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下葬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福垊


1382年的八月,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去世,朝野上下悲痛万分,黎民百姓伤心落泪。第二个月,马皇后的葬礼如期举行,葬于明孝陵,但马皇后下葬的那一天,天公却不作美,狂风起,雷电响,天降大雨,这让本就痛苦万分的朱元璋很生气。

天子一怒,后果可想而知,但朱元璋还是顾及到了马皇后,拼命压制自己的怒气,找来一个高僧,高僧说了二十个字,朱元璋转怒为喜,而天气也转晴,于是载着马皇后遗体的丧车启程前往明孝陵,如期下葬。那么,这名高僧是谁呢?他又说了什么让朱元璋转怒为喜呢?

我们知道,马皇后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她在朱元璋微时嫁与他,从此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心为朱元璋考虑,是朱元璋背后的女人。她尽力化解朱元璋和郭子仪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在外面打仗,马皇后也没有拘泥于后宅,她亲自到军中为将士缝衣做鞋,拿出钱财犒赏将士,为朱元璋收买军心。

而等到朱元璋登基之后,马皇后被册为皇后,母仪天下,不仅悉心照料朱元璋的饮食起居,对前廷之事也甚为上心,这种上心并非后宫干政,而是依靠自己对朱元璋的影响力劝说朱元璋善待贤士、化解朱元璋的怒气救臣子于水火之中,“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马皇后还勤俭持家,始终不忘过去的艰苦日子。马皇后其实和长孙皇后很相似,都是一代贤后,都对皇帝有很大的影响力,都利用自己的这种影响力劝君贤明,所以朱元璋在和臣子说起马皇后的时期,也常常比之长孙皇后。

但似乎这样的贤后,因为操劳过度,总是会去世得比较早,长孙皇后36岁就去世了,而马皇后去世的时候51岁,1382年八月的一天,从睡梦中醒来的马皇后突然患病,还是急性病,医生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寄希望于祷告和祭祀,然后遍寻名医。

谁的身体谁知道,马皇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不愿意再麻烦,也不愿意牵扯无辜,所以她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还是马皇后了解朱元璋,她不希望朱元璋因为她的死迁怒于医生们。

而在弥留之际,马皇后还不忘为国事考虑,“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如此贤后,骤然离世,怎不让人悲痛?朱元璋为此恸哭,但逝者如斯,朱元璋也只能尽快安排马皇后的葬礼,让马皇后能够在地下安息。

马皇后下葬的日子定在九月份,临近日子,朱元璋在心中祈祷下葬的那一日能够风和日丽,顺顺利利,但真到了那一天,却并非如此,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就这样降临,给了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日子是提前查找日子定下来的,自然不能说改就改,但如此天气,似乎又没有办法让葬礼如期举行。

这让朱元璋很烦躁很生气,这情绪上的变化,谁都看得出来,眼看着朱元璋已经暴躁得想杀人,臣子敢怒不敢言,朱元璋在那里踱来踱去,突然他想到了宗泐法师,也许高僧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僵局。朱元璋让人去请来宗泐法师。

宗泐法师不紧不慢地说:“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正是这二十个字让朱元璋豁然开朗,这二十个字并不难理解,简单说来就是:马皇后去世,上天都不忍心这样的好皇后去世,所以愤怒咆哮,落下泪来,这其实是上天也来为马皇后送行。

朱元璋一听,的确如此,心情瞬间就好了,这雨天并不能阻止马皇后的下葬,而说来也巧,天很快就放晴了,朱元璋一声令下,装着马皇后遗体的丧车顺利前往孝陵安葬。

那么这个宗泐法师又是何人呢?他在元朝时期就是有名的法师,八岁就出家,师从高僧大欣。大欣做过很多名刹古寺的住持,而宗泐都跟随在左右,宗泐本人精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一不精,又能言善辩,成为一代高僧,大欣去世后,他开始归隐。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曾征召大道高僧,宗泐法师应召于天界寺,很受朱元璋看重,朱元璋一度想让宗泐法师入朝为官,但遭到宗泐法师的拒绝。不过宗泐法师经常被朱元璋召到内廷论道,两人关系很是密切。

1382年,宗泐法师刚刚结束了五年十万余程的两次西域之行,带回多部经典,被朱元璋授予僧录右善世的官职,掌天下释教诸事,是明朝最著名的得道高僧,所以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才召来宗泐法师来宣偈,而宗泐法师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给出了漂亮的解释,让马皇后的葬礼得以有条不紊的举行。


