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二战爆发前到战争进行中,德国海军为“齐柏林伯爵”号航母所研制的所有配套舰载机。由于文章篇幅过长,分为上、中、下三篇来分别介绍,中篇主要讲述部分舰载战斗机和轰炸机。


Bf109舰载型的最终版本——Me155

1941年底,随着德军在莫斯科会战退却,希特勒快速解决苏联的幻想破灭,东线似乎将要陷入持久战的境地。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希特勒又把目光转向了西线,他打算先收拾掉英国稳住西欧局势,再回头全力消灭苏联。

要想进攻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是个无法避免的难题,面对强大的英国本土舰队,光依靠戈林的空军显然无法完成任务,因此海军的所有力量再次得到了元首的青睐。1942年,“齐柏林伯爵”航母的栖装工作又被提上了日程,舰载机配套工程自然也跟着旧事重提。但这时候被空军霸占的那批Bf109T-1性能已经过时,梅塞施米特只好在Bf109G-4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舰载机,这个型号后来被航空部编为Me155。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Bf109G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Bf109G


Me155根据新型号Bf109G-4进行改造,引擎为DB605型发动机,另外沿用了Bf109ST的起落架设计。总体来说沿用了Bf109G-4型 65%的机身部件,结构的主要改进在起落架和机翼。

Me155的主翼虽然还是以单根翼梁为承力中心,但为了给主轮腾出空间,翼梁并没安置在机翼最厚的地方,而是在机翼45%弦长的位置。这一改动使Me155的轮距达到了惊人的5.6米,而Bf109G只有2.06米。带有前后缘襟翼的大翼展带来的较低进场速度,加上大轮距,使Me155成为当时德国起降性能最好的战斗机。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Me155的模型,展现了宽大的轮距


此外由于翼展加大到了15.1米,使主翼内部空间增大,每侧多了3个燃料箱。增加的燃料箱有5个用来装燃料,剩下一个位于左翼最内侧的则用来装70升MW50水/甲醛混合液。Me155同时还携带克85升的GM1一氧化二氮,这两种都是用于辅助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可以使引擎的高低性能更加全面。

Me155的尾翼结构没做太大的变动,方向舵和升降舵时在轻型冲压合金框架结构外蒙皮,垂尾和水平安定面则为全金属。

另外作为舰载机,Me155还完善了很多德国的先进电子设备,例如西门子K23自动驾驶仪、FuG125无线电导航着陆仪,以及电热防雾驾驶舱玻璃等。武器加强为3门20毫米MG151机炮,2门在机翼、1门在螺旋桨的中轴上。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Me155侧视图

1942年9月,Me155完成了基本设计,稍早的时候,“齐柏林伯爵”号更是进行了首次自主航行,德国航母计划似乎一切都在朝海军期望的方向良性发展。可哪想到接下来几个月战局急转直下,1942年12月31日的巴伦支海战更是激怒了元首,希特勒忍无可忍,痛骂“吕佐夫”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怯战。不久之后希特勒恼怒地下令:海军所有残存的大型水面舰只全部退役!所有未完工的大型舰只也全部取消建造!

正在进行栖装的“齐柏林伯爵”号这次遭到彻底遗弃,被拖到波兰什切青的奥得河口自生自灭。M155的验证工程也被迫停止,到死都是停留在图纸上,连一架原型机都没有。


番外——面目全非的Me155高空截击机

时间到了1943年,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日渐频繁,除了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飞机来搞夜袭,美国陆航第8航空军也开始白天就上门儿扔炸弹,德国每个工业城市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为了对付日渐增多的盟军重型轰炸机,德国空军急需装备一型高空高速截击机,梅塞施密特根据此前荒废的Me155设计出了Me155B参与此次竞标,而另外一个竞争对手是福克公司的Ta152。Me155B虽然编号看起来像是Me155的改进型,可实际上却是大变样,出于对高空高速性能的要求,Me155B的机身被拉得巨大而修长(长13米,翼展19.4米)。但是只要引擎的问题没解决,无论如何修改气动布局也满足不了航空部的高空高速要求。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福克公司的Ta152


此前Me155使用的DB605在动力上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梅塞施密特把希望寄托在了Bf109H高空战斗机使用的DB628A发动机上,并搭配了新的4叶正反对转螺旋桨来抵消扭矩,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DB628A发动机有着全新的2级3速机械增压器,但配套的冷却机制效果却不理想。该发动机使用的是后冷式装置,也就是冷却装置没使用在两级增压器之间,而是在两级之后,在实际使用中证实了这种结构并不成熟。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Bf109H高空战斗机侧视图


