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名将隆美尔,为什么他的水平只能指挥一个师?

白杨树下谈历史


1941年初,“投机分子”墨索里尼趁欧战之际,将战火引向了非洲,但自不量力的意大利军队不但没有捞得一点好处,反而被英军一路追着打,光俘虏就有13万人。眼看着最后的落脚地也岌岌可危,不得不求助于“小兄弟”——德国的帮忙。

而德国元首正在忙于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既不想管意大利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管。于是,决定派自己的“爱将”隆美尔去非洲,不仅体现了对非洲局势的重视,而且也相信爱将的能力和忠诚。意外的是,隆美尔并不打算按照元首的命令行事。

他一踏上非洲大地,就以快速的行动改变战局。

作为德国非洲军团司令的隆美尔,来到非洲后,看到了满脸惊恐的意大利士兵,以及准备打包回国的意军将领,心中的蔑视油然而生。按照元首的指示,非洲的德军归意大利人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有对他们言听计从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

尽管第5轻型装甲师只有一个团多一点的兵力到达非洲,但他决定立刻投入进攻。一个月后,德军已推进了770公里,这样的战绩,让隆美尔飘飘然了,他制定了一个新的征服计划。然而,元首一面颁发给他一枚橡树叶勋章,一面命令他不再进攻。

让善于进攻的战术家停下来,那就不是隆美尔了。在他看来,撤退中的英军显然对突如其来的德军,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给对方任何反应的时间。他决定不听命令继续前进,又过一个月,隆美尔已推进到了1600多公里外的德尔纳。

至此,隆美尔在2个月的时间内,彻底扭转了非洲战局,取得了骄人的战果。不仅打出了德军的威风,也让他成为英国人眼中最难缠的德军将领,送给他一个“沙漠之狐”的绰号。当然,隆美尔的胜利除了进攻战术运用得当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关键所在:

首先,英国人轻敌。在反击意大利军队的过程中,英军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对于德军的增援,他们准备的并不充分,尤其是隆美尔在兵力没有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就敢进攻,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更何况,军事素养极高的德军,战斗力远超英军。

其次,英国人调兵去希腊,致使兵力不足。原来,1941年3月,30万德军进逼南斯拉夫,一下子让巴尔干的局势紧张起来,为了保住英国利益,被迫将北非的英军主力抽调到希腊,致使没有足够的兵力拦阻隆美尔前进的脚步。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早已破解了德国安全性极高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也就是说,英军掌握了德军的“一举一动”。但从不按命令行事的隆美尔,反而让自己的行动更具隐秘性,出乎英国人的意料,经常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慌乱而逃。

然而,图卜鲁格争夺战,也暴露了隆美尔战略意识的缺陷。

图卜鲁格城是利比亚西北部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是隆美尔进入埃及的必经之路。如果绕开它,不仅要多走一段沙漠弯路,而且它的存在对德军的补给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过在他看来,守军一定会在猛烈的攻势下,坚持不了多久。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该城对于英国人来说更重要。由于英军主力被抽调到希腊,在非洲的兵力也极为有限,一旦图卜鲁格城失守,德军将长驱直入、毫无顾忌地冲向埃及,严重威胁英国人赖以生存的“苏伊士运河”,丘吉尔命令必须死守。

一路败退的英军与图卜鲁格城的守军,共计3.5万人,依托坚硬工事阻止了德军进攻。尽管隆美尔通过空运,将第15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也仅仅只是向前推进了6公里,两军最终形成“拉锯战”。这也充分说明了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意识。

一是,德军的战略重心是入侵苏联,不可能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非洲战场,所以才有了让隆美尔“守住现有防线,不要轻易进攻”。然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隆美尔,虽谈不上搅局、添乱,但没有大局观,也让自己处境艰难。

二是,过分强调进攻,忽视后勤重要性。2000公里的战线,再凶猛的战斗力也会像“强弩之末,不能穿缟”一样,没有后续力。结果只能是攻击不力,再加上恶劣的天气,生病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官兵们怨声载道,士气锐减。

更为重要的是,在英军完全掌握地中海地区海、空权的情况下,一味地向前突击,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比如,德军拿下了班加西港,离图卜鲁格城很近,可以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但因为惧怕英国海军,只得在2000公里外的黎波里输送人员、物资。

这些摆在面前的困难,隆美尔不是没有看见,而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去管,他曾经说过:“提供给养是总参谋部的事情”,可见其战略意识之差。从这个方面看,隆美尔也就是能指挥一个军或一个师的水平,授予元帅衔,确实是给的高了。

当然,这些不妨碍他是一位卓越的战术家。

图卜鲁格城被围,始终牵扯丘吉尔敏感的神经,为了改变北非的不利局面,他决定实施“战斧计划”,对围城的德军进行反攻。于是,英军准备了300多辆坦克,240多架飞机,而隆美尔只有150辆坦克和130多架飞机,显然处于劣势。

但他在法国战役中,早就有了对付英国坦克的“妙招”,那就是用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米的距离上,将英国最结实的坦克“打瘫”。隆美尔将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散部署在前线,并命令第15装甲师插入英军侧翼。

这一战术,一下子掐断了英军进攻的后路,顿时陷入混乱,不得不返回原出发地。丘吉尔精心准备一个月的“战斧计划”,仅3天便“土崩瓦解”,损失100多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了20辆。此战,让隆美尔的声誉再次达到顶点。

3个月的围城战,一度让隆美尔的名誉扫地。人们纷纷质疑他的战术水平,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加肆意污蔑、落井下石。当广播里宣告非洲大捷的消息时,人们重拾对隆美尔的崇拜之情,他再一次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目标。

更让隆美尔高兴的是,这一壮举得到了德国元首的赞赏,晋升他为上将军衔。短短2年功夫,隆美尔从一名“不入流”的小中校升为上将,这让德军总参谋部的将领们大为不满。于是,提议设立非洲总司令部,从而限制他的自由。

但这样的伎俩自然遭到德国元首的拒绝,他将非洲德军部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下辖3个装甲师,由隆美尔出任司令。同时,在非洲的意大利军队也交由他指挥。也就是说,隆美尔成为非洲德、意联军的总指挥。

看来,隆美尔不愧是元首的“宠将”,尽管他没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在非洲为所欲为,不按命令行事,让部队处于困难的境地,但不埋没他在战术上的造诣,并在职务上得到迅速的提升。这恐怕在德国,只有隆美尔才有这样的“特权”和“殊荣”。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