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唐詩中的“高數”

我們將此前一個小欄目“文學課”

重新“打撈”出來,每天重發一篇舊文

用通俗的方式

講解文學經典、分享文學知識、梳理大家生平

願各位文學愛好者能籍此積累一些文學知識

而今天的文學課

還有音頻可以聽

一曲錦瑟解人難

文 | 娜塔莎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之前說過,李商隱是唐詩中的“高數”,今天我們說一下高數中的高數,《錦瑟》。

對古詩詞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要說《錦瑟》是很難的,如果咱們有一個古詩詞無解排行榜的話,《錦瑟》極有可能榮登榜首。一曲錦瑟解人難,古詩中有一種難是因為用典生僻而且繁複,一般把典故查實了基本上意思也就明白了。但《錦瑟》不是這樣的,就算把其中的典故都弄到清清楚楚,仍舊氤氳迷離,不可捉摸。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基本上什麼都沒說。

先大致翻譯一遍:

無緣無故地,錦瑟有五十根琴絃,

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憶著華年。

在清早的夢的邊緣,(那一個身影)

到底是莊周還是蝴蝶?

望帝泣血的丹心,

無奈只化作聲聲哀啼的杜鵑。

明月照著滄海之間,

那一顆小小的珍珠的淚滴。

在溫暖的日光之下,

藍田美玉氤氳如煙。

可是那樣的深情都從我的生命中消逝了,

只留下一腔回憶,

空空的,悵然若失。

有人說,這是悼亡詩,有人說是懷念以前的某個女朋友,也有人說是政治託喻。我的感覺,這是他晚年的回憶錄,他不是在回顧某個特定的逝去的親人或者相知的愛人,他在懷念他的一生,這首詩就是他的“追憶似水年華”。很奇特地,有時候把人的一生放在幾百萬字的宏大鉅著裡還是說不盡,而有時候,那麼短,只要八行詩句就說透了,說到再無可說了。

我們先不要管這詩的內容,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它的質地。為了更好地瞭解它,我們用一些別的名句來做參照。譬如老杜“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清清楚楚;再譬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雖然有神話色彩,但基本的敘事要素還是很清楚的。

到李商隱這兒,你能找到時間嗎?是莊周夢醒的清晨還是珍珠流淚的夜晚?時間是跳躍的,完全沒有關聯。地點呢?一會兒藍田一會兒滄海,萬水千山變化無端。更奇怪的是沒有一個真實人物出場,也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什麼都沒有!

到了《錦瑟》這裡,我們所熟悉的最基本的敘述要素一下子全沒了。如果這些要素搭建起我們理解文學作品的最基本的階梯,那麼,李商隱是不會給你梯子的。他像海市蜃樓一樣,是懸浮的,是飄渺的,是可望不可即的。

在一般的文學作品中,最笨拙的是寫故事,一大堆驚天動地的事兒。高明一些的,不寫故事寫人物,人的模樣,人的性情,人的格調。再輕靈一些的,乾脆把故事和人物都放到次要位置,寫細節。像《追憶似水年華》這種神書就是鋪天蓋地沒完沒了的細節。但是,到《錦瑟》這裡,連細節都沒有了!所有但凡有一丁點重量的東西都被他剔除乾淨了。那麼,這些謎一樣的文字所構建的到底是什麼呢?是感覺,最純粹的,沒有任何質量的感覺,夢一般的感覺。

所以,李商隱的難解正如夢的難解,一旦進入他的世界,理性和邏輯統統作廢。這是夢的解析,但我們解析的不是背後的潛意識,不是尋找背後的一堆事兒——那個叫八卦,那怎麼辦呢?我覺得既然他什麼都沒有說,我們不妨把自己的經歷代入進去,用我們深情去呼應他的深情,用我們的悲傷去映照他的悲傷,把《錦瑟》當成湖水,去投影我們獨特的人生,把《錦瑟》當作音樂,去激發我們內心的共鳴。不要去破譯它,而是,通過它,反過來看待我們自己——真年華似水,美不勝收!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無端,無緣無故的。這個詞用得很奇怪,錦瑟五十弦需要理由嗎?我是這個樣子的,你是那個樣子的需要理由嗎?樹為什麼是樹,花為什麼是花?這些需要理由嗎?問這些問題的,要麼是三歲以下的孩子,要麼是詩人或者哲學家。當我們追問其中理由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跳出了一般的因果邏輯,我們在追問背後的那麼一種力量,一種超越我們、安排我們、掌控我們而又無從捉摸的力量。