尚宫女史


洪武十五年(1382)农历八月丙戌日(八月二十四),马皇后因病逝世,享年51岁,殡葬这天大雨倾盆。

朱元璋望着天空长叹:“老天啊!您到底啥意思呀?能不能让我把我心爱的皇后下葬了再下雨?”朱元璋望着阴暗的天空,听着哗哗的大雨更加悲伤。


他忍不住又一次想起往事,边哭边自言自语。自己家世代农民,从小家中贫寒,给地主家放牛,当过和尚,要过饭,非常凄惨。特别是小时候父母双亡,失去亲人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万幸投靠了郭子兴,才幸运地在1352年娶到了马秀英这个好妻子,让自己重新得到亲人的关爱。

有一次自己受诬陷被郭子兴禁闭在空室,饥饿难忍,是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秀英偷饼子给送了过去,热腾腾的脆饼把肉都烫焦了。(“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明史》)。她又不惜钱财买通她的义母和义父郭子兴,让我老朱脱离了那个小密室,从困境中走出来。朱元璋想到这里已是满脸泪水。


在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妻子马秀英追随左右南征北战与自己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善良的马秀英还多次相劝我老朱不要扰民,更不要滥杀。她还亲手为将士们缝衣做鞋。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兵东下,直逼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郊),强敌兵临城下,官民都准备逃跑,眼看军心不稳,她却镇静自若,散尽自己的小金库,犒赏将士稳定了军心,这才让我老朱打了胜仗!


有一次,自己在与陈友谅对战时,一不小心被陈友谅追击受伤,大脚的马秀英背起我就飞快地跑,累的几乎无法呼吸,几次差点跌倒,这才让我这条老命得以存活。

后来她被立为皇后仍然操持着我老朱的一日三餐,无微不至,多次用各种手法劝阻我老朱不要滥杀大臣,救了很多的官员。对后宫嫔妃非常友爱,把其他皇子视如己出。

特别是她病危的那段日子,让我老朱心焦,又无可奈何,她竟然拒绝吃药,对我的苦苦相劝她竟说:

“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况且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她在人生的尽头,还在为诸医着想,并希望我老朱能够招贤纳言,让大臣和百姓好好生活。难得的好皇后啊。

想到这里,朱元璋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泪流满面痛哭不止,险些昏厥,哭着说:“老身何以为怀”(没有你我以后该咋办?!)

眼看送葬队伍就要出发了,大雨还是下个不停,朱元璋由悲痛变的恼怒起来说:“如果葬礼不能顺利举行,所有人员都要陪葬!”此时的朱元璋正准备让太监拟圣旨。

在场的人都被吓傻了,顿时哀嚎声、痛哭声震耳欲聋。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和尚站了出来,他是僧录司右善世高僧宗泐(le)大师,他对朱元璋说: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因为马皇后的贤良淑德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众佛众神都为马皇后掉眼泪,他们在为马皇后送行,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不舍得离开黎民百姓。她在流泪和我们告别呀,有这样的好皇后是天下万民的福气。

朱元璋本身就是和尚出身,崇信佛教,他认为高僧说的很有道理,又一想如果马皇后活着也不希望看到自己滥杀无辜,于是就赦免了所有人的死罪。

文章资料出自:剪胜野闻 (明)徐祯卿 撰

太祖尝自叙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 受诏应声曰:「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小姐姐讲史


马皇后下葬当天,突降大雨,朱元璋是急脾气,加上本就心痛马皇后的去世,所以大怒,对所有人说道,如果不能正常下葬,就让当场所有人陪葬。这时候的大家是什么都不敢说的,但是一个和尚说了一句话救了所有人,他说的什么呢?他说的是“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因为马皇后的贤德感动了上天,上天也为皇后掉眼泪,各路神仙都来送皇后上路呢”。

说这句话的和尚就是当时有名的高僧宗泐大师,朱元璋信佛,对高僧也是十分尊重,听大师这么一说,也是感觉十分有理、心里也得到了安慰,也就不生气了,所以才饶了当场那么多人。

其实朱元璋这么生气也是情有可原的,朱元璋称帝之前是生活比较贫苦的,但是马皇后一直跟着朱元璋,而且支持朱元璋的事业,对朱元璋手底下的将士也是特别好,所以马皇后是真的有母仪天下的皇后之范。

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坏脾气,在他称帝后,他杀了很多跟他一路拼杀的将士,这期间马皇后也是一直劝解朱元璋的,所以也避免了更多官员被杀。可是天不遂人愿,在马皇后51岁的时候,她得了重病,朱元璋找遍医生,也是没有救下马皇后,所以马皇后的死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也就难怪当天天不好朱元璋会生那么大的气了。

其实事情都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因为高僧的这么一句话,即宽解了朱元璋的心结,也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所以给高僧的机智点赞!


