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保險配置中,誰最需要保險保障?應該優先給誰購買保險?

頭條金融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大家都聽爛的故事吧,老母親和老婆掉水裡,你先救誰?

答案很多種,母親老了,老婆才陪伴我們一生的人;老婆可以再換,媽只有一個……



上面這張圖片,你會“砍掉”誰? 什麼意思呢?就是家裡有問題的時候,你會先捨棄誰?
想來想去,其實沒有一個人能“捨棄”。
這張圖告訴我們,家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無論誰發生風險,都會對家庭其他人造成影響。

所以沒有一個“最需要保險保障”的人,而是大家都需要一個保險保障,以隔離每一個人對其他人造成影響。



應該優先給誰買保險?很多人回答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不完全贊同。
老父母年齡大了,當下不買,未來會因為年齡和體況越來越難買。而且父母所處的年齡,發生疾病的風險概率越大。
孩子還小,有父母在,自然不怕。真的不怕嗎? 孩子的一生很長,若在小時候發生不可預知的風險,這一輩子可能都買不上保險了。未來父母不能在庇護左右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承擔更大的現金流壓力。
夫妻雙方呢,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日常生活消費開支等,責任更大,給自己先買了沒給老人小孩買,老小發生風險的時候他們是否有能力去承擔財務上的損失和時間上的照顧責任呢?

所以,應該優先給誰買這是個有前提條件的提問,在經濟特別緊張的時候,優先給誰買!

那經濟能力尚可負擔的時候,大家都需要最最最基本的保障,也就是大家同時購買最基礎的保障。



先看看各個險種的作用——
壽險:解決的是人和上帝喝咖啡了,其他人生活的問題
醫療險:解決的是大額醫療費用的問題
重疾險:解決的是大病之後,收入損失和康復費用等問題

意外險:解決的是因為意外導致身故、傷殘後,醫療費、收入損失等問題


每個人最基礎的保障是什麼?
夫妻雙方:壽險 + 醫療險 + 意外險
老年人:醫療險 + 意外險
兒童: 醫療險 + 意外險
這些配置好後,再來考慮重疾險和年金險、養老保險、教育金等。

呱呱小靈子


家庭保險配置中,誰最需要保險保障?應該優先給誰購買保險?


說到家庭保障,我們都會想到保險。我們知道保險可以給家人提供保障,但在買保險之前,也要想明白為什麼為什麼要買保險?想用保險做什麼?


是用保險理財,實現保值增值的功能;還是利用保險維持穩定的幸福生活?抑或是想要提前預備家庭成員的健康疾病支出?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原本不錯的家庭,因為遭遇了變故導致家庭生活不穩定,甚至是由於家庭經濟支柱疾病或身故,導致了家庭經濟的崩潰。所以保障的需求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


保險有很多種,我們買保險的順序先萬不能顛倒,要優先為自己和家人配置風險保障,其他的慢慢再說。



弄明白了自己要先買什麼,還要考慮自己的預算。很多人平時不瞭解保險,聽到保險有這麼多好處,衝動了就買買買,沒有考慮保費支出佔比是否科學,後期交費壓力就會增大,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


保費的支出一般有兩種參考方式,一種是參照《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20%的錢用來買保險;還是有一種是參照「雙十法則」,即用家庭收入的10%,換取年收入10%的。具體採用哪種,看自己家庭經濟情況和自己要買的險種而定。


總的來說家庭保費支出的參考值,是在5%到20%之間。同時還要衡量自己將來的交費能力,一般交費年限不超過60歲。


很多人反映保費有點貴,我承認確實是這樣。但大家反過來想一下,你交的保費換來的是理賠時的幾十數百萬,到底是哪個貴呢?而且咱們國內家庭買保險的支出佔比,離發達國家還是有好多差距的。


總之一句話吧,錢少的就追求極致的性價比,錢多了就可以多買點,看自己有多少錢而定,總之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範圍。



定下來想買什麼保險,也擬定了每年的保費預算,也不要急著買,最好是先對家庭風險做個方案分析,看看有哪些保險是必須要買的。


如果把風險分為內部和外部,肯定是要先從內部著手。內部風險就是指以我們的身體為原點,自內而外的規劃。我們的身體會有什麼風險呢?


