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張遼是如何一戰斬殺太史慈的?張遼最終的結局如何?

忠肝義膽嶽老三


張遼將太史慈射殺時在演義當中。那是在合肥之戰之時,太史慈獻計裡應外合偷襲張遼,即先派內應混入城中,再到晚上於城中製造混亂,打開城門,策應大軍。

但內應卻被張遼發現並識破,張遼於是將計就計打開城門引太史慈入城。太史慈入城後,頓時間萬箭齊發,雖然緊急撤退了,但依舊中了數箭,身受重傷,戰後不久便逝世了。

但這只是演義中的說法,其實太史慈的死與張遼是無關的。正史上的太史慈性格為人和演義差距不大,不僅勇武過人,而且相當忠孝,曾為救對母親有恩賜的北海太守孔融,單騎突圍到平原向劉備求援,最終求得了援兵,解救了孔融。

解救孔融後,太史慈前去投奔了與自己同郡的揚州刺史劉繇,在其手下做了一個偵視軍情的小兵。當時正值孫策來攻打劉繇,太史慈與一個小兵兩個人在偵查軍情時恰好遇到了同樣勘察敵情的孫策等人,孫策當時雖然帶的人也少,但都是黃蓋、韓當這種級別的人物,兩邊差距還是不小的。

但太史慈完全不懼怕孫策,與孫策對戰,兩人不分上下,孫策搶了太史慈的頸後手戟,而太史慈也拿下了孫策的頭盔,兩人鬥在一起,等兩家軍隊趕到,單挑才被終止。

之後劉繇被孫策打敗,太史慈被俘,孫策與太史慈單挑過,深知太史慈的勇猛不在自己之下,於是十分誠懇的請太史慈協助自己打天下,最終將太史慈感動。

太史慈降孫策後,跟隨其平定了整個江東,還鎮壓了不少騷亂的山賊。孫策死後,孫權任命太史慈建昌都尉,都督建昌、海昏等六縣,抵禦屢次侵犯的劉表之侄劉磐。劉磐因驍勇善戰,令孫權相當苦惱,因此孫權將太史慈派去震懾他,劉磐忌憚太史慈勇猛,果然不敢再前來騷擾。

此後太史慈一直鎮守於此地,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僅四十歲!臨死之前,太史慈曾相當不甘心的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頗有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那種無奈感傷。

太史慈很早就死了,他並沒有如演義那般,參加過赤壁之戰、合肥之戰等戰役。他去世之時,劉表還沒去世,曹操還在平幷州,東吳的大敵還是劉表的江夏太守黃祖。演義中將他的死延遲到了公元214年,後調了八年之久,可能是不願意將這樣一個名將的死寫的太過於簡單吧!






南飛雁1988


張遼並沒有斬殺太史慈,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被張遼反埋伏中了箭,傷重而死的,張遼的的結局也差不多,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傷重而亡的。說明一點,在正史上二人都是病死的。回到小說,太史慈是東吳前期排第一的武將,張遼是曹魏著名的一流猛將,正常來說,東吳的武將再實力不濟,太史慈的武藝可能要在張遼之上,為何最後反被射死呢?

先來對比一下二人戰績:

太史慈的戰績:



神亭嶺之戰,太史慈和孫策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最後掉下馬來互毆;《第十五回》

太史慈和程普打了三十回合,劉繇鳴金收兵,不分勝負;

太史慈和會稽太守王朗對戰,不知多少回合平手;

張遼激怒孫權,欲使其和他單挑,結果太史慈出馬和張遼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第五十三回》

張遼的戰績:

和夏侯惇單挑不知幾合平手;曹操軍敗退,呂虔,曹洪截住張遼,臧霸,不利;《第十一回》

白馬坡,張遼被文丑一箭射中坐騎落馬;《第二十六回》



張遼和張郃大戰四五十回,不分勝負;一合殺死措手不及的蔣奇;《第三十回》

三合殺得袁尚大敗而走;《第三十二回》

拍馬斬塌頓於馬下;《第三十三回》

赤壁之戰,張遼一箭射中黃蓋負傷;《第四十九回》

曹軍敗退被追殺,許褚徐晃張遼三人截住張飛;《第五十回》

張遼戰太史慈,同上;

