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来?打破3个误区,你才能获得高质量人脉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来?打破3个误区,你才能获得高质量人脉

镜子物语:我承认,虽然我拒绝站在舞台中央,但那其实一直是我的心之所向。

有时候,我写一些关于人际交往、沟通方式的文章,会收到类似这样的留言:“我不想讨好任何人。”“我不需要别人喜欢我,做好自己就行了。”

这段时间宅在家里,我时常会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读着这些留言,我想说,曾经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

上学时,我是尖子生,工作时,我是业务骨干,我总是安安静静地做自己,顺其自然地交朋友,没想过,也不太会经营人际关系。

我觉得这是性格原因,改不了。但不得不承认,对于那些消息灵通、朋友多的人,我的内心还是很羡慕的。因为他们到哪里都能左右逢源,获得一些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就说我刚工作没几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一起被派到上级单位实习。半个月的时间,我工作做得挺出色,而我同事不光完成了工作,还很快跟上级单位的几位老师熟稔起来。回到原单位后,我一切照旧,而同事与这几位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并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一个人不会经营人际关系,不完全是性格原因,也不是所谓的“坚持自己”,而是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误区。

其实不管性格内向外向,只要看透这些误区,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拥有更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来?打破3个误区,你才能获得高质量人脉


误区一:交朋友就是靠“缘分”

回忆一下自己有几个好朋友。同桌、同学、同事……你会发现,这些朋友大多是在你的生活历程中,自然而然来到你身边的。我们把这叫做“投缘”或“缘分”。

什么样的人会跟我们投缘呢?当然是跟自己对脾气、性格相似的人。

我们总是天然地被与我们相似的人吸引,这是社会科学研究数十年总结出来的结论。管理思想家埃米尼亚·伊贝拉把这种现像称为人际交往中的“自恋原则”。

我们习惯用“和我很像”来评价一个刚认识的人,这种思维倾向是很难改变的。一系列著名研究发现,在求职面试时,如果求职者与面试官一开始就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是老乡,同一个学校毕业,或是有一个都认识的朋友,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除了自恋,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还遵循着“懒惰原则”,就是只喜欢接触那些容易接触到的、地理位置相近的人。

比如上学时,我的好朋友总是从我座位附近的同学中产生;工作时,我接触最多的总同一间办公室、同一个部门或一个小组的人,很少会去别的办公室或楼层“串门”。

无论是“自恋”还是“懒惰”,都是人际关系中的误区。如果你的身边都是和你相似的或一起工作过的人,那么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会是一个“回音箱”,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所拥有的资源都一样。

这样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友谊和快乐,但无法带给你新鲜的信息、独特的资源、思想的碰撞;你的日常交往只是在不断印证自己,这会阻碍成长。

纠正:发展多元化的“弱关系”

在人际网络中,那些你非常熟悉,几乎每天都联系的人,构成了你的“强关系”。与之相对的是“弱关系”,指的是你认识、知道却不太熟悉的人,比如朋友的朋友,在电梯里聊过天的同事,很少见面的大学校友,网络社群中的相识者等等。

我们就不能总是倾向于强关系,而要主动去发展弱关系。

弱关系看似不重要,却是你生活中的重要一环。《给予者》作者朱迪·罗宾奈特指出:弱关系是你人际网络中最有价值的资产。想想生活的重要转折点:找到第一份工作,遇到爱人,认识重要人物或者为业务筹集资金,机会往往是弱关系提供的。

人际关系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最多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这世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已经从多项实验中得到证明。

这个理论提示我们,如果真能利用好弱关系,你会拥有超乎想象的人际交往能力。

朱迪·罗宾奈特就是把弱关系应用到极致的人。她原本是一个性格内向、默默无闻的社会工作者,而通过经营弱关系,只用了一年,她就成功建立起强大的人脉网络,其中包括世界各地最成功的投资者、基金经理、风险投资人和企业家。她本人也获得了显赫的地位,成为世界公认的战略人脉大师。她说,这看上去不可思议,其实每个人都可以。

要发展弱关系,我们就要改变被动交友的姿态,主动尝试着与那些不太熟悉的人建立联系。他们最好与你有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专业,不同文化,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区域。

因为一个多元化的人际网络,一定会带给你全新的机会,帮助你超越现有的自己,像杠杆一样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来?打破3个误区,你才能获得高质量人脉


误区二:人际关系就是“利用关系”

当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时,我发现除了因为内向,在我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个想法,那就是,经营人际关系这件事,本身带有目的性,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只想“做好自己”的我,不屑于这么做。

一项关于“当人际关系网络让你觉得卑鄙时”的调研中,很多人都表示,带有目的性的人际交往会让他们觉得“不干净”。他们认为,人际关系网络的本质是虚伪的,实际上就是在“利用别人”。

这是一个很难解开的误区,因为只要你对经营人际关系持拒绝态度,就不会去行动,而只有当你真正去做,真正感受到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时,才会彻底改变自己的想法。

调研显示:一个人的权力越大,越不会对人际网络产生疑虑;一个人在公司里的职位越高,就越会积极看待人际关系。那些真正从人际关系中获益的人最清楚,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利用,不是虚伪,而是合作共赢、相互给予。归根到底,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只有置身于一种良好的关系中,一个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纠正:突破“真实性陷阱”

一个人想要“做真实自己”的愿望,带来了人际交往中的误区。但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真实的自己”,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能力陷阱》一书揭示了一种现象,叫做“真实性陷阱”。我们喊着“做自己”的口号,却忽略了:真实的自己,其实本身就具有多面性。

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情、处在不同场合时,都会展现出不同的自己,工作时严肃认真,休闲时放松随意,见客户时热情睿智,在父母面前时则像个孩子。那么你说的“做自己”,到底是指哪一个自己?

