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戰爭需要大量的軍費,日本甲午戰爭的軍費有多少,是誰借給日本政府的?

錫惠書生


日本政府為了甲午戰爭做了充分的資金準備,加上戰爭持續時間短,消耗小,所以整個戰爭日本沒有借任何外債。

日本政府的貨幣制度是現代化的,已經廣泛使用紙幣,對社會財富的掌控力度大大增強


日本政府經過明治維新,大力發展工商業,消滅特權階層(武士),建立近代化的財政收支體系,實現了收入大漲的良性循環。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頭一年(1893年),日本政府財政收入將近1億1400萬日元,約合7200萬兩白銀;開支8400餘萬日元,結餘達到了近3000萬日元。而同期清政府的收入約8900萬兩白銀,比日本略高;但支出也高達8800餘萬兩,幾乎沒有結餘。所以,日本政府比清政府有錢多了。

清政府無法理解,日本政府只要印刷這些紙張,就可以募集到海量財富


開戰後,日本政府認為需要準備2.5億日元的軍費,其中除國庫結餘2600萬日元外,全部發行軍事公債。由於日本國債運行多年,信譽良好,所以日本社會對購買軍事公債相當積極。第一期公債發行額3000萬日元,卻收到了7700萬日元的購買申請。到甲午戰爭結束時,日本政府籌集的軍費不但沒有花完,反而結餘了2500萬日元。而且由於軍費大部分以國債募集社會資金支付,國庫收入繼續保持結餘狀態。就在甲午戰爭當年,國庫結餘就高達2000萬日元。可以說和現代國人的想法相反,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擁有持久作戰的能力。

中國當時以白銀為流通貨幣,但實行的是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制度,沒有踏進貨幣制度階段,十分原始


相比之下,長期寅吃卯糧的清政府就窘迫得多了。開戰之前,政府僅僅拿出了300萬兩白銀的軍費,這點錢當然很快就花光了。於是又向富商“捐輸”,國債是有借有還,還有利息,捐輸則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所以富商們也不積極,最終只湊到了200多萬兩,還不到日本軍事公債的一個零頭。

直到光緒末年,清政府才開始使用統一的白銀貨幣——龍洋。但改兩為元,就要到宣統了


所以到了1894年底,捉襟見肘的清政府只能滿世界借錢來打仗了。仗還沒打完,就已經借了3700萬兩的債,而且由於清軍老是打敗仗,借債也越來越難。所以最終清政府選擇求和,財力不繼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的軍費很充足,比滿清要有錢的多。

滿清是一個農業國,國內財政主要來源四大塊,分別是田賦、鹽稅、厘金稅(商業稅)、關稅。

其中田賦和鹽稅這麼多年基本固定,沒有辦法舵手。

厘金稅就是設法掠奪國內做生意的商人,這是飲鴆止渴,會導致中國民族商業崩潰,因為洋人是不需要交稅的。

至於關稅主要是進出口稅。

可惜,中國貿易經常處於逆差的地步,所以雖然關稅收入較大,其實也是虛的。

但即便如此,畢竟滿清財政收入依靠關稅的增加,還是有很大提高的。

根據《光緒會計表》所提供的官方統計資料來計算, 至光緒初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提高到了8000多萬兩。

據統計,光緒七年(1881年),歲入8234萬兩,歲出7917萬兩,盈餘317萬兩。

光緒十七年(1891年),歲入8698萬兩有餘,歲出7935萬兩,盈餘763萬兩。

要知道,之前滿清的財政都是嚴重赤字,需要靠向洋人借錢才能維持。

有了幾百萬兩盈餘,也算是不錯了。


然而,這個數字如果同日本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內經濟開始向手工業轉型,脫離農業社會。

1884至1888年間,政府年均財政總收入已經達到了8300萬日元。而甲午開戰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總收入已經超過1億日元。

按當時日元與清朝庫平銀的比價1.4:1計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經達到7000萬兩白銀,與清朝年收入已差距不大。