張遼戰淩統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第六十八回》

丁奉射中張遼腰部,被徐晃救了,回去傷重而亡;《第八十六回》



縱觀太史慈和張遼的戰績,明顯張遼高出太史慈不少,那太史慈又又為何能成為東吳第一大將呢?大飛熊曾經分析過,太史慈是小說裡武藝波動最大的一員將領了,這裡簡單說一下。太史慈成名比較早,甚至比張遼早很多,就連一向傲氣的孔融都要收買太史慈的人心,於是有了太史慈找劉備救援孔北海之事。而且,太史慈能在幾萬黃巾軍軍中,如入無人之境,這種表現即便不如五虎等人,也已經接近超一流武將水準了。可惜,可能就是太史慈成名太早,許多戰績不為人所知,所以等到加入孫策,狀態已經下滑了,到了孫權時代,太史慈戰績還不如甘寧等人。因此,太史慈大戰孫策一百回合,可以說是轉折點,也可以說是太史慈最高光時刻了。



再看張遼,他的武力在曹魏是強一流的存在,雖然和張郃,太史慈,淩統戰平,個人認為張遼還是屬於五子中能和徐晃並列的一級。縱觀張遼整體戰績,除了被文丑一箭射得有些狼狽外,和徐晃,許褚戰張飛實屬體力環境問題,還有張飛是單挑王的無奈,以及之外,張遼可是未嘗一敗的。最後,張遼中了丁奉那一箭,純屬意外,無關武藝。所以,張遼在和太史慈對戰了七八十回合,看似不分勝負,其實再打下去可能會是張遼佔了上風,但是張遼要斬殺太史慈也不可能,那太史慈是如何去世的呢?



原來,張遼是孫權的心腹大患,而狀態下滑厲害的太史慈也自知搞不定張遼,於是給孫權出了一計,就是裡應外合讓自己的老鄉戈定和養馬的後槽一起殺了張遼。結果,太史慈的謀劃敗露,前來偷襲反被張遼軍射傷,被陸遜董襲救出,不久而亡。這不僅讓人唏噓,要是晚一點成名,太史慈的戰績可能會大放異彩,無怪乎太史慈臨終前,大呼:“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大飛熊騎士


首先一點,正史上的太史慈是病死的,不是被張遼斬殺的。

太史慈其人

太史慈是山東人,身高七尺七寸,勇猛無比。有一次單槍匹馬遇上小霸王孫策一夥人,孫策就跟他單挑。史書上記載:

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說是兩人單挑的結果是,孫策奪走了太史慈插在背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也不落下風,奪取了孫策的頭盔。算是打了個平手,後來太史慈就投奔了孫策。

太史慈死於公元206年,年僅41歲,正史上沒有任何記載,說他與張遼有任何交集。

張遼的結局

張遼也是一員猛將,山西人,武藝高強,膂力過人。一生追隨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最後是曹操,直至生命的結束。

張遼一生最輝煌的戰績,莫過於守合肥了。當時孫權領兵十萬包圍了合肥,而張遼手下不到一萬。為此,張遼連夜八百個死士,等到天一亮,張遼披甲持戟,率先攻入敵陣,一邊殺敵一邊大聲喊自己的姓名,一口氣殺到了孫權的軍旗之下。

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這一番衝殺,殺的吳軍大敗,軍營混亂不堪,連孫權都大驚失色,不清楚敵人到底來了多少。

最牛叉的是,張遼被數倍吳軍圍困後,自己是突圍出去了,幾十個部下被困住出不來。這時候有部下高喊,說將軍你是要拋棄我們了嗎?於是張遼再次爆發,又殺回去救出了他的部下。

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這一仗打出了魏軍的氣勢,吳軍根本毫不辦法,最後只能退兵。

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

張遼後來又帶病打敗了吳國大將呂範,最後張遼晚年病重,死於江都縣。曹丕為他痛哭流涕,追諡他為剛侯。


李杜文


三國中,猛將遍天下,但有趣的是,武力強的猛將基本都在曹操和劉備陣營,孫權陣營則基本沒有叫的上號的,也只有太史慈一人勉強能算武力高強。不知道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是不是東吳愛蘿莉的傳統導致的哈哈!好了,調侃的我們不說了,我們來聊聊張遼如何一戰斬殺東吳名將太史慈。

張遼,我們知道,曹操“五子良將”之首,一生為曹操立下赫赫戰功。曾有張遼以300軍破孫權十萬大軍一說,可見其勇猛。赤壁之戰後,張遼主要鎮守合肥,期間,多次打敗孫權,讓孫權賺了個“孫十萬”的名頭,可見張遼給孫權造成多麼刻骨銘心的傷痛!