不仅如此,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忠实于自己,是忠实于昨天的你,现在的你,还是明天的你?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黑兹尔·马库斯的一些研究显示,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不仅仅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自己,还同样基于对未来自己的展望。“潜在的自己对于目前的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个潜在的自己会引导你现在的行为,使你渐渐朝着理想的自己而努力。”

即使是内向、外向这样稳定的性格特征,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如果一个内向者十分想要达到某个目标,那么他也有可能变得像外向者一样。

美国很多表现最好的CEO,基本上都是内向性格的人;像我这样内向安静的人,也能成为一个每天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好记者。所谓“真实的自己”,正是在一个人不断改变、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真实的自己”如此难以界定,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追捧呢?《能力陷阱》作者埃米尼亚·伊贝拉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时,就以要遵从真实的自己为借口,来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域。”

是啊,我们所说的“做自己”,会不会只是一个不想改变的借口呢?

真正能够塑造真实自己的方法是:在你的舒适空间范围之外去做事。不管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其他事,我们必须用一种成长的、发展的心态看待自己。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急于标榜“做自己”,而是学习。

也许你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但你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从“模仿”做起。

迈克尔·刘易斯在他的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讲述,当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时,他什么都不会,唯一能做的,是模仿自己认识的最好的两名销售员。他学习并融合他们说话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像练习功夫一样。”就这样,刘易斯不断向周围成功的同事借鉴,最终成了一名成功的债券销售员。

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卡迪说:“装作是这样的人,最终就能成为这样的人”。克里昂也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我们没办法完全模仿别人。在我们未能成功模仿我们的偶像时,便会发现真实的自己。这就是进步过程。”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来?打破3个误区,你才能获得高质量人脉


误区三:人际关系不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个忙碌的职场人,我们手头总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而人际关系,从来不是“当务之急”。如果你没有把人际关系的建立看作自己工作和责任的一个部分,就很难去做这件事。而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阿瑟·柯南·道尔爵士说过:“拥有技能是件好事,天才会闪闪发光,但是恰当的交往比两者更有价值。”如果你想体验人际关系的真正价值,就必须像对待最重要的工作一样,好好“经营”自己的人脉关系。

纠正:制定人际关系“战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经营人际关系这件事,我们要做好计划,把它提到战略的高度上来。

第一,要对自己的人脉网络进行梳理。不是只要认识的人,都能算作你的人脉。研究显示,每个人能保持联系的最多人数是150人。所以,对人脉的梳理是第一步。我们可以参考朱迪·罗宾奈特的“5+50+100人脉圈”打造法。

这个方法是说,我们要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逐一进行整理,根据亲密程度、重要程度、联系频率、影响力等标准,找出5个“顶级关系人”、50个“关键联系人”和100个“重要关系人”。要清楚这155个人的职业、专长、性格、喜好等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

这种梳理可能要费一些时间,但一旦梳理完成,你会拥有更好的控制感,让生活更加轻松。

第二,要对人脉网络进行有计划的维护。梳理人脉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它。不能等到需要关系时才开始发展关系,而要时时地培养关系。我们可以采取每天、每周、每月的跟进模式,来不断增加人脉网络的价值。

缓慢的跟进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新认识的联系人,我们应该在24小时内再次联系。每天查看5个顶级关系人,至少每周沟通一次。

对于50个“关键联系人”,每周应该联系一次。可以发邮件或微信,一声问候,一个介绍,分享一篇文章等等,不需要很大的动作,但要让对方知道你在关心他们。对于100个“重要关系人”,最好每个月联系一次。也可以分4周,每周联系25位。

第三,要成为“给予者”,持续提供价值。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互惠主义法则”。你不能只是获得者,而首先要成为一个“给予者”,持续为别人提供价值。你可以分享能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知识、人脉、资讯,帮对方介绍一个新资源、新机会或者新朋友。

在你的“155” 人脉圈中,每个人又有自己的人脉网络,你可以通过介绍引荐,连接这个大网络中的人,让大家共同取得成功。而这也必将让你自己获得强大的影响力,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来?打破3个误区,你才能获得高质量人脉

人际交往是门学问,不知道曾为此烦恼的你,是否也存在一些误区。而上述这些方法,不仅能帮我们走出误区,还告诉我们如何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富有活力的人际网络,如果这正是你渴望的,那就不妨试试再说。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广告策划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成长实用干货文。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期待遇见爱学习、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