我們無緣無故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無緣無故地承受這一段人生,其中各種顛沛流離、莫名其妙又悲欣交集。五十弦,好多啊,多到不可勝數,但是在所有這一切之中,我們最深刻的體驗是什麼呢?是“華年”,最美好的時光,以至於一弦一柱都在“思華年”,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神經末梢都在追尋那過去的美好時光。

普魯斯特不就是這樣嗎?他的似水年華不是用心靈或者頭腦去追憶的,而是,用神經末梢去追憶的,無比細微又無窮豐富,當時間流過我們的生命,有些人只記得其中的某些大事,譬如結婚生子,有些人卻可以捕捉無數的細節。而李商隱呢,他用夢一般的片段來記錄稍縱即逝的感覺,那些感覺居然可以不依傍任何具體的事件,不依賴隻言片語,不依賴一個眼神、一次接觸,完完全全地獨立存在,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為此而驚歎,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接下來的幾句我們只能用夢境來形容,因為在句與句之間不可能找到現實的連接點,這是超越理性,超越邏輯的。我們來看。

第一個夢是“莊生曉夢迷蝴蝶”,夢中是莊子,莊子的夢中是蝴蝶,夢與夢的疊加,如層層疊疊透明的羽翼,炫目迷離。如果剛才的錦瑟啊、琴絃啊畢竟還是實有之物,那麼,這一句直接甩脫所有的現實的重量,在夢的氣氛中輕盈盈地飛了起來!一般人在回憶的時候,總是迫不及待地要撿起那些零落在記憶裡的具體事件,把一樁樁一件件的故事用回憶串起來,力求真實。但《錦瑟》不是這樣的,他反其道而行之,用一個典故把一切具體的事件全部拋開,把沉重瑣碎的人生置換成輕盈的、不真實的、沒有一點點分量的夢境!

為什麼說李商隱是一流的詩人,誰人有此?誰人為是?誰能用寥寥幾個字掙脫漫長的一生所有的重量?誰能一步起飛?美有不同方向,譬如杜甫,我們要欣賞他的重,重得好像揹著泰山艱難前行。但是在李商隱這裡,我們要欣賞他的輕,不是輕如鴻毛——鴻毛畢竟還有分量,而是輕如蝴蝶,輕如夜晚,輕如夢幻!

現在具體的人生已經被他拋開,我們在他的夢裡穿行,第二個夢叫“望帝春心託杜鵑”。這是一個很悽美的神話故事,望帝是古蜀國的皇帝,他不幸愛上了一位大臣的妻子,他為此時時刻刻感到很羞愧,但愛似乎又不能完全剋制。後來國家發大水了,他派那位大臣去治水。大臣把水治好了,望帝覺得自己不如他,羞愧難當,於是把帝位傳給了那位大臣,自己化作杜鵑鳥,在每年春天到來的時候苦苦啼喚: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他的愛人、他的國家在那裡,可是他永遠回不去了。他啼出血來,血滴到花上變成杜鵑花。

這個故事叫“子規啼血”,有很多種版本。那這個故事裡有什麼呢?我覺得有三,一是赤誠的,赤誠到啼血的心靈;二是無可奈何的悲劇結局;三是不絕不斷不死不休的執著。人活在世上,有一顆赤誠的真心已是非同尋常的了,而這樣美好的真心竟然無可託付,失去了愛人、失去了家園,失去最珍愛的一切,獨自承受悲劇的結局。如果真的是一個徹底的結局倒也罷了,至少不再有更多的念想,但偏偏不能了結,每年春天都在無望地盼望著,歸去呀歸去呀,年年如此,至死方休!這是何等深情!這又是何等的悲苦!

李商隱有詩“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不論春夏秋冬,不論世事變遷,只要人還活著,這一種深情就不會改變,春蠶到死,蠟炬成灰,深情至此,至死方休!我們能想象那一種深情嗎?誰有這樣的深情?誰配得上這樣的深情?

