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清朝,有人说中国今天就只有明末大小?而不再开拓?

龙拳舞秀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领土就象明末一样大小?这种说法显然是有个别人片面吹捧清朝,贬低明朝和汉人开拓版图能力的形而上学论史说词。

这种说词显然不顾历史的可能发展,把汉人统治疆域不怀好意局限于明末。又不顾清末列国对中国的蚕食瓜分,和清末、民国革命志士对中国疆域的守卫,把清朝版图高峰或诏书中纸面上的版图确定为中国理所当然的版图和清朝的功劳,而不提清朝后期的无能,如果没有汉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革命抗争,中国完全可能被肢解,或可能变成东方“土耳其”。

清朝没有文明内涵,没有什么好吹的,就有人专门吹版图吹人口增长。

文明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没有新文明因素的凝聚和发展。如秦汉帝国,不仅开疆拓土,而且把春秋战国发展的文化体现出来,并发展、发挥。如隋唐帝国,不仅开疆拓土,而且代表东方的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状态,融合了东方文明。如元明帝国,不仅开疆拓土,而且,文明活动空间大大超过汉唐,陆上到了欧洲,海上至少到了非洲,代表了东方近代文明的初步发展。

清朝开疆拓土了吗?哪一块版图是之前的汉唐元明没有开拓过的?汉朝开拓疆域,那是把之前汉文明未达之地拓荒般地开拓了至少几百万平方,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北方全方位主动开拓,把中国版图架构建立起来,后来的唐元明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拓展一点。唐朝就是把东北开拓更大,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把西北开拓更远,并建立都护府、都督府,不仅如汉朝一样打败北方游牧人,并第一次在北方草原建立都护府。元朝就是在唐朝与吐蕃交好又一度由苏定方打入拉萨的基础上,又把西藏正式纳入版图,也把北方草原更北边纳入岭北行省。明朝则主要是在东南建立了三宣六慰,在东南亚海岛一度设立旧港宣慰司,虽然短暂,但海洋方向的开拓意义却是历史上重要一笔。现在,大家想想清朝打下的版图,哪一块是之前汉唐元明未到,清朝新开拓的?

说开拓版图,如果纵观历史,其实清朝应该觉得丢脸,而不是拿出来夸耀。汉朝代表东方古典帝国,版图已经有近七百万平方,武力活动范围(就是要考虑反击匈奴时曾达到贝加尔湖一带)则更大。唐朝代表东方中古帝国,极盛时版图为1237万平方公里,叠加版图面积更达1532万平方公里。可见,唐朝武力活动范围多么广阔。元明是一个时代,是近古帝国,也可以称为近代文明因素萌发时代的代表性帝国。蒙元向西打到东欧和西欧边上。明朝则不是武力征讨,而是用海上武力威慑,带着船队在东南亚、印度洋甚至更远航行,扬威异域,贸易往来,引番国来朝,也一度建立旧港宣慰司。元明加一起,文明扩张范围至少是半个地球。清朝比唐朝晚上千年,版图与唐朝差不多,甚至不如唐朝叠加版图大。比元明晚三四百年,时代技术尤其是火器较元明要发达了,但是版图不及蒙元,文明活动范围不及大明。且清朝打下疆域的历史,不如汉朝的拓荒性,没有汉朝之张骞、班超一般的人物。不如唐朝波澜壮阔,没有唐朝苏定方、王玄策一般的人物。不如蒙元迅猛,没有蒙元苏不台、拔都、郭侃一样的人物。清朝是怎么把外蒙和西域纳入统一版图的?是在准噶尔噶尔丹威胁下,康熙反击一直到乾坤再用兵才纳入版图的。时代比大唐晚了千年,打个北方草原和西域,一是被动的,二是费了上百年的力。还吹能开拓版图吗?而与元明比,为什么元明活跃在世界,清朝就只能在陆上的传统版图范围统一,不能象蒙古人一样向更西开拓,更不能在海上比郑和航行更远?你清朝把郑和走过的海域和国家重新走一边也行啊!