雖然基數差不多,但日本的財政支出較少,所以可以用大量盈餘用於軍費。

日本海軍軍費佔比從最初的佔財政收入5%,快速提升到了後期的10%以上,最高峰期間達到了15%。

相反,滿清海軍的主力北洋水師,每年的軍費支出只佔到了財政收入的1.6%左右,後期乾脆基本停止撥款,導致水師6年沒有購買新軍艦。


而整個戰爭中,日本花費的軍費非常驚人:2億日元,摺合庫平銀1億4319萬兩。

然而,日本政府是從容承擔下來。

日本政府撥款1.5億日元,同時向民間發行戰爭債券1億日元,共籌集了2.5億日元。

結果戰爭並沒有花費到2.5億日元,也就是說日本籌集的軍費還有很大的盈餘。

到甲午戰爭結束前,日本政府不能從容承擔了所有軍費,甚至國庫還剩餘的現金2344萬日元,大家注意是現金。

日本並沒有向外國借外債,他們的經濟實力已經可以支持1億5000萬兩白銀的開銷。

相反,滿清就不堪入目了。

甲午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李鴻章懇求政府至少撥款二三百萬兩,作為作戰費用。

然而,政府僅僅拿出18萬兩。後在李鴻章逼迫下,戶部砸鍋賣鐵,只湊出250萬兩。


到了戰爭爆發,滿清政府才急了,使用了各種方法籌備軍費。

包括強迫兩淮鹽商和江蘇紳富捐款,勒索了350萬兩,其中被貪汙了100萬兩,實際用了250萬兩。


提高鹽價格,從老百姓頭上搜刮,這樣籌集240萬兩,然而這需要時間,遠水救不了近火。

還有些亂七八糟的行為,但最重要的則是強迫向全國銀號票號借款。雖說是借,但其實是強迫性質,只是最終許諾會還,這種一共籌集1102萬兩。


另外就是借外債,向英國、德國銀行以高息借款共6009萬兩,其中剛到了4465萬兩,戰爭就結束了。

這樣用盡所有辦法,滿清籌集使用了大約7000萬兩,僅為日本軍費的一半。

而滿清的軍隊規模比日軍還要大得多,軍費開銷也高得多,可見軍費是根本不夠實用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戰爭停止前,日本經濟完全支持得住,軍費還有三分之一根本沒有動用。

相反,滿清已經用盡了辦法,甚至以7%高利貸利息,向匯豐銀行借款1000萬兩白銀救火。

所以說,滿清就算甲午不敗,再過幾年也會被日本打敗,兩個國家差距越來越大。


薩沙


在甲午海戰期間及日後的臺灣作戰期間(1894年6月-1896年3月),日本政府累計軍費支出為2億多日元。但日本並沒有向其它國家借款,英國曾提出借給日本2億日元貸款,年利為4%,但是這個提議被日本政府拒絕了。那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軍費都是哪裡來的呢?來看看以下這幾點:

1、正常的軍備預算

關於這一時期日本的軍費支出,大家可以參考《明治財政史》,1873年,軍費預算為1071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17.1%。到了1894年,這個數字變為2282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7.0%,而其中的海軍軍費支出要佔到財政收入的15%以上。

2、富商百姓捐款

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主張“捐款說”,這一主張的中心思想就是日本擁有4000萬的人口,如果一人捐款1日元,就能籌到4000萬日元的軍費。當時日本舉國上下都是團結一致、非常狂熱,因此這個項舉措實施難度並不大,當時伊藤博文的預想是能靠此籌到1500萬日元以上。

3、國債收入

其實前兩項收入佔比並不高,在甲午海戰中日軍之所以有充足的軍費,主要原因還是其國債的發放。1894年8月發行有3000萬日元的軍事公債,同年11月又發行有5000萬元的公債,僅兩次公債就收入有8000萬日元以上。

4、特別款項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銀行和國庫,在對清朝作戰期間,有日本政府出面向日本銀行短期貸款來填補超支預算,同時利用銀行的各種便利條件從國庫中挪用資金。到1895年4月,這一舉措用於到軍費支出的金額高達4100萬日元。

由此,自戰爭爆發到《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的軍費開支是完全依靠國內力量的。


Burning愛歷史


從明治時期開始,日本的軍費預算,就相當高。它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的比例,最高時可達25%,最低時也有18%。和平年代,這些預算弎多用不完,日本政府就將其存入一個專門的帳戶,作為未來戰爭的儲備金。這個帳戶的正式名稱,叫“戰爭緊急狀態專用資金”。

日本設立戰爭專用資金的目的,就是方便對外發動戰爭。它允許預算外的軍事用途合同、預付。根據日本“專用資金使用法”的規定,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批准手續也不復雜。比如,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只要列出大致的費用支出用途,就可獲得批准。

