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堪称三和大神的"祖师爷",他躲债躲出了一个汉唐著名景点

一支日本纪录片让"三和大神"的名头举世皆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或网贷,或赌博等种种原因,流落异乡,过上了"干一天玩儿三天"的"潇洒"生活。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日本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截图

今天,鸮胖就给各位介绍这样一位天子,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称得上是"三和大神"的祖师爷,同样欠债,同样跑路,甚至还宣告了"破产",终结了祖宗留下来的八百年国祚,他就是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nǎn)王姬延。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周赧王姬延

这位周赧王可不一般,他是有据可考的,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天子,长达五十九年,略逊于清朝的康乾二帝。但康熙、乾隆坐拥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帝国,尽管死后国家开始由盛转衰,但是生前的荣华无人能比;周赧王姬延这五十九年周天子当完,原本手头的一亩三分地赔了个干净,还落下了一屁股债。

故事要追溯到姬延将要去世的那一年,秦国出兵大举东征,一下子把挡在周王室前面的韩国打了个半死,"斩首四万"。眼见秦军来势汹汹,不堪就此灭亡的姬延决定反击,他亲自写诏联络当时的齐楚韩燕赵魏六国,决定要组建一支诸侯联军一同讨伐秦国。与此同时,命令西周公动员领内的军队,随军参战。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诸侯联军

在这里要交代一下姬延的家底儿,当时的"东周王朝",也就是周王的"小朝廷",实际控制的只不过是河南洛阳一带,而到了姬延的时候,由于贵族们在继承问题上瞎胡闹,本就不大的"东周王朝"又分成了两小块行政区:西边的,叫"西周国";东边的,叫"东周国"。这一下分出两个周公分别管辖。

汉代大儒贾谊在写《过秦论》的时候,说秦国"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国所吞并的二周,实际上就是"东周国"与"西周国",并不是我们背诵历史朝代歌中所唱到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里面的东西周。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秦灭六国

姬延当时跟西周国的"王城"居住,直接指挥西周公。这个西周国大概有多穷困呢,最后投降秦国的时候,"邑三十六城,口三万。"——小城邑三十六座,三万多百姓。

古代的算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一个下邑的边长,大概不超过八百米。所以说当时姬延的领地,也就是几个村子而已。

也不知道西周公究竟用了什么动员手段,从三万多百姓中,愣是拼凑了五六千人。好容易有了一支"王师",周王忽然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军费啊。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思来想去,周王跑去找到国内的大户、富户们借钱,现在来说,就是发行战争债券,向这些富户们画大饼:灭秦之后,用得到的战利品来偿还本钱和高额利息,收益率好几十个点呢!

西周公这么一通忙活,整军经武之后,周王意气风发地带着五千"大军",前往预定中的集结地,指望着能够联合诸侯军队,枕戈待旦,一举击破秦国。结果到了地方,却发现白忙一场——原来说好的浩浩荡荡诸侯联军,连个人影都没有。"山东六国"早就被秦国吓得龟缩不前,根本没有谁敢做出实质性的出兵举动。姬延硬着头皮带着军队驻扎许久,空费了大量的钱粮,最后臊眉耷眼地带着这支"观光团"返回了王城。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诸侯集结

空着手回来,那些富户哪儿肯答应?大家纷纷拿着之前的债券讨债,姬延无奈之下,只能"跑路"——跑到一处高台之上躲起来,把眼睛、耳朵一捂装听不见。这座台子,后人称之为"避债台",也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

《汉书》里面讲"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也就是东周国和西周国),有逃责(债)之台,被窃铁之言。"颜师古在注解《汉书》的时候说"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他堪称三和大神的

债台高筑

看来这个避债台,在汉唐的时候,可能成过热门景点,估计得是一AAAA级景区。

之后的故事,秦"吞二周",姬延向秦军投降,宣布"破产",一个月后,姬延病死于梁城,周王朝八百年的天下自此断绝,死后人们称他为"周赧王"。按说这个赧字应该是个"谥号",可是《谥法》之中并无此字,所以后来皇甫谧说"赧非谥,谥法无赧。"那又为什么叫他周赧王呢?因为"正以微弱,窃鈇逃债,赧然惭愧,故号曰赧耳。"事实上也正应如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何况天子乎?欠债不还钱,亡了祖宗八百年基业,难道不应"羞赧惭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