(張遼)

三國故事中,最精彩最熱血的就是猛將之間的碰撞,這一次是太史慈對戰張遼。一次,孫權鏖戰張遼,雖兵力佔優,可惜還是被張遼擊退,身處險境,虧得太史慈勇猛捨身相救,才得以脫險。

(孫權)

急於立功的孫權,當下悲憤交加。此時太史慈心生一計,說自己手下有一人名喚戈定,與張遼的馬伕是兄弟,而馬伕因被張遼責罰心懷怨恨,願為內應刺殺張遼。太史慈已讓戈定混入城中,我方願為外應進攻合肥。孫權苦戰未果,一聽此計,覺得可行,便讓太史慈依計行事。

不得不說,張遼真不愧是五子良將之首,這個計策被其識破了。但張遼不動聲色,將計就計。張遼先秘密斬殺戈定和其馬伕,再埋伏好於城中,半夜佯裝舉火。太史慈一看,頓時大喜,奸計得逞了,馬上就率大軍殺入城中。結果顯而易見,被埋伏的張遼殺了個措手不及,軍隊死傷殆盡,自己也被亂箭射傷,手下拼了命才把他就回營中。

三國猛將,最重氣節,每逢慘敗,必氣急攻心。回到營中的太史慈,悲憤難當,導致傷勢加重,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太史慈大呼“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而後,享年41歲!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而在正史上,太史慈其實並未與張遼交手,因為在合肥之戰發生之前,太史慈就已經病逝了!

當然,那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確實是他說的,代表了一代名將建功立業的追求,對征戰沙場的嚮往!

至於張遼的結局,在曹丕稱帝后,張遼已經老了,且身染重病,仍然駐防合肥。公元222年,張遼擊敗吳江呂範後病情加重,不久病亡。而《三國演義》中,張遼則是被丁奉一箭射傷,回到許昌後因箭瘡迸裂而亡!不得不說,《三國演義》中眾多名將都是死於名不見經傳之人手中,不知道,羅老這樣的安排是何意?

我是七夜侃歷史,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祝福大家升職加薪,天天好運氣!


七夜侃歷史


張遼與太史慈皆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不過太史慈卻因早亡令後人多有惋惜,話說太史慈究竟是怎麼死的呢?相信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與曹魏名將張遼有著莫大的關係,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歷史上的張遼與太史慈的結局究竟是怎樣的呢?

張遼計殺太史慈

張遼計殺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話說孫權自赤壁一戰大勝後,便一直對合肥虎視眈眈,繼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後,孫權終於坐不住了,於是開始率軍攻取合肥。時合肥守將乃張遼也,副將有李典,樂進,此三人皆曹魏名將也。初次對陣時,太史慈便與張遼展開了大戰,然七八十回合過去了依然不分勝負,然正在兩人酣鬥時,魏將李典,樂進突然引軍直接殺向孫權,使得孫權首戰失利。孫權戰敗回營後十分沮喪,這時太史慈前來安慰,併為孫權獻上一計。時太史慈有一親信的故友在張遼賬下當差,太史慈使親信買通故友刺殺張遼,然後與自己的親信裡應外合,殺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張遼謹慎多謀,張遼擒殺內奸後將計就計,將太史慈引入城中時,張遼一聲令下,頓時箭如雨下,吳軍傷亡慘重,太史慈也身中數箭,雖得以逃出,但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歷史上的太史慈與張遼

當然,張遼計殺太史慈畢竟是小說之言,其實歷史上的太史慈並非被張遼計殺。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太史慈和張遼究竟是怎樣的呢?他們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東吳名將也,素以忠勇著稱,本為劉繇部下,劉繇被孫策所破敗走豫章後,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攏殘部繼續抵抗孫策,後被孫策所俘,因孫策誠心勸降,加之感念孫策不忘昔日神亭嶺一戰,故此後誠心追隨孫策,助其平定江東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僅四十歲。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隨孫權攻打合肥。太史慈臨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壯也!

