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一些人为什么不说天津话?

陈远


什么叫武清一些人不说天津话?[吐血]是都不说。。。而且整个武清,粗分起来,最少五种口音,相信全国很多城市都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只是天津这样,好吧!还有啊,一些人用不着带节奏,老坦儿就老坦儿呗,告诉你,无所谓,你要是有能耐,可以把武清从新划归河北去[大笑],而且告诉你啊,我们天津武清人,往上倒吧,倒多少辈都是武清人。九几年那会,有时会去西南角东北角书店买书,一排排的小平房,有的祖孙三代挤在二十来平米的两间小房子里,有几家远房亲戚,原先廊坊附近村子里的,大约六七十年代来的天津吧,家里老人说他们看不起咱,我说为嘛啊?咱家平房多宽敞,大院子,咱家也有楼房,比他们过的好多了,那时候小啊,老人就说你不懂,说实话,现在大了,还是没懂[捂脸]可能是因为户口在市区的原因吧。。。当然,现在市区里面比原先好太多了,凭借着好政策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而且大部分市区人都是很好的[赞],热心,搞笑[呲牙]。在外面,从来都说自己是天津人,作为天津人感觉很自豪,而不是排外。


密度A


我是武清人,在外经常会有人对我说,你是天津的,怎不说天津话?

这倒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方言口音的话,其实都是一种现象,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而我被熏陶的地方,就是武清。

说是武清,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武清地方大了,各个地方的口音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王庆坨,汊沽港,大黄堡,上马台,等,仔细辨认,就会发现不同。我的老家是城关下面的一个小村庄,无梁庙。那里的人所讲的话,所表现出来的口音,就是我现在说话的声音。对此,有人说我的普通话很标准,甚至太标准,还有人误以为我是北京人,但北京的口音不是我这样的,到了别的地方,就更明显了。我竟然也有外乡人的感慨。

国家一直在推广普通话,我做老师那么多年,也会考普通话,但这个对于我来说,真不叫事儿,太容易了。可在全国各地,这么多国人的口音,真是五花八门,从口音就能辨别得出是不是自己人。这个,对于别人,或者对于我,都适用。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的口音太单调了,缺乏韵味,干巴巴的,不带有感情色彩似的。但我无法改变,也不想改变。出门在外多年了,依然是我原来的样子。为此,还有人说,这么多年了,你的口音也没变。我说,那就要看谁的定力更高了。

方言,其实跟外语差不多,《风语者》那部电影里就是使用一种极少数人才会讲的方言土语来进行军事情报的传递的,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是要灭绝方言土语吗?肯定不是,而是为了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放到世界范围去看,也是五花八门的,所以,有人就想创造一种所有人都熟知的语言,世界语,但没多少人讲吧。

再回到武清人口音这个话题上来,不要自惭形秽,也不要唯我独尊,做最好的自己,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心愿和任务。


纪诚


这个问题已经不新鲜了,不光武清人不说天津话,静海人也不说,宁河人也不说,首先天津话属于外来方言,受当年安徽移民的影响,而且现在的天津话形成的历史很短,但是天津的郊县历史却非常悠久,武清这个名字唐朝就有了,唐朝那时候连天津都没有,更别说天津话了,天津真正的土著方言应该是海下方言,现在的西青,津南,静海,东丽部分都属于这个方言体系,武清和北辰大部分地区说话偏北京口音,北边的蓟州,宝坻,宁河,汉沽说话接近唐山方言,最著名的赵丽蓉老师就是天津宝坻人,但好多人都觉得赵老师是唐山人,甭管说话嘛口音,我们都是天津人,揍耐天津




在下武小清


天津只有老城里人才说天津话,就是市内六区的人。我小的时候天津话还分河北的,红桥的等等,老天津卫的人,只要一张嘴就知道你是哪个地界的人。天津话是个特殊的发音,是杨六郎带领军队住守边关演变来的,天津人哄小孩还有狼来了,虎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的儿歌。出了老城里往外走,说话的口音就发生变化了,五清人说话应该更接尽北京口音。


美潇潇的妈


有个词儿叫方言岛吧?狭义的天津方言指的是市内那几个老城区的口音,红桥南开和平河北原先老城里附近,河东河西都算不上,绝无歧视,就事论事。俗称老城里,东南西北四条马路圈起来那么大的地方。至于武清宝坻静海塘沽汉沽等地方呢,说句不礼貌的话,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天津人,老天津人也不认为他们是天津人。


和风91945023


天津市区的祖籍是安徽的,而别的地方是土著,塘沽一带好像是山东的?


旅命176


虽然武清县地理上属于天津,但武清人不承认自己是天津人。他们总说他们是北京人。是啊,武清在北京和天津的之间吧,差不多。我看他们是心里自卑。说他们是天津人,也许他们还不乐意呢。要不他们不说天津话。


丁丁7645314947022


武清最早是归河北省的属县,讲的是河北方言,接近北京话。武清等临近的县纳入天津市也是在天津成为直辖市以后,所以武清人不讲天津话。


手机用户张和新


天津各区的话就武清还凑合,其他区县都太土,有的听不懂说的是什么。


云淡风轻漫步尘梦中


这类事在中国不少见。很多地方主城区说的方言在郊县、郊区并不是母语,也就是说这块土地的原住民的方言不是后来建设主城的那些人的方言。我还可以举出上海、杭州、北京、南京、赣州等很多地方的例子来。主城区文化经济的强弱,体现在其整合整个行政区域的成果上。比如上海、杭州、北京、南京基本已使得自身的郊县、郊区都通行主城区的方言了,虽然还有双语现象,但基本都会听说主城区的方言,标不标准是另一回事,这表示主城区的强势文化和经济能力。但是赣州好像没能把西南官话通行到郊县客家话地区,这跟赣南文化经济相对不发达有关。

无论北京还是天津,原先这块土地上通行的都是北方方言下的冀鲁官话,冀鲁官话内部口音变化也很大,北到唐山、秦皇岛,南到济南、泰安。京津地区原先都是类似唐山话的那种口音,后来北京建都,各地人汇聚形成了北京话,天津设卫,江淮驻军和当地人一起形成了天津话。现在的郊县当时都没有参与主城区方言的形成,还是冀鲁官话的方言,所以直到今天和主城区的话都有所不同。但是北京郊区对北京主城区的认同感比天津郊县对天津主城区的认同感要强得多。天津主城区有独特的码头文化,之所以郊县认同差,除了郊县原本以农业为主之外,经济原因是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