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诗经》里哪首诗?为什么?

忧幽栀子


一哥“俗人心语”之——

我读《诗经-秦风-无衣》

诗者,寺之言也,是与神灵沟通之物,更是与自我心灵的碰撞与交流,一句诗因人不同而碰撞出千万朵火花激荡起层层波浪。今又读《诗经-秦风-无衣》,始觉有号角长鸣催人征程,非唯美可言,铿锵中似有裂石绝水之音,热血在燃烧,天地在咆哮。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再三读之,都觉得译不出那悲壮赴死之血性,俗人斗胆,再以俗人之心述之。

怎说老秦无衣裳

互托生死战袍上

君王马首所指向

擦亮我的枪

同仇敌忾上上上

怎说老秦无衣裳

誓死刻在心坎上

君王马首所指向

磨锐我的枪

万众一心上上上

怎说老秦无衣裳

脑袋别在腰带上

君王马首所指向

亮出我的枪

弟兄们杀杀杀,上上上

 



一哥于一


您好,我是诗林撷英,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我最喜欢《诗经》中的《蒹葭》

原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大意是:

芦苇苍苍河边长,叶上露水凝成霜。

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旁。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溜而下追寻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芦苇萋萋河边长,叶上露水还未干。

我说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岸。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陡难攀。

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芦苇踩踩河边长,叶上露水未全干。

我所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曲弯弯。

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在那岛中间。

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深秋的清晨,河边一片片茂盛的芦苇叶上沾满了洁白的寒霜,诗中的主人公来到河边,面对萧瑟冷落的景色,徘徊观望他在寻找心中日夜思念的伊人,觉得她仿佛就在河的那一边,于是他沿着水边崎岖漫长的小路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到处追寻而一人却来去无踪影尿隐约可见却遥不可及。

有一种朦胧之美。台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叫琼瑶,她有一本小说叫《在水一方》,名字和内容大概就源于诗经中的这首《蒹葭》,有一首主题曲也叫《在水一方》,旋律非常优美,悠扬飘渺,给人一种神秘飘忽,求之不得,而又非常美好的感觉。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真是风靡全国,包括港澳台,迷失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是一部经典的爱情著作,男女主人公又帅又美,有时间翻出来看看,仍然是一种美的享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林撷英


《诗经》中有描写美人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也有描写美男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本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尤其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被后人广为传颂。“切、磋、琢、磨”中“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都是指文采好,有修养。这句可翻译为“高雅的先生是位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淇奥》首先写了这位君子的外貌,相貌堂堂,仪表端庄,“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衣服上的装饰都很精美。然后写他的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章写得很好。“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写他心胸宽广,宽宏大量的,而“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则是写他的社交能力,谈吐幽默风趣,开个玩笑也不怨人。

整体来看,这首诗把君子之美描绘得很具体,很唯美,值得我们学习。


不定时读书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描写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较全面地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多采用比兴、叠句等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共311篇,我最喜欢《诗经•卫风•木瓜》,因为它不只文字优美又通俗易懂,而且揭示了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原文

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用琼琚作回报。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用琼瑶作回报。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用琼玖作回报。

不只是为了答谢你,更是为了珍惜情意和你永远相好!

我喜欢此篇的原因

这是一首表达男女间相互爱慕的情诗,相互赠送的是礼物,更是情意。全诗用叠章反复的歌咏形式,“整齐而不单调,反复而不平淡”,强烈的节奏感,有力地渲染了主人公之间深厚的感情。

可我喜欢它更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背后的引申意义,爱情只是个狭义的解释,拓展开去,那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准则:投桃报李、知恩图报、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认为这里的桃李、美玉都是虚指,可能是真送了木瓜、木李,也回赠了琼琚琼瑶等美玉,也可能是指代,相互间赠送的物品而已。《诗经》的另一篇《大雅•抑》里倒是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那是“投桃报李”的真正出处,但是那首不如这首美,是自省自警修德方面的,所以我更喜欢这篇,而且,窃以为,这篇更符合“投桃报李”的思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有优点会遇到伯乐;因为有挫折会遇到帮助;因为有追求会遇到同路人。我们不要忘记艰难时向我们伸出的那双手;不要忘记困苦时向我们抛来的那枚橄榄枝;不要忘记孤独寂寞时向我们敞开的怀抱。

作为一个人,最主要一点是感恩,父母恩,亲友情,夫妻间的付出,甚致路人一个温暖的眼神。“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是我们在和人相处时的一条基本准绳,不只是为了回报,更为了,珍惜那一份难得的真诚相待,那一份难得的雪中送炭;人生中遇到对你好的人,要心存感激,温柔以待,好好珍惜。

这就是我喜欢《诗经•卫风•木瓜》的原因。朋友们,您觉得对吗?你们喜欢哪一首呢?