張遼,字文遠,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原為呂布部將,呂布被曹操所破後歸降曹操,此後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功勳。自曹操南征孫權無果後,便委以張遼大任,命其駐守合肥以防東吳,曾於逍遙津一戰大敗東吳孫權,名震天下。據《魏略》記載: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這便是後來所說的“張遼止啼”。

公元222年,孫權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張遼,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時張遼已染病在身,卻依然堅守在一線,於同年擊破吳將呂範,然而張遼自身的傷病也愈加嚴重,不久病逝於江都。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名句: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

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太史慈之死的具體情況是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中。

回目: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孫權率軍攻打張遼鎮守的合淝。準備利用城中的暗線戈定,夜中打開城門,裡應外合,攻破城池。但被治軍嚴整的張遼臨危不亂,識破了計謀,設下了伏兵。

太史慈自告奮勇,去率兵攻城,但上了張遼的當,進入城門,太史慈搶先入城,城中伏兵四起,亂箭齊發,太史慈身中數箭,被部下搶救出來。敗兵回到南徐後,太史慈傷重不治,臨終前大叫:“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憾然離世。

太史慈一生英勇,把他的戰績列出如下:

做為東吳第一猛將,太史慈的戰績說起來並不算理想。

在太史慈的戰鬥生涯中,他一共有6次展示武力,勝了3次,但其中兩次打的都是無名兵將,還有一次是參與圍毆老傢伙王朗。太史慈共有3次平手:孫策、程普、張遼。

太史慈斬殺紀錄都是無名之輩。

總的來說,太史慈的經歷還是很曲折輝煌的,北海救孔融,大戰小霸王,合淝戰張遼,書寫自己短暫而壯麗的一生。

他平生擅射,箭法十分高明,能離著八十步把敵將的手掌釘在城垛上,真是好箭手。但他最終的結果卻和神箭手黃忠一樣,善射者死於箭下。還有個甘寧,是《三國演義》中射績最好的戰將,也死於箭下。真是令人嗟嘆!

張遼也善射,當年遼東射冒頓,赤壁射黃蓋,合淝又射太史慈。

然而,張遼也沒有逃過這個怪圈。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他也中箭身亡。

回目: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發作迸裂,不治身亡。

張遼之死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導致曹魏在對東吳戰線上始終缺乏重將鎮守,在雙方的對戰中屢屢吃虧。

張遼之死的另一個後果是曹丕立即將第一猛將許禇雪藏起來,從此許禇再無上陣記錄,泯然消失。


饞嘴肥貓鏟史官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有些錯誤,太史慈是中了張遼的計,中箭重傷不治而死,不是被張遼斬殺。而命運給張遼也開了一個玩笑,最後他也是被吳將丁奉射傷而死,簡直和太史慈一樣。

正史中,太史慈和張遼都是年紀大了因病去世,並沒有死在戰場上。既然說張遼殺太史慈,那就是《三國演義》,不過即使在演義中,太史慈也是在合淝之戰時中了張遼的計,被曹軍伏兵亂箭所傷。雖然被陸遜、董襲接應救下,不過回營以後還是因為傷勢太重去世。

所以太史慈並非被張遼斬殺,而是被曹兵弓箭所傷。實際上張遼也斬殺不了太史慈,就在太史慈中計前一天,兩人還打過一次,交手結果是廝殺了七八十個回合,不分勝負。最後因為樂進突襲孫權,李典射死了孫權護衛宋謙,太史慈為了保護孫權才撤回。

因此太史慈和張遼兩人的武藝在伯仲之間,誰也奈何不了誰,不可能斬殺對方。

而張遼的結局和太史慈有些相似,也是因為箭傷去世。在曹丕伐吳時,曹丕龍舟被吳軍燒燬,正在敗逃之時遇到丁奉率軍攔截。張遼上前迎戰,卻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間,幸虧徐晃將他救下。張遼隨曹丕回到許昌以後,箭瘡迸裂,不治身亡。


不沉的經遠


三國太史慈,通常被認為其勇武不亞於呂布、關羽等人,乃是東吳的的頂級戰將。而張遼呢,可謂是曹營中,除去曹氏、夏侯氏之外的將領中,排名第一的將領。

那為什麼張遼能夠一戰斬殺了太史慈呢?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張遼是武力、智力比較均衡的將領,堪為帥才。而太史慈,雖然謀略也不差,但是對於行軍打仗,相對張遼而言還是差了一些。

三國信義忠勇太史慈

太史慈的最大特點是忠義,感恩,且不懼生死。

太史慈在歷史上的出場,起於東萊郡和青州兩大衙門之爭,他計毀州印,自己則帶著郡章成功“先告狀”,讓朝廷不在複查郡州之間的紛爭,讓東萊郡佔了便宜。之後又助被黃巾軍包圍的孔融,求救於時任平原相的劉備,解了孔北海之圍,報答了孔融贍恤母親之恩。