甲午戰爭,是日本第一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日本花掉軍費約2.33億日元,但除了在中國獲得多個口岸通商的權利,還有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這樣的勝利,連日本人自己也沒有想到,所以欣喜若狂。這些賠款,同樣進入日本的戰爭專用帳戶。

根據測算,甲午戰爭前後,不算常規的軍費開支,流入專用帳戶的資金,約為9.億日元,其外還有2000多萬的專項國債和貸款,1000多萬的專項收益和捐贈。日本人善於精打細算,節衣縮食,每年財政預算沒有花出去的錢,也會有一定的比例進入這一專用帳戶。

但是,甲午戰爭後的50年內,日本戰爭不斷,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花銷也越來越大,但是戰爭專用資金的存量,已越來越少。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戰爭專用資金加上年度軍費,已遠不夠軍費開支。

這種情況下,日本會徵收“戰時超額利潤稅”,並提高企業及個人所得稅和酒稅的比例。最高時,個人所得稅的比例,比非戰時期提高了20%。這些臨時的收入,也會用於戰爭期間的軍費開支。此外,日本會大規模發行國債。

二戰時,年度軍費預算、臨時徵稅和戰爭專用資金,已遠不能滿足軍費開支的需求了,日本政府就主要靠發行國債來募集資金。在一戰和之前的戰爭中,日本國債的數量都很少。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戰爭所需資金,超過50%來自國債,另有10%來自借貸。


世界真的很大


甲午戰爭,是一場國運之戰。日本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冒險一搏,並大獲成功。中國雖然沒有舉國抗戰,但鉅額的賠款又耗傷了元氣,加劇了清王朝的衰落。發動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很不輕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錢的問題。面對海量的軍費開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籌集的呢?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這點不是隨口一說,汙衊日本人,而是有證據支撐的。通常來講,蓄謀發動戰爭,一定會提前進行各項軍事準備,比如購買武器、擴充軍隊。如此,便會導致軍費開支大增。事實上,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據日本大藏省《明治財政史》記載,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財政預算公開制度。隨後,各年度的軍費預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軍費預算為1070.9330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17.1%;

1883年,軍費預算為1904.6718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3.5%;

1894年,軍費預算為2282.2146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7.0%。

不難看出,從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時間,日本軍費預算增長了113.1%。如此大規模的軍費預算增長,意欲何為呢?

預算只是提前預估,實際的軍費開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開國五十年》中記載:

1872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經費為727.9736萬日元。

1893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軍費為1241.9829萬日元,特別支出230.1597萬日元,合計1472.1226萬日元。

僅用二十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開支就翻了一倍。

相比陸軍,海軍增長更厲害。

1872年,海軍經常性軍費為199.5509萬日元。

1893年,海軍的經常性軍費為514.1475萬日元,臨時費用298.9445萬日元,合計810.0921萬日元。

同樣是二十年,日本海軍的軍費則翻了兩番。

將1893年的陸軍軍費開支與海軍的軍費開支相加,1472.1226萬+810.0921萬=2282.2147萬日元。這個數字正好等於1894年的軍費預算2282.2146萬日元。

軍費預算快速增長不一定意味著要發動戰爭,前提是財政收入也同樣快速增長,但日本並沒有做到。據統計,二十年內,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只有21.7%。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當年的財政收入是8300萬日元。

順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財政收入大致有幾塊構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稅收入,包括地稅、酒稅、關稅,其中又以地稅佔比最大。三是臨時稅種,如菸草稅、釀造稅等。四是官民捐獻,遇到戰時,號召百姓捐款,官員捐工資。五是發行軍事公債。六是動用皇室資金。雖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總是沒有多少餘糧。

前文提到,日本的軍費開支只佔財政收入27.0%。如果沒有戰爭,這個比例雖然很高,但也在承受範圍內。甲午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種平衡。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打響。戰爭一響,黃金萬兩,不是送來黃金,而是要大把花錢。根據《明治財政史》記載,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開第一次籌措軍費問題專門會議,制定了甲、乙、丙三種方案。

