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一些人為什麼不說天津話?

陳遠


什麼叫武清一些人不說天津話?[吐血]是都不說。。。而且整個武清,粗分起來,最少五種口音,相信全國很多城市都是這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只是天津這樣,好吧!還有啊,一些人用不著帶節奏,老坦兒就老坦兒唄,告訴你,無所謂,你要是有能耐,可以把武清從新劃歸河北去[大笑],而且告訴你啊,我們天津武清人,往上倒吧,倒多少輩都是武清人。九幾年那會,有時會去西南角東北角書店買書,一排排的小平房,有的祖孫三代擠在二十來平米的兩間小房子裡,有幾家遠房親戚,原先廊坊附近村子裡的,大約六七十年代來的天津吧,家裡老人說他們看不起咱,我說為嘛啊?咱家平房多寬敞,大院子,咱家也有樓房,比他們過的好多了,那時候小啊,老人就說你不懂,說實話,現在大了,還是沒懂[捂臉]可能是因為戶口在市區的原因吧。。。當然,現在市區裡面比原先好太多了,憑藉著好政策都過上了不錯的生活,而且大部分市區人都是很好的[贊],熱心,搞笑[呲牙]。在外面,從來都說自己是天津人,作為天津人感覺很自豪,而不是排外。


密度A


我是武清人,在外經常會有人對我說,你是天津的,怎不說天津話?

這倒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的方言口音的話,其實都是一種現象,耳濡目染,薰陶出來的。而我被薰陶的地方,就是武清。

說是武清,其實也不準確,因為武清地方大了,各個地方的口音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王慶坨,汊沽港,大黃堡,上馬臺,等,仔細辨認,就會發現不同。我的老家是城關下面的一個小村莊,無樑廟。那裡的人所講的話,所表現出來的口音,就是我現在說話的聲音。對此,有人說我的普通話很標準,甚至太標準,還有人誤以為我是北京人,但北京的口音不是我這樣的,到了別的地方,就更明顯了。我竟然也有外鄉人的感慨。

國家一直在推廣普通話,我做老師那麼多年,也會考普通話,但這個對於我來說,真不叫事兒,太容易了。可在全國各地,這麼多國人的口音,真是五花八門,從口音就能辨別得出是不是自己人。這個,對於別人,或者對於我,都適用。有時我甚至覺得,自己的口音太單調了,缺乏韻味,乾巴巴的,不帶有感情色彩似的。但我無法改變,也不想改變。出門在外多年了,依然是我原來的樣子。為此,還有人說,這麼多年了,你的口音也沒變。我說,那就要看誰的定力更高了。

方言,其實跟外語差不多,《風語者》那部電影裡就是使用一種極少數人才會講的方言土語來進行軍事情報的傳遞的,為什麼要推廣普通話,是要滅絕方言土語嗎?肯定不是,而是為了更好的交流與溝通。放到世界範圍去看,也是五花八門的,所以,有人就想創造一種所有人都熟知的語言,世界語,但沒多少人講吧。

再回到武清人口音這個話題上來,不要自慚形穢,也不要唯我獨尊,做最好的自己,這才是當下最重要的心願和任務。


紀誠


這個問題已經不新鮮了,不光武清人不說天津話,靜海人也不說,寧河人也不說,首先天津話屬於外來方言,受當年安徽移民的影響,而且現在的天津話形成的歷史很短,但是天津的郊縣歷史卻非常悠久,武清這個名字唐朝就有了,唐朝那時候連天津都沒有,更別說天津話了,天津真正的土著方言應該是海下方言,現在的西青,津南,靜海,東麗部分都屬於這個方言體系,武清和北辰大部分地區說話偏北京口音,北邊的薊州,寶坻,寧河,漢沽說話接近唐山方言,最著名的趙麗蓉老師就是天津寶坻人,但好多人都覺得趙老師是唐山人,甭管說話嘛口音,我們都是天津人,揍耐天津




在下武小清


天津只有老城裡人才說天津話,就是市內六區的人。我小的時候天津話還分河北的,紅橋的等等,老天津衛的人,只要一張嘴就知道你是哪個地界的人。天津話是個特殊的發音,是楊六郎帶領軍隊住守邊關演變來的,天津人哄小孩還有狼來了,虎來了,老和尚揹著鼓來了的兒歌。出了老城裡往外走,說話的口音就發生變化了,五清人說話應該更接盡北京口音。


美瀟瀟的媽


有個詞兒叫方言島吧?狹義的天津方言指的是市內那幾個老城區的口音,紅橋南開和平河北原先老城裡附近,河東河西都算不上,絕無歧視,就事論事。俗稱老城裡,東南西北四條馬路圈起來那麼大的地方。至於武清寶坻靜海塘沽漢沽等地方呢,說句不禮貌的話,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是天津人,老天津人也不認為他們是天津人。


和風91945023


天津市區的祖籍是安徽的,而別的地方是土著,塘沽一帶好像是山東的?


旅命176


雖然武清縣地理上屬於天津,但武清人不承認自己是天津人。他們總說他們是北京人。是啊,武清在北京和天津的之間吧,差不多。我看他們是心裡自卑。說他們是天津人,也許他們還不樂意呢。要不他們不說天津話。


丁丁7645314947022


武清最早是歸河北省的屬縣,講的是河北方言,接近北京話。武清等臨近的縣納入天津市也是在天津成為直轄市以後,所以武清人不講天津話。


手機用戶張和新


天津各區的話就武清還湊合,其他區縣都太土,有的聽不懂說的是什麼。


雲淡風輕漫步塵夢中


這類事在中國不少見。很多地方主城區說的方言在郊縣、郊區並不是母語,也就是說這塊土地的原住民的方言不是後來建設主城的那些人的方言。我還可以舉出上海、杭州、北京、南京、贛州等很多地方的例子來。主城區文化經濟的強弱,體現在其整合整個行政區域的成果上。比如上海、杭州、北京、南京基本已使得自身的郊縣、郊區都通行主城區的方言了,雖然還有雙語現象,但基本都會聽說主城區的方言,標不標準是另一回事,這表示主城區的強勢文化和經濟能力。但是贛州好像沒能把西南官話通行到郊縣客家話地區,這跟贛南文化經濟相對不發達有關。

無論北京還是天津,原先這塊土地上通行的都是北方方言下的冀魯官話,冀魯官話內部口音變化也很大,北到唐山、秦皇島,南到濟南、泰安。京津地區原先都是類似唐山話的那種口音,後來北京建都,各地人匯聚形成了北京話,天津設衛,江淮駐軍和當地人一起形成了天津話。現在的郊縣當時都沒有參與主城區方言的形成,還是冀魯官話的方言,所以直到今天和主城區的話都有所不同。但是北京郊區對北京主城區的認同感比天津郊縣對天津主城區的認同感要強得多。天津主城區有獨特的碼頭文化,之所以郊縣認同差,除了郊縣原本以農業為主之外,經濟原因是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