玄谷真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说法形同胡扯蛋。

首先,满清倒台时,台湾已经丢了,外蒙古也丢了,西藏几乎独立除去,新疆的政权也失去了大半。

全国到处都是列强的租界、铁路、矿山等特殊利益。

客观来说,此时的满清实际控制地区,并不比大明大多说。

之所以后来台湾、西藏、新疆等等地区仍然归属中国,是民国和新中国的功劳,为此也付出了鲜血的代价。

而且,大明时期,其中已经有大量移民进入东北的辽宁和吉林,也实际性控制了东北至少一半地区,至万历年间卫所增加至384个。只是因为后期明朝灭亡,才被鞑子杀伐俘虏,导致东北汉人力量消失。

另外,任何疆土的争夺都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明代从形式上控制新疆、西藏等地,到满清时期大体吃下,这就是一个过程。

不存在明代没有为满清打下基础,满清就能自己搞定的情况。

其实,即便大明后面不是满清,而是任意汉人的朝廷。

随着海外粮食作物的引进,中原人口还会大增,更增加了面对少数民族的优势。

同时,随着火器的大发展,中原汉族的军事实力会越来越强,而游牧民族骑兵则越来越弱,最终不构成威胁。

那么,即便后面是汉人的任意朝廷,一定也会和满清一样向外扩张,会有很大甚至更大的版图。

所以满清的版图较大,这是事实,但没必要歌功颂德。说白了,他们丢掉的不比得到的多。

其实,以满清的腐败无能,值得称赞的地方极少,也就唯一版图上能够吹牛逼几句了。


萨沙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不够准确。

关于明清两朝的讨论,在网络上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关于两朝领土的扩张问题,更是让很多人争得面红耳赤。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清朝前期的疯狂扩张,今天我国的领土面积只会局限在明末时期的350万平方公里,即长城以内的两京一十三省。

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无论明朝之后的王朝是不是少数民族王朝,其前期必然有一个开疆拓土的过程,开疆的面积可能不及清朝,但这样的行动一定会有。

所谓开得少是能力问题,开不开则是态度问题。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清朝确实奠定了我国今日版图的框架,如果没有清朝,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面积将无从谈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开疆没有继承性

这一情况适应于清朝之前的所有古典王朝。

古典王朝时代,前期统治者一般都雄才大略,为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特别是消灭周边势力的威胁,会进行猛烈的开疆拓土。

除长城以内的农耕区进行直接统治外,对于不适合发展农业的边疆区域,则实行羁縻统治。

而进入王朝中期后,随着国力的衰落,对于边疆羁縻统治区的控制力不从心,不得不陆续放弃羁縻统治区域,这使得王朝的版图出现剧烈缩水。

而当改朝换代的时刻到来,新王朝建立,又会再次重复领土的猛烈扩张和剧烈收缩的过程。

而因为每个王朝的重点经营方向不同,这使得他们的扩张方向也大相径庭。

因为古典王朝时代没有形成现代国家的主权体系,就意味着国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国力的兴衰。国土的形状,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很多人说清朝扩张的领土,例如西域,青藏高原等,是前朝开疆拓土的结果,清朝只是例行收复,这是一种很不准确的说法。

虽然前朝曾占领过西域和青藏高原地区,但这些地区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的时间更多,用自古以来是一种很不准确和无耻的说法。

而领土何时可以继承呢?当然是1646年之后。这一年欧洲出台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现代国家的主权体系,从此各国扩张的领土有了法律依据,其领土不会随着历届政府的轮换而失去正当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清朝中后期,其本身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中原王朝,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届政府。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建国后,是历届政府的走马轮换,所以领土当然就有了继承性,今天的我们,可以以清朝和外国签订的领土边界条约作为我们主权声索的重要依据,就是这个道理。

2、国际局势不等人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对于清朝的开疆拓土进行过详细分析。

在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变局中,没有任何一个力量可以达到清朝开疆拓土的高度。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7世纪的国际形势根本不等人。

很多人将清朝看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普通的王朝,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且不说清朝的后半期已经迈入我国近代,清朝全程处于世界近代史中,单说清朝面对的内外形势,就不是其他古典王朝可以相比的。

李自成的失败,深刻表明了明朝末期的农民阶级,不可能建立一个崭新的汉人王朝;南明各政权的激烈内讧,说明长城之内的地主和士绅阶层,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而郑芝龙这样的大海盗的猖獗,吴三桂这样的大军阀的观望,说明我国社会各阶层处于深深的迷茫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吴三桂、左良玉,都没有重整江山的能力。在他们无法结束四分五裂局面的背景下,只能依靠外力实现中原的重新大一统。

而这个外力主要来自三个方向,一是西北方向死灰复燃的蒙古各部,二是正北方向咄咄逼人的沙俄,三是东南方向纷至沓来的西方殖民者。

在这三股势力中,西方势力由于距离最远,且尚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所以他们不具备改变中原态势的能力,1633年的料罗湾海战就是证明。

