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讲述了北宋末年,发生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故事中,36天罡、72地煞,共计108条好汉聚义水泊梁山,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反抗腐朽不堪的北宋朝廷。

梁山好汉中,行为、思想最复杂,褒贬不一,争议最大的一个人,就是108条好汉之首的宋江。

宋江除了是《水浒传》中的人物之外,他的确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历史人物。在《宋史》,以及多本野史稗记中,宋江皆有出现。只是,小说中宋江的结局和历史上真实宋江的结局,有所不同。

我们先来看看小说中的宋江。

宋江在小说中,为人至孝,仗义疏财,素有“及时雨”、“呼保义”的美誉。宋江因为怒杀阎婆惜,被通缉。但他此时并不想反抗朝廷,更不愿上梁山,这才导致后来被诱捕,发配江州。原本在江州,宋江可以安稳过日子。结果,宋江却又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被判死罪。

宋江看似前后矛盾的行为,却勾勒出了宋江的内心,同大多数人一样的挣扎。他希望效力朝廷,却又报效无门,随之,不免心生怨恨。

好在,梁山众英雄大闹江州,劫法场,将已经被押上刑场的宋江救上了梁山。

宋江不愧为36天罡、72地煞之首的天魁星,才能天授,命运天定,果真非同凡响。换个说法,这就是一“天才”。

宋江一上梁山,晁盖就被毒箭射死。宋江在卢俊义的谦让,以及梁山众好汉的拥戴之下,顺利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此后,宋江率领水泊梁山众好汉,两胜童贯,三胜高俅,数败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位节度使,还成功活抓了高俅。在宋江的领导下,水泊梁山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可是,让人不解的是,宋江竟然在水泊梁山全盛之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将“替天行道”的大旗也改为了“顺天护国”。招安之后,宋江对朝廷也是忠心不二,率水泊梁山军先是大败辽国,再伐田虎、王庆起义军。而宋江的军事才能,也在历次作战中,展露无余。数次征伐,梁山好汉竟无一人伤亡。

但是,大家都知道一件事,宋朝廷最忌惮势大的军阀,再加上奸佞的陷害。所以,宋江及梁山好汉的最终覆灭是天注定的了。宋朝廷用上了最后一招,命令宋江征讨方腊。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宋朝廷的阴谋得逞了,梁山军虽然讨灭了方腊,自己却也损失惨重,108位首领,仅剩27人回朝。

梁山军损失大半,宋江的最终时刻也就到了。奸贼蔡京、高俅为宋江庆功,骗宋江喝下了毒酒。宋江喝下之后,就知道自己中毒。此时的他,的确还在担心剩下的梁山泊兄弟。只是,他担心的不是兄弟们的安危,而是担心剩下的兄弟们造反,继续反抗朝廷,特别是李逵。于是,宋江竟然骗李逵也喝下了毒酒,双双毙命。

宋江在小说中的结局,就是被毒酒毒死了。

整部小说中,宋江可谓是充满了矛盾的一个人,却也是最真实的一个人。他有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孝敬亲友的美德;也有效忠皇帝,讲究义气的正统。可是他为了实现目的,也有不择手段的时候;在不得志时,也有愤恨、抱怨、不满的情绪。宋江可能并不招大多数人喜欢,但是,不能不佩服《水浒传》对宋江的刻画,这才是一个更加丰满、真实的人。

那历史上的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局如何呢?

据相关学者考证,真实的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士,主要以务农为生。

宋江之所以聚众造反,是因为北宋末,朝廷设置了“括田所”。所谓的“括田所”,就是朝廷为了增加税赋收入,单方面宣布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只要是百姓入湖,不管是捕鱼,还是采藕,都需要交重税。

宋朝虽然整个社会很富裕,特别是工商业很发达,但是单纯以务农、捕鱼、种藕为生的农民,绝不属于社会的富裕阶层。这点其实可以类比,如果农民没有其他副业,增加收入来源,也就是勉强维持安稳的生活而已。所以,宋朝一设置“括田所”,梁山泊附近的很多农民、渔民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进而爆发了梁山泊起义。而宋江就是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主要首领之一。

