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是个怎样的存在?

源稚生


史料对中山国最早的记载是镐京之乱前夕,即西周末期两个名人之间的对话。当时,有感于西周即将大祸临头的郑桓公为了给郑国的子民找到一个避难之地,找到博学多闻的周朝史官,希望史官能指给他一个方向。史官有问必答,直接告诉郑桓公唯一可以避难的地方只有东方,但西周在东方的重镇洛邑(成周)被众多诸侯包夹,并不是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

  • 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国语-郑语》

通过史官的话可以知道:当时中山国的主体民族鲜虞就位于西周陪都洛邑的北方,而西周陪都洛邑的北方则是山川纵横的山西地区。不过,此时散落在山西的鲜虞人还只是一小部分,他们的大队人马还在陕西和山西两省交界的黄河沿岸地方。历史发展到春秋中期时,秦穆公开始整合关中,鲜虞族在内的各部狄人受到威胁,纷纷涌入到晋国还未控制的山西地区。遍观春秋史,我们可以知道,晋国能做大的原因就是它消化蚕食掉了曲沃周边的狄人领土。不过长时间的两线作战,使得晋人颇为心力憔悴,于是晋国大臣魏绛提出了一项策略——和戎。简单来说,魏绛和戎类似后世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的互市。

需要注意的是,晋国的和戎政策完全是个杀人不见血软刀子,他们用货物逐渐麻痹狄人,并趁机蚕食狄人的土地(狄人的领土都是可利用的耕地),待到时机成熟,晋人的屠刀就会毫不犹豫的挥下。不过鲜虞人显然不相信晋国的诚意,他们的一部分人在首领的带领下沿着汾水到达今太原地区后,又顺着另外一条河流滹沱河到达了今平型关,之后鲜虞人越过太行山来到了如今的石家庄—保定地区。和鲜虞一起来到河北平原还有源出一族的肥、鼓等部。由于鲜虞实力最强,东迁的狄人形成了以鲜虞为核心的部落联盟。鲜虞、肥、鼓三族虽然源出同族,但彼此间却有许多遗留的历史矛盾。正好,大体整合完山西之地的晋国正好利用了三国的矛盾。公元前530年,晋国统帅荀吴借道鲜虞,对肥、鼓两国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其攻灭。

肥、鼓(国都昔阳,位于石家庄藁城区)地处太行八陉之井陉口的冲要之地,晋国攻灭二国就如同拿到了东出太行山的一把钥匙。次年,晋军利用鲜虞国疏于防备,突然发兵攻破鲜虞的重镇中人城。中人城,地处太行山脉与河北平原交界之地。鲜虞人之所以将国都设立于此,就是希望在时局不利的时候退回太行山上,以备卷土重来。中人之战后,鲜虞与晋国从此结仇,截止到三家分晋前夕,两国之间的斗争历经40余年尚未停歇。公元前457年,赵氏家族掌舵人赵襄子发兵讨伐鲜虞,再次攻破并摧毁了中人城,残存的鲜虞人纷纷逃往太行山。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再次复国。当然,中山能复国一则是太行山为他们提供了庇护,二则完全是得益于当时的混乱局面。当时中原有多混乱,西汉刘向曾在《书录》中如此记载:

  • 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立国之后,中山武公第一个目标就是向赵国复仇,恰好赵国刚刚经过夺位内乱,无力抵抗中山。随即,赵人向魏文侯求援。这时魏国刚刚击败秦国取得河西,正在考虑用兵方向。正好,赵人送来了请帖。公元前408年,魏国大将乐羊率军越过赵国攻击中山,中山国君桓公以乐羊之子为质强迫乐羊退兵,乐羊不为所动。经过三年苦战,立国九年的中山再次被攻灭。与上次一样,中山残余族人再次逃到太行山中,经过26年的力量积累,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80年再次复国,并将都城迁到了灵寿(今石家庄平山三汲乡)。通过观察中山都城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中山国已经吸取了之前晋军轻易通过井陉、魏军轻易越过滹沱河的国防教训。当然,此次中山再次复国还得需要感谢秦献公带领的老秦人在关中牵制了魏军主力。

中山复国17年后,中山国君与赵、魏、韩、燕结盟,并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后,中山国因为地处偏远,冷眼旁观列国争霸,偶尔还会发兵对赵国趁火打劫。不过,公元前315年齐宣王灭燕之战,则彻底打破了中山国平静的生活。本来,燕国和中山国是盟友关系,二者虽有龌龊却大多以合作居多。可这次,中山王动了贪心,不但没有及时支援燕国,还发兵趁火打劫,攻略了燕国下都在内的数百里土地。

表面上看,中山扩张了土地。实际上,中山破坏了与燕国的盟友关系,失去了列国中的唯一盟友。这也为后来赵武灵王攻打中山,燕国趁机报复埋下了伏笔。自此以后,中山开始陷入两线作战,在赵国、燕国的轮番攻击下,其国土面积日益萎缩。公元前296年,赵军攻破中山国都灵寿,中山国彻底灭亡。