甲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5000萬日元,戰爭時間持續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億日元,戰爭持續時間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5億日元,戰爭持續時間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財政收入8300萬日元來計算,甲號方案的5000萬日元還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當年的常規軍費預算2282萬日元,就達到了7282萬日元。這個數字已經逼近整年的財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瘋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戰爭預算1.5億日元。四個月後,再次追加1億日元。總經費預算為2.5億日元,整整三倍於年度財政收入,不花大力氣籌措軍費是不行的。

對於如何籌措軍費的問題,日本政府內也有不同爭論。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熱情搞捐款,按他們的估計,只要募捐到1500萬日元就保證打一年。事後證明,軍費開支遠遠超出想象,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對捐款的方式,認為籌措力度太小,需要發行國債。這一主張得到了眾多企業家的認同。事實證明,百姓的捐款最終只有295萬日元。伊藤博文實在是高估了百姓的愛國熱情。

戰爭開打一個月後,第一批3000萬日元軍事公債開始發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購買價為100日元。三個月後,再次發行5000萬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購買價降為95日元。考慮到民眾的承受度,採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為7-8次。其實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邊國武號召財經界大佬帶頭應捐,同時號召各地銀行配合應捐。但銀行對這種理財產品反應冷淡,原因是怕引發金融動盪。大藏省與日本銀行聯合做出承諾,國債可作為擔保進行貸款,100日元國債可貸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場的擔心。

日本購買國債的熱情很高,甚至出現了狂熱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認為,這是日本百姓愛國的體現。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時任日本銀行支店長的高橋是清看到了幕後真相。

據《高橋是清自傳》記載,高橋是清認為,大都數百姓都是從銀行借錢來購買國債。因為國債具有擔保性,可貸款。買了1000日元國債,再用這1000日元進行擔保貸款,貸款下來繼續買國債。如此,就像滾雪球一樣。

事後證明,發行國債是對的。國債的收入佔軍費來源的一半以上,達到1.17億日元。不過,國債的缺陷是速度慢,因為規定分期後,時間被拉長,甚至長於甲午戰爭的時間。戰爭結束,還有一部分錢沒有收上來。

另一方面,日本銀行開始向國外借款。據《日本銀行百年史》記載,日本銀行在甲午戰爭期間共借款四次,分別是10月份借款600萬日元、11月份借款650萬日元、12月份借款703萬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萬日元。四次借款合計共2364萬日元。總體來說,借款並不多,日本政府還是很謹慎的。

戰爭開始時,英國方面願意借款2億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張借外債,但遭到日本銀行總裁川田小一郎與松方等人的反對,他們擔心借款過大,後果很嚴重。最終川田小一郎等人說服伊藤博文,放棄借外債的方法。他們相信,憑藉日本國內的實力完全可以打贏這場戰爭。

據大藏省《臨時軍費收入決算明細》記載,日本的軍費大致有幾項來源,發行國債所佔比例最大,1.16805億日元,佔51.9%;國庫結餘款為2393.9萬日元,佔10.4%;百姓捐款為295萬日元,佔1.3%;佔領地與雜項收入為307.9萬日元,佔1.4%;特別資金轉入款為7895.7萬日元,佔35.1%。五項合計為2.2573億日元。這個所謂的“特別資金”就是來源於清政府的賠款。

戰爭持續了九個月,對於日軍軍費的總開支說法不一,有說不超1.2億日元,也有說達到2億日元。如果根據大藏省統計的臨時軍費收入,減去清政府賠款轉入軍費的特別資金7895.7萬日元,就是1.46673億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測到,日軍的軍費估計在1.5億左右。

日本政府在籌措軍費時,一直對國外借款非常小心,因為擔心被列強操縱,成為殖民地。對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債如抽大煙,儼然已經上了癮。戰後賠償,沒有外債根本撐不下去。

甲午戰爭猶如一場賭博,日本賭贏了,且大發其財,並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海洋說歷史


甲午戰爭日本蓄謀已久而且為了這場賭國運的戰爭籌備了幾十年,也是兩國綜合國力的首次全面較量。近代的戰爭會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消耗交戰各方的人力、財力。開戰前的中方輿論盲目樂觀大多數認為多認為,蕞爾小國的日本在人財物上均遜於清朝, 導致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陷人盲目樂觀狀態。

日本投入的資金可以說是耗盡了當時日本的全部財力,在這場只許勝不許敗的戰役中一旦戰敗將導致日本受到重創。

為此日本竭力籌劃,精心準備,據日本大藏省官方報告可以看到自1872年起的日本軍費。

1873年,軍費預算為1070.9330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17.1%;