第三個夢,滄海月明珠有淚。現在我們來到了一片月光之海。李商隱非常喜歡“海”的意象,縹緲的,無限的,永恆存在而又不可征服的。咱們是農耕民族,腳踏實地,對於海其實是陌生的,一般也不大寫。但是李商隱很喜歡這一空闊的不真實的意象(他有一首詩叫《海上謠》,寫得像美人魚的歌聲一樣縹緲)。這是一個寂寥的夜晚,彷彿剛剛創世,混沌初開,萬物還在寂靜之中。這時候月亮照著無邊滄海中的一顆小珍珠,那一顆小珍珠抬頭仰望著月亮,珠有淚,可能是小珍珠在落淚,也可能小珍珠本身就是一滴眼淚。

這幅畫面很美,其中又有些什麼呢?珍珠那麼小,滄海那麼大,月光那麼純粹,那麼寂寥。僅僅看到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看到這畫面是有生命有溫度的——有一顆卑微的小珍珠,她在凝視月亮,她在流淚。那麼她為什麼流淚?我們是否有過那樣一種覺醒:如此渺小卑微的一個你,忽然之間發現自己獨自存在於茫茫天地,空闊宇宙,存在於一望無際的、不知何為的人生,那一種深刻的孤獨會在某一個瞬間強烈地震撼到你,使你“愴然淚下”!我覺得這裡的“珠有淚”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的“獨愴然而涕下”類似,以有限面對無限,以有情面對無情,以短暫面對永恆……只是小珍珠的意象更加可愛、更加珍貴,更加柔美。這一顆小珍珠何嘗不是李商隱,又何嘗不是你我?

最後一個夢是“藍田日暖玉生煙”,是不是很奇怪,玉怎麼會生煙呢?這一句太美了,太溫柔了!玉一般而言是冷的,一片冰心在玉壺,那個就很冷。但是,這裡的玉是暖的,是滋潤的。在你的生命之中是否有過那樣的柔情,可以稱之為“藍田日暖玉生煙”?你愛一個人,你覺得跟他或她有關的一切都讓你心軟,都讓你覺得溫暖,想沉迷其中不願離開?你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柔軟,她的水杯、她的筆她的書都是柔軟的有溫度的?一切不可能柔軟的東西都柔軟了起來,一切不可能有溫度的東西都變得那麼溫暖?玉為什麼會生煙?因為你的心裡一片柔情啊!

但是,這樣的柔情是不可把握的,像煙一樣迷離,又像煙一樣輕薄不可捉摸。這一腔柔情,能讓玉變軟變暖的柔情,它在夢裡纏纏綿綿氤氤氳氳,卻終歸不能變成現實的盼望,這是一段悲傷的無望的柔情。

最後是夢醒來之後的結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可以待,一切的一切都過去了,但那麼深的情感似乎還在,仍舊徘徊、纏綿於心中。另一種說法是“何待”,也就是不能待了,都過去了,年華似水,生命中最好的一切都離開我了,我只有空空的悵然若失的哀愁。我覺得兩種都說得通。

這就是李商隱的逝水年華,他什麼都沒說,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裡面了。我們不能確切地說這裡面有哪些人有哪些事,但是否能感受到他的熱烈的深情、沉痛的悲傷、百轉的無奈、綿密的溫柔?我們的年華里面有什麼呢?每個人的故事都不一樣,我們所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絕無雷同的可能,但是,等我年老之時,回過頭去看自己的一生,什麼是值得你懷念、值得你珍視的呢?

我覺得,唯有一片對生命的熾熱真心。

即為文學小課有聲讀物專欄

文学课 | 李商隐:唐诗中的“高数”

李商隱的詩作在晚唐獨樹一幟,對後世影響很大。鬱賢皓、朱易安編寫的《李商隱(精)》從李商隱的童年寫起,直到淒涼的暮年,結合其詩作,對其坎坷曲折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解讀。本書初版於上世紀80年代,此次重版,增加了大量與內容相關的圖片,最適合大眾閱讀。

更多文學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