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王府井地區時裝行業的形成與發展(上)

北京記憶丨王府井地區時裝行業的形成與發展(上)


北京開始有西式服裝行業;是在《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東交民巷一帶劃為使館區。隨之大批外僑、外國軍隊、外商湧入北京。


為適應他們生活的需要,當時上海、廣州、武漢有些曾經為外僑修補西裝中學到的加工西式服裝手藝的裁縫(當時稱“江浙幫裁縫”又稱“紅幫裁縫”),開始進入北京、天津、大連、海參崴、哈爾濱等北方各大城市,有的在外商開設的服裝店做工,有少數手藝較好的便在靠近東交民巷、北京飯店、東單牌樓蘇州衚衕和王府井霞公府,開設了西服加工的小作坊,承做外僑男女西裝的修補、裁剪等加工活。


進入民國以後,留學生逐漸增多,人們的觀念開始更新,特別是“五四運動”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猛烈進攻後,在提倡新道德、新文學的口號下,青年男女穿著西服、中山服的逐漸增多,於是西式服裝商店應運而生。


那些“紅幫裁縫”們,先後在王府井大街設店的有:新記西服行、鑫昌祥西服店、陳振昌西服店、陳森泰西服店、源太興西服店、東方洋服行和東光西服行,東安市場內有榮發祥、華聖、華寶、文信成,米市大街、東單一帶有華茂女子服裝店、應元泰西服店、徐順昌西服店和發昌祥西服店,基本上形成了東城王府井地區的西式服裝行業的基礎。


上述各服裝店,自開業迄今,70餘年來生意經久不衰,而且越來越興旺。其主要原因是它們在全優質量為生命線的主導經營思想下,各店根據本身條件,不斷開拓新品種、新款式,創造出不但式樣與它店不同的獨特風格,而且在經營方式、作風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因而受到不同層次的中外顧客的歡迎。


僅就在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服裝店,以及它們對服裝行業的發展起到積極影響的情況(1920年-1956年)分別介紹如下,供研究北京服裝業發展的同志們參考。


新記西服行


新記西服行經理李秉德,民國初年李秉德和他父親(是一位有較高裁剪技術的裁縫),從上海遷來北京,在霞公府街開設一個裁縫鋪,為外僑加工定做西式服裝。


由於李秉德能講英語,便於和外國顧客打交道,同時他父親又掌握一套較高的手藝,因而頗受外僑信賴,生意自然興旺。


20年代,為擴展營業,便移至王府井大街南頭(現在北京飯店的東北角)的一棟三層樓房的鋪面房,佔地面積160平方米。


一、二兩層為營業用房,三層為宿舍,工廠設在地下室。一層營業室,陳列各種商品,佈置得既美觀又整潔,二樓除陳列部分高檔呢絨面料外,設有顧客休息廳,地毯、沙發非常講究,並設有試衣室兩大間,專為接待高層次外僑和國內豪門富戶的闊老、闊少、小姐、太太們。店內服務人員,無事不準上樓。


由於經營面料均為英、美、意、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所產的高檔呢絨,因此,當時經常來這裡的顧客,多為各外國使館人員、傳教士、教授和協和醫院、德國醫院的醫生,也有部分富商和闊少。成為王府井大街上服裝業的首戶。


該店自民國初年開業至解放後1956年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在半個多世紀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李氏三代人經營。


第一代自然是李秉德和他的老父親。1923年李秉德因病回上海就醫,由乃兄李秉生接替。


李秉生原是北京電報局的職員,高中文化程度,也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雖然他對業務不熟悉,但肯於虛心學習,並且善於團結各位老師傅和店員,因此,很快掌握一套業務知識。


同時他訂閱了不少與服裝經營有關的外國雜誌,從中吸取可用的經營方式、方法,在店內建立了業務、生產方面的規章制度,如:店員上崗必須衣履整潔;顧客來去,必須有禮貌的迎送;店中有顧客在,店員一律不準坐著。


每年召收徒工2-3名,先行試工,在店堂內學習業務半年。凡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頭腦聰穎、口齒伶俐、品貌端莊者,留作店員。各方面稍差者,分配車間學習縫紉。


工資待遇優於當時同行業各店,年終對員工進行考勤、考績,評出優、差給予不同獎勵。生產車間除徒工外,老師傅一律實行計件工資。


對徒工中表現突出者,出師後提拔為車間組長,負責安排生產和驗收。為保證質量,在驗收方面有一套嚴格的把關制度。


驗收人員必須查驗面料是否做到推、歸、拔、燙等工序,衣服裡、襯必須下水,機縫不能斷線,手縫針碼細密。


在查驗各項工序中,必須認真細緻,不準有絲毫疏忽。有一次一位外國牧師,訂做三件麻布單西服上衣,由於交活日期只有三天,驗收組長同意承做師傅提出面料不下水的意見。


在交貨時經理發現,經再三追查,驗收組長和承做師傅承認因交貨日期緊迫,面、付料均未下水,雖然當時顧客穿著滿意,並要當時取走,但經理一再向顧客道歉,說明今後會影響質量規格,不讓顧客取走,請求顧客寬限兩天,重做三件。