大福读史



125878215蜂獾


中山国是鲜虞人建立的国家。

早期的鲜虞人主要活动在陕北地区。随着秦国的崛起和北扩,他们不得不向东迁徙,来到了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上游支流清水河一代。清水河又名鲜虞河,鲜虞便由此得名。

鲜虞东迁

后来鲜虞人加入白狄部落。公元前662年,白狄攻打邢国,邢君逃跑;次年,又攻打卫国,卫君被杀,卫国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攻邢灭卫”战争。他们趁势南下占领黄河北部大部分地区,威胁东周洛邑,一时之间中原人心惶惶。《公羊传》记载当时形势:“南夷与北狄交,中原不绝若线。”

然而晋国的崛起扼住了这一岌岌可危的态势。他们向北、向东扩张。鲜虞人再次向东迁徙,他们沿着滹沱河向东穿越太行山,在冀中华北平原找到了新的家园,并逐步在那里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起来。




从公元前541年起,晋国先后灭掉仇由、鼓、肥等白狄鲜虞部落。鲜虞本部孤立无援,只得暂时辗转到北部太行山区,伺机而动。

建立中山

公元前507年,鲜虞人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中山国。史料记载,中山国第一个国都名叫中人城。因城内有一小山曰委粟山,所以又叫中山城,于是国名便叫中山国了。上世纪70年代,中山王陵考古出土了一件刻有16字铭文的斧钺器物,明确记载周天子封中山君稳为侯,并赏赐斧钺。斧钺具有建邦的性质,稳很有可能就是中山国的建立者。

与晋国的较量

中山国建立不久,一支晋国军队就偷袭中人城。中山国人在国君稳的带领下奋起抵抗,打败了晋军,俘获大将观虎。他们趁势南下扩大势力,一直打到柏人地区,拓地千里。

《左传》记载:“中山不服”。这是中山国第一次以国名的身份出现在正史中。而这次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06年的召陵会盟。

晋国人到底没有忘掉中山国。公元前491年,赵简子平定家族内乱后,开始北上收复失地。中山人抵挡不住晋军的攻击,只得战略北撤,他们开展的山地游击战令赵简子头痛不已。后来赵襄子领军攻打中山国,打破了中山城,中山人又向北转移,赵襄子也无可奈何。然而中山到底还是被赵襄子据为己有,这就引起了魏文侯的不满。后来两家商议仍立中山公室后裔为君,即中山文公,并把魏文侯女儿公子倾嫁给他,才解决了赵魏利益划分不均的问题。

魏灭中山

战国初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率先强大起来。就开始与秦国争夺河西。齐国也在东面攻打卫魏国。赵国则在赵襄子去世以后陷入内乱。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躲过赵国人的视线,穿越太行丘陵,向东迁徙到顾(今定州)。史称“武公居顾”。


魏国控制住河西以后,就开始图谋中山。那时候,中山武公刚刚去世,年幼的桓公继位。魏文侯就以乐羊为将,西门豹为先锋,率领大军攻打中山。三年而拔之。桓公不知所踪。

魏国占据中山以后,任命太子击为君,李悝总署中山。李悝积极发展农业,推行仁政,变革财政内政,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制度的中原化和文化的交融。

桓公复国和迁都灵寿

公元前383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助卫攻赵,赵国向楚国求援,于是楚国又攻打魏国。魏国便自己麻烦起来。公元前381年,蛰伏已久的中山桓公带领族人夺回了自己的家园,中山国成功复国。

中山桓公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不仅多次打败赵国,修建长城和迁都灵寿更为中山发展奠定基础。中山长城沿着唐河由西北向东南绵延,分布在涞源、唐县、顺平和曲阳四县,全长89公里(后来可能继续向南延伸),有效的加强了中山北面防御赵国的能力。而迁都灵寿则使他们的国都变得更为坚固,防御能力大大提升,此后的中山便一直以灵寿为国都。

五国相王和大胜燕国

中山桓公去世以后,成公继位。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人才,在中山国历史中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司马赒便是这时候来到中山并被重用的。

公元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王厝继位。王厝是中山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君主。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为了合纵攻秦、齐,就邀请中山国和燕、赵、韩四个国家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千乘之国的中山与四大万乘之国互相称王,实在扬眉吐气,而中原国家对他们的认同,无疑更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公元前320年,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齐国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为名派匡章出师燕国。公元前314年,中山王厝也以“正君臣之位”的名义,派司马赒伐燕,大获全胜。他们占据燕国南部十几个城邑,成为方圆五百里的国家,声名大噪。

司马赒班师回国以后,中山王厝亲自到城门迎接。同时铸造青铜大鼎,全鼎刻有铭文496字,热情赞颂了伐燕的胜利!

