朝局層面,就是以劉健為首的一批原先弘治老朝,對朱厚照的一通勸諫。勸他別帶這麼多近侍,勸他多開讀書研討會,勸他老老實實待在宮裡別出門,勸他要節儉收斂,守禮守規。與劉健的不滿相同,朱厚照對這些父親留下的老臣,也是很不感冒,即使他剛剛繼位,需要依仗這批人來穩定時局,但依舊架不住他心裡一個勁地翻白眼。

從本質上來講,朱厚照最後對這批老臣的“狠絕無情”,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政治生態。

父親明孝宗朱佑樘,與文官集團走的太近,在很多重大決策上,可以說是文官集團的“傀儡”。我們不要小看朱厚照,他用劉瑾為首的“八虎”,提升邊將到京隨侍,其實都是在奪權,他要奪朝堂的話語權,要奪京軍的兵權,要提升自己在軍政上的權威性,那就勢必要與父親留下的“顧命大臣”們攤派。而在明代,那些宦官,那些依附皇帝的近侍,不論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提升,取得了怎麼樣的政治權力,其本質只是皇帝個人意志的延伸,是皇權的一種發散。明白這點,我們幾乎可以預見到劉健最後慘淡的下場,只是所有人,包括朱厚照自己都不知道,事情發生得如此突然。

正德元年,剛剛繼位的明武宗朱厚照,圍繞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去留問題,與劉健等朝臣提前展開了決戰。在文官集團信心滿滿之際,朱厚照以過人的勇氣和擔當,堅定地站在自己的近侍一邊,或者說堅定地維護著自己的皇權,同意了劉健,謝遷等人以退為進的”逼宮“(主動提出辭職,向皇帝施壓)。劉健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這個弘治年間穩如泰山的內閣首輔,在新帝即位的第一年,便被踢出賽場,排擠出了權力核心。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代官員

這裡說的主要是弘治,正德兩朝,而對於天順,成化時期,劉健因為一直在翰林院做學問,位卑職小,並未參與到朝廷的決策層,皇帝未曾啟用,故而在此不做詳談。

仕途平順,持重剛直

劉健是弘治朝的一個標杆式人物,從明孝宗登基到駕崩,劉健全程參與了期間所有的大小政務,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

劉健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諸多領域,都頗有建樹,是有大功於朝的。當然,正是因為整整十八年的弘治朝,劉健的身影到處都是,反而不是很好講了。如果一條條,一項項列出來,估計會是一篇枯燥異常的論文研究,朝史暮想不諳此道,也不想這麼寫。

同樣的,史書裡關於劉健的諸多記述,大多也都圍繞著其勸諫帝王,對抗權閹,和一些具體的政務訴求上。既然如此,那我們就聊聊劉健這個人吧。

朝史暮想對於劉健,談不上喜惡,他是一個典型的板著臉的政治官僚。但對劉健卻抱有尊重和羨慕。尊重是因為,總體來說,劉健對於明代中期朝局的穩定,是發揮過巨大作用,且他講原則,至始至終秉持著自己固有的政治主張,並不惜為此丟官。說羨慕劉健,是因為他的仕途走的很穩很順,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波瀾。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代官員

劉健是天順四年進士及第,當時的成績是二甲三十九名。之後朝廷選拔庶吉士,劉健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所謂的庶吉士,其實是在當時這屆科舉的進士中,選拔一些特別有才的,有潛質的人,進入翰林院學習,一邊做一些文書工作,一邊學習政務。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庶吉士成為了一位官員最後能不能夠入閣的重要標準。當時除了前三甲默認進入翰林院,其他進士都需要參加考試選拔,劉健這一屆,足有一百五十餘人參加考試,劉健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由此可見劉健才學之不俗。

司禮監月給筆墨紙,光祿給朝暮撰,禮部月給裔燭鈔,人三錠,工部擇近第宅居之。帝時至館召試。五日一休沐,必使內臣隨行,且給校尉驗從——《明史·選舉》

意思是,入選了庶吉士之後,朝廷給待遇給工資,安排住房,配給隨行,還能常常受到皇帝的召見。這樣的待遇,對於家境並不殷實的劉健來說,簡直恍如天堂。事實上,當時劉健因為是北方人,在口音上能夠比較容易為北京官場所接受,且相貌端莊,性情穩重,讓他佔了很大的便宜。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故宮一景

然後他就開始熬資歷,開始了十餘年的翰林院生涯。天順七年,在家丁憂的劉健忽然奉命回京,因為要參與到《明英宗實錄》的編修工作,這為他節省了近兩年的時間。當實錄完成之後,劉健順理成章地提了一級。

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劉健已經參加了朝廷幾次大的修書活動,再加上九年秩滿,被提進了詹事府。也由此正式開始接觸還是太子的朱佑樘。等到朱佑樘繼位,身為詹事府少詹事的劉健,直接被提升為禮部右侍郎,入閣。

劉健的仕途,不得不說走的非常平順,也常常伴隨著好運,但實際上,劉健的這種好運,與其性情有著潛在密切的聯繫。

第一,劉健能讀書。

很多進入翰林院任職的庶吉士,往往因為沒有什麼實權,加之待遇豐厚,漸漸開始放浪形骸,遊山玩水,吟詩作對。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代官員

舉天順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謝交遊,鍵戶讀書,人以木強目之。然練習典故,有經濟志。——《明史·劉健傳》

