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文 | 周圍小事

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沒有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盧梭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時的痛苦經歷

在《沒有壞孩子,只有壞方法》一書中,看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少年犯,在監獄裡和管教幹部談話時,哭著說,在很幼兒園時期,他曾經和朋友們去果園玩,很多小朋友開始偷摘果園裡的果子,他由於害怕,並沒有摘,只是站在旁邊看。

後來這件事情,被學校發現了,他的媽媽去學校裡瞭解這件事情時,當著同學和老師的面給了他一耳光,並且狠狠罵他小偷!他難過極了!

後來事情真相大白以後,這位粗心的母親也沒有給孩子任何說明。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當下一次機會擺在孩子面前時,這位小孩毫不猶豫參加了偷竊,並且有了一幫依靠偷竊為生的"好朋友"。

他一次一次犯下錯誤,偷竊的數目也越來越大,直到被公安機關抓住。

看到這個故事,理解了盧梭的那句話,教育錯了的兒童比不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顯然,這位少年犯會進監獄,與他童年時的這次經歷有關,他母親的教育方式深深的影響並且改變了他。

本來他沒有偷竊,而他的母親竟當眾打他,更讓他心碎的是母親的指責,當眾罵他是小偷,而在事情澄清後,知道了孩子沒有參與,母親也沒有給他任何說明,這讓他心灰意冷,覺得母親就認為他是小偷,於是下一次毫不猶豫的偷竊,最終入獄。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試想一下,如果他的母親在事後,能夠給孩子道歉,能夠對孩子說:“媽媽誤會你了,別的小孩都參與其中了,而你卻沒有了,說明你的品質很高貴,和他們都不一樣,而我居然還罵你是小偷,是媽媽不對。”

或許,孩子的結局會不一樣。

什麼是過度指責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朋友正在讓三歲半的兒子玩貼紙,剛開始,孩子的興趣很濃厚,一邊玩一邊自嗨。過了一會兒,朋友看到孩子把女孩的裙子貼歪了,她立馬上手撕掉重新貼,並且嘴裡還說到:“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貼紙遊戲都能貼歪!”

我注意到,自從同事說了這句話後,孩子玩的興趣就不高了,沒有像之前那樣,一邊玩還一邊說話,而是很沉默的自己貼,時不時的還不敢貼。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雖然孩子小,可能還不懂笨是什麼意思,但是,這樣的語言讓他心情低落。

當孩子一不小心摔碎碗時:“笨手笨腳的,拿個碗都拿不好!”

當孩子作業做得慢時:“你寫字怎麼寫得這麼慢,都過去這麼久了,這麼點兒作業還沒做完!”

當孩子數數時:“你怎麼這麼笨,20過後是21,怎麼就到30了,交了你這麼多遍了,還是數不到100!”

當孩子尿褲子時:“你是笨蛋嗎,都四歲了還要尿褲子!”

......

孩子就打碎一次碗,你就說他笨手笨腳;孩子做不好作業,就說他笨,教不好,甚至還會拿其他做得比較好的孩子與他比較,說一大堆;當孩子做某件事沒有做好時,就對他喋喋不休的指責和訓斥等等。

當孩子稍有差池或者犯了一點錯誤,就對孩子不停地指責和批評,帶著激動的情緒教訓孩子,這就是過度指責。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雖然說完後,家長心裡是舒服了,可是,孩子卻受傷了。

為什麼會出現過度指責孩子的行為

  • 當孩子犯錯誤時,不能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人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情況下,就會做出一些過度的行為。

當孩子犯錯誤時,有的家長就會情緒高漲,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一些指責傷害孩子的話,就會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

  • 對孩子的期望太高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就可能會對孩子過度指責。

  • 家長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期待孩子身上的“問題”能有所緩解

當孩子犯錯誤次數稍微多一點,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是“問題兒童”,便開始表達對孩子目前狀況的不滿,而表達不滿的方式就是對孩子抱怨,指責,甚至是謾罵,但與此同時,這種責罵中又透著某種期望,期望孩子的行為有所轉變,期望孩子身上的“問題”能有所緩解。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可是,家長卻不知道,對孩子的過度指責,不僅不會改變孩子,讓孩子的“問題”有所改變,反而會傷害孩子。

過度的指責不僅不會讓孩子的行為向你的期望靠攏,反而會讓孩子收到嚴重的傷害

負面消息和正面消息給人的影響比例是4:1,也就是說,一個負面的評價比正面的評價帶給人的影響大4倍,人們更容易受負面評價的影響,而孩子年齡越小,語言對他的暗示作用就越大。

從心理學角度講,人人都有“受暗示性”父母對孩子經常性的指責和消極評價,會讓孩子接受心理暗示,比如長期被父母說“笨”的孩子,到後來孩子會覺得自己真的笨,於是做什麼都不願意去努力了,最終失去信心。

所以,指責會給打擊孩子,會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沒有信心,最終變成你口中的“笨蛋”。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而且,更糟的是,如果孩子在這種充滿訓斥的環境中長大,影響孩子的以後的性格。

他們會變得喜歡譴責自己和別人;他們會懷疑自己的價值,對別人也會缺乏信任和尊重;他們會變得鬱鬱寡歡,自卑敏感,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有的甚至患上抑鬱症等一些心理疾病;而且,這種語言構成了一種壓抑的氣氛,會阻礙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從而影響到孩子智力的發展。

過度的指責不僅不會讓孩子的行為向你的期望靠攏,反而會讓孩子收到嚴重的傷害。

避免對孩子過度指責,家長可以這樣做

  •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當時自己的心情比較激動,不妨先不要開口,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等自己心情平靜下來,再想一想,要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

  • 不要將問題“泛化”

其實,孩子的錯誤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往往是家長把孩子的問題“泛化”了。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什麼時把問題泛化呢,比如,孩子在幼兒園時,無法從1數到100,你可能就會想到他以後學習數學肯定學不好,進而可能還會想學習成績不好,等等一系列的想法就冒出來了,然後就會由這個小“問題”泛化到孩子“笨”。

當家長把問題泛化時,就很容易對孩子過度指責。

  • 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根據孩子的能力定期望

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父母有時候可以稍微降低對孩子的期望,這樣,雙方都能更加舒適,當孩子達到期望了,也就不會對孩子過度指責了。

少年犯自述幼兒園痛苦經歷——過度指責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

  • 利用羅森塔爾效應,把消極的影響變成積極的影響

1968年,兩位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在學生中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兩人從花名冊上隨機劃出一些學生,然後告訴老師,這些同學比較聰明,有發展潛力。受到心理學家的影響,老師真覺得這幾個孩子特別聰明,所以總用對待聰明孩子的方法對待他們。8個月後,兩人再次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在情感、性格、求知慾等方面,也表現良好。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揭示了心理暗示和心理期待對一個人的影響。它告訴我們: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他們,如何對待他們。

父母可以反過來利用這一點,把責罵這種消極的影響變成積極的影響。

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不妨誇一誇孩子,這樣孩子將變得更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