据《东都事略》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宋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由此看来,历史上的宋江的确还是很厉害的,而水泊梁山108条好汉,实际上应该是36条好汉。

只是,水泊梁山起义,并不像《水浒传》中所说,规模和影响那么巨大,根本就没法跟方腊起义相比。就因为这个原因,宋朝廷对于水泊梁山起义军,也不是那么在意,《宋史》上的记载也只是寥寥数笔。这才让宋江率领的起义军,到处流窜,存在了两年多。

根据可靠史料的记载,宋江起义军并没有打出什么非常辉煌的战斗,多数时间是对峙,或者被击败打跑。

宋江起事期间,沂州知府蒋圆就曾大败宋江军;而沭阳县尉(一个小县城的公安局长),率领县里的队伍跟宋江打了一仗,又把宋江给击退了。这么看来,宋江军的战斗力,还是有待提升。

据宋朝将领折可存的墓志铭所载,折可存在参与镇压了方腊起义之后,奉命去围剿宋江,并最终捕获了宋江。而据《宋史》记载,海州知州张叔夜,招降了宋江。

史料中,并没有宋江结局的记载,所以,历史上真实宋江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

我们可以尝试推测一下。水泊梁山起义军还是比较惨的,一个小县城的治安军都打不过,最后迫不得已,接受招安,也是情理中的事情。这倒是一个好消息,正因为宋江军队的水平一般,破坏力有限,也就不会被宋朝廷所忌惮。由此推测,宋江归顺宋廷之后,获得任用,最终得到一个善终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而在宋江最后被招安的海州城南,现在还有一座小山,形似白虎蹲伏,名曰白虎山。山北有座墓,人称“好汉茔”。在海州当地的传说中,说宋江并没有投降,而是跟其他35位梁山好汉一起,都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所杀,并就地埋在了这座“好汉茔”中。也许是真的吧,要不考个古?有没有海州人,或者比较了解的,可以讲一讲呀。


奕天读历史


历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并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非常厉害,108将更是子虚乌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世代生活在水边,以采莲采藕为生。宋朝政府财力紧张,决定加收税种。只要是上传捕鱼、采藕等,都要按照船只大小交钱。

百姓无法忍受过度的税负,于是宋江带领着36名好汉造反。以梁山为根据地,对抗朝廷。



宋江人缘比较好,豪侠仗义,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头,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一帮流寇而已,派出于军队攻打宋江,没想到被宋江击溃,军队的溃败,。引起了宋徽宗重视。正当想要在派出军队时,尚书张蒙的建议,对宋江进行招安。


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可是没想到,张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暂时搁置。


宋江为了扩大地盘,开始转向南方,先后攻下沂州、江苏等地。宋江等人势头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张叔夜攻打宋江。


张叔夜是个狠角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喜欢研究兵法,他到了郓城之后,首先张贴告示捉拿宋江,从心理上给宋江等人来个下马威。
然后'
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只好投降,没想到过了几年,宋江又,造反,但是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将领折可存帅军消灭了宋江的军队,宋江等人也被斩首示众。

束竹醉


宋江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宋江事迹则多为虚构,在小说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后最终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书上宋江却是被迫降的且没有交代其最终结局。

说起宋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再加上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使得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却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给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最终排梁山108好汉中的龙头老大成为起义军首领。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官军,好像有席卷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气势,但是宋江却始终忠于朝廷只是想要清君侧,替天行道帮君王祛除贪官污吏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终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顾那些反对招安的兄弟们的意见,最终宋江等人果然如愿的被宋徽宗给招安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宋江等义军被宋徽宗招安后,被当做炮灰参加了联金灭辽的征辽之事,还帮助朝廷镇压东南的方腊起义军等农民起义,结果梁山好汉死伤惨重所剩无几,最后宋江等人还被卸磨杀驴的宋徽宗等人给毒死了。而宋江在发现自己中毒后,竟然骗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风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会再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替自己报仇,如此愚忠于昏君宋徽宗可见一斑。