丫丫说史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四方诸佛子,齐送马如来。”这是僧录司左善世宗泐在马皇后下葬那天所念的四句偈语,平息了朱元璋的怒火,也救了选日子的官员。

事情大概如此: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旧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她病重的时候,群臣都请求为她祷告求福,并请医生来为她治病。但是,这些请求都被马皇后拒绝了

当时,朱元璋不明白妻子为什么这样做,马皇后对朱元璋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临终前,马皇后想的不是自己的病,而是怕因此牵累别人,何其的

“仁”。医生能治病,却不能救命,明知病已经治不好,给她看病的医生必定会因此而获罪,所以她坚持不看医生。

朱元璋无奈,只好顺从马皇后的意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元璋问她还有什么话要留下来的,她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说完,马皇后就离开了。看到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撒手人寰,朱元璋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心情,恸哭失声。

这一年的九月庚午,马皇后被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马皇后入葬的时辰是由相关官署选定的吉日吉时,可是到了入葬那天,天降大雨,雷声轰轰。朱元璋大怒,官员们吓得面无人色。

就在这时,僧录司左善世宗泐上前念了四句偈语:“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四方诸佛子,齐送马如来。”他把雷雨比作天地举哀,把马皇后说成如来佛化身,熄灭了朱元璋心中的怒火。

说完,雨过天晴,马皇后被如期安葬。这个应是个传说故事,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对于马皇后的尊崇,她也配得上这份尊崇,一代国母。


十点乌托邦




马皇后下葬当天,满朝文武大臣相送,队伍浩浩荡荡,朱元璋独自坐在马车里,悲恸万分,黯然神伤。

当殡葬队伍出到南京城门,朱元璋听到街道两道传来哭天抢地的声音,诧异地掀开马车的帘布向外看,只见街道两旁站满老百姓,身穿孝服,哭泣不已。

朱元璋问马车旁的丞相李善长:“爱卿,缘何京城百姓如此孝义,夹道相送,如丧考妣,甚感天动地。”

丞相李善长回复说:“皆因马皇后母仪天下,仁慈大爱,往日好善布施,宽容百姓,懂其悲苦,常济其于水深火热,极得百姓爱戴,今马皇后薨逝,故于此自觉夹道相送。”

朱元璋闻罢,肝肠寸断,回忆起与马皇后患难与共的时岁,回忆起马皇后的贤惠与慈悲,更是哀叹不已。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共患难生活。

朱元璋幼年,父母双方,家境贫穷,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乞丐,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直到二十五岁才投到郭子兴的起义军,并拜其为义父。

而马皇后出世不久,母亲因病逝世,父亲杀人避仇,将她送给郭子兴照顾,逃亡他乡。郭子兴收其为义女。

在郭子兴的撮合下,1352年,二十七岁的朱元璋与二十岁的马皇后成婚,并生下了朱标,一家三口在战乱中生活,艰难万分。

郭子兴脾性暴躁,生性多疑,有次怒骂朱元璋,并囚禁起来,不许进食。马皇后为救朱元璋,偷偷摸摸的“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为他送食,同时散尽自己的积蓄,送给郭子兴的妻妾,请求她俩在义父面前说些好话,这才使得朱元璋得以释放。两人相见时,拥抱而泣,身无分文,而身旁的朱标在嗷嗷待哺,饿得哇哇哭叫。

马皇后跟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一边细心照顾着朱标,还有朱元璋的侄子、义子,上上下下几十号人,一边帮助朱元璋处理来往的文书,在朱元璋焦躁不安时,心平气和地安慰他,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时候鼓励他,甚至能献谋献策,替朱元璋解决很多难题。