而蒙古各部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分裂和内讧后,正在一步步恢复实力,特别是林丹汗带领的察哈尔部。但此时的蒙古势力已经延伸到整个蒙古高原、西域、中亚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特别是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已经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在蒙古内部完成整合之前,是不可能左右中原局势的,而蒙古的重新统一又需要太长时间。

所以能够影响明朝之后局势的,只有沙俄。这个从1582年就开始向乌拉尔山以东扩张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鲸吞西伯利亚大片土地。1600年他们到达贝加尔湖,1643年他们侵入黑龙江流域,<strong>而此时正是明朝灭亡前夕。

毫无疑问,明朝之后的中原王朝,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都会有一个开疆拓土的过程,但他们能够大面积开疆域的前提是他们必须能够跑赢沙俄,也就是在沙俄吞并蒙古之前,完成对蒙古各部的征服,进而整合关内各方势力,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即使没有清朝,明朝之后的王朝也会进行开拓,但开拓的难度更大,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落后的游牧民族,而是技术更为先进的沙俄军队。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达到清朝时期的面积,也就不会有960万平方公里的今天。

所以开疆拓土绝对是需要时机的,没有清朝,我们今天的疆域不会局限在350万平方公里,但也不可能比现在更辽阔。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话当然是错的!今天的中国疆域是几千年来共同形成的,不是哪一个王朝的贡献能决定的。一分为二的看历史,于中国而言,清朝虽然有领土方面的贡献,必须承认,但其入主中原时的血腥屠杀、剃发易服、文化摧残和近代屈辱史的长远影响也不轻,其功过都有,都需要正视,然总的来看,仍然是弊大于利。


清朝疆域鼎盛时达到1300万以上,确实很可观,但明朝鼎盛时也不算小,约1000万。有些人总是说明末多小多小,清盛时多大多大,这种对比是荒唐可笑的,王朝总有兴衰强弱之时,明末虽然只剩下350万领土大小,但东北与西藏也才脱离控制没多久,无非是少数民族自立几十年,这点时间还不足以让他们跟明朝撇清从属关系,更不足以让他们脱离“中国”历史!就好比外蒙古,1913年初步独立,1924年再次独立,民国完全失去控制,但直到1946年民国正式承认,蒙古才算真正独立,在此之前,他还是中国领土。况且,
一个国家的领土大小,虽然非常重要,却不是首要,首要的从来都是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不要本末倒置。而且就算是明末的传统汉地也不算小,放今天也能进世界前七的大国,面积在印度之上,按现今中国人口分布看依然会是一个10亿人口级别的大国,潜力依然不会小。


再者,相对于明初而言,明末回缩了许多,终是故土,尤其辽东被占,中国人故土情节向来很重,有人说汉人开拓疆土的积极性不如游牧民族,我不否认,但汉人即使开疆拓土再怎么不积极,但收复故土、统一天下之心却是一直都不含糊的,收复辽东之机难保不会再度降服后金,西藏等地亦同。新王朝之初,恢复旧土、重聚宗藩秩序甚至开疆拓土都是理所当然,所以没有清朝,那下一个王朝有多大没有人知道。有些人想用清朝疆域的贡献来抵其之过是抵不了的,而且这也是两回事!

当然,如今各族共和平等,也没必要揪着不放。清朝的疆域贡献也确实是史实,必须肯定,但历史功过对错也不容敷衍,终需人们正视、知事实。
同时也指出一点,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严格来说不能叫“开疆拓土”或“收复失地”,而是统一、统合,以及巩固。自汉唐以后,名义上这些地区和族群都已是“中原天子”的王土范围、臣民,或羁靡或藩属或册封,虽屡有反叛、战争或互相争霸,却都早已被视为“中国”的历史与疆域范围。


龙拳舞秀


这个问题我可以引用一下清史权威戴逸先生对清朝开疆拓土的评价:

如果没有康雍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

说直白点,可以用以前的一句调侃来形容:大清不入关,中国变斯坦。因为清朝打下了一个极为厚实的家底,所以中国在近代才能够在列强全球殖民的浪潮中独善其身,毕竟当时的亚洲只有四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如果没有大清开疆拓土,那么就没有现代中国,因为早就被洋人瓜分干净了。

我们可以如此推演,清朝在消灭了明朝精锐部队之后没有入关,而是继续在雄据关外,那么关内只能四分五裂,因为北方地区是李自成的天下,江南是军阀林立的南明小朝廷,西南是张献忠,那么可能这三个弱鸡会先打的不可开交。即便是他们当中打出了一个草头王,也不可能开疆拓土,因为汉人早就深陷于文明病当中,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内敛,而明朝则是保守内敛的极致,所以以汉人越来越封闭保守的德行根本不可能会开疆拓土。