太史慈的人生巔峰,就是大戰小霸王孫策。太史慈去投奔同為東萊郡的揚州刺史劉繇。可惜,不為劉繇重用,只被任命為了一個負責偵查的低級軍官。當時,恰逢孫策平定江東,進攻劉繇。一日,太史慈僅帶一騎巡邏過程中,偶遇帶著韓當、黃蓋等將領巡邏的小霸王孫策。

處於絕對劣勢的太史慈見到孫策,不但不避,反而上前約孫策單挑。小霸王自然不甘示弱,欣然應允。兩人你來我往,“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孫策搶了太史慈背後背的手戟,而太史慈也順勢搶去了孫策的頭盔,兩人一手長兵器,一手短戟,一手頭盔,叮叮噹噹的打了半天不分勝負。雙方的大部隊趕到,兩人才罷手,各自退去。

劉繇自然不是孫策的對手,而孤軍抵抗的太史慈也被孫策所擒。孫策英雄惜英雄,勸降了太史慈,授予太史慈折衝中郎將之職。太史慈此後最大的功績就是鎮服了劉表的從子劉磐,以及另外一名三國名將,時為劉表手下的黃忠,讓他們不敢再騷擾江東。但是,很快太史慈就病逝了。

如果拿太史慈的功績與張遼相比,就大巫見小巫了。

曹營異姓第一帥才張遼

張遼早期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征戰四方,積累了豐富的戰場經驗。可惜的是,張遼最初的主人都命不長久,一個個很快都掛了。這也讓張遼短時間內看遍了世間滄桑,變得勇猛而沉穩。

張遼曾經孤膽勸降數次反叛的東海郡昌豨,為曹操解了後顧之憂。又隨曹操攻滅袁譚、袁紹,剿滅河南、河北、遼東、廬江等地的大批流寇、賊兵,被曹操加封為蕩寇將軍。在平定烏桓之戰中,更是率前鋒軍斬殺了烏桓單于踏頓。

赤壁之戰後,張遼率樂進、李典守合肥。孫權趁曹操西征漢中張魯之際,偷襲合肥。張遼逍遙津一戰,以八百騎兵威震孫權大軍,在吳軍中殺了個兩進兩出,之後安然退回了合肥城中。而孫權則被張遼嚇到手足無措,後來發現張遼人少,才鎮定了下來。

逍遙津一戰,曹軍士氣大振,以弱勢兵力抵擋住了十萬吳軍的進攻。孫權無奈,只能率軍撤退。結果,被張遼再次抓住戰機。張遼用七千人圍住了身邊僅有千餘人的孫權。幸得呂蒙、淩統、甘寧等將領拼死掩護,孫權才得以逃脫。當時,張遼、樂進、李典等人,都不認識孫權,與孫權多次相遇,都錯過了。否則,孫權估計早應該被俘虜,或者被斬殺於陣中了。

張遼此後常駐合肥,將吳軍牢牢的擋在了合肥之外。而孫權呢,是毫無辦法。可以說張遼是鎮住了整個江東,直到孫權向曹魏稱臣,張遼去世為止。

而太史慈只不過是鎮服了黃忠,直到去世而已。可見兩人的差距了。

張遼射殺太史慈

正史中,張遼和太史慈並沒有直接交鋒的記錄,張遼到荊州時,太史慈早已經去世了。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比較喜愛太史慈吧,強行給太史慈延命。

赤壁之戰中,周瑜施計,讓“蔣幹盜書”,之前設宴款待蔣幹,即“群英會”。席間周瑜讓太史慈佩劍監酒。而在赤壁之戰中,太史慈奉周瑜之命,負責繞到曹操大軍之後,攔截從合肥來援的曹軍援兵。

演義中的太史慈之死,發生在赤壁之戰後的合肥之戰中。曹操從華容道逃脫,回許都之前,留張遼、樂進、李典守合肥。

劉備在忙著搶荊州四郡,張遼則直接給孫權下戰書挑戰。孫權大怒,憤怒的結果就是差點被張遼取了首級。兩軍陣前,張遼挑戰孫權,太史慈迎戰,與張遼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由此可見,太史慈和張遼兩人單挑的話,基本上是平手。但是,吳軍其他將領就比不過樂進和李典了,兩軍對壘衝鋒之下,吳軍大敗,幸得程普救援,孫權才得以逃脫。

