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

一部名著《三國演義》讓劉備出盡了風頭,儘管他才智平平,但卻能慧眼識珠憑“義”結拜了為日後立下卓越功勳的關羽、張飛。爾後他又力排萬難,不拘一格拜諸葛亮為軍師。由此,“三顧茅廬”的佳話流傳百世。


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


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這段歷史,總覺得有那麼一點兒“不靠譜”。四十二歲的劉備三拜與自己兒子年齡相似的諸葛亮,就只因那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鄉間之語。這未免有點兒太不符合情理了吧!難道,我們這段熟知的歷史壓根就不存在,還是另有隱情?!其實,歷史上劉備三顧茅廬,確有其事。但由於作者對人物塑造或基於其他方面的寫作需要,主觀的把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了重新編排,使之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人物更具個性色彩。那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據《魏略》載: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原文大意是說,在劉備屯兵樊城之際,恰逢曹操平定了北方的袁紹。久臥隆中的諸葛亮深知大敵當前,主動請纓拜見劉備,以求詳述當前之勢。而劉備見其年少,就打發走了諸葛亮,差他料理其他生意。


眾所周知,劉備為“蓋世梟雄”,有“慧眼識英雄”的稟賦。大凡入之所及者均為上上人才,關羽、張飛、趙雲、魏延,乃至爾後的諸葛亮,無一不是“忠良死結之臣”,名滿天下。而不甘下風的諸葛亮,就要在劉備面前顯露一手。


而最能讓此時的劉備關注的,莫過於兵源不足。自從曹滅袁後,降袁軍五六十萬,南下荊州已成當務之急,敵強我弱,這怎能不讓劉備為之心急啊!而早已胸有成竹的諸葛亮,及時請言,為劉備籌劃了一番。以他的方法,集荊州流動之人,徵募眾兵,爾後整編操練。這樣一支能與曹軍在軍備數量上抗衡的隊伍不斷拓充擴大。


事情辦結後的諸葛亮,又重臥隆中(你不是瞧不起我諸葛亮嗎?)。按圖索驥的劉備,在軍備上足足擴充了三十餘萬。恍然大悟的劉備,已意識到自己的失誤。諸葛亮怎麼走了?請,快快有請!這就是有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正因歷史在看似偶然的變化中成為了必然,才給我們帶來了不斷探求歷史的樂趣!


[免責聲明]重傳的目的是傳遞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公眾號同意其觀點,並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我們的網站,我們會盡快刪除內容!網站上的一些文章僅供轉載,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我們已經儘可能地通知了作者和消息來源,但是由於能力有限或疏忽,他們被遺漏了。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