而清朝以少数民族入关,凭借满洲人尚未泯灭的武德以及进取精神,清朝对内革除弊政、发展生产力;对外积极开疆拓土,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中国在近代正是因为清朝巨大的疆域才避免了像印度那样沦为列强的殖民地,而且正因为清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康乾盛世,把列强侵华的时间推迟到1840年。
清朝开疆拓土最重要的贡献是阻挡了沙俄南下的步伐,因为沙俄在东面蚕食黑龙江,在西面蚕食准噶尔,如果不是清朝征服黑龙江以及准噶尔,让沙俄因为忌讳中华帝国的武力才暂时停下了南下的步伐,要不然俄国的南部边界会向南拓展的更远。

如果清朝没有入关,也没有开疆拓土,那么西方列强绝对会提前侵华,而且来的不可能是一家而是两个,因为已经在非洲、印度洋以及南洋建立了稳固的殖民据点的列强绝对会从海上侵华,而且沙俄也会从北方南下。这样的话包括关内、东北、蒙古、新疆、青藏高原以及台湾岛等地绝对会被列强瓜分干净。

所以说没有大清的话,不仅没有现代中国,就连汉人都会彻底亡国灭种,我们今天可能都不会说汉语,而是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荷兰语等列强的语言。

所以还是那句话,大清不入关,中国变斯坦。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如果没有清朝,今天的中国只有明末大小?这种假设根本不成立!即便清朝,也不能笼统地说,它奠定了中国版图。

最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首次明确指出了清朝对古代我国原有疆域的继承和发展事实,指出:“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这才“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这个论述表明,教科书已经充分意识到“满清奠定版图说”必须加上“必要条件”——“前朝的基础”,否则,是根本不成立的!

所以,那些夸大清朝领土贡献者,所谓满清为中国贡献了一千万领土的言论,显然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甚至于别有用心的!


当前,更有人企图用“明朝不会开疆拓土”的假相掩盖我国疆域的发展历史。然而,中俄联合历史研究的真相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当拨开笼罩在“”明朝版图只有三百万、四百万”假相上空的阴霾后,我们却可以大声说出来,如果没有清朝,外东北会牢固占据,势力或可以直达西伯利亚。


为什么?

因为清朝掉进了俄国人处心积虑设计的一个大圈套——“黄俄罗斯计划”里。

俄国方面的史料证实,清政府割让给俄国人的外东北只是其向南扩张的黄俄罗斯计划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清朝,这个俄国人的圈套在遭遇到中原政权后完全可以化解!

尤其是,因为没有清朝,即使发生了辽东之屠,那么,大规模的早期移民开发局面形成,东北一直以来形成的以汉人为主导的局面还会“蒸蒸日上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如何理解?

汉人优势,才是抵抗俄国人南侵的杀手锏!

三百万辽东汉人局面重现,会在明朝之后,在新政权的领导下,提前三百年开发大东北。而不会因为满清入关,人为建设柳条边,阻止汉人开发东北,造成人口空虚,也就根本就不会形成清末才迟迟出现的“闯关东”局面。

明朝国运三百年,所谓气数已尽,灭亡是早晚的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伴随着明朝的灭亡,其政权中,特务政治也会烟消云散,新政权必然出现清明之象。比如,巩固边疆,开发边疆,鼓励更多中原百姓牵往边疆,鼓励各民族通婚,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

为什么明朝灭亡后的“新”汉人政权可以做到这些?

一个事实,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法》即将诞生!此时,中原文明,在解决了以“狭隘”为特征的部落部族文化冲突之后,完全可以通过三百年的时间,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在《国际法》的引导下整合大中华。

与此同时,它更大地避开了满清入关后一直担心的“中原人民反抗”的问题,可以安心搞建设,发展生产,真正实现“国泰民安”,而不是满清三百年里各地“风起云涌”的战乱频仍,更不会爆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战争——毁灭最大。

试想,满清后期的丧权辱国,哪一次不是担心自己被推翻?哪一次不是要处处小心、处处提防,逼着自己“防汉制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两面受敌,卑躬屈膝,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又如何能安心发展?

所以,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已经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是当时最先进的“五族共和”制度。

明朝的灭亡也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好!而是众所周知的天灾人祸。当后来者接收政权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反而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力争上游,在东北建设成大粮仓,有没有可能?!有!必须的呀!多民族团结局面,有没有?必须有!