1883年,軍費預算為1904.6718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3.5%;

1894年,軍費預算為2282.2146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7.0%。

由此可見日本蓄謀已久但是最終日本政府在甲午戰爭中的總經費預算為2.5億日元。遠遠大於當時日本的整年的財政收入。當時制定了三種方式。

最終採用丙號方案,應該說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入不敷出,為了滿足財政赤字,戰爭期間主要以發行國債的方式籌措軍費。除此之外不惜一切代價動用日本銀行向國外借款。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打這場仗也絲毫不輕鬆。甚至在民間掀起了狂熱的為國捐錢購買軍火的場景,在日本舉國沉浸在狂熱的對外戰爭氣氛下,當時流行著這樣 的說法,“全國人民向政府捐款,若每一國民都能捐獻1日元以作軍費,則4000萬人就能貢獻4000 萬日元”。,很多人甚至不惜賣身為國家捐錢,可見其狂熱。

當然結果是日本賭贏了,並且通過戰爭獲得大量賠款,並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日本也一發不可收拾在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輸的連底褲也沒剩。


巖芋


依我之見:

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以小博大的國運之戰。

日本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冒險一搏,並大獲成功。

中國雖然不僅沒有舉國抗戰,還消極抵抗。但鉅額的賠款又耗傷了元氣,加劇了清王朝的衰落。發動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很不輕鬆。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錢的問題。面對海量的軍費開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籌集的呢?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這點不是隨口一說,汙衊日本人,而是有證據支撐的。

通常來講,蓄謀發動戰爭,一定會提前進行各項軍事準備,比如購買武器、擴充軍隊。如此,便會導致軍費開支大增。事實上,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據日本《明治財政史》記載,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財政預算公開制度。隨後,各年度的軍費預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軍費預算為1070.9330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17.1%;

1883年,軍費預算為1904.6718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3.5%;

1894年,軍費預算為2282.2146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7.0%。

不難看出,從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時間,日本軍費預算增長了113.1%。如此大規模的軍費預算增長,意欲何為呢?

預算只是提前預估,實際的軍費開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開國五十年》中記載:

1872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經費為727.9736萬日元。

1893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軍費為1241.9829萬日元,特別支出230.1597萬日元,合計1472.1226萬日元。

僅用二十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開支就翻了一倍。

1872年,海軍經常性軍費為199.5509萬日元。

1893年,海軍的經常性軍費為514.1475萬日元,臨時費用298.9445萬日元,合計810.0921萬日元。

同樣是二十年,日本海軍的軍費則翻了兩番。

將1893年的陸軍軍費開支與海軍的軍費開支相加,1472.1226萬+810.0921萬=2282.2147萬日元。這個數字正好等於1894年的軍費預算2282.2146萬日元。

軍費預算快速增長不一定意味著要發動戰爭,前提是財政收入也同樣快速增長,但日本並沒有做到。據統計,二十年內,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只有21.7%。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當年的財政收入是8300萬日元。

順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財政收入大致有幾塊構成。

一、是各富商的捐款。

二、是租稅收入,包括地稅、酒稅、關稅,其中又以地稅佔比最大。

三、是臨時稅種,如菸草稅、釀造稅等。

四、是官民捐獻,遇到戰時,號召百姓捐款,官員捐工資。

五、是發行軍事公債。

六、是動用皇室資金。

雖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總是沒有多少餘糧。

前文提到,日本的軍費開支只佔財政收入27.0%。如果沒有戰爭,這個比例雖然很高,但也在承受範圍內。甲午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種平衡。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打響。戰爭一響,黃金萬兩,不是送來黃金,而是要大把花錢。根據《明治財政史》記載,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開第一次籌措軍費問題專門會議,制定了甲、乙、丙三種方案。

甲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5000萬日元,戰爭時間持續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億日元,戰爭持續時間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5億日元,戰爭持續時間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財政收入8300萬日元來計算,甲號方案的5000萬日元還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當年的常規軍費預算2282萬日元,就達到了7282萬日元。這個數字已經逼近整年的財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瘋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戰爭預算1.5億日元。四個月後,再次追加1億日元。總經費預算為2.5億日元,整整三倍於年度財政收入,不花大力氣籌措軍費是不行的。