这是小说和影视里宋江的形象,我们知道小说和影视里许多人都是虚构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而且时间上也和宋徽宗时期对应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同样也是梁山泊起义的起义军首领,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可远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威风。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昏庸无道,为了自己纵情娱乐,大肆任用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在东南江浙一带大搞花石纲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泊一带对入湖打渔采藕的百姓课以重税,最终激起了宋江等人发动起义。



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多次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北宋军队,还真的震动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义最终却戏剧式的结束了。原来当宋江等人乘船攻打当时的海州今天的连云港时,海州知州张叔夜一边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边命千余人潜伏到后方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给烧毁了,结果宋江等人大败只得请降于张叔夜。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张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义规模不过万余人充其量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远不能和规模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方腊起义相比,因此小说和影视剧其实夸大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至于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在《宋史》里其实并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不过宋江等人确实很有可能被当做炮灰参加征辽和征方腊之事,至于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说了。


执斧谈史说事


宋江的名字是一个谜语的谜底,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其实除此之外这个人还有四个绰号,分别是黑三郎、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和呼保义。

宋江面皮黝黑,排行第三,而且为人孝顺、仗义,所以就有了前面两个绰号。及时雨是说宋江这个人总是在别人遭遇危难的时候及时出手相助,决不搞马后炮。

但是这个绰号和名字相结合就没那么美好了,宋江的谐音就是送江,及时雨多好呀,能有效缓解旱情,保住庄稼,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但是这么好的及时雨送到江里去了,这不是白搭了吗?

所以宋江的出现,对于大宋朝的黎民百姓和水泊梁山的好汉,都是一场送到江水里去的及时雨,对这些渴望甘霖润泽的禾苗一般的人来说,没有多少好处。

最后一个绰号很神秘,呼保义,直到今天都没有真正弄清楚这三个字的含义。有的说,保义是宋朝最低一级的武官,宋江把自己叫保义是把自己当最低一级的人,这是有问题的,宋江虽然也舞枪弄棒,但是他是个刀笔吏——押司,不是武官,相当于县政府兼县法院的的秘书。

还有的说保义就是保持仗义的意思,呼保义就是呼唤社会保持仗义的意思。还有的认为答案在《水浒传》里,就是“呼群保义”,呼唤群体保持正义。但是都是各执一词,没有一个定论。

宋江除了有绰号之谜,他的结局也是个谜,《水浒传》说是他被皇帝毒死,但是正史里没有记载他的最后结局,但是被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者杀死的可能性比较大。当年的是宋江、方腊、田虎、王庆,还有辽国都被平定了,留着宋江也没什么用了,杀掉是很合理的结局。

宋江的起义是在北宋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的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要当官,杀人放火等招安”。虽然说宋朝不杀读书人,但是国家治理得还是不行,很多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了,就会落草为寇,占山为王,《水浒传》里的众英雄几乎都有落草为寇的经历,基本上都是强盗出身。

但是大多数人是不想招安的,只想着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宋江认为长期占山为王不是办法,还是要招安,博得个功名封妻荫子,在他的思想深处对皇帝是无比忠诚的,他是不想推翻这个严重压迫他的体制的,只是想通过造反达到进入体制,改变现状的目的。

也就是说,皇帝是好的,只是那些贪官太坏了,杀掉贪官就能解救天下苍生,但是皇帝是不能反对的。其实在这一点上,宋江就是个北宋的武训。武训自己靠乞讨办义学,支持穷人的孩子读书,然后走科举之路。

武训本身受到封建专制政权的残酷压迫,并不觉悟,而是致力于维护这个体制,还要让更多的人为维护体制。宋江一直不明白皇帝和贪官是一个鼻孔出气的,皇帝是最大的贪官,那些贪官都是皇帝的帮凶和爪牙,要解决问题,必须彻底推翻这个皇权。