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大团结,才是真正的共和!而民以食为天,国富民强,在《国际法》的世界新秩序下,自强自立的东北各族人民,面对沙皇俄国的入侵,还会有割地赔款吗?

还会有一千多份卖国条约吗?肯定不会!

因为,中原文明一个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推崇“民族气节”!

满清的失败,不是单纯的腐朽,也不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肤浅问题,更不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使然,而是落后状态下的“部族文化特征”使然!

只有新生的中原文明,在面对沙俄南侵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将是“汪洋大海”般的人民战争!那么,我们的国土还会丢失吗?

尤其是,明代的中国人——“北山女真”,今天的楚科奇人、乌德盖人,他们还会是外国人吗?还会是放弃了自己的母语,今天无奈地说着一口蹩脚的俄罗斯语言的“外国民族”吗?

还会是那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却说着一口“外国话”的楚科奇人?不会!他们一定是说着中国话、今天的满族同胞!赫哲族同胞一样!


事实上,有清一朝,从未实现真正的五族共和,而五族共和的局面一直到民国后才真实实现。

为什么清朝不能实现五族共和?这是满清落后的部落部族文化特征决定的,而不是其封建制度形成的。比如,满清入关后,禁止旗民通婚,这是典型的拒绝民族融合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前夕。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政权是如何将各民族统一在一起的?是锁链!通观清朝历史,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而每一次无不是靠着残酷血腥地杀戮维护其统一局面。如,消灭整个准格尔部;大小和卓战争,大小金川战争。。。。甚至爆发了长达六十年的苗民起义。所以,清朝的历史,是不能称为“五族共和”的。

而困扰明朝的蒙古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身的衰落!

今天越来越多的历史史料都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明朝对东北、西南的三司职度,对蒙古的敕封制度,都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根本不是国与国的对立关系,而是明朝衰落后出现的“边疆地区对中原生产资源”的“破坏关系”,而表现出来“掠夺”局面。而这些问题都将在新的中原政权建立后得到更好的解决。

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长期在网络上,抹黑明朝领土只能维持在末期的400万领土?都是满清惹的祸!

满清入关后,对明朝极尽抹黑贬低前朝之能事,在康熙登基后,国内各地反清战争尚未结束,就亟不可待地出版明朝疆域地图,将明朝开创的三司民族区域制度进行彻底颠覆,把这些地区冠以“女真国”“吐蕃国”等和“”朝鲜“一样的“国家地位”!

此种很low的做法实在太“恶毒”了,其缪传千里,影响深远,被网络上的清粉,更是长期一贯地奉为金科玉律,如圣旨一般,四处传播,影响极其恶劣,成为他们某些人沦落为满清遗老遗少的低俗表演。


近年来,国外新清史的崛起,对满清和边疆民族的关系提出质疑,用“侵略”进行阐述。这固然是不对的,但揭示了清朝从中原到边疆,其并不友好的各阶层矛盾关系!如果没有清朝,新兴的政权会把这种矛盾处理得更好!

所以,如果没有清朝,今天中国不但不会只有明末的大小,相反,还会更大!

1300万?或者更大?清明的统治,乘着国际法的翅膀,一切皆有可能!

总之,清政府一直被西方列强的圈套所束缚,明知是圈套还要钻进去。俄国人的套、英国人的套、日本人的套,一个接一个,这些套让满清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得到的列强回报就是帮助其续命!然后,它可以堂而皇之继续防汉制汉,形成“怪圈”!

所以,满清面对的不仅仅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造成它的屈辱历史的深层根源,实在是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更好发展。如果清朝不灭亡,我们离亡国不远了!

没有清朝,明天会更好!

最后的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一点的是,尽管教科书在加上“必要条件”后,把“奠定疆域”的功劳给了清朝,但用“奠定”对其领土贡献进行肯定难免有夸大之嫌,并不妥当。最公正客观的表述,用“整合”者的提法更恰当,也不会产生歧义,更无需费力加上“必要条件”,即:清朝是我国历代疆域的成功的整合者!或者说,今天的中国疆域是清朝最后整合定型的。注意,不是奠定者!

