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劉徹為何極力反對太后的“無為而治”而極力推崇董仲舒的一整套儒家治國思想?

遍地黃金888


簡單說,就是為統攬皇權,強化皇權,壓制和控制百姓自由思想,以達到便於統治人民,治理國家而做的改變。道家的無為思想是要上至君王,下至草民都處於完全自然(沒有任何主觀意識)的狀態,任何人包括君王的思想和行為都在天道自然這個大道的支配之下,都要順應自然之道!人民以完全放鬆的純自然的姿態生活,(和原始社會有些類似)任何事都不需要刻意(主觀意識)去做,任何事也沒有善惡好壞之分,只要是自然