梅塞施密特后来又考虑了DB625、DB603U、DB632等新式发动机,可这些引擎的进展都看似乐观实际却遥遥无期,相比之下,竞争对手Ta152更为务实,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为了保障重要项目Me262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德国航空部下令梅塞施密特停止高空截击机研发,把手上Me155B的全部资料转交给布洛姆•福斯公司。

至此,以Bf109为基础的德国舰载战斗机研发才算是拉上了帷幕,后来福斯公司的BV155高空截击机已经很难再找到Bf109的痕迹。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BV155


双翼轰炸机的竞争

德国航空部对舰载战斗机的研制启动得最早,1935年就选中了阿卡多公司的Ar68改进为Ar197。另外在舰载轰炸机的研发上也没滞后,就在Ar197原型机试飞之前,航空部又向两个公司发放了舰载轰炸机招标书,除了阿卡多之外,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菲斯勒。

阿拉多这次拿出的方案Ar195,由Ar95双翼水上侦查/鱼雷机改装而来,但仅仅是拆除了Ar95的两个水上浮筒换成了固定式起落架,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动。Ar195全机为双翼半硬壳结构,机身采用钢管焊接结构,后机身和操作翼面由织物覆盖,充满了草草敷衍的味道。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携带一枚鱼雷的Ar95


其实这也怪不得阿拉多,当时该公司项目众多,既要开足马力生产Ar68战斗机和Ar96教练机(德国空军主要教练机),又得把主要研发精力放在Ar197舰载战斗机上,对于自己不太擅长的轰炸机领域,实在分不出足够人力物力来应对这次招标。

Ar195机长10.5米,翼展12.5米,高3.6米;空重23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745千克,最大载弹量700千克。引擎为一台819马力的BMW132M星型气冷发动机,最大平飞速度282千米/小时。

菲斯勒当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对于这次招标态度认真负责,虽然也缺乏相关经验,但还是拿出了一个全新设计方案,编号为Fi167。Fi167同样也是双翼半硬壳金木混合结构的布蒙皮飞机,却有很多新颖之处:

第一,采用了固定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技术,并且机体还被设计成了细长型。

第二,主起落架脚柱延伸得很长,降落时可以耐受更大的下降速度。

第三,主起落架位于机体重心的前方,配合强力油压刹车装置,可以实现更短的制动距离。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Fi167


Fi167长11.4米,翼展13.5米,高4.8米;空重28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850千克,最大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325千米/小时。

1937年3月,两家公司各制造了两架原型机参与了对比测试,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Fi167在载弹量、最大平飞速度等各方面都优势明显,并且在短距起降上更是奉献了令人咋舌的表演。

Fi167在测试中携带250千克配重时,还能在78千米/小时的极低速下控制飞机。只要存在23千米/小时的风速,它就能在50米的短距内逆风起飞,而降落更是只需要29米的距离。当时最短的降落距离记录只有15米,而这个距离只有它身长的1.3倍,假如逆风再大一些,恐怕垂直降落都不是梦。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Fi167


可惜的是,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双翼机的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Fi167虽然击败了Ar195,后来在Ju87C面前却是毫无抵抗之力,菲斯勒的努力最终还是付之东流,Fi167仅生产了12架就不得不关闭生产线。

但菲斯勒也并非没有收获,其产品极佳的短距起降性能引起了航空部的注意,后来该公司的Fi156击败了梅塞施密特这样的业内巨人,成为德国陆军的主要联络/侦察机。该机被交战双方公认为二战中最出色的陆军联络机,具有惊人的短距起飞能力,最著名的战例就是营救墨索里尼。当时Fi156在意大利中部亚平宁山脉最高峰——蒙特柯诺山南坡,从陡峭悬崖顶部“坎普将军”旅馆外一个面临深渊的狭小场地起飞,救走了意大利独裁者让全世界哗然。

就是这个小公司生产的飞机,在悬崖峭壁之巅救走了墨索里尼

Fi156


12架制造出来的Fi167并没用于实战,它们先是被运到位于荷兰的第167试验中队进行测试,随后又各奔东西。其中的9架在1943年调回德国,随后卖给了罗马尼亚。剩下的3架则送给了位于捷克的德国航空试验协会,用于起落装置特别测试,也算是物尽其用。

谈到二战时期德国轰炸机,任何机型在“斯图卡”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舰载轰炸机的选择也不例外,下篇一开始将会讲述Ju87上舰的曲折经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