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李作家,真的是吓破了胆了嘛

一,

“你知道恐惧也是分层的,前一天的恐惧和今天的恐惧是不一样的。老实说我前两天并没有觉得多么恐惧,但是现在我明显地感到了大家的恐惧在升温!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我们湖北通知的是2月14日上班,我认为可能做不到,即使是坐班的话,也可能是极少数一部分人。目前看来,我们还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这一段,我相信他的感觉是真实的。刚开始响应居家号召时,只是觉得在完成一项任务。

安静的待在家里就是了。不外出,勤洗手。

疫情刚开始的前几天,待在家里,垃圾都不准备倒,原因就是不想出门,那怕出门准备了口罩。

每个人都穿了厚厚的棉衣,从早到晚开着空调。有一声咳嗽,都担心受怕,提心吊胆。电视打开,确看不进去。握着手机,及时了解新闻动态。真的担心,这种境况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二,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我身边认识的人得病的越来越多,离我们自身越来越近。我前两天还可以下下楼,这两天我怎么下楼呢?前两天还可以通风,这两天怎么通风呢?我楼下就有了几个疑似病例。因为还没有做上核酸检测,只能居家隔离。在我看来,这样的办法是非常非常有问题的,这不就是闭上眼睛骗自己吗?人是有求生本能的,有人会守在自己的家里等着病情加重,甚至等来自己的死亡吗?人的求生本能必然要求他出门为自己的生存呼喊,而在求救的过程中,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传染源。”

这种焦虑,我认为是真实的。

深处疫区的人,那种气氛是紧张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隔壁的小区出现了疑似病例,我们的心理会是什么感觉?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自己居住的小区,自己的楼下,出现了疑似病例,我们又会是什么感觉?

三,

“我觉得现在武汉缺乏一种清晰而有力量的声音,在巨大的恐惧和困惑之下,所有的人都在猜疑和苦熬。如果有人得了病,他会不断回忆自己曾经与谁接触过导致自己被感染,长此以往,心理上肯定会出问题。现在我不知道我们接下来还要封闭多久,很难对时间做出某种规划。事实上,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什么都做不了。我是个作家,很多人说你可以写作啊,那怎么可能?生活已经把你打回了原形,水落石出之时,你就要承担一个人在这样一个境遇下的职责,尽一个人的本分。至于写作,那是以后的事,而且我认为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身处其中,惊慌失措之后,思考应对之法,是每个人的本能。针对当时的情况反思,也是应有的反应。作者的反应是一种直觉,也是逼近真相的一种思索。当初疫区采取的应对之法,可能真的比较混乱。让人担心。

在这种时候,能及时救死扶伤,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作者虽然是作家,在面对生与死,病与灾的档口,实际的解决之道,可能胜于万言文字吧!

四,

“本来确实打算写点东西,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尤其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殡葬车在前面开,一个小女孩在后面跟着喊着妈妈妈妈。看到这个视频,我就受不了了,我的心特别乱。我所在的小区比较大,有一天我还听到一个中年男子在喊妈妈,那天又下着雨,真是“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它迫近得太厉害!那天以后我的心都是乱的,也没法写作,也读不进书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残酷的疫情,残酷的现实,作为文人本身,除了悲悯,除了同情,还能做什么呢?是要求作者像战士一样,去冲锋陷阵吗?还是像白衣天使一样去防疫第一线?作者作为服从号召居家防疫的普通公民,并没有做的出格。

五,

“我们如何通往自己的现代性,固然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更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里面具体的人有关。我们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好自己这个人,否则就是几千年的悲剧不断循环往复,事实上,像这样的事历史上一再重演过。”

这一段是有感而发。

每个人能做好自己,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恪尽职守,尽心尽职。

把人为的失误,降到最低。许多灾难,说是天灾,实际有人祸在里面。需要反思的,不只是个人。还有他背后的思想深处的东西,还有他所处的氛围与环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和悲剧的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