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建朝近三百年,期間一共有十一位皇帝。清朝最終覆滅的時候,末代皇帝溥儀甚至連在皇宮生活的資格都沒有,垂暮的清朝早沒有了“康乾盛世”時的風光。

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起於康熙二十年,止於嘉慶元年的這段時間,是清朝發展的巔峰時期,這是中國許多考古學家根據當時的政經文三方面發展評定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表面來看,當時清朝平定了內亂國家安定,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學術文化方面也有集大成的趨勢,這些證據似乎表明當時的中國確實處於盛世。

但魯迅看過了一些國外相關的文獻記載後,直言自己懷疑所謂的“康乾盛世”只是一個騙局。就拿經濟方面來說,中國封建時期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在宋朝,那時候的工商業極其發達。明朝制度雖然有所改變,但是經濟還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而到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中國的經濟發展便逐漸滯緩,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工業總產量的降低,當時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由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後人們所說的“康乾盛世”,其中有很多水分。

清朝當時自稱的鼎盛是建立在國家大一統上面的,世世代代的領導人都堅持著這個基本原則。不過在“康乾盛世”,中央政府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摩擦也沒有減少,康、雍、乾三代都致力於實現國家統一,並且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三代皇帝不斷派出大規模的軍隊征討邊疆政權,但征討又不夠徹底,白花花的銀子流出去了,問題卻絲毫沒有得到解決。最後康熙駕崩的時候,整個國庫只剩下50萬兩白銀。

而學術文化集大成更是一個笑話,文字獄在封建王朝時不時會發生,以清朝最為嚴重,到現在這三個字已經演變為諷刺言論不自由的一種說法。康乾時期學術凋敝,發展了數百年的哲學在清朝消失了,甚至歷代皇帝都十分推崇的儒學也不見蹤影。

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最受當時統治者喜愛的學術是考據學,主要的研究方面是考經證史。這一學說的興起直接導致眾多官員文人因從前所寫的詩句或隨筆入獄,連“清風明月”四字都是不可說的忌諱。在這樣惡劣的學術環境下,許多讀書人被流放到窮山惡水的滿洲,逃過一劫的讀書人們自然也不敢進行任何的文學創作,只能抱著死板的八股和考據學研究。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繁榮表象背後,隱藏著中國落後於西方世界的事實。但當時的幾任皇帝絲毫沒有覺悟,並且沉溺於眼前的繁榮景象。統治者和官員的無能是清朝後期衰落的一部分原因,除此之外貪官橫行也是清朝迅速衰敗的重要原因。

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康熙時期的宰相就是著名的貪官,嚴嵩和他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康熙在位的時候有官員多次諫言,但康熙無動於衷。雍正雖然剛正不阿,但是對於貪汙導致的考場舞弊事件管制依舊不夠。乾隆時期,官員的貪汙行為愈演愈烈,官僚基本都是成群結隊地進行貪汙。後期乾隆意識到事態嚴重,曾經試圖以雷霆手段震懾貪官,但收效甚微。

而且清朝還存在著民族歧視,這就導致清朝官場中存在著大批無德無能的滿清官僚,有實權但沒有能力,反而是很多有能力的漢人被埋沒。科舉本是封建王朝文明的一大產物,但是因為各種限制,到了康乾時代,科舉卻只剩下八股文這麼一個空殼,根本就無法全面考察一個人的能力和文采。

清朝的“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魯迅表示:這很可能是自欺欺人

不合理的科舉制度選舉出一批只知道死記硬背的官員,這些官員組成了無能的清朝官僚體系,康、雍、乾三代基本沒有出現任何有成效的變革與革新,這一點要追究到統治者對於思想的禁錮,這些政策徹底抹殺了中國當時反思和前進的可能。

清朝後期社會經濟發展滯緩,清政府腐敗無能,封建殘餘們追憶往昔時總會藉以“康乾盛世”的由頭。但這一時期從來不是中國的輝煌時期,它只不過是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自欺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