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朋友自然會來?打破3個誤區,你才能獲得高質量人脈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會來?打破3個誤區,你才能獲得高質量人脈

鏡子物語:我承認,雖然我拒絕站在舞臺中央,但那其實一直是我的心之所向。

有時候,我寫一些關於人際交往、溝通方式的文章,會收到類似這樣的留言:“我不想討好任何人。”“我不需要別人喜歡我,做好自己就行了。”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我時常會回想自己過去的經歷,讀著這些留言,我想說,曾經的我,又何嘗不是這樣?

上學時,我是尖子生,工作時,我是業務骨幹,我總是安安靜靜地做自己,順其自然地交朋友,沒想過,也不太會經營人際關係。

我覺得這是性格原因,改不了。但不得不承認,對於那些消息靈通、朋友多的人,我的內心還是很羨慕的。因為他們到哪裡都能左右逢源,獲得一些別人得不到的東西。

就說我剛工作沒幾年的時候,有一次,我和一個同事一起被派到上級單位實習。半個月的時間,我工作做得挺出色,而我同事不光完成了工作,還很快跟上級單位的幾位老師熟稔起來。回到原單位後,我一切照舊,而同事與這幾位老師一直保持著聯繫,並因此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一個人不會經營人際關係,不完全是性格原因,也不是所謂的“堅持自己”,而是我們對於人際關係的認識,從一開始就存在一些誤區。

其實不管性格內向外向,只要看透這些誤區,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擁有更為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這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會來?打破3個誤區,你才能獲得高質量人脈


誤區一:交朋友就是靠“緣分”

回憶一下自己有幾個好朋友。同桌、同學、同事……你會發現,這些朋友大多是在你的生活歷程中,自然而然來到你身邊的。我們把這叫做“投緣”或“緣分”。

什麼樣的人會跟我們投緣呢?當然是跟自己對脾氣、性格相似的人。

我們總是天然地被與我們相似的人吸引,這是社會科學研究數十年總結出來的結論。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亞·伊貝拉把這種現像稱為人際交往中的“自戀原則”。

我們習慣用“和我很像”來評價一個剛認識的人,這種思維傾向是很難改變的。一系列著名研究發現,在求職面試時,如果求職者與面試官一開始就有很多共同點,比如是老鄉,同一個學校畢業,或是有一個都認識的朋友,求職者應聘成功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除了自戀,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還遵循著“懶惰原則”,就是隻喜歡接觸那些容易接觸到的、地理位置相近的人。

比如上學時,我的好朋友總是從我座位附近的同學中產生;工作時,我接觸最多的總同一間辦公室、同一個部門或一個小組的人,很少會去別的辦公室或樓層“串門”。

無論是“自戀”還是“懶惰”,都是人際關係中的誤區。如果你的身邊都是和你相似的或一起工作過的人,那麼你的人際關係網絡就會是一個“迴音箱”,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所擁有的資源都一樣。

這樣的人際關係能夠帶來友誼和快樂,但無法帶給你新鮮的信息、獨特的資源、思想的碰撞;你的日常交往只是在不斷印證自己,這會阻礙成長。

糾正:發展多元化的“弱關係”

在人際網絡中,那些你非常熟悉,幾乎每天都聯繫的人,構成了你的“強關係”。與之相對的是“弱關係”,指的是你認識、知道卻不太熟悉的人,比如朋友的朋友,在電梯裡聊過天的同事,很少見面的大學校友,網絡社群中的相識者等等。

我們就不能總是傾向於強關係,而要主動去發展弱關係。

弱關係看似不重要,卻是你生活中的重要一環。《給予者》作者朱迪·羅賓奈特指出:弱關係是你人際網絡中最有價值的資產。想想生活的重要轉折點:找到第一份工作,遇到愛人,認識重要人物或者為業務籌集資金,機會往往是弱關係提供的。

人際關係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這世上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已經從多項實驗中得到證明。

這個理論提示我們,如果真能利用好弱關係,你會擁有超乎想象的人際交往能力。

朱迪·羅賓奈特就是把弱關係應用到極致的人。她原本是一個性格內向、默默無聞的社會工作者,而通過經營弱關係,只用了一年,她就成功建立起強大的人脈網絡,其中包括世界各地最成功的投資者、基金經理、風險投資人和企業家。她本人也獲得了顯赫的地位,成為世界公認的戰略人脈大師。她說,這看上去不可思議,其實每個人都可以。

要發展弱關係,我們就要改變被動交友的姿態,主動嘗試著與那些不太熟悉的人建立聯繫。他們最好與你有不同年齡、不同經驗、不同專業,不同文化,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區域。

因為一個多元化的人際網絡,一定會帶給你全新的機會,幫助你超越現有的自己,像槓桿一樣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會來?打破3個誤區,你才能獲得高質量人脈


誤區二:人際關係就是“利用關係”

當我反思自己為什麼不善於經營人際關係時,我發現除了因為內向,在我內心深處還藏著一個想法,那就是,經營人際關係這件事,本身帶有目的性,是想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而只想“做好自己”的我,不屑於這麼做。

一項關於“當人際關係網絡讓你覺得卑鄙時”的調研中,很多人都表示,帶有目的性的人際交往會讓他們覺得“不乾淨”。他們認為,人際關係網絡的本質是虛偽的,實際上就是在“利用別人”。

這是一個很難解開的誤區,因為只要你對經營人際關係持拒絕態度,就不會去行動,而只有當你真正去做,真正感受到人際關係所具有的巨大價值時,才會徹底改變自己的想法。

調研顯示:一個人的權力越大,越不會對人際網絡產生疑慮;一個人在公司裡的職位越高,就越會積極看待人際關係。那些真正從人際關係中獲益的人最清楚,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不是利用,不是虛偽,而是合作共贏、相互給予。歸根到底,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只有置身於一種良好的關係中,一個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糾正:突破“真實性陷阱”

一個人想要“做真實自己”的願望,帶來了人際交往中的誤區。但你有沒有想過,所謂“真實的自己”,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能力陷阱》一書揭示了一種現象,叫做“真實性陷阱”。我們喊著“做自己”的口號,卻忽略了:真實的自己,其實本身就具有多面性。

每個人在面對不同事情、處在不同場合時,都會展現出不同的自己,工作時嚴肅認真,休閒時放鬆隨意,見客戶時熱情睿智,在父母面前時則像個孩子。那麼你說的“做自己”,到底是指哪一個自己?