對於如何籌措軍費的問題,日本政府內也有不同爭論。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熱情搞捐款,按他們的估計,只要募捐到1500萬日元就保證打一年。事後證明,軍費開支遠遠超出想象,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對捐款的方式,認為籌措力度太小,需要發行國債。這一主張得到了眾多企業家的認同。事實證明,百姓的捐款最終只有295萬日元。伊藤博文實在是高估了百姓的愛國熱情。

戰爭開打一個月後,第一批3000萬日元軍事公債開始發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購買價為100日元。三個月後,再次發行5000萬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購買價降為95日元。考慮到民眾的承受度,採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為7-8次。其實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邊國武號召財經界大佬帶頭應捐,同時號召各地銀行配合應捐。但銀行對這種理財產品反應冷淡,原因是怕引發金融動盪。大藏省與日本銀行聯合做出承諾,國債可作為擔保進行貸款,100日元國債可貸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場的擔心。

日本購買國債的熱情很高,甚至出現了狂熱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認為,這是日本百姓愛國的體現。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時任日本銀行支店長的高橋是清看到了幕後真相。

據《高橋是清自傳》記載,高橋是清認為,大都數百姓都是從銀行借錢來購買國債。因為國債具有擔保性,可貸款。買了1000日元國債,再用這1000日元進行擔保貸款,貸款下來繼續買國債。如此,就像滾雪球一樣。

事後證明,發行國債是對的。國債的收入佔軍費來源的一半以上,達到1.17億日元。不過,國債的缺陷是速度慢,因為規定分期後,時間被拉長,甚至長於甲午戰爭的時間。戰爭結束,還有一部分錢沒有收上來。

另一方面,日本銀行開始向國外借款。

據《日本銀行百年史》記載,日本銀行在甲午戰爭期間共借款四次,分別是10月份借款600萬日元、11月份借款650萬日元、12月份借款703萬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萬日元。四次借款合計共2364萬日元。總體來說,借款並不多,日本政府還是很謹慎的。

戰爭開始時,英國方面願意借款2億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張借外債,但遭到日本銀行總裁川田小一郎與松方等人的反對,他們擔心借款過大,後果很嚴重。最終川田小一郎等人說服伊藤博文,放棄借外債的方法。他們相信,憑藉日本國內的實力完全可以打贏這場戰爭。

據大藏省《臨時軍費收入決算明細》記載,日本的軍費大致有幾項來源,發行國債所佔比例最大,1.16805億日元,佔51.9%;國庫結餘款為2393.9萬日元,佔10.4%;百姓捐款為295萬日元,佔1.3%;佔領地與雜項收入為307.9萬日元,佔1.4%;特別資金轉入款為7895.7萬日元,佔35.1%。五項合計為2.2573億日元。這個所謂的“特別資金”就是來源於清政府的賠款。

戰爭持續了九個月,對於日軍軍費的總開支說法不一,有說不超1.2億日元,也有說達到2億日元。如果根據大藏省統計的臨時軍費收入,減去清政府賠款轉入軍費的特別資金7895.7萬日元,就是1.46673億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測到,日軍的軍費估計在1.5億左右。

日本政府在籌措軍費時,一直對國外借款非常小心,因為擔心被列強操縱,成為殖民地。對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債如抽大煙,儼然已經上了癮。戰後賠償,沒有外債根本撐不下去。

甲午戰爭猶如一場賭博,日本賭贏了,且大發其財,並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兔兒臉


一般政府打仗或國防的費用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稅收,二是政府直營企業收入,三是發行國債,也就是借錢,還有可能出賣本國土地或資源,甚至搶劫、盜墓等。中日甲午戰爭主要是日本政府稅收和發行國債。

當時日本天皇聽說中國組建了北洋水師,主動減少自己的伙食,省下的錢用來強軍,而反觀慈禧,把北洋水師的軍費拿去過六十大壽,窮奢極欲。甲午戰爭後中國賠了2.3億兩,這是日本政府幾年的收入。嚐到侵略的甜頭,極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慾望。