历史背景:关于“黄俄罗斯计划”


卓尔艾米


后人都在骂满清王朝丧权辱国,但是,如果没有清朝,恐怕今日中国,也就只会有明末的那些国土。我说这话,可能有些明粉会不爱听。但是,请您先放下对清朝的偏见,听我尝试着分析下其中的缘由。

明朝没有开疆拓土的能力

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明朝后,并没有能力统治蒙古人之前的草原地区。后来永乐大帝朱棣意图恢复元朝边界,南征安南,北进草原,统治也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对于农耕文明帝国来说,草原的统治成本太高

自秦汉起,中原王朝就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缠斗,贯穿了中国的古代历史。长城,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抗击草原民族入侵的第一线。我们翻开古代历史,能够长期统治长城南北的王朝有几个?屈指可数。

(图-中国的降雨线)

熟悉地理的同学应该知道,世界上的农耕文明有一个共同点,都处于400毫米等降雨线附近因为,农耕文明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如果一个地方的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那么,靠种地是活不下去的。中国的400毫米等降雨线,恰好就在长城附近,所以,长城不是一拍脑袋选的位置,如果你去过北方就会看到,过了长城不远,就是草原了,气候和生态差异明显。

农耕帝国征服草原后,如果想维持统治,就必须大量驻军。但是,草原上不适合就地耕种,大量的军队吃饭很是问题。从长城以南补给?铁路出现以前,只能通过牲口运送粮食,军粮还得有军队押送。几百公里,人吃马喂,可能还没到呢,粮食先吃完了。所以,汉人的军队在草原要想不饿肚子,只能游牧化。

(图-古代低效的陆运)

那么问题来了,军队一旦游牧化后,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都会变成游牧民族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人胡化”。长此以往,汉人就变成蒙古人、突厥人了。因为,儒家文化是从中原农耕文明孵化出来的,它只能在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开花结果,无法越过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去改造游牧民族的社会。

所以,受古代陆地物流运输效率和文化差异的限制,明朝作为纯汉人王朝,是无法长期稳定地统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雪域高原等地区,对开疆拓土无能为力。

清朝为何有能力对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维持稳定的统治?

首先,我们先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看看能够长期(百年以上)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有几个,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有唐朝、辽、金、元、清。你可能要说汉朝,汉朝是曾经开疆拓土,但他们在草原没有维持过长期的统治,基本上是为其他草原部落做了嫁衣。

那么,对这些朝代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同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二元王朝。唐朝皇族有胡人血统(李渊母亲是鲜卑人,和隋朝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都是北周军事贵族独孤信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在草原,甚至被奉为“天可汗”。辽和金虽然一个是契丹王朝,一个是女真人王朝,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他们都奉行汉文化,甚至和大宋(北宋和南宋)争夺文化上的正统。蒙元定都大都(北京)后,草原地区实行草原文化,长城以南的统治奉行汉文化。清朝更不用说,入关之后,奉汉文化为正统,到清朝末年,大部分满人已经彻底汉化。

可以说,清朝是历史上对周边少数民族统治上最成功的朝代。这得益于清帝国基因中高超的政治整合能力。

满人的大本营在东北,东北是草原和中原的过渡地带,北有呼伦贝尔和科尔沁草原,南面是大明中原王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后,知道会引起明朝统治者的注意,为了避免明朝的打击,他不得不考虑,如何跟周围的蒙古部落搞好关系。

(图-满蒙联姻)

女真人长期跟蒙古部落是邻居,文化习俗有相似之处,于是,努尔哈赤通过联姻方式,将科尔沁部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满蒙联盟就是这么来的。努尔哈赤取了蒙古女人之后,他的儿子们也纷纷效仿,皇太极一人就娶了6位蒙古后妃,其中最有名的孝庄文皇后,就来自科尔沁大草原。皇子取蒙古媳妇儿的同时,清朝的公主,也嫁给蒙古王子。清王朝的统治稳固之后,为了维护草原的稳定,满蒙联姻更成为所谓“北不断亲”的大清国策。

通过联姻,内蒙地区的部落基本上都成为满清的家人了,清朝皇帝被草原部落尊为大汗。但外蒙古和西北草原的部落还没得到有效控制。蒙古铁骑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灵活的机动性。所以,只要能够将那些蒙古部落圈住,就能够控制他们骑兵的机动性。于是,满清统治者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鼓励藏传佛教。“修一座庙,胜十万兵”,游牧民族一旦信了藏传佛教,就不能远离寺庙,这样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图-蒙古甘丹寺)
<strong>

除了修庙外,满清皇帝还取得了一个“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皇帝不仅巩固了自己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草原部落中的权威,更是为清帝国在雪域高原地区的统治,提供精神秩序。

中国的西南地区,虽然在汉朝就被征服,但因为其地势险峻,少数民族部落混杂,直到明朝也没有完全汉化。那里的秩序,一直是苗族势力和土司主导。雍正帝用鄂尔泰的计划,改土归流的政策,鼓励汉人迁往西南边陲,鼓励苗人汉化,减少土司的势力。这样,云贵地区才算真正融入汉文化。