當然是來自健康的風險。死亡、住院、傷殘、大病,都是屬於內部的、身體的風險,所以這些是優先要考慮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保障型保險。


再者呢,就是外部風險,就是在我們身體之外的,一些會危及到我們身體健康的風險,比如落物砸傷、被車碰到、摔倒撞傷...那我們就要配置意外險來防範這些隱患。


很多人對於財產險不太重視,其實這也是屬於外部風險的一種,比如你的房屋、車輛、手機、資產等等,這些也都是有對應的保險可以配置的。


最後一種是法律方面的風險,比如你僱人幫你做事情,出了事沒保險怎麼行,就要用到僱主責任險。你的孩子闖禍了,要賠償損失怎麼辦,你要配置關於孩子的責任險。



我們知道了保險都分為哪些範圍,再綜合性的去考慮配置的順序及險種,也就是說,該先給誰買,後給誰買,買什麼,買多少的問題。


其實買壽險和買車險差不多的道理。買車險的時候,除了交強險是必須要買的,其他的你可以根據情況配置。壽險也是這個道理,把必須有的(比如重疾+壽險+醫療)配好了,其他的再慢慢補充。


這裡的建議是,先給每位家庭成員都配置上意外險。因為它保費便宜,保額相對較高,無論什麼樣的家庭都能承擔得起,保證每個人遇到點意外什麼的都能報銷,這是最底層的保障。


還有就是優先給家庭支柱配置保險,家裡誰掙錢最多,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要把誰給侍侯好。萬一他遇到點什麼風險,又沒有保險,這個家可怎麼辦?



既然家庭支柱承擔著更多的家庭責任,就應該在他身上把「保障三件套」給安排好:重疾險+壽險+醫療險。


重疾險一般建議不要低於50萬,當然重疾險在保障三件套裡也是最貴的一種。先保證有這種保險了,額度低點也可以,但是後期要把額度提上去。


壽險一般以年收入的10倍來計算保額。因為壽險保證的是死亡和高殘,一般家庭出現這樣的事,要給家人10年的收入來緩衝,不致於出現事故讓家庭馬上陷入絕境。


醫療險還分為大額醫療(百萬醫療)和普通醫療。普通醫療額度在每年1到3萬左右,大額醫療在每年50到300萬左右,大額醫療保費其實很便宜,建議家庭成員每人一份,如果錢不夠,就優先給家庭支柱。


如果家庭裡還有老人和小孩,接下來的順序應該怎麼配。多數人的選擇是先孩子再老人,因為孩子買保險便宜,可選性多,性價高,老人則完全相反。


最後是,如果家庭經濟不錯,家人保障都齊了,可以購買返還型保險,開始考慮理財險來規劃孩子教育和養老補充。家庭經濟差一點的,就主選醫療險和消費型重疾或消費型壽險作為過渡。



你把保險當回事,將來再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會覺得這都不是事。因為你已經提前規劃好了啊,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就是了。


如果你不把保險當回事,將來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會是讓你頭疼苦惱的大事。老祖宗早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一個人將來會是什麼樣,取決於今天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2020年,給自己和家人規劃份保險吧。畢竟,保險讓生活更美好。<strong>

我是 保險狼,致力於 讓保險更簡單、更實用、更有趣。如果這條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 點贊、轉發、收藏 鼓勵作者,有不同意見也歡迎 留言 探討。更歡迎各位來 公眾號 保險狼 作客交流,讓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吧。

保險狼


那個最需要保險的人,往往會說,沒事兒,你們先買

我們不是不相信你說的話,“沒事,有我呢。”

而是,我們希望,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有拿出真金白銀的底氣。

我們最應該也最需要,給支撐起這個家的人,做一份保險規劃。這份保險規劃,關乎責任與未來。

不煽情了,理性點

家裡誰收入高,誰最需要保險,然後是孩子,最後是老人

為啥???

如果不是家庭支柱出現風險,那還好,至少家裡有人掙錢,家庭生活還可以正常維持,還有的依靠。

如果家庭支出出現風險,那就是雪上加霜,不僅家庭需要一筆資金來應對風險,鉅額醫療費,同時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會隨之中斷,這樣看,不僅要花錢,還沒有收入。可以說,這種情況,是最慘的。

合理的保險規劃順序,可以解決的問題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買保險是解決錢的問題,但是錢的問題也只能用錢來解決。

由於家庭保險規劃,是超過三人的保險規劃方案,往往由於人數多,保險花費高,所以才會出現誰先買,誰後買的事情。

按照上面的輕重緩急順序,家人由收入高到底,年齡小到大,依次購買,才能合理的配資,解決家庭保費開支先後的問題。

保險配置的風險順序

除了家人配置順序以外,保險產品由於類別眾多,同樣會因為風險的輕重緩急,有規劃順序。

第一,規避家庭無力抵抗的風險。如:重大疾病、重大意外事故等

第二,規避家庭可以承擔的風險。如:住院疾病、輕症、意外醫療事故等

與上述風險問題對應的,就是相關的保險產品

順序依次為:重大疾病保險、住院醫療保險、意外保險

最後才是保險產品挑選

這是個保險規劃,從理論到實踐的重要環節,也是有個性化定製需求的,保險篩選可以關注我,在文章裡面查看,下面也放幾個圖表,提供參考


覺得有幫助,就點個贊再走吧

和小雋


家庭保險配置“三要素”為:

買對人

買對險種

買足保額

題目中提到的問題就是買對人。在現實社會中,往往家庭的觀念是給孩子最好的。所以就導致很多家庭的第一份保單都是給孩子的,這就存在了很大的隱患。如下圖,現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結構,放開二胎後,變為422結構,我們可以看到所有人的生活保證都壓在兩口子身上,所以夫妻雙方才是保險購買的主體,其中收入佔比最高的一方為應首先考慮購買。

再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保險公司講解的房子論,幸福的家庭就想一棟房,夫妻二人就像兩堵牆,房子裡面住著孩子和爹孃,如果有一天轟的一聲房子的一面牆倒了,你說會砸到誰?肯定是房子裡住的最親的人。買保險就是加固這兩堵牆,你說先給誰買呢?

只要夫妻雙方身體健康,保持賺錢能力,就是孩子和爹媽最大的保險,所以家庭保險規劃中最先購買保險的一定是掙錢最多的那個人,其次是配偶,最後才是孩子和父母。


老曹說


在中國,家庭人員買保險中,總感覺人情味太重: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那個人,往往都是先幫家人買,最後幫自己買。如果自己直接給自己購買一份保險,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人太自私,不顧家。

但從風險角度考慮,需要保險保障的人:大人--小孩--老人。

家庭的經濟支柱,是維持一個家庭基本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倒下了,輕則節衣縮食,縮減開支,重則家破。

我們應該怎樣為家庭人員配置保險?

  • 優先原則:家庭收入最高者第一,其次小孩,最後老人。

  • 種類原則:社保/農村合作醫療第一,商業第二。

  • 類別分類:意外/醫療第一,養老第二,理財第三。

次方法只是宏觀的一個配置計劃,最終的分配,還是需要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分配,至於都買保險的金額,也需要遵循以下幾點:

  1. 不能對家庭生活造成影響;

  2. 不能感覺到明顯的經濟壓力;

  3. 購買金額最好不要超過家庭純收入的10%。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給優先給孩子購買,讓孩子未來有個保障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想法大錯特錯,雖說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寶,但孩子抵禦風險的能力幾乎為零,換句話說:如果孩子出現了意外,這至少還是一個家。
無論從什麼角度,家庭收入最高者,才是最需要保險保障的人。給家庭經濟支柱買保險,就是給家庭買保險。

財經攻城獅


樓主問的是買保險是不是有先後順序?如果有,順序是怎樣的?我想再增加一個問題,是不是有可能沒有先後順序,如果沒有,是為什麼沒有?

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我用一家三口舉例吧,父親母親和孩子。

先說醫療保險:

如果說一家三口遭遇火災,都被嚴重燒傷,需要住院植皮治療N次,每人的醫療費至少需要100萬,或者說流感發燒需要住院醫療,也是需要不菲的醫療費,這種情況下,有投保的先後順序嗎?何況百萬醫療保費很便宜,真用不了幾個錢,三口之家同時投保百萬醫療是對自己的愛,對自己負責任,當然也不會拖累家人。

對於意外身故和全殘保險:

如果說父親意外身故或全殘,家庭會失去經濟來源,基於這種考量,可以給父親投保一份高額意外身故險,用以保證發生萬一,能夠給家人留下一筆不菲的高額身故金,來滿足家庭日常開支。母親和孩子也可以同時上份高額意外險,因為保費都不貴嘛。這樣可以讓家庭裡每個成員感覺到自己都有一份對家人的愛和責任。

對於大病險:

如果說父親患大病,往往3-5年不能工作,假如年薪100萬,按照5年來算吧,500萬的收入就沒有著落了,家庭生活可能會遭遇窘境,假如大病治療有百萬醫療險,那康復費呢?假如說康復需要100萬,這對於一個小康家庭的打擊是不言而喻。如何破局,投保大病險600萬,其中500萬是父親5年的工作收入損失補償,100萬是大病康復費用。(治療費用上邊提到過百萬醫療來應對)這是父親,母親呢,假如是全職太太,也患大病需要100萬,(這裡為了好說明問題,大病確診都用一個額度100萬),只需投保大病保險即可保證大病康復費用,如果孩子患大病需要100萬,也一樣投保100萬大病保險即可解決問題。