顧客同意後離去,經理親自下車間,督促將面料、付料下水燙幹、熨平,連夜趕製,次日下午經理親自送貨到顧客住處。


過了一段時間,那位顧客從美國寄來一封表揚信,表揚了這種認真負責的好店風。


經理通過這件事,教育了全體職工,並按規章扣發了組長一年獎金,把扣的獎金髮給重新趕製的工人。


信守信譽,新記把交貨定期視同店譽,一向重視交貨期限。有一次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在這裡做了兩套西服,規定某日下午3點來店試祥。


到規定日期那天,經理提前一小時在店堂等候,直到2時45分仍不見顧客前來。職工們對經理說:“人家住在西郊,哪能準時來到!”


經理回答說:“做生意必須嚴守信譽,只准顧客到時不來,我們不許不按時等候。”


說話間司徒雷登推門進來,抬頭一看壁上掛的鍾,時針正指3點,說明對方也非常遵守信譽,通過這件事,教育了職工,把信用看做是人格的表現。


1923年至1937年,李秉生經營新記達14年之久,這段時間是新記西服行鼎盛時期。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新記被人誣告不用日本生產的呢絨面料,李秉生遭到日本憲兵隊的無辜迫害,經友人營救後攜眷返回上海,將新記交由其妹夫陳世華代為經營,業務趨於守勢。


1941年反法西斯的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受到沉重打擊,北平經濟凋敝,人民生活極端痛苦,新記不幸又遭盜竊,損失慘重,被迫停業,由大師兄閻增貴負責看守,直至北平解放。


1950年李秉生長子李世傑(輔仁大學學生)重新開業,改店名為新豐西服行。


在經營管理方面,除沿襲舊制繼續經營外,為爭做蘇聯及東歐各國客人生意,聘請蘇聯人石金為翻譯,同時招聘了一批大連、哈爾濱的老師傅進店,從事裁剪、加工,並從上海購進一批進口呢絨面料,新記又從第三代李世傑經營下復興。


1956年隨著全行業公私合營後併入東華服裝店。該店的店風、店貌和待客環境,都是行業學習的榜樣。


華茂女子服裝店


華茂女子服裝店經理印華亭(字常榮)滿族人,13歲在東單蘇州衚衕內一家上海人開設的週記女子服裝作坊學徒。


他聰穎伶俐,學藝認真,從師學到一手好活,能裁能做,出師後自己開了個女子服裝作坊。


帶著幾個徒工專為東昇祥綢布店承做門市加工活,由於他做工精細,樣式新穎,得到眾多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們的欣賞,於是生意十分興旺,收入較豐。


幾年後他用手中積攢的資金,於20年代在米市大街開設了華茂女子服裝行,專門承做各式應時女服。


他為了企業的不斷髮展,利用自己在技術工藝方面造詣很深的特長,對裁剪更加認真,並不斷從規格樣式方面應時創新,顧客不斷增多,名聲遠揚,於是由承做加工擴大到自產自銷各種成品,把企業經營面擴大成為有名的女子服裝專業店。


他從多年經營中,深深體會到,要想把企業辦得有聲有色,贏得廣大顧客的信賴,必須在經營管理、技術工藝和生產等方面,配備有精明強幹、技術高超、認真負責的人去領導,否則企業不會有發展前途的。


同時他感到自己文化較低,須繼續學習,於是他啟用他胞弟印子餘負責經營管理,由表弟王振卿掌管技術,聘請技術高超的康玉墀師傅提任車間主任,掌握裁剪製做。


並把這三位組成一個領導核心,負責全店業務、銷售、生產、技術的全面工作。


凡店中重要事宜,三人共同協商處理。他本人集中精力,專門從事經濟信息的採集和國內外新潮款式的收集研究。


他除用大量錢訂購中外服裝新式樣本、雜誌外,還經常到芮克電影院(即後來的紅星電影院,現已拆除)去看外國新片,從中尋找國外新式服裝樣式,發現後他連看多場,反覆研究,回來後便伏案繪製圖樣,進一步琢磨如何剪裁、選料、製做,用心良苦。


和他同時經常出入芮克電影院的,還有應元泰服裝店的經理應元勳,倆人經常在芮克相會,一個是收集女服樣式、一個是收集男裝式樣,倆人見面會心一笑。可見當時服裝行業的經理人,為鑽研新式服裝式樣,所花費的精力之大。


華茂在研究、試製一個新品種時,首先由核心組和試製組共同商議式樣、規格、選料、配色,大家意見取得一致後,先做出3-5件產品,掛在店內衣架上,廣泛徵求顧客意見後,決定生產數量。因此,生產出的新式服裝,供不應求。


華茂為擴大營業範圍,在天津設立分號,在上海設有采購站,規定三處店站,每三天交換經濟信息一次。


因此,經濟信息比較及時。由於華茂在各方面較同行業各店經營先進,名揚中外,深受同行業各店的仰慕,紛紛向他們學習三個第一(質量第一、式樣第一、信譽第一),有的還聘請華茂出來的師傅,到店裡指導工作。