朱元璋登基之后,马皇后不忘初衷,母仪天下,仁慈善良,将后宫之事处理得妥妥当当。

马皇后对待嫔妃,从不摆架子,一视同仁,以身作则,勤劳节俭,教育孩子们时,无论是自己的子女,还是嫔妃的子女,甚至朱元璋的侄子、义子,她都是告诉他们戒骄戒躁,重视仁义礼智信。这一切让朱元璋能集中精力处理朝政,朱元璋常感叹,自己前世不知如何修来的福,得此贤妻。

马皇后对待开国功臣更是仁义,深知朱元璋多疑,她常及时出手,挽救无辜大臣,免受毒害,比如刘伯温。朱元璋也常是感激马皇后的冷静与仁慈,让自己的错误不致于陷得太深。

爱民如子是马皇后的一向作风,朱元璋轻易要处死的臣子,在她看来,罪不及死,于是苦口婆心劝导朱元璋,使得郭景祥的儿子、李文忠、宋濂等人保得性命。而对待普通老百姓上,她更是好善布施,送衣送粮,常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得百姓对朱元璋的印象褒扬有加,颇让朱元璋感激涕零。



马皇后葬礼当天,大雨倾盆,朱元璋大怒,众人险些掉脑袋。

当朱元璋还在沉浸在痛苦之中,突然电闪雷鸣,滂沱大雨,这在当时九月份的南京而言,非常反常,朱元璋大怒,马皇后与自己一世患难夫妻,岂容葬礼之上,雨淋悲惨,便找来相关官员,呵斥缘何选此不良之日进行葬礼,若说不出正当理由,立即问斩。

当众人吓得不知所措时,负责法事的高僧宗泐大师出来说:“此乃吉兆,马皇后一生笃信我佛,如菩萨慈航倒驾,爱民如子,普济众生,功德无量,人神共敬,此雨乃神佛之泪矣”。

说罢,宗泐大师与众和尚继续念着佛经,并且说“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须臾,雨停了下来,且天空祥云缭绕,七色彩虹横跨,非常祥和。朱元璋一看,倍觉马皇后不凡,如天仙降世辅助自己成就大业,于怒火方停了下来,免了众人死罪。


我就是竹韵


马秀英,孝慈高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评价非常高的一位皇后。

现在的女人大多都愿意“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远坐在自行车上笑”。而马皇后却不是这样,认定了一个人,就跟了他一辈子。最后却拥有天下最好的。

在朱元璋什么都不是的时候,马秀英就喜欢上了朱元璋。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刚刚参加起义军没有多久,几乎没有什么军功,但是马秀英就是喜欢他,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吧。

在朱元璋犯错误被关禁闭的时候,马秀英为了能够让朱元璋吃口热乎的大饼,把大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送去,还把自己的的皮肤给烫坏了。

这样的马秀英,朱元璋能不珍惜吗?就算后来做了皇帝,朱元璋终其一生,也只有马秀英一位皇后。可见二人情深意切。

两人可以说是相爱一生,马皇后也成了唯一一个可以叫朱元璋:重八的人。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生病,但是却拒绝太医的医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马皇后仁慈,她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治不好了,太医也是没有办法的。如果太医来治了,最后依然没有治好,等到她去世的那一天,朱元璋也会杀死所有给她医治的人。所以,马皇后为了保住太医的命,就不接受医治了。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

此时的明皇陵刚刚开始修建一年有余,仅仅地宫建好了,其他的的地方还在建设之中。

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伤心欲绝,南京城内一片哀鸿,举国上下无不难过。

但是人死如灯灭,没有办法的事情。

到了出殡这一天,南京突降大雨,朱元璋很不高兴。

一是大雨会把所有的葬礼礼节打乱,二是让马皇后走的不体面。

可是谁也没有办法,只能冒雨进行。

农村有句俗语“雨打灵,辈辈穷,雨打墓,辈辈富”,大雨打扰了马皇后的灵柩,朱元璋自然是震怒了。甚至放言:如果大雨不停,让你们所有人都陪葬。

这所有人,既有文武百官,又有普通军士、丫鬟。



皇帝一言九鼎,可是雨就是不停,谁也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一位高僧对朱元璋说了一段话,救了所有人。

高僧说“大雨不停,也是皇后的仁德感动了上天,老天爷也难过不已,以雨水为泪水,来送皇后一程。”

朱元璋听后心中怒气稍平。

这位高僧是宗泐法师,他的话救了所有人,也算是马皇后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个恩典吧。