孫權戰敗,非常鬱悶。太史慈獻計,派老鄉戈定混入合肥,聯繫城內的養馬後槽,準備夜間裡應外合,斬殺張遼。張遼呢,回城之後,立刻傳令不許解甲宿睡,料到了夜間吳軍必有動作。果然,夜間火起,張遼卻非常淡定的當道而立,穩定了三軍。戈定等人,則被李典擒獲。張遼從戈定口中得知了太史慈的計策,於是將計就計,大開城門,引太史慈入城。張遼明顯技高一籌。

好了,到這裡,太史慈的命運已經註定了。太史慈挺槍躍馬,一馬當先殺入城中。結果呢,一聲炮響,萬箭齊發,太史慈身中數箭,被趕到的陸遜、董襲冒死救出。吳軍再次大敗,孫權只能撤兵,而太史慈不久之後,傷重不治而亡。

衝的快,死的快呀,羅貫中似乎很喜歡用這種方法斬殺三國名將,更喜歡用弓箭殺人。張郃、龐統等人都是被射死的。哦,當然,歷史上的他們也是被射死的。

同樣死於箭下的張遼

正史中,張遼同太史慈一樣都是病死的。但是,演義中,張遼同太史慈也一樣,都是被箭射死的。

關羽襄樊之戰別孫權所殺,劉備報仇,夷陵大敗,病死白帝城。劉禪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與孫權聯盟。孫權原本在襄樊之戰殺關羽時,就已經向曹操稱臣。曹丕聽聞孫劉再次聯盟,瞬間大怒。嗯,還記得前面孫權的大怒麼,憤怒可不是什麼好事呀。

曹丕親提三十萬大軍徵吳,結果被吳將徐盛施用火攻計,燒的魏軍大小船隻盡燃,火焰漫空,一直燒到了曹丕的龍舟。曹丕棄龍舟乘小船上岸逃跑,被吳將丁奉截殺。當年曾經護衛曹操逃離赤壁戰場的張遼見狀,拍馬迎戰丁奉,被丁奉偷襲,一箭射中腰部。幸虧徐晃殺到,救了張遼,保著曹丕逃離了戰場。

回到許昌之後,張遼因為箭傷崩裂而亡。

太史慈死於箭下,張遼同樣死於箭下,羅貫中總算圓滿了。兩個實際上病死的三國名將,全都被羅貫中設計,死於弓箭之下。


奕天讀歷史


太史慈和張遼都是三國時代最為出類拔萃的將領之一。太史慈為東吳打下半壁江山,張遼為曹操鎮守南方疆土,屢立戰功。而且二者可以說分別是東吳和曹魏集團的外姓第一將。今天我們就來從歷史和文學兩個方面來聊一聊關於這兩位名將的故事。

一、《三國演義》中的張遼和太史慈

矢志全忠孝,東萊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獅。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諮!



這是羅貫中老爺子對於東吳名將太史慈英勇善戰,浩氣長存的完美概括。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太史慈與孫策因戰而遇,因戰而惜。其君臣之間的知遇之恩,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令廣大讀者為之感慨。太史慈本身英勇善戰的形象,浩浩然然的英雄氣質更是讓人喜歡不已。小說三國演義中,太史慈出場于徐州救急的時候,在這一段的描寫中,作者將太史慈的箭法無雙,槍馬嫻熟描繪的有聲有色,並表現出其仁義忠孝的高貴品質。隨後最精彩的情節出現,孫策在率軍征討江東的時候,與太史慈兵戎相見,二人以武相識,惺惺相惜,在經歷數次大戰之後,君臣得遇,從此跟隨孫策征討江東六郡,打下了後來東吳國家的疆域基礎,可以說是孫策帳下第一將。後來太史慈轉戰南北,在數次大戰中為東吳政權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天妒英才,合肥之戰太史慈因誤信人言,中計兵敗,自己也中箭受傷,後因重傷不治,病逝於南徐,年僅四十一歲。文學記載中的太史慈英勇善戰,箭法無雙,忠孝節義,浩然長存。但作者為了突出張遼的功績,對太史慈在智謀方面有些弱化,所以才導致大多數以為太史慈是張遼所殺。