以上不難看出,對於百萬醫療險,沒有先後順序,更何況保費又極低,三口之家同時投保是上上策。對於身故保險,保費也是非常低,三口之家都投保是對家人愛的延續。對於大病保險,上班的父親可以在投保的保額裡多一份工作收入損失保額就好,母親和孩子只需在投保的保額裡擁有大病的康復費用即可。

我以上講的只是保障類保險的一部分,用以說明投保是否有先後順序,其他的就不想多聊了。

保險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保險可以防止我們的生活被改變。




高淨值客戶的財富規劃


人人都需要有保障,優先保障家庭經濟支柱,保費也優先給到家庭經濟支柱。

家庭經濟支柱需要優先配置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壽險,而且保額需要足夠。

兒童需要配置意外險,醫療險,兒童重疾險可以選擇便宜的消費型定期重疾險,兒童一般不需要配置壽險責任。

老人需要配置意外險,醫療險,如果因為身體條件購買不了醫療險,退而求其次購買防癌醫療險。

配置完保障類保險,根據家庭結餘情況和資產配置情況,可以配置一部分教育年金和養老年金,對沖孩子的教育金風險和未來自己的養老風險。


七色土保險說


因為保險轉移的僅僅是經濟風險,而非疾病/意外本身的風險。

那麼保險所說的風險轉移,實際是將家庭無力承擔或不願承擔的經濟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身上。


很多人會說先保經濟責任大者:通常是寶爸/寶媽---寶寶/爺爺/奶奶。

甚至過去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也曾說服那些考慮先給寶寶做保障規劃的家長,先保上大人自身。


但後來,隨著服務了上百個家庭,市場保險產品也在動態變化,我的觀念也在轉變了:

幸福的家庭,每一位成員都很重要!


如今保險市場足夠成熟,產品形態豐富,完全可以讓所有家庭成員都同時享有保障。


如果預算有限,無法投保費率較高的終身重疾險和壽險,那幾百元一份的一年期百萬醫療險和意外險,基本絕大多數家庭都可以做到的。雖然定期類不穩定,但保上總是好的。關鍵是,大夥都保上,再保好。掙錢多的,更要多保,保全面。


至於每一位家庭成員,要保哪些,可以通過《商業保險的分類與功能》瞭解


尋保家


這裡說的應該是商業保險,商業保險這玩意在有些人眼裡是金融工具,起到關鍵時候的槓桿作用,這些人比較理性對待風險,保險則作為家庭資產配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另一部分人眼裡是可有可無,這部分人對風險的認識過於感性,沒影的事還要花錢,不幹不幹。

作為資產配置,一家之中誰最需要保險呢?有些人說一家之主?不可否認一家之主的重要性,收入全靠他,一旦有問題對家庭打擊非常大,但通常這個一家之主是有社保的。

再決定買商業保險之前一定要過一遍,家裡還有誰沒有社保,沒社保的都儘快辦起來,社保的作用非常大,尤其是對沒工作的人來說,繳費少、保障高,國家給的福利不佔白不佔,社會保障的提高是國家富強的象徵,是赤裸裸的炫富。

沒工作的人可以在戶籍所在地買城鄉居民保險,自己繳費,政府還贈送一個大病醫療保險,這也是總理說的不能讓一個家庭因病致貧,社會福利在慢慢提高。

商業保險作為錦上添花的貨,在沒有社保的情況下,商業保險報銷比例會大打折扣。在全家都有社保的情況下,家庭中誰最應該添加商業保險呢?體質較差的人優先買,因為有180天的觀察期,收入最多的人應該買最高保額,當然全家都買保險才是最終目的,才能做到全面保障。


財來不會晚


家庭保險配置中,每個成員都需要保險。但保險配置要科學設計,誰先誰後,最優先給誰購買是很有講究的。

1,從大人小孩的角度,應該先給大人購買保險。

一定要記住這一點,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險!只要父母有能力,這個家就不會倒,孩子的基本需求就能得到保障。但國情是,大多的家庭優先給孩子買保險。你是不是也被我說中了?

2,從家庭的貢獻度的角度,應該先給“頂樑柱”購買保險。

誰扛起了養家的重擔?家裡離了誰就過不下去?“誰”就是一家之主,就是家庭的“頂樑柱”!這個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媽媽,不管是誰,給她/他買保險就對了。

3,在給大人或者說頂樑柱匹配商業險前,一定要檢視是否有社保。

如果社保都沒有那我上面的回答就是不完整的,社保優先配置是前提,然後才是商業保險。社保+商保組合才是大人或者家裡頂樑柱真正的優先配置。

我是力橙君,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

祝您財商永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