就这样,马皇后葬入了地宫之内,并且取孝字命名为:明孝陵。

葬礼也在此以后完美的结束了。

关于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故事,也结束了。但是朱元璋的相思没有结束,世人对于马皇后的仁德传颂没有结束。


观复一鉴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公元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了。朱元璋一边命人祭祀,祈祷求福,一边征求天下良医,前来诊治。寝食难安……



马皇后倒安慰起朱元璋,“人生来就会死的,这是命中注定。祈祷又有什么用呢?医生又怎能让人复生?倘若我吃了药,对病没有什么效果,希望陛下不要因此缘故降罪诸位医生。”

最终,医治无效,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岁。临终遗言:

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家有贤妻,犹如国有良将……朱元璋的大脚皇后没了,他放声痛哭。自此,便没有再立后。



曾经,朱元璋被郭子兴幽禁,饮食断绝。马大脚奋不顾身,将炊饼藏在衣内。朱元璋因此度日。但马大脚却因热腾的炊饼,烫焦了肌肤;

曾经,朱元璋被陈友谅追击,而马大脚背着伤重的他逃跑;

两人相识在微末,崛起于布衣,阅历忧患。然马皇后总能多方弥缝,以脱朱元璋于难,相濡以沫。非马皇后德齐一,安有朱元璋今日?



马大脚成了皇后,爱民如子,仁德远扬,备受爱敬。做好女人的分内事,料理后宫诸事,照顾朱元璋,又时时刻刻劝谏他。洪武十三年,宋濂牵扯进胡惟庸案,被定为死罪。马皇后知道后,劝说朱元璋,宋濂早已告老还乡,肯定不知道子孙事。朱元璋没听。等吃饭时,马皇后却不吃肉,不喝酒,也不开口说话,十分反常。朱元璋问缘故,马皇后说,宋先生教导过我儿子,如今将死,我正为他祈福。宋濂这才得免一死。

一切,仿佛定格在了昨天。但是,一切又仿佛都在眼前。斯人已逝,恍如隔世。怅然若失也好,悲伤难过也罢。朱元璋都不得不面对现实。



马皇后出殡当日,天象恶劣。那时,天降大雨,狂风肆意怒吼,电闪雷鸣,霍嚓作响。不祥之兆,不祥之兆……前车之鉴,数不胜数,众人俯首,战战兢兢。

朱元璋脸上不乐,眉宇间散发着一股令人颤抖的杀意。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何况唯一让朱元璋听话的人,此时正躺着。朱元璋脸色难看,是要见血的。



形势危急,高僧宗泐高喊:

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朱元璋听后大悦。顷刻之间,雨过天晴。群臣呼喊“皇后千岁……”

仅仅20个字,便化腐朽为神奇,将众人从鬼门关拉回。一字千金,语言魅力四射。事后,朱元璋赐宗泐白银百两。

这座陵被朱元璋定名为孝陵,世称“明孝陵”。仿佛寓意以孝治天下,又仿佛是在纪念孝慈皇后马氏。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参考资料:《明史》、明朝吴中四才子之一徐祯卿的《剪胜野闻》。


三叔小记


马皇后是朱元璋平生喜欢的人,二人从年轻时候走到了一起,共同经历了几十年的时光,期间一起征战,经历了许多生死时刻,她甚至还救过重伤之中的老朱。俩人的感情早已不止是夫妻,那是比亲人还要亲密的人。

在她死后,当天竟然下起了大雨,甚至不能顺利下葬,于是老朱大怒,扬言要斩杀随行的大臣,幸亏有位和尚聪明非常,一句话救了周围的大臣。

和尚到底说了什么,能救下这么多人?

在我国,人们娶亲、下葬,那都是要根据人的生死时间来选择时候的,特别是在帝王家,讲究更多。就算是现在,在很多地方都普遍认为,不管是娶亲还是下葬,晴天那是最好。

如果娶亲的时候,一直闪电不断,大雨倾盆,那两家人必然会感到担心,如果是人死后下大雨,人们就会认为这人坏透了。而且除了这种认识外,如果下葬的时候下雨太大,墓室里面会倒灌雨水,不利于棺木、尸体保存,甚至在埋下不久后会发生坍塌。

于是当时老朱越想越生气,这是老天故意和自己作对,不让他把老婆顺利安葬吗?他心中怒火没地方发泄,于是农民的凶狠此时就表露了出来——今天不能下葬,我就杀光你们!