而劉健進入翰林院之後,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往來,只是每天埋頭讀書做學問,甚至被同僚們成為“木頭”。如此專注,為劉健日後成為朝廷重臣,為各種高層決策,打下了堅實的學識基礎。而也就是因為他的這一特點,哪怕在他丁憂的時候,朝廷依然要召他回來修實錄,可見對於那些有真才實學之人,朝廷平時還是非常留心的。

第二,劉健非常持重。

劉健在翰林院待了十餘年,之後在東宮詹事府又是很多年。按照當時劉健的年紀,其實換做普通人,已經開始著急了,急迫地想謀求一個實缺,去發光發熱。但劉健呢?不吵不鬧,就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也正是這種踏實,嚴謹,最後打動了朱佑樘,並隨著二人相伴年歲的增長,彼此間都給予了足夠的信任。

第三,劉健非常講原則。

木訥好靜,做事嚴謹的人,一般都是非常講底線,講規矩的人。而一個國家,一個朝堂,從來不缺抖聰明,投機取巧之徒,反而是在各種誘惑之前,依然能夠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做事的人卻很少。而劉健顯然是後者,他的刻板,他的不近人情,也許給他生活上帶來了很多的不便,但在另一個層面,卻是一個官員起碼的自我約束,是朝堂之幸。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代官印

他不喜歡焦芳(後來劉瑾的鐵桿粉絲),幾次拒絕了焦芳升遷的請求,其中有焦芳自己要求的,也有同僚提議的。但劉健並未以權勢壓制,每次拒絕都有理有據,讓人信服。事實上,劉健看人也是非常準的,焦芳後來的一些行徑,的確為眾人所不齒。

同樣的,在後來形成的以他為首的“三人內閣”,劉健與李東陽也存在政見不合的時候,但身為首輔的他也是儘量與李東陽,謝遷二人去商議,盡力保證了內閣的團結和協作。

從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到,劉健之為人性情,對於其仕途與理政,都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致仕回鄉,心憂君國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佑樘駕崩。臨終前,朱佑樘拉著劉健的手,飽含叮囑地向劉健託孤。

先生輩輔導良苦。東宮聰明,但年尚幼,好逸樂。先生輩常勸之讀書,輔為賢主。”健等欷歔,頓首受命而出。——《明史·劉健傳》

先生(劉健)這麼多年輔助我良多,辛苦了。現在太子朱厚照即將登基繼位,還希望先生能夠繼續輔助太子,讓他做個賢君。劉健重重地領命。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明朝皇帝 劇照

我們可以想象劉健當時的心情。明孝宗朱佑樘不僅僅是劉健的君主,同時也是他的學生,他的朋友,二人朝夕相處幾十載,朱佑樘卻在盛年離世,對於劉健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當他遵囑遺命,打算把對朱佑樘知遇之恩轉移到太子朱厚照身上時,卻換來了朱厚照的排斥與不滿。但我們都知道劉健認死理的性情,朱厚照越是逃避,劉健便更加頻繁地勸諫,因為在劉健看來,這是他必須做到的職責。

所以,矛盾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大量的積累和迅速的激化,以致在正德元年,劉健便致仕回鄉。

罷了罷了,既已身居鄉野,又何必再為廟堂所擾?劉健不是莽夫,他知道自己突然的致仕,是一場政治清算,雖然表面上他是主動提出辭呈,但他的政敵絕對不會如此輕易地放過他。所以劉健在家,不問外事,專心教導子孫讀書,閉口不談朝政。這既是固有的性情,也是在傳遞自己安心養老的信息,以求避禍。可這樣,有用嗎?

正德二年,劉瑾矯詔,將劉健,謝遷等一眾指為朋黨,蒐羅罪名,欲下獄除之。後在李東陽等人的努力下,總算沒有坐牢,但是之前一切的待遇職稱算是沒了。之後陸陸續續,劉瑾通過各種各樣的名目,一點一點地追回了劉健之前獲得的賞賜,劉瑾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劉健,當年的“債”,我會一點一點慢慢討回來。

從君臣和睦的首輔大臣,到致仕回鄉的清閒寓公,明代名臣——劉健

劉健 像

不過朝史暮想對於這個時期的劉健,卻並不是很擔心。一個宦海沉浮幾十年的老臣,一個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泰山北斗,哪裡會為這些身外之物所累。在家泡一杯清茶,捧著一本閒書,身旁坐著用心練字的孫子,這對劉健來說,已經是無比安逸的事情,劉瑾的那些小伎倆,又豈能撼其心境。只是,老人深邃的眼眸裡,時不時地會顯露出幾分無奈和落寂,是呀,當年先帝的臨終囑託,劉健從未忘卻,即使如今遠離朝堂,以劉健的性情,也許依舊會自覺愧對先帝,未盡人事。

正德五年,劉瑾伏誅,之後劉健相應稱號待遇重新恢復。到明世宗朱厚熜繼位,為了表示新朝氣象,特意遣人慰問劉健。嘉靖五年,94歲的劉健,在自己家中,安靜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臨終之前,寫下千言上疏,勸諫嘉靖皇帝勤政修身,親賢遠佞。老人的離世,也代表著明朝一個時代的終結,老人骨子裡的執拗,讓他從未放下對家國天下的憂慮。

朝史暮想,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