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为了不再死别

生离,为了不再死别

看到这张照片,我也落泪了

看到这张照片,我也落泪了

其实,这是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照片,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妻子蹲在路边吃饭,一米之外,丈夫和儿子蹲着看她,或许拍摄距离较远,也没讲究什么角度,三人的样子都看不太清楚……但是,2月20日中午1点左右,当有人将这张照片配上简短的一句话发到微博,瞬间被无数人转载,或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真的像微博上短短的那句“看到这张照片,无数人落泪了!”。笔者大约下午4点左右在一个微信群看到这张微博截屏的,不到三小时,点击阅读量已达111万人次?这是怎样感人的一幕,为什么人们会为之动容?

知情人介绍,这是楼上居民拍到的照片。蹲在地上吃饭的是湖北郧西县店子镇中心医院护士江世娥,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她和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一样,年关时节回到岗位,从正月初二(1月26日)上班至今(2月20日),一直没有回家,算起来已整整25天。昨天,小江送一名急诊病人到县医院后,返回镇上路过自家楼下,得知消息的丈夫带着孩子拎着饭在楼下路边等她,丈夫说:孩子想你了,你把饭吃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你。

好一个“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你!”

这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也是世界上最近的距离,平凡的真实,才能如此动人心魄。

面对这张普普通通的照片,或者说,这段时间以来,当人们无数次脱口而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时,你还会不肖一顾地讥笑为轻飘飘的“心灵鸡汤”吗?那些逆行上前的背影,我们理应情不自禁的感动、感怀、感恩、感谢、感激、感念……应该百感交集!

“知情人”介绍的照片内容就那么几句。照片中的小江一直没回头,只是默默地埋头吃饭,她又说了什么?我们不知道。有人评论说,这碗饭是和着泪水咽下去的吧。有人想问:丈夫还说了些什么,孩子叫了妈妈吗?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的“泪目”呢?不用问,也不用知道,我希望他们就那么静静地在一起几分钟,那一刻的岁月静好胜过万千豪言壮语。在一起,哪怕在寒风中,哪怕就那么几分钟,也是难得的幸福。那一刻,不容打扰。

都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生死时速的时空阻击战、防控战、保卫战,一场没有谁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我们必须共克时艰。这段时间,多少家庭生离死别,或许,在那些痛失亲人,甚至遭遇病毒“灭门”的悲剧面前,这样一幕路边平凡的见面,不过是一丝寒风中的温馨,但是,凭什么瞬间让人泪目而秒转?是什么击中了我们的泪腺?

因为,她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是千千万万个——这次疫情中人们情不自禁喊出的神圣名字:“白衣天使”,他们是灾难中的逆行英雄。因为奋战在与病毒恶魔斗争的第一线,医护人员也是最容易、实际上也被感染最多的人群。他们中有的像小江一样,告别家人,走上前线,而有的夫妻或者母女、父子都是医生的,并肩战斗在同一个战壕。作为医生,或许他们已经见惯了生离死别,但是,当他们告别亲人走上前线的那一刻,我相信,心中点燃的一定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奔赴生死现场,他们和亲人的告别、分离,总令我们动容,但对千万医护人员而言,只是应尽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因为,这是为了生命的使命,正是众多这样的生离,在阻击着不再发生更多的死别!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前几天刷屏的一段新闻报道:武汉封城,“95后”女医生甘如意,历时4天3夜,从荆州骑自行车返回武汉,加入到抗击“新冠”病毒医护团队!数百公里,一个年轻女孩独自骑行,在路上,她历经怎样的孤独、寂寞、恐惧?或许,来不及倾诉,也来不及接受采访,因为她不是为了荣誉、为了新闻报道而逆行,只是为了抢救生命;她和家人匆匆的分离,同样是为了不再有人恋恋不舍的死别!

之所以令人动容,逆行者的终极价值应该在这里!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已经派出3.2万余名医务人员支持湖北武汉,其中有1.1万重症专业医护人员负责重症救治工作,包括钟南山、李兰娟和王辰三个院士团队,他们一直工作在一线,在复杂危重症救治当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提出阻断疫情传播的方法。

就在昨(19)日下午,由25名医生和120名护士构成的重庆第十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湖北武汉,他们来自重庆市6个区县的10家医院。

“我们递交了三次申请,这次终于安排我们去支援湖北了。” 綦江区中医院肺病科的医生李小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32岁的李小燕和34岁同事张加全一起前往武汉抗击疫情。

李小燕透露,作为呼吸科的医生,他们科室每个人都以打电话、发微信等形式多次请战。 “跟同事一起到武汉去战‘疫’,家里人都很支持我。”张加全说,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而李小燕的丈夫也是一名医生,所以他们的家里人都理解并支持他们的行为。张加全说:“为我们加油吧,我们一定会用毕生所学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是的,你们为武汉加油!我们为你加油!

白衣天使,今春,你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在重庆江北机场T3航站楼候机厅,重庆南岸区人民医院护士赵雅岚的弟弟赵红松,红着眼对她说:”姐,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等你平安归来那天,我还在这里等你。”

“我在这里等你!”这平实的一句告别,此情此景下,又是那么的沉重,那么的温热,那么的动人而充满力量!

是的,我在这里等你。这里的“我”也同时是“你”,“你”也同时是“我”。特殊岁月,是灾难,让平凡的你我都成为英雄!

是的,分离,为了不再有死别!

那就让我们等,满怀信心地等,满怀希望地等,满怀爱与责任地等,

等所有逆行的身影都转过身来,我们打开所有的门窗,取下口罩,做一次深呼吸,那时的屋外,只有春暖花开,阳光灿烂!

作者:郑劲松, 西南大学工会副主席,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散文学会副会长,重庆市北碚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