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人民两次大迁移,为什么?

略风5123034304


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和大家讨论一下“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原定义是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

世界各地对“上古时期”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这样的话,中国上古时期基本上就是神话传说故事了。欧洲历史书上一般把从最早国家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历史叫上古史。欧洲在这段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所以也把上古社会说成奴隶社会。因此,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所以根据中国相关史料记载,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

好了,再和大家讨论一下“人民”的涵义,根据汉文学词语信息,一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二指人类。在此处问答中,我认为应当以“人类”解释。

人类在上古时期的迁移活动比较多,不知所谓“两次大迁移”的指向,这里权且解释中国上古时期比较有名的迁移吧。

1.炎黄诸夏战蚩尤

黄帝为诸夏部落的联盟的首领,他的氏族—有熊氏,兴起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岐水流域,逐步发展,东迁至嵩山之外,一度定居在新郑一带,与大野泽(鲁西的沼泽地带)周围的蚩尤氏为首的夷族部落联盟大战中获胜,诸夏部群扩张发展。

2.西周封藩建卫

西周分封了71个属国,各属国的就国都是通过对边地夷胡的不断兼并而完成的,那时的分封都是以集团性迁移为基础的,规模较大,扩张了华夏族的活动范围。

那人类迁移的原因就很明显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气候原因

中国上古时期,地球进入地质史上的全新世晚期,经历了新的气候冰期和小冰期后,温度开始拨动式下降,北方的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为了寻找生活资源,获得更好地生存环境,使得原著居民东迁,游牧民族南下等人类活动。

2.政治因素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逐渐增加,周朝各分封国都扩张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迁移人口,获得边疆统治的稳定。


没事闲拉呱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往往与战乱和自然灾害紧密相连。

第一次是盘庚迁殷。

殷商时期,中国已有成型的文字,拥有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取得,高度文明的实现,都有赖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是与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盘庚迁都分不开的。

在盘庚之前,经常洪水肆虐,再加上王室内乱,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商朝逐渐衰落。

盘庚力排众议,坚决地把商朝首都迁到了黄河北岸的殷。造就了此后二百多年稳定的社会局面,实现了商朝的中兴伟业,创造了商朝灿烂的文明成就。

第二次是平王东迁。

周平王时期,中国西部的游牧民族犬戎十分猖獗,经常四处袭扰。公元前771年,竟然攻破西周都城镐京。

次年,周平王将都城从渭水流域迁至黄河南岸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这次迁徙意味着政治重心的东移,东方各大诸侯国相继崛起,而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驾驭能力逐渐减弱,中国迎来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








故事一箩筐603


上古时期具体指的是哪个时期?我查了一下,我国定义的上古时期指的是夏之前的时代。所以,后面提到的两次大迁移又是指的什么?

其实,人类的迁移一直就存在,最著名的就是20万年前智人走出非洲的大迁移,随后的数万年中又先后两次走出非洲,而最终演化出了今天遍布全世界的智人后代。这是最著名的人类大迁移活动。

而在这之间,则是从未停止过的各种部落,部族的迁移,而迁移的原因主要就是天灾和人祸,这是促成人类,乃至所有生物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

我国上古时期,主要大的部落集团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是华夏文明的主要脉系。这支主脉发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然后逐渐向东迁移,最后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并与这里的其他集团慢慢融合,最后形成了华夏民族。

这是上古时期的文化脉络和迁移,也是华夏主体民族的形成过程,同期周边还有很多部落和部落集团,在民族的不断迁移和融合构成中,最后都融入到华夏集团之中。

上古人民的迁移很多,但促成原因主要来说就是前面说的天灾和人祸两大类型了。


寒萧99


有七次大迁徙

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故称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健康(南京),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甚至南通话,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


机械大王boss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不吃猫的鱼1128


生存。


九天8268


上古是那个上古?夏商还是周朝?


一树梨华9528


经济中心转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