文遠英才世間稀,吳侯惶惶跳烏溪。江東兒郎多才俊,聞君入吳夜不啼。


張遼,字文遠。在《三國演義》中,最初是呂布手下八將之首,後來曹操擊敗呂布,招降張遼。進入曹營之後,張遼的才能開始顯現,南征北戰,功勳赫赫。成為曹營“五子良將”之首,也是曹魏政權外姓第一名將。在破劉備,徵袁紹,定荊州等戰爭中屢立奇功,後來曹操委派張遼坐鎮合肥,抵禦孫權,在與孫權的數次戰爭中捷戰頻頻,合肥之戰,擊殺孫權親衛宋謙,東吳名將太史慈。更有“張遼止啼”的典故流傳至今。後來張遼長期鎮守合肥之地,堪稱曹營南國柱石。在小說中,張遼死於魏吳廣陵之戰,渡江之時不幸中箭,回到許昌後不治身亡。張遼是《三國演義》中非常飽滿的藝術形象,在原有的歷史基礎上,作者加以修飾,美化等方面的加工,更使得張遼有勇有謀,英勇善戰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歷史上的太史慈和張遼

大丈夫生於世上,當帶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死乎!


歷史上的太史慈,弓馬嫻熟,箭法精良。得遇孫策之後,助其一統江東六郡。後來總管南方軍務,以鎮東吳後方。是東吳政權名將之首,出世有名,亂世英才。後來因病去世,英年早逝,令人嘆息。陳壽評價:“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也許歷史上的太史慈的故事沒有文學作品中那樣傳奇,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為東吳政權立下的赫赫戰功,足以踏入東漢末年名將之列。太史慈忠孝仁義,知恩圖報的優良品質和浩浩然然的古代俠士之風更加令人傾佩。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與太史慈稍微有些不同,張遼在歷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更高一些。史學名家對其也有著很高的評價。張遼少年時就因為平叛而出名,後來命途多舛,多次奔波,直到遇見曹操後,才開始了自己傳奇的名將生涯。戰袁紹,降昌豨,破烏桓,平叛亂等戰事中屢立奇功,名震天下。尤其是在合肥之戰大破孫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一度成為曹操左膀右臂,晚年帶病出徵,在途中逝世,名將風範,傳奇一生。在唐宋期間紀念古代名將的武廟十哲七十二將中,位列左側第十二位,是列入的三國眾將之首。

以上就是關於太史慈和張遼一生的大概故事,我是小逸聊史,品讀古今史實,探討人生哲理,感謝小夥伴們閱讀觀看,如果覺得小逸說的有道理,求大家動動小手,點點關注!😊


涼州牧001


張遼,字文遠,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原為呂布部將,呂布被曹操所破後歸降曹操,此後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功勳。自曹操南征孫權無果後,便委以張遼大任,命其駐守合肥以防東吳,曾於逍遙津一戰大敗東吳孫權,名震天下。據《魏略》記載: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這便是後來所說的“張遼止啼”。

張遼計殺太史慈

張遼計殺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孫權自赤壁一戰大勝後,便一直對合肥虎視眈眈,繼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後,孫權開始率軍攻取合肥。時合肥守將乃張遼也,副將有李典,樂進,此三人皆曹魏名將也。太史慈獻計裡應外合偷襲張遼,即先派內應混入城中,再到晚上於城中製造混亂,打開城門,策應大軍。

但內應卻被張遼發現並識破,張遼於是將計就計打開城門引太史慈入城。太史慈入城後,頓時間萬箭齊發,雖然緊急撤退了,但依舊中了數箭,身受重傷,戰後不久便逝世了。

歷史上的太史慈並非被張遼計殺. 太史慈乃東吳名將也,素以忠勇著稱,本為劉繇部下,劉繇被孫策所破敗走豫章後,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攏殘部繼續抵抗孫策,後被孫策所俘,因孫策誠心勸降,加之感念孫策不忘昔日神亭嶺一戰,故此後誠心追隨孫策,助其平定江東立下不世之功。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僅四十歲。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不可能隨孫權攻打合肥。張遼也就談不上斬殺太史慈了。

公元222年,孫權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張遼,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時張遼已染病在身,卻依然堅守在一線,於同年擊破吳將呂範,然而張遼自身的傷病也愈加嚴重,不久病逝於江都。

“曹魏多名將,而張遼為第一。”張遼不僅智勇雙全,而且為人忠厚坦誠。在曹魏武將群中,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格典範。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