太宗歷史


甲午戰爭,是一場國運之戰。日本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冒險一搏,並大獲成功。中國雖然沒有舉國抗戰,但鉅額的賠款又耗傷了元氣,加劇了清王朝的衰落。發動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很不輕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錢的問題。面對海量的軍費開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籌集的呢?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這點不是隨口一說,汙衊日本人,而是有證據支撐的。通常來講,蓄謀發動戰爭,一定會提前進行各項軍事準備,比如購買武器、擴充軍隊。如此,便會導致軍費開支大增。事實上,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日本明治政府的財政收入大致有幾塊構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稅收入,包括地稅、酒稅、關稅,其中又以地稅佔比最大。三是臨時稅種,如菸草稅、釀造稅等。四是官民捐獻,遇到戰時,號召百姓捐款,官員捐工資。五是發行軍事公債。六是動用皇室資金。雖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總是沒有多少餘糧。

前文提到,日本的軍費開支只佔財政收入27.0%。如果沒有戰爭,這個比例雖然很高,但也在承受範圍內。甲午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種平衡。

以1893年日本財政收入8300萬日元來計算,甲號方案的5000萬日元還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當年的常規軍費預算2282萬日元,就達到了7282萬日元。這個數字已經逼近整年的財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瘋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戰爭預算1.5億日元。四個月後,再次追加1億日元。總經費預算為2.5億日元,整整三倍於年度財政收入,不花大力氣籌措軍費是不行的。

對於如何籌措軍費的問題,日本政府內也有不同爭論。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熱情搞捐款,按他們的估計,只要募捐到1500萬日元就保證打一年。事後證明,軍費開支遠遠超出想象,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對捐款的方式,認為籌措力度太小,需要發行國債。這一主張得到了眾多企業家的認同。

大藏省大臣渡邊國武號召財經界大佬帶頭應捐,同時號召各地銀行配合應捐。但銀行對這種理財產品反應冷淡,原因是怕引發金融動盪。大藏省與日本銀行聯合做出承諾,國債可作為擔保進行貸款,100日元國債可貸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場的擔心。

所以才千辛萬苦湊夠軍費[加油]





鈿車寶馬


甲午戰爭,是一場國運之戰。日本以舉國之力發動戰爭,冒險一搏,並大獲成功。中國雖然沒有舉國抗戰,但鉅額的賠款又耗傷了元氣,加劇了清王朝的衰落。發動這場戰爭對日本來說,很不輕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錢的問題。面對海量的軍費開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籌集的呢?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蓄謀已久。這點不是隨口一說,汙衊日本人,而是有證據支撐的。通常來講,蓄謀發動戰爭,一定會提前進行各項軍事準備,比如購買武器、擴充軍隊。如此,便會導致軍費開支大增。事實上,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二十年,就是這樣一種狀態。

據日本大藏省《明治財政史》記載,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財政預算公開制度。隨後,各年度的軍費預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軍費預算為1070.9330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17.1%;

1883年,軍費預算為1904.6718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3.5%;

1894年,軍費預算為2282.2146萬日元,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7.0%。

不難看出,從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時間,日本軍費預算增長了113.1%。如此大規模的軍費預算增長,意欲何為呢?

預算只是提前預估,實際的軍費開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開國五十年》中記載:

1872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經費為727.9736萬日元。

1893年,日本陸軍的經常性軍費為1241.9829萬日元,特別支出230.1597萬日元,合計1472.1226萬日元。

僅用二十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開支就翻了一倍。

相比陸軍,海軍增長更厲害。

1872年,海軍經常性軍費為199.5509萬日元。

1893年,海軍的經常性軍費為514.1475萬日元,臨時費用298.9445萬日元,合計810.0921萬日元。

同樣是二十年,日本海軍的軍費則翻了兩番。

將1893年的陸軍軍費開支與海軍的軍費開支相加,1472.1226萬+810.0921萬=2282.2147萬日元。這個數字正好等於1894年的軍費預算2282.2146萬日元。

軍費預算快速增長不一定意味著要發動戰爭,前提是財政收入也同樣快速增長,但日本並沒有做到。據統計,二十年內,日本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只有21.7%。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當年的財政收入是8300萬日元。

順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財政收入大致有幾塊構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稅收入,包括地稅、酒稅、關稅,其中又以地稅佔比最大。三是臨時稅種,如菸草稅、釀造稅等。四是官民捐獻,遇到戰時,號召百姓捐款,官員捐工資。五是發行軍事公債。六是動用皇室資金。雖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總是沒有多少餘糧。