重文轻武

公元前308年,36岁的中山王厝英年早逝,他的儿子秄驷继位。秄驷对中原文化非常青睐,他遍访文人儒士,请他们出仕。而原有立下赫赫战功的武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战国时期是不合时宜的。

赵武灵王灭中山

赵武灵王一直觊觎中山国。公元前307年,中山王厝刚去世,赵武灵王就联合燕国南北夹击中山国。不料中山在房子击败赵军,再次占据鄗邑。之后又北上打败燕国。《战国策》对中山大加赞赏:“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比用兵之上节也。”

然而,文弱的秄驷终究会尝到重文轻武的恶果。此后,赵武灵王先后扶立公子职为燕王、公子稷为秦王,并与列国通好,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派兵攻打中山,占领宁葭。同时让一支军队绕过中山,北上收复林胡和娄烦。召集大量骑兵,南下夹攻中山。



公元前305年,以骑兵为主的20万赵国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向中山腹地和井陉口发起进攻。燕国也在北方收复失地。孤立无助的中山国倾10万之众,终究也无力抵御赵国的强大攻势。鄗、石邑、封龙、东垣相继失陷。最后秄驷不得不与赵国缔结城下之盟,并割让以上四邑给赵国。

公元前303年,赵国再伐中山,攻下扶柳,控制滹沱河。中山又割地求和。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让位给儿子,又来攻打中山。公元前297年,中山都城告破,司马赒不知所踪,秄驷逃亡齐国,一年后郁郁而终。公元前296年,赵国发动了对中山的最后一战。中山城邑相继沦陷,中山亡国。

回到原点

或许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中山的末代君主尚王被赵惠文王迁往他们祖先最初活动的地区陕北肤施一代。三起三落的他们再也没能实现复国,但是他们留下的辉煌篇章已经足够彪炳史册。


先秦史


熟悉三国历史的都知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作为汉室宗亲,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最后建立蜀汉的刘备刘皇叔,打出的金字招牌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那中山靖王的这个中山在哪里呢?

刘备出生于东汉幽州涿郡涿县,即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涿州市。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和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11岁被他爹汉景帝刘启封为中山王,封地中山国。汉代及以后的朝代还有很多位中山王,比较出名的如后赵武帝石虎曾做过中山王,唐朝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也曾为中山王,还有大家更熟悉的明朝中山王徐达。中山国在哪里呢?在今河北省保定市一带。

为什么要称为中山国呢?因为在汉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曾有个国家叫中山国。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秦、赵、魏七国,而中山国虽然在史书中着墨不多,但它的实力也不弱。以当时衡量各国战力的战车数量来说,中山国也是“千乘之国”,曾和晋国以及后来的魏国、赵国死磕了几百年。从综合实力上来说,中山国可以称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第八雄”。

西周末年,活动在今陕北一带的白狄迫于生存压力,经过数十年的迁徙,跨过黄河,翻越太行山脉,进入今河北境内,建立中山国,定都中人城(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因中人城内有山,因此称为“中山”。

公元前457年,晋国攻打中人城,中山国兵败,迁都至顾城(今河北定州市)。中山国传至中山武公,公元前406年被魏国所灭,中山国族人逃入太行山中。后来中山武公的儿子姬桓带领族人攻占顾城,恢复中山国。中山国夹在大国之间,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地发展,实力逐渐恢复,屡次挡住魏国、赵国的入侵,成为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后来中山国又把都城迁至灵寿(今河北石家庄灵寿县西,平山县境内),但是中山国后期因重文轻武,实力逐渐衰弱,最终被推行胡服骑射后实力更强的赵国所灭。在春秋战国大鱼吃小鱼的环境下,中山国能存在350余年,足以证明其不凡。

中山国之所以能顽强延续几百年,和它的地理优势有关系。西有太行山脉作为屏障,南有滹沱河之险,有占据华北平原沃土,加上有为的君主,其强大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有时候很有意思,赵国灭中山国后,曾扶持了一个傀儡中山王,名曰姬胜。时光转移到汉朝,第一位被封为中山王,建立中山国的叫刘胜,即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当了四十多年的中山王,死后葬在今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的陵山上,在主峰三分之一的位置。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也被称为“满城汉墓”。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刘胜陵墓被考古发掘,挖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特别引人注意的就是由2498片玉片组成的金缕玉衣,这在诸侯王中并不常见。按当时的规制,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金缕玉衣的,诸侯王除非是皇帝恩赐,否则最多只能银缕玉衣。

刘胜为什么能得如此赏赐呢?这是因为他很聪明、识大体,得到汉武帝的欣赏。西汉开国以后,大肆分封刘姓宗室,诸侯国越来越强势,最终造成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到了汉武帝继位,推恩令一出,削藩的意图很明显。刘胜是聪明人,便知道响应号召才能利益最大化。为了表明没有野心,刘胜变成了生产率最高的诸侯王,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刘备的先祖-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进献的酎金不足,早就被收回了封地,所以到刘备的时候,日子就过得比较清苦了。不过后来刘备建立蜀汉,也算给中山靖王争了光。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