在西北的穆斯林地区,满清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着装和习俗,不用剃头。对大清有卓越贡献的伯克,朝廷会赐予他们剃头的恩典。清朝用穆斯林自治的方针,在西北维持统治。

就这样,清朝以奉汉文化为正统文化的方式,统治汉人;以联姻的方式,团结了蒙古人;又以宗教的意识形态,控制雪域高原;在苗疆推行汉化;穆斯林推行自治,成功的将汉、满、蒙、回、藏整合在一起,为边疆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民国的法统从何而来

辛亥革命后,国民革命军推翻了帝制,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3月11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内容注明,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新疆在22行省之列)。宪法里特别注释了,国民全体包括了汉、满、蒙、回、藏的所有人。这就是著名的“五族共和”法统的来历。

(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如果按照国民革命起义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说法,“中华”只包括奉行汉文化的地区。那么,一旦革命后,蒙、满、回、藏马上就会被列强瓜分,或者独立。那么,清朝留下的领土就剩不下什么了,弄不好,革命也得失去意义。所以革命成功后,革命者很快在南京组织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临时约法》,“五族共和”确保了完整的继承清朝的领土,为中华民国提供了重要的法统。

满、蒙、回、藏的人其实并没有代表参加宪法的修订,他们不认《临时约法》怎么办?这时候,满清的《清帝退位诏书》就为中华民国提供了又一个法统的正当性。

(图-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说的很明白了,满、蒙、回、藏如果坚持认为自己效忠大清,那么就要势必服从皇帝的诏书。因此,有了《清帝退位诏书》,满、蒙、回、藏即便不认南京政府的账,也必须要承认中华民国。

没有清朝对满、蒙、回、藏的整合,就没有“五族共和”,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没有东北、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我们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不可想象。所以,清朝对现在的中国,有如此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中华民国的法统,用更高的格局,即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团结了我们目前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中国”。


<strong>


达文有话说




虽然说,历史不容假说。但还是可以推理。

经过清朝200多年的统治,到了清朝末年,西藏、新疆、蒙古等地的分离倾向还那么严重,要是后来一直没有清朝,而是明朝一直统治到近代被袁世凯推翻,那么问题来了?新成立的民国,有什么理由去收复蒙古、新疆、西藏?学历史要学真的,要思考。

明太祖朱元璋的理想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恢复汉唐旧有领土。这一点他基本做到了,但是,他不愿意开疆拓土,认为那些偏远地区,你辛辛苦苦打下来,算一算其实划不来,因为那些地方很荒凉,很穷。把那些地方纳入版图后,还要花力气花钱养他们,实在不划算。为此,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对这个问题专门作了规定,把周边的小国家列为不征之国,禁止后代皇帝讨伐他们,除了西北少数民族政权。



朱元璋去世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因为急着削藩,结果很快就被四叔燕王朱棣推翻了。朱棣上台后,五扫漠北,还攻下越南,把越南变成明朝的交趾布政使司。越南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不征之国,朱棣为何违反父皇朱元璋的规定?客观上是因为越南不听话,实际上是朱棣想打通中南半岛,恢复唐朝版图。

但是,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上台后不久就从越南撤军,恢复原状,越南再次脱离中国版图,一直到今天。从此,明朝的皇帝就牢记明太祖朱元璋的教诲,不开疆拓土,领土范围在西边到哈密,西藏没有有效控制。后来,少数民族却不断吞噬大明领土,到崇祯初年,明朝已失去长城之外的大量土地,基本龟缩在长城以内,范围大致就是后来所说的本部十八省,面积也就三四百平方公里。



清朝入关后,平定了中原,把蒙古,西藏,新疆等全部纳入版图,领土面积一度达到1300平方公里,到民国初年还有1100平方公里。没有清朝200多年的开疆拓土,后面的事情还真难说,清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中国历代的版图进行了恢复,优化,使得中国各族人民能够和睦相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坐看东南了


如果清朝建立不起来,那意味着是有比皇太极、多尔衮更有实力的汉人,建立起了新的王朝。女真在万历年间就已崛起,到皇太极的时候,女真政权已经雄心不可挡,势必图取中原,而且实力已经超过当年的完颜氏。要把多尔衮打败,是需要有很大魄力的,也需要有很强的能力,这样的一个汉人领袖,一旦定鼎中原,必然进一步深刻总结唐、宋、明三代的弊端,并采取强烈措施,将边疆隐患扫除。