老朱是个很能杀的人,当年不但杀尽蒙古人,击杀陈友谅等势力,开国了还杀了很多大臣,他说杀,那肯定是要杀了。

于是大家都紧张起来:下雨这种事,我们要怎么管?一时间气氛紧张,人们都在想对策。就在大家没有对策的时候,突然做法事的和尚想到了一个法子,他走上去和老朱说了一句话。

“陛下,这雨其实下得很对。皇后这么贤惠,前半生和您打天下,后来默默地为您主持后宫,平时还那么节省,一定是她的美德感动了上天,上天这是在流泪,所以才下个没完啊!”

老朱一听,心里很是高兴。其实他刚才说了狠话也后悔,真要砍了这么多大臣,恐怕朝廷要动乱了。于是他赶紧下坡:确实啊,皇后那么好,老天一定是为她的死而伤心流泪!于是他也不说杀人的事情了,一帮大臣这才捡了一条命。

那么,朱元璋为何这么疼爱皇后呢?

首先,皇后是在他身份低贱时候嫁给他的,多年来一直支持他,是个贤贤惠的老婆。其次,有一次老朱重伤,没人去管他,最后还是老婆背着他逃了出去,救命之恩,没齿难忘!

最后,朱元璋称帝后,后宫也有一堆,皇后却没有吃醋、反对,而是一直帮他稳定后宫。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贤惠的老婆,而在她弥留之际,她自知没法救治,还拒绝了治疗,表现出了豁达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在她死后,老朱因为怀念他,此后近20年余生中,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对她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他爱皇后,所以和尚为皇后说好话,他立马就原谅了所有人。


小小嬴政


大明王朝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初八那天,大明王朝的马皇后病故,时年五十一岁。马皇后不仅在当时,直至今日,诸多官方史书,对马皇后都不吝溢美之词,而实际上,马皇后也当得起这些称赞。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身边多了很多女人,她们年轻、漂亮、温柔,可是不论什么时候,马皇后中宫之主的位置稳如磐石,在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一生不立皇后。

(马皇后当有如此慈悲)

朱元璋的出身,可谓是底层中的底层了。元朝曾经分过社会等级,九儒十丐,朱元璋就做过乞丐。出人头地,他想都没有想过,至于家庭的温暖,他也没有感受过。他都25岁了还没能娶妻,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马秀英能够给予朱元璋的,已经超出了夫妻情分太多了。不管朱元璋坐到了多高的位置,他的赤子之心永远都留在马皇后那里。

所以,当马皇后去世,朱元璋的痛苦难以名状,辍朝三日,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在数月之前,他的皇长孙也病逝了,如今他的发妻也走了。朱元璋那年已经55岁了,他即便手握生杀大权,却终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他的伤心是情真意切的,因为他虽成了天家,却更有普通人的情感,只有马皇后一辈子叫他“重八”。

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按照汉族北方习俗,出殡时,棺材放进墓穴,永远再也见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坟墓。出殡之前,佛教相信幸运的人能够一下子升天。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们是没有那么幸运,需要至少7天—49天灵魂才能够找到归宿。

文武百官自然知道朱元璋对马皇后情深义重,逢此国丧,丧事办理的也是格外隆重。皇子皇孙哭祭,文武百官守孝,整个南京城一片肃穆。

(朱元璋哀痛不已)

出殡当日,却突然下起了暴雨。按照习俗,出殡是人死后魂魄归于另一个世界,而出殡仪式就是送“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逝者的灵位或者遗体被雨水淋着,那么就会导致逝者不能安歇。后代子孙就不会受到先人的护佑,还会辈辈受苦,出现连续的穷人。所谓“雨淋灵,辈辈穷”,这种情况的一旦发生很难破解,毕竟古代也没有人工干预天气的技术手段。

朱元璋说自己是淮右布衣,做过农民,自然知道这里面的说法。他暴跳如雷,作为皇帝倒不是说害怕“辈辈穷”,而是担心影响了马皇后的安息,不能好好地送她最后一程。眼看着雨越下越大,礼部和内务府的人都赶来进谏朱元璋另择吉日出殡。朱元璋一生好强,如何能肯?他拿出了皇帝的威风,颁下旨意,如果雨不能停,所有操持丧葬事宜的人一概处死。