hyg陌上花开


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这首出自秦风的诗 苍凉 悲壮 于不屈不挠中彰显出一种豪迈。一种甘苦与共 同舟共济的精神信仰。这不仅让我想到当前的疫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们每个人 每个家庭 每个吐槽 团体 在天灾面前 绝不放弃自己的每一位同袍,患难与共 同舟共济,人人挺而出 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子偕行 我们一定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九离空1980


《诗经》中的很多小诗,写得特别简练、精彩。寥寥数字,刻画了诗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令人喜之不尽。


比较著名的应该是《国风 周南 关雎》,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去上学,遇到贾政。贾政先是把贾宝玉呵斥一顿,有去呵斥贾宝玉的随从李贵。贾政因问李贵,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都学了些什么,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吓得李贵赶紧下跪,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的人哈哈大笑。

《诗经》成为历代王朝的必读之书。


我喜欢诗经,是从这本远古的诗歌中,可以看到我们先人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情感生活。在《诗经》中可以了解古代爱情以及烟火人生。


《诗经》似乎成了现代高雅、深奥的作品,阅读《诗经》好像需要古文造诣很深的人,才能够读得懂。事实上,《诗经》上的很多诗歌简单、明了,寓意平实,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乐歌,大约就是现代人唱的流行歌曲。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唱的。



《诗经》收编的三百零五篇,是按着乐曲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有十五国风,属于地方曲调,共一百六十篇;
2、“雅”有大雅、小雅,属于朝廷的“正乐”,共一百零五篇;
3、“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属于伴舞的祭歌,共有四十篇。

从时间上来看,《诗经》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即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从地域上来看,主要产地是黄河流域、及长江、汉水一带,包括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


《诗经》的编制


01

《礼记王制》说:天子每五年视察一次,所到之处,“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每次读到这里,就忍不住遐想很多。想象当时的人,用什么样的语言相互沟通。一定不像文言文中那样,咬文嚼字的,太艰涩、深奥、难懂,并且这样文绉绉的说话,多累啊。好比一个打猎的,让他这样说话,他是不是会觉得很不痛苦呢?语言发展变化当然很大,不过我们的祖先的语言,也应该简练许多。除非他们唱歌,才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平时的说话,一定和我们现代差不多。只有唱歌时,才不一样。否则,天子不会每五年视察一次,收集民歌了。当时的民歌的产生,也像现在的作曲家差不多吧,为了生活更有意义,把生活中的感受赋予诗歌之中,唱出来,大家都有共鸣,于是流传出来。


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看看《诗经》第二个收集办法,就知道了。


02


《方言》附录刘音记载,尧、舜、夏、商、周、秦时,每年的八月,都派人去路间巡视、征集方言、童谣、歌戏。


当时的生活,相对来说应该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子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相对简单。业余的生活,也就更简单了。偶尔人间有几位智慧拔萃的,编出诗歌流传出来,口口相传,就被官府的人记载,流传下来了。


人性有灵性的动物,不只是要的吃喝拉撒,还需要精神的丰足,情绪上的宣泄和表达。正好有一些人创作了这些诗歌,诗歌中的感情触动了他们,让他们心有感动,然后就流传下来了。


有一个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人类最初有语言吗?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从《诗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原始的语言,与现代语言的相似和差距,可以从《诗经》中的诗歌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现象。


03

《诗经》中的诗歌,无论是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的,每年正月有专门的主号令的长官敲着金属木舌的大铃,在路上巡视采诗。还是像《汉书艺文志》说的,有专门的采诗官,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制礼作乐”的需要。


西周王朝的建立初期,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诸侯的控制,政治家姬旦领导了“制礼作乐”。


1、“礼”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一套礼仪制度;

2、“乐”是配合“礼”用的。不同场合不同乐舞,严格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的制度。


自从人类有了思想、有了文明,就开始有私心,私有制的产生,让这种关系正常化。也成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两者都觉得这原本就天经地义。这就是文字文化教化的力量。

我最喜欢的《诗经》中的四首


1、《简兮》中的美人,却指的是男人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簫,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有一个男子,是卫国宫廷中的舞师。他个子高大威武,舞姿优美,有一个女子一眼就喜欢上了他。在人群中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欢喜。女子最初看到这个男人时,心中是喜悦的,看着他优美的舞姿,健壮的体魄,一会拿着乐器吹起,一会拿着漂亮的羽毛挥舞,就像一个美人似的,谁不动心呢?继而,女子又忧伤起来,因为她只能远远的看着他,却无法告诉他自己的心事。因为他是西方遥远的异乡人,自己的家人不会同意他们在一起。

在《诗经》中有很多诗,都是关于爱情的。可见无论哪个时代,爱情总是永恒的话题。只是到了如今这个社会,多数人反而不相信爱情了。现代人是幸与不幸呢?


