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謬誤:自己買的電影票,即使再垃圾也得看完......

沉沒成本是金融世界內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進入兩種思維誤區:

1、因為害怕過往的失敗而不敢重新開始;

2、對“沉沒成本”的過分眷戀,導致將錯就錯,造成更大的損失。

沉沒成本謬誤:自己買的電影票,即使再垃圾也得看完......

你也許經常聽到周圍的人說這樣的話:

已經結婚5年了,孩子都有了,現在離婚,之前的付出不是全都白費了,還能怎麼辦?只能湊合過了。


這個項目已經花了1000多萬,現在說放棄,之前的花費不是全部都打水漂了嗎?


炒股炒成了長期股東,虧了50%,如果割肉了,那麼這一年的時間和金錢全都白費了


……


這樣的想法對嗎?很多人都覺得不對,但又不知道錯在哪裡。

讓我們來看看經濟學是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的吧!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過去已經投入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在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同時也在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收回的投入,比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謬誤:自己買的電影票,即使再垃圾也得看完......

沉沒成本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心理。因為在一件事情上付出過精力,所以我們會變得更難放棄。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下雨天的晚上叫滴滴回家,提示預計排隊20分鐘,結果等了半小時還沒叫到,正想放棄去坐地鐵,但轉念一想:


既然已經等了半小時,放棄豈不是可惜了,結果又等了半小時還是沒叫到。


入職一家公司,工作三個月即將轉正,但心裡總是隱約感覺工作內容和自己預期不是很符合,轉念一想:


既然已經工作三個月而且馬上轉正,放棄豈不是可惜了,於是選擇了繼續工作,結果做了一年不適合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


而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一個詞來解釋,就是——“沉沒成本”。

再比方說你去看電影,錢已經付了,這時候電影票錢就成了沉沒成本,因為無論你看不看,錢都是無法退回的。

進到電影院看了10分鐘,你發現這部電影無聊透了,這時候有些人可能就會馬上離場,有些人還會堅持看下去,因為他們覺得已經花錢了,再無聊也要看完。


但他們在計較電影票成本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看垃圾電影所花費的時間成本。

沉沒成本謬誤:自己買的電影票,即使再垃圾也得看完......

回顧我們之前學過的機會成本,我們知道,所謂的成本是放棄其他選擇的最大代價,也就是說成本是有一個選擇和取捨的過程,而沉沒成本是過往發生,意味著我們已經付出了,無論我們之後做出何種選擇,這一部分已經付出的都無法收回。

所以,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也就是說我們做出選擇時,不需要考慮沉沒成本。


不適合的感情,該分手就要分手,你以前在對方身上所付出的時光和精力,對你選擇重新開始追求幸福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只是你心裡的不捨而已。


人們對於過去的糾結本身,只是內心的非理性而已。

其實不止是普通人,就連企業家、科學家也會掉入“沉沒成本”的大坑。很多企業在研發過程中,會發現某個項目成功率很低,但是因為捨不得已經投入的大量經費,所以越陷越深,最後導致更多的損失。

其實我們在做選擇時,應該儘量避免受沉沒成本的影響,這個道理知易行難,那怎麼做呢?

沉沒成本謬誤:自己買的電影票,即使再垃圾也得看完......

做出選擇時千萬要盯住自己的前景和未來,剔除過往因素的干擾。 比如說戀愛或結婚付出的時間、情感、金錢都是沉沒成本,這些都已經過去了,你應該考慮的是,

如果還繼續下去,我每一分的付出,是不是真的能得到自己期望的回報。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利用沉沒成本,去督促自己做一些事情。


比如說,你想學習吉他,但是又擔心自己堅持不下來,那麼可以先買一個你覺得比較貴的吉他,然後再請一個比較專業的老師,這樣一來,考慮到吉他的成本和老師的督促,自己想放棄都難。

掌握這個規律,對人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


沉沒成本謬誤:自己買的電影票,即使再垃圾也得看完......


今日話題

如果你在你的職位上工作了三年,突然發現不是自己熱衷的事業,你會選擇轉行嗎?

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答案,與我們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