前前后后忙活丧事的人,不分职位高低,等级贵贱,约莫有一千余人,如果天公不做美,这些人断然没了活路。这些人跪求上苍,哭哭嚷嚷,可是一点用处没有,雨还是越下越大。

马皇后性情仁孝,见不得人受苦受难。在她病重时,朱元璋召来了全国名医给她会诊,可是她都拒绝了。宫人不解,哭求皇后就医。马皇后说:“我自知大限将至,恐不得免。如果让这些医生医治,我死后,他们必然会被皇上迁怒,招来杀身之祸。”

如今,朱元璋因出殡事而迁怒众人,或将不可免,如果慈悲为怀的马皇后知道此种情形,想必更不得安息了。

正在众人惴惴不安,担心性命难保时,一个和尚站了出来。


(当时的得道高僧宗泐)

这个和尚叫做宗泐,是明朝初年著名的僧人,名望重于一时。他八岁出家,十四岁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此后成为江南名僧。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为息兵江南,怀柔远人,征江南有道僧人。宗泐应召称旨,住天界寺,朱元璋因此认识了他,后来还打算让他做官,宗泐婉拒了,说自己想终老佛门。

朱元璋没有强求,就让他在1378年去西域求经,到中土弘扬佛法。他一去五年,路途十四万八千里,终于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当时有名的得道高僧,受到朱元璋的热情接见,还做诗送给了他。朱元璋小时在皇觉寺出家,对于得道高僧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宗泐归国不久,就赶上了马皇后国丧。有皇家上宾之礼的宗泐,深知马皇后慈悲,朗声说:“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完全是因为马皇后的贤德感动了上天,就连上天都为皇后掉眼泪啊,各路神仙都来送皇后上路呢。”

(马皇后一生保护了很多人)

朱元璋情绪平复之后,虽然心情悲痛,但是也知道迁怒无辜人等不对,见宗教届领袖宗泐如此说,就顺势免除了众人的罪过,出殡在雨中完成,也是遂了马皇后的最后一件功德。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深坐宫中,感到无比的凄凉孤苦,他说:“老身何以为怀?”天家威严,此时也化为了高处不胜寒。蓦然回首,已经无人再敢叫他“重八”,他的仁慈的那一半,也随着马皇后去了。以后的大明王朝,在他的铁腕治理下,掀起了腥风血雨。大明王朝“刚烈”的秉性,就此塑造完成。

如若马皇后能与朱元璋偕老终生,大明王朝的气质会不会有不一样?不服来战的铁血气质成就了最有骨气的大明朝。可惜过刚易折,大明王朝后来栽的几次大跟头也都与此有关。


而知而行的历史


后世对马皇后的评价非常高,一方面是因为马皇后人品好、三观正并且爱民如子,另一方面是她跟朱元璋的爱情非常感人。

曾经,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曾被对方追击受伤,马皇后当时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马皇后可以说是后宫的典范,真正做到了母仪天下。她贵为皇后,每天仍亲自操办朱元璋的膳食,连皇子皇孙的饭食穿戴,她也亲自过问,无微不至。宫人或被幸得孕,马皇后倍加体恤,嫔妃或忤上意,马皇后则设法从中调停。这在历代争宠夺权的后宫里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好人不长命。1382年,马皇后因病逝世,享年51岁。据说,当时马皇后的殡葬规格非常高,朱元璋筹备了很久,但是在出殡的那一天,突然天降倾盆大雨。

朱元璋望着天空长叹:“老天啊!您到底啥意思呀?我心爱的皇后都去世了,你还来捣乱?”

朱元璋本来就很悲伤,听着哗哗的大雨更是怒从悲来。一怒之下,朱元璋免不了要杀人泄愤。

朱元璋怒喝一声:来人,去将和尚给我叫过来!

在这关键的时刻,一位高僧挺身而出,他说:“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完全是因为马皇后的贤德感动了上天,就连上天都为皇后掉眼泪啊,各路神仙都来送皇后上路呢。”

朱元璋情绪平复之后,虽然心情悲痛,但是也知道迁怒无辜人等不对,就顺势免除了众人的罪过,出殡在雨中完成,也是遂了马皇后的最后一件功德。朱元璋借驴下坡,收回成命,和尚的一番话避免了一场杀戮。

其实,这件事在正史里并没有记载。而且在评书里被人广泛传颂,其根源还是源于马皇后与朱元璋的感情深,而且马皇后在民间的口碑非常好,顺便也表扬了和尚的机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