宋江虽然造反了,但是他不敢也不想推翻皇权,而是想打击贪官再受招安,他的思想并不先进,满脑子个人的功名利禄,家族的光耀门楣,弟兄们的锦绣前程。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挤进那个残酷压迫剥削他们的官僚贵族集团,而从没有想过彻底打败这个集团,进而解放社会、解放被压迫者。

宋江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推动梁山的发展,接受朝廷的招安,为朝廷效犬马之劳,当宋王朝的炮灰——征方腊,水泊梁山108位好汉,只有27位回来。他对这个大宋王朝忠心耿耿,但是大宋王朝对他是不屑一顾,最后皇帝还要毒死他。这就是有些圈子挤不进去就别挤了,糟蹋了自己,难为了别人。宋江把他自己和一群好汉都糟蹋了。


小小嬴政


宋江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过客,蜻蜓点水般存在。

关于宋江的人生轨迹,史书的作者没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浒传》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书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为在正规士大夫看来,他只是一个不成规模草寇罢了,史家也不会愿意为这种小草寇多费笔墨。

宋江的出场实在宋徽宗年间,出场的地方就是小说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据史书记载,宋江是和35人占据梁山泊(共36人),招募义军,聚众起义。而起义的原因也和小说的背景一样,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对广大基层民众剥削繁重。

宋江起义波及的范围相对还是大的,史书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起义波及宋朝的京东路(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京东路)和海州等地,共计10郡之地,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宋朝方面也想采取招安的方法来解决宋江的起义,但是最终没有谈成。宋江从京东路转战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当地知州张叔夜的伏击大败,宋江投降被俘。之后史书就没有记载其被俘后的经历。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带志逐梦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历史上宋江的结局还是存在一定争议。

过去一般认为宋江确实被招安征讨方腊了,在《水浒传》之前有《大宋宣和遗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后征讨方腊,不过没有说宋江被毒死的事。不过《大宋宣和遗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个宋江参与征讨方腊。而且《宋史·侯蒙传》也说侯蒙建议招安宋江去征讨方腊。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宋江应该是被招安了,结局不明。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征讨方腊的宋江并不是起义的宋江。因为在《东都事略·徽宗本纪》说的是方腊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志铭,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这个墓志铭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里面和《东都事略》一样,也是说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不到被擒获。如果宋江真的征讨了方腊,似乎也没有必要又马上反叛吧!所以,还是认为存在两个宋江为宜。

那么《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义者宋江和将军宋江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了。要问宋江结局怎么样了?将军宋江的结局不详,而起义者宋江被招降了,这也有北宋诗人李若水的诗为证:“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不过这个时间比方腊就擒要晚一个月,所以很难说两个宋江是一个人。不过两个人结局确实都不太清楚。


林屋公子


宋江在《宋史》和其他文人著作中都有零星的记载,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却与《水浒传》中的大相径庭。在所有的记述中,他都是以“贼寇”“盗贼”的身份出现,并且他的结局也失去的《水浒传》中的悲壮。宋江是北宋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他的形象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历史中的宋江

鲁迅先生曾说: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

宋江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宋王偁的《东都事略》中,书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宣和三年二月, 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宗与方腊战于清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这里的记录和《水浒传》中的大不一样,方腊是童贯率领官军平定的,并且在平定之后,在京东、河北等地作乱的贼首宋江,惮于朝廷的压力举手投降了。

宋江就擒之后的故事见于另一处记录: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才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徽宗曰:“蒙居间不忘君,忠诚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这里的记录明显自相矛盾,但是这个记录符合水浒传诏安的情节。但是,宋江被任命为东平府的知府后,还没有上任就去世了

所以,看起来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鲁莽的盗匪的首领,但是为什么宋江的形象在勾栏瓦舍中会是一个呼保义的形象呢。应该说

关于宋江的记载是远落后于宋江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的记录并不一定准确甚至会自相矛盾。在关于宋江的故事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述,在这篇论述中“呼保义”这个名号第一次出现,这就是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宋江之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撰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少年时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亦未见书信载事实,不敢轻为