在那个时代,边疆的少数民族,除了女真,其他的都已衰落。一旦打败了女真,鉴于宋明两代的女真之祸,必将剩勇追穷寇,对女真政权进行彻底的剿灭,并寻求彻底的解决办法,最终可能会有大臣提出秦汉治理边疆的策略,移民实边。不用说新的汉人政权兴起,如果是南明最后出了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明君,打败了清军,痛定思痛,也会对东北采取全面的强有力措施,坚决遏止死灰复燃。女真问题一旦解决,下一部在其他边疆地区,会继续明朝的旧策略,改土归流。鉴于缅甸在万历年间曾企图入侵昆明,会对缅甸采取强硬措施,以除后患。

明朝初年,朱元璋治理边疆很谨慎,生怕吐蕃、大理复国,所以对这两个地方采取了多方面的有力措施。在大理故地,移民实边,大规模官垦荒田,使云南日益内地化。在青海和川西的藏区,驻扎重兵,一旦有反叛迹象,立即进行镇压。对西藏,采取政教合一,大力推动佛教的发展,并解除西藏的地方武装。很多人不知道,明朝时,西藏既没有官军,也没有地方武装,是一个非军事区。西藏当时的土兵少的很,根本不能进行任何军事行动,只能用于维护一下治安。或者说当时西藏只有衙役,没有军队。

新的汉人朝代兴起,首先云南、西藏是丟不了的。一是西藏对内地已经严重依赖,不想脱离,二是朝廷不敢让他脱离,万一吐蕃复国,那唐朝的严重问题就重现了。后一个朝代总是会总结前一个朝代的利弊得失。唐朝总结了隋朝的暴政,所以重视藏富于民;宋朝总结唐朝的藩镇割据,所以崇文抑武,严防武将做大;元朝总结唐朝,设立行省,军政分权,重视地方官之间的相互制衡,严防割据;明朝总结唐、宋、元三代,严防吐蕃、大理复国,对女真也众封多建,严防女真的统一和崛起,在地方上比元朝还多权分立,严防割据,而且鉴于唐朝信任胡人,导致安史之乱,故而坚决不让少数民族人员担任要职。

新的汉人朝代,必然也会总结唐、元、宋、明各代的利弊,进而有所纠正,有所发扬。新的朝代,外蒙不一定能拿下,但是阴山以南必然会坚决拿下,不敢不拿下,因为明朝放弃了阴山防线,导致了北部边防的效果严重下降,导致了瓦剌轻而易举逼近北京,进而导致土木堡事件。鉴于明朝受辱于吐鲁番,必然加强对哈密的控制,在哈密正式屯田驻军,并很有可能西击吐鲁番,恢复唐朝高昌故地。也很有可能会一雪明朝安南之耻,彻底解决安南问题。

根据新朝代巩固政权的规律,明朝之后如果是汉人政权兴起,那这个朝代的疆土,出于维护自身的安全,必然不会比明朝前期小,而且实控力度会更大,实控面积会在1000万左右。会拥有整个大东北、内蒙大部、新疆东部、西藏全部还有云缅。这个领土面积是保守估计,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估计。如果第二代或第三代皇帝出了像汉武帝那样的人,那会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开拓,首先新疆会全部拿下,将领土扩充到1100万以上,接下来朝鲜也逃不掉,占城都逃不掉,开疆哈萨克也有可能。尤其是面对沙俄,会血战到底。汉人在历史上,不论那个朝代,还从没向深目高鼻的人妥协过。汉人能接受鲜卑人、肃慎人的统治,但是对色目人、塞种人的统治,是很不能接受的。


秦客逸民


的确如此呢,明朝对外主要是以守势为主。虽然明太祖、成祖北伐蒙古,犁庭扫穴,但后来河套这些都守不住了;安南也在宣德时期再度独立;至于西北地区嘉峪关外都不在明朝的控制范围。明朝主要是以汉地十八省为核心的王朝,不太重视对外开拓疆域,也缺乏能力。所以在西北、西南、东北、华北都节节败退。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这一段说的是初期、中期的变迁,不断内缩。


西北

  明初于西北先后设有哈密、沙州、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东左等卫,明朝西北疆界抵达今新疆东部哈密。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卫被吐鲁番攻陷,后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兴复。弘治年间三失三复,嘉靖七年(1528年)后嘉峪关以西皆为吐鲁番所据。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刘昭、何铭等人前往藏区设置驿站,1414年,又遣中官杨三宝往藏区招谕各土官恢复驿站,经多年努力终使往来西番的驿道安全畅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