2、《诗经 采葛》


这首《采葛》也是历来文人的所爱。诗歌不长只有36个字,却如一块晶莹剔透的明玉,散发出的光芒,照耀了几代沉浸在感情中的男女。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如此浓烈的感情,让现代的男女很难体会,那么封建压制的社会中,还有这样美丽、浪漫的爱情吗?《采葛》中的感情,炽热的就像中午的太阳,照得让读者心发烫。现实生活中,有几人有幸,能够遇到这样千古的感情呢。像张爱玲的《爱》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充满变数的。历来几千亿万的作品中,爱情之所以成为永恒的主题,就因为世间几乎很少有爱情的存在。正因为没有,格外显得稀缺。这首“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也就成为多少人的梦想了。


3、《鸡鸣》


浪漫的爱情,也许只有在文人的笔下,才能够久远。现实生活中,都是踏实、现实的男女,为了生存和生活本身,就这么和平相处下去。即便没有爱情,也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一辈子。如张爱玲的小说《传奇》,刹那间的相爱,也足够支撑走在婚姻中的男女大半辈子。

《诗经》中,就有一段关于夫妻日常生活的描写,让我们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似乎就是一些人前生前世的缩影。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对于这首诗,历来就有不同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一首“思贤妃”,而宋朝的朱熹解释为赞美贤妃,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的警示诗。我赞同姚际恒解释为“愚谓此诗的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这就是写一个逃懒朝会的男人与妻子的生活情趣。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夫妻生活的中一个生动的画面。语言幽默,滑稽,女人的无奈与男人的耍赖,特别生动、形象,让我们几千年前的夫妻生活画面,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几句话,语言朴实,不加修饰,却比喻的绝妙,让人读了,忍不住发笑。一向觉得《诗经》深奥、艰涩难懂,其实真的读懂了,反而不现在的长篇大论还有意思。


4、《氓》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氓》的,题目是《〈诗经〉里那个喜新厌旧的男人——氓,你是 ‘渣男’的源头吗?》。

《诗经》中的氓,就是一个典型的始乱终弃的男人。诗中写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意思是一个叫氓的男子,笑嘻嘻地抱着布匹来女子家里,一脸忠厚老实的模样。原来是向女子求婚的。男子回去时,女子送他过淇水,又到了顿丘。约定下秋季为婚期,过来娶她。

承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特别喜欢《氓》中的这两句诗,写得平实、直接不加修饰的12个字,把相思中的女子神情描摹的非常形象。沉浸在爱情中的女孩子,就像花朵似的,娇艳欲滴,半羞半开。比后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要好。


后来呢,结婚后女子操持家务,皮肤变得粗糙了,模样不水灵了,这个男人开始嫌弃她、虐待他,后来干脆就不要她了。女子从痛苦中醒悟出来,坚决与他一刀两断。在社会地位卑微的封建社会,女子被休是非常绝望的事,而这篇诗歌写的这个女子,没有因丈夫的抛弃而绝望,自弃,而是明白丈夫喜新厌旧的本性后,毅然离开了他。不知道这个女子最终的归宿是哪里?回娘家吗?似乎解释的过。在明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都允许女子离婚、再嫁。


比较有名的就是在莫高窟出土的“放妻协议”,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唐朝鼓励女子离婚再嫁。文章和马伊琍离婚时说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就出自唐朝的“放弃协议”。


总之,《诗经》虽然篇幅不多,文字不长,其发展路程、起源和删减等等却大有文章,不是几篇文章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喜欢《诗经》的人,可以先熟读文本,然后借助历代人对《诗经》中诗歌的解释,思考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说别人的,就说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原来一直因为这是关于爱情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原本是写当兵的兵士之间的誓言。只有深入的读下去,你才会了解,很多词面上的解释意义,好多都是误传的,只有你用心研读下去,才能更接近诗歌的本相。


一串七珠读杂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者永远最美!献给武汉人民!

秦风·无衣 

先秦 ·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我们的时光ppg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华艳奇


自然是最爱《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

  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

  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

  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

  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 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无理数娃娃鱼


可能中国人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会选择《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但凡谈过恋爱或者即将恋爱的饮食男女都会吟诵几句!

世人皆爱美人,不管男女,那种肤若凝脂,明目皓齿,楚楚动人的美人,不仅赏心,而且悦目,就是看着不要菜也能多吃他一碗大米饭。中国关于美女的成语,词语数不胜数,而描写美女的诗词、典故更是汗牛充栋。可是,徒有惊为天人的美貌,心灵若是不美百姓自然也是不能接受的,如貌若桃花,心如蛇蝎自然是让人不寒而栗,不敢直视!《关雎》里用“窈窕”一词写尽少女身姿之美、容貌之美、心灵之美,令人心生无限遐想,而少年的“辗转反侧”则更加印证了少女的身心俱美,越是美,少年求之不得,越是难受,元代杂剧家乔吉更是有意思,曾写了一句——“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更是把这种煎熬描绘的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试问天下人,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中国人很有意思,喜欢写虚,写无,越是美的人或者物,在文学作品里往往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得不到的,而越是美的人或物百姓却都想让主人公得到,如此,人们便想了几千年,这也许就是《关雎》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人事代谢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