可见关于宋江在历史上真实面目的模糊,但是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当时宋江故事家喻户晓,甚至士大夫亦不见黜。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赞诗中有这么一句:

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而这就是宋江在当时街头巷尾的形象,这也是《水浒传》的重要来源之一。

宋江似乎应该是和古代盗跖一样的悲剧人物。

《水浒传》中的宋江

《水浒传》的来源,最被认可的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代一些水浒故事的零散杂剧,《水浒传》中的情节也和这些杂剧相差不大。

《大宋宣和遗事》被鲁迅先生称为《水浒》的先声,全书记载了好几处关于宋江的故事,并且和水浒传中的主线大致重合。但是这里的宋江也是一个“

粗狂的强盗”。

在这些基础之上,《水浒传》诞生了,在正史和传说的结合中宋江的形象被塑造了出来,成为了“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的侠义之士

在水浒传的版本中最被人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圣叹的评点。金圣叹“宁恕群盗,而不恕宋江”,将宋江批评为下下之人。金圣叹的态度可能与他经历的国家动乱与个人的浮沉有关,他把自己的辛酸发泄在了诏安的宋江身上。

(金圣叹)

但是在水浒传的评点中,也有另一部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贽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名字很多,但几乎都是这个意思——《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他非常赞赏宋江,在序中他写到:

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

只有读懂了宋公明才真正读懂了水浒传,关于《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和形象,我们应该看看书中的态度。书中最后一回的诗中这样写: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在之前另一个关于宋江的回答中我曾回答过,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的主人公,为什么宋江是《水浒传》忠义的代表。

这是《水浒传》中对历史上真实宋江的延伸,它是作者在创作时的需要与依托。

正史中的宋江没有《水浒传》中的复杂,他应该是一个粗放的起义军首领。


坦坦荡荡的尚格


我是@辰观历史 ,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提起宋江,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水浒传》中那位人送外号 “及时雨”的英雄好汉。

在《水浒传》中对宋江生平有如下描述:

宋江,字公明,因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讲究孝道,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
他原为山东郓城县的押司,但后因生辰纲一事,私放了晁盖等人,又被小妾阎婆惜捉住了把柄,以至于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
在逃亡期间结交了诸多英雄好汉,然后又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后来,在晁盖死后,他继任了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同时也成为了梁山义军的领袖,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尊地煞之首,稳坐一百单八将的头把交椅。
最后,宋江主导促成了梁山好汉接受朝廷的招安,带着一帮弟兄接连出征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虽然屡立战功,但是最终还是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以上就是我们从名著《水浒传》里面得知的宋江,但是我们都知道,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有很多演绎的成分,只是因为它太过于深入人心了,所以大家的印象会这么深刻。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宋江这个人。


我们不妨翻看一下历史文献中有关的记载:

《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宋史·江几传》:“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几籍十人为保,使晨出夕归,否则以告辄穷治,无脱者。”
《宋史·任谅传》:“梁山泊渔者习为盗,荡无名籍。谅伍其家,刻其舟,非是不得辄入。他县地错其间者,刻名为表。盗发则督吏名捕,莫敢不尽力,迹无所容。”
《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的的确确有宋江这个人!并不完全是施耐庵的杜撰。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历史上,宋江兄弟只有三十六人,可能就是《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的原型。

而且他们应该是在谋生无望或者在其他利益驱使下,先是聚众为寇,而后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一股起义兵势力,与朝廷抗衡。


那么我们再来看,宋江到底有没有被诏安,有没有去征方腊呢?