前文提到,日本的軍費開支只佔財政收入27.0%。如果沒有戰爭,這個比例雖然很高,但也在承受範圍內。甲午戰爭的爆發,打破了這種平衡。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打響。戰爭一響,黃金萬兩,不是送來黃金,而是要大把花錢。根據《明治財政史》記載,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開第一次籌措軍費問題專門會議,制定了甲、乙、丙三種方案。

甲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5000萬日元,戰爭時間持續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億日元,戰爭持續時間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號方案預估軍費總額為1.5億日元,戰爭持續時間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財政收入8300萬日元來計算,甲號方案的5000萬日元還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當年的常規軍費預算2282萬日元,就達到了7282萬日元。這個數字已經逼近整年的財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瘋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戰爭預算1.5億日元。四個月後,再次追加1億日元。總經費預算為2.5億日元,整整三倍於年度財政收入,不花大力氣籌措軍費是不行的。

對於如何籌措軍費的問題,日本政府內也有不同爭論。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熱情搞捐款,按他們的估計,只要募捐到1500萬日元就保證打一年。事後證明,軍費開支遠遠超出想象,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對捐款的方式,認為籌措力度太小,需要發行國債。這一主張得到了眾多企業家的認同。事實證明,百姓的捐款最終只有295萬日元。伊藤博文實在是高估了百姓的愛國熱情。

戰爭開打一個月後,第一批3000萬日元軍事公債開始發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購買價為100日元。三個月後,再次發行5000萬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購買價降為95日元。考慮到民眾的承受度,採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為7-8次。其實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邊國武號召財經界大佬帶頭應捐,同時號召各地銀行配合應捐。但銀行對這種理財產品反應冷淡,原因是怕引發金融動盪。大藏省與日本銀行聯合做出承諾,國債可作為擔保進行貸款,100日元國債可貸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場的擔心。

日本購買國債的熱情很高,甚至出現了狂熱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認為,這是日本百姓愛國的體現。但事實並不是如此,時任日本銀行支店長的高橋是清看到了幕後真相。

據《高橋是清自傳》記載,高橋是清認為,大都數百姓都是從銀行借錢來購買國債。因為國債具有擔保性,可貸款。買了1000日元國債,再用這1000日元進行擔保貸款,貸款下來繼續買國債。如此,就像滾雪球一樣。

事後證明,發行國債是對的。國債的收入佔軍費來源的一半以上,達到1.17億日元。不過,國債的缺陷是速度慢,因為規定分期後,時間被拉長,甚至長於甲午戰爭的時間。戰爭結束,還有一部分錢沒有收上來。

另一方面,日本銀行開始向國外借款。據《日本銀行百年史》記載,日本銀行在甲午戰爭期間共借款四次,分別是10月份借款600萬日元、11月份借款650萬日元、12月份借款703萬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萬日元。四次借款合計共2364萬日元。總體來說,借款並不多,日本政府還是很謹慎的。

戰爭開始時,英國方面願意借款2億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張借外債,但遭到日本銀行總裁川田小一郎與松方等人的反對,他們擔心借款過大,後果很嚴重。最終川田小一郎等人說服伊藤博文,放棄借外債的方法。他們相信,憑藉日本國內的實力完全可以打贏這場戰爭。

據大藏省《臨時軍費收入決算明細》記載,日本的軍費大致有幾項來源,發行國債所佔比例最大,1.16805億日元,佔51.9%;國庫結餘款為2393.9萬日元,佔10.4%;百姓捐款為295萬日元,佔1.3%;佔領地與雜項收入為307.9萬日元,佔1.4%;特別資金轉入款為7895.7萬日元,佔35.1%。五項合計為2.2573億日元。這個所謂的“特別資金”就是來源於清政府的賠款。

戰爭持續了九個月,對於日軍軍費的總開支說法不一,有說不超1.2億日元,也有說達到2億日元。如果根據大藏省統計的臨時軍費收入,減去清政府賠款轉入軍費的特別資金7895.7萬日元,就是1.46673億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測到,日軍的軍費估計在1.5億左右。

日本政府在籌措軍費時,一直對國外借款非常小心,因為擔心被列強操縱,成為殖民地。對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債如抽大煙,儼然已經上了癮。戰後賠償,沒有外債根本撐不下去。

甲午戰爭猶如一場賭博,日本賭贏了,且大發其財,並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