解放後,華茂為了爭做蘇聯友人生意,把店遷至王府井大街,專門經營女大衣和裘皮女大衣。


印華亭被選為服裝同業公會主委和北京市工商聯合會常委。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後,他提任北京市服裝公司副經理。


發昌祥西服店


發昌祥西服店經理鄭順和,是位技術頗高的縫紉工人出身的師傅。20年代,從上海來京,在東單蘇州衚衕開個連家小鋪。


由於他工藝精湛,得到幾戶富戶顧客的讚許,同時他生活儉樸,逐漸積攢些錢,在東單長安街上租到一幢二層樓的鋪面房,成為一家典型的前店後廠的西服店。


他店資金不大,不能與王府井各大店相競爭,但他在技術工藝上,是可與各大店相競爭,甚至超過某些店。


尤其製做中老年顧客服裝有獨到之處,他吸收英美派上層人士的紳士式樣,結合國內各不同身份、體型進行裁製。


做出來的服裝,款式既美觀、又瀟灑大方,獨具特色,頗受當時銀行界、戲劇界的歡迎。


如程硯秋、尚小云、馬連良和銀行界的名流,都到該店做西服,且受同行業的稱道和尊敬。


同時鄭順和為人忠厚老實,同行業都願和他交往並向他學習裁剪技術。由於發昌祥生產的西服大衣款式大方、做工精細,50年代東交民巷外商福記洋行經理石克門,把該行西服加工業務,交由發昌祥承包。


直至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併入東華服裝店。鄭順和到該店負責技術,他培養出一批技術高的縫紉工,如彭家鑫在合營後,被北京市商業局評為先進技工,還有董慶元等均成為服裝業骨幹,對服裝業技術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應元泰西服店


應元泰西服店開設在米市大街。與華茂隔街相對,是個具有生產能力的大型連家店,經理應元勳是上海來京的技術較高的師傅,他性格剛強、精明幹練、頭腦清楚,對業務、技術既肯於鑽研又富有創新精神。


該店經營方式與發昌祥相似。該店也是因為店址較差,資金較少,不能與王府井各大店競爭。


為了在王府井地區打出一條新的出路,立於王府井服裝行業之林而不敗,他在新款式上花費很大精力。


他是芮克電影院的常客,對美英影片中的男主角的新式服裝特別注意,遇有新的發現,他能連續看十幾場,把服裝樣式以至袖口大小、釘幾個鈕釦等細微的地方,都要看得清楚明白,回來照樣畫下製出樣板。


如果顧客能提供他一本美國的新式西服樣本,他肯於為這位顧客做一套西服免收加工費,可見他對追求新式西裝的苦心。


功夫不負苦心人,他終於創出一條新路,獨樹一幟,被譽為“流行新潮摩登派”,受到當時金融界、戲劇界青年們的歡迎,如李萬春、李少春、葉盛蘭、葉盛章等都是這個店的常客。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有些空軍將領的西服,也出自該店。凡顧客到該店做西服,在款式上必須聽應元勳的設計,如顧客提出不同意見,他便請顧客到其他店去做。


當時王府井同業中為裁製摩登派西服,都向應元泰學習。50年代應元勳因病無人繼承店中營業,即告停業,但他對於鑽研新潮摩登派的刻苦創新精神,在同行業中產生極大影響。


徐順昌西服店


徐順昌西服店開設在東單二條。經理徐慈仁精明幹練、手藝高強。20年代在業務競爭中,獨闢蹊徑,他在製做中山裝和日偽時期的協和服方面下功夫,創出一條新路。


他根據不同顧客的不同體型和不同要求,研究出一整套裁剪製做方法。如胖人脖子短,要裁得領口低、反領窄,大肚皮則用收、搡、歸、拔方法,對雞胸、駝背等特殊體型,他都能在裁剪製做中設法彌補缺陷,使顧客穿著合體舒適,而且美觀大方。


式樣和規格,並非千篇一律,對領子大、小、高、低,子口歸直,五個釦子的距離,上衣的口袋大小等項都根據每個顧客的體型,裁製出不同尺寸規格的中山服,並且要求做工精細,不能有分毫差失。


日偽時期他製做的協和服,按日本式樣裁製,後背寬、褲子上腰要高,便於吊揹帶和扎皮腰帶兩用,他還善於根據顧客身份、要求,適當的掌握尺寸,達到顧客穿著滿意,尤其對當時日本人穿的馬褲,在裁製上有獨到之處,日本人腿短,他能夠調整上下衣的比例,使人看不出日本人腿短的缺點。


他在裁製中山服和協和服方面有獨到之處,被顧客譽為製做中山服的專家。他做直門服裝的技藝,在王府井服裝行業中產生深遠影響。


1950年徐順昌遷至王府井大街,除增加部分外僑西服制做業務外,仍以製做中山服為主要經營項目。公私合營後併入東華服裝店,徐慈仁任技術副經理。


上述各店,由於他們各具經營特色,產品質量、式樣規格均優,並且培養出大批服裝製做、裁剪人材,為王府井服裝行業的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和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