《宋史目》上对宋江的事迹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有大过人者,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这段文言文不太友好,让我们一句一句的进行分析:

“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

从这句可以知道,宋江聚集团伙成为贼寇之后,团伙总人数是三十六个人。

而且宋江他们是在河朔一带横行,在十个郡县内流窜作案,到处劫掠。

可以说正史上的宋江比小说里还要厉害,就三十六个人,官军都不敢缉捕他们。

河朔是哪里呢?大致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区。

《宋史.地理志》记载:

“河朔幅员二千里,地平无险阻。”

就是说河朔一带主要是平原,而在宋代,平原通常是比较富庶的。

所以,也难怪宋江一伙人会在这里四处劫掠,毕竟要有油水才能够抢到东西嘛。

另外,宋江团伙是流窜作案的匪帮,是流寇,剿灭的难度相对较大。

这也是宋江等人“横行河朔”的重要原因。


“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有大过人者,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从这两句可以得知,宋江这伙人在河朔一带的劫掠,闹出的动静可不是一般的大,就连皇帝都能够惊动了。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侯蒙的,就向皇帝上书说,宋江既然能够率众横行河朔,那么一定是有了不起的过人之处。

所以,与其花费大把力气和金钱去剿灭他们,倒不如直接赦免了他们的罪行,对他们进行招安,然后让他们去征讨方腊狗咬狗,来一个将功赎罪。

皇帝当时应该是同意了侯蒙的建议的,并且让侯蒙去亳州做知州。

可惜的是,侯蒙还没赴任就死了。

这可能就是《水浒传》中宋江受招安并征讨方腊这一艺术构想的最初来源。

但实际情况是,这一策略并没有来得及实施,该策略的提出者侯蒙就死掉了。


“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从这七句可以知道,皇帝又派张叔夜去海州当了知州。

因为这个时候,宋江团伙又已经快要流窜到海州了。

于是,张叔夜就派手下的探子去侦查宋江团伙的动向。

他查到,宋江团伙现在正在直奔海滨,而且劫夺了十余条大船,船上装载着他们劫掠的金银财宝。

于是,张叔夜一共招募了近千人的死士,在靠近海州城的地方提前设下埋伏,并且派出轻装简从的士兵,隔着大海引诱宋江出战。

这一战,张叔夜先是在海边暗中藏匿了很多健壮的死士,然后等到宋江团伙和兵士开始交战之后,就让这些埋伏的人趁机出来,放火把宋江劫掠的大船给烧了。

这样一来,宋江团伙的人都丧失了斗志。

毕竟钱都没了,打仗也没有啥意义了。

这时候,埋伏的士兵乘机向前进攻,生擒了宋江的副手。

在这种情况下,宋江不得已被迫投降了。



对于投降之后,史书上并没记载。

但有些地方志上有些记载,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枭首正法了;另一种说法是朝廷宽恕了他的罪行,还给他封了官。


不过,在海州城处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城南处有一座小山,这座山上遍布青石,像一只白虎蹲伏在那里,人称白虎山。

而在白虎山北有座坟墓,人称“好汉茔”。

海州当地人代代相传,当年宋江其实并没有投降,而是随同梁山好汉一起被张叔夜所杀害,尸体就埋在这座坟墓里。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诗:

“白壁虎山阴,坟冢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莹。”

辰观历史


正史上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廷为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长期积压在胸中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爆发。宋江等人的带领下,武装聚集,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支农民队伍正式宣告起事。并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镇压的官兵。

但宋江起义军正式宣布起义后不久就离开了梁山泊,转战于山东青、齐与河南、河北一带。

《东都事略-侯蒙传》载:“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

可见正史上的宋江首领人物是三十六人。

宣和元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纳知亳州侯蒙“赦过招降”建策,颁旨招安。但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往讨。宋江为避其锋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与官军周旋年余。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继由沭阳(今属江苏)乘船进抵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遣使探察义军所向,及知宋江以十余只钜舟径趋海滨,乃募敢死士千余人设伏近城,遣轻兵踞海诱战。

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伏击,船只也多被焚,退路断绝,战败被俘,接受朝廷招安,成为宋朝官军一部分。

方腊起事则是在宣和二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东南民众深受其害。当时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和民众不满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宣和三年初,宋廷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领大军十五万南下镇压。方腊控制的州县相继失陷。四月,方腊率部退守帮源峒,与官军决战,所率七万人多战死,方腊被韩世忠所俘,押送汴京处决。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多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战,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北宋名将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但宋江等人下落,正史交代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