不僅如此,每個人都是在不斷成長變化的,忠實於自己,是忠實於昨天的你,現在的你,還是明天的你?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黑茲爾·馬庫斯的一些研究顯示,人們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不僅僅基於過去和現在的自己,還同樣基於對未來自己的展望。“潛在的自己對於目前的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個潛在的自己會引導你現在的行為,使你漸漸朝著理想的自己而努力。”

即使是內向、外向這樣穩定的性格特徵,也不是絕對不變的。如果一個內向者十分想要達到某個目標,那麼他也有可能變得像外向者一樣。

美國很多表現最好的CEO,基本上都是內向性格的人;像我這樣內向安靜的人,也能成為一個每天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好記者。所謂“真實的自己”,正是在一個人不斷改變、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才逐漸顯現出來的。

“真實的自己”如此難以界定,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追捧呢?《能力陷阱》作者埃米尼亞·伊貝拉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時,就以要遵從真實的自己為藉口,來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域。”

是啊,我們所說的“做自己”,會不會只是一個不想改變的藉口呢?

真正能夠塑造真實自己的方法是:在你的舒適空間範圍之外去做事。不管是處理人際關係還是其他事,我們必須用一種成長的、發展的心態看待自己。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急於標榜“做自己”,而是學習。

也許你不善於經營人際關係,但你可以借鑑別人的優點,從“模仿”做起。

邁克爾·劉易斯在他的暢銷書《說謊者的撲克牌》講述,當他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實習生時,他什麼都不會,唯一能做的,是模仿自己認識的最好的兩名銷售員。他學習並融合他們說話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就像練習功夫一樣。”就這樣,劉易斯不斷向周圍成功的同事借鑑,最終成了一名成功的債券銷售員。

哈佛商學院教授艾米·卡迪說:“裝作是這樣的人,最終就能成為這樣的人”。克里昂也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我們沒辦法完全模仿別人。在我們未能成功模仿我們的偶像時,便會發現真實的自己。這就是進步過程。”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會來?打破3個誤區,你才能獲得高質量人脈


誤區三:人際關係不是“當務之急”

作為一個忙碌的職場人,我們手頭總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而人際關係,從來不是“當務之急”。如果你沒有把人際關係的建立看作自己工作和責任的一個部分,就很難去做這件事。而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阿瑟·柯南·道爾爵士說過:“擁有技能是件好事,天才會閃閃發光,但是恰當的交往比兩者更有價值。”如果你想體驗人際關係的真正價值,就必須像對待最重要的工作一樣,好好“經營”自己的人脈關係。

糾正:制定人際關係“戰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經營人際關係這件事,我們要做好計劃,把它提到戰略的高度上來。

第一,要對自己的人脈網絡進行梳理。不是隻要認識的人,都能算作你的人脈。研究顯示,每個人能保持聯繫的最多人數是150人。所以,對人脈的梳理是第一步。我們可以參考朱迪·羅賓奈特的“5+50+100人脈圈”打造法。

這個方法是說,我們要把自己認識的所有人逐一進行整理,根據親密程度、重要程度、聯繫頻率、影響力等標準,找出5個“頂級關係人”、50個“關鍵聯繫人”和100個“重要關係人”。要清楚這155個人的職業、專長、性格、喜好等信息,更多地瞭解他們。

這種梳理可能要費一些時間,但一旦梳理完成,你會擁有更好的控制感,讓生活更加輕鬆。

第二,要對人脈網絡進行有計劃的維護。梳理人脈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它。不能等到需要關係時才開始發展關係,而要時時地培養關係。我們可以採取每天、每週、每月的跟進模式,來不斷增加人脈網絡的價值。

緩慢的跟進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新認識的聯繫人,我們應該在24小時內再次聯繫。每天查看5個頂級關係人,至少每週溝通一次。

對於50個“關鍵聯繫人”,每週應該聯繫一次。可以發郵件或微信,一聲問候,一個介紹,分享一篇文章等等,不需要很大的動作,但要讓對方知道你在關心他們。對於100個“重要關係人”,最好每個月聯繫一次。也可以分4周,每週聯繫25位。

第三,要成為“給予者”,持續提供價值。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互惠主義法則”。你不能只是獲得者,而首先要成為一個“給予者”,持續為別人提供價值。你可以分享能為他人提供幫助的知識、人脈、資訊,幫對方介紹一個新資源、新機會或者新朋友。

在你的“155” 人脈圈中,每個人又有自己的人脈網絡,你可以通過介紹引薦,連接這個大網絡中的人,讓大家共同取得成功。而這也必將讓你自己獲得強大的影響力,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會來?打破3個誤區,你才能獲得高質量人脈

人際交往是門學問,不知道曾為此煩惱的你,是否也存在一些誤區。而上述這些方法,不僅能幫我們走出誤區,還告訴我們如何構建起一個強大的、富有活力的人際網絡,如果這正是你渴望的,那就不妨試試再說。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媒體人,廣告策劃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讀書100本的終身學習者。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成長實用乾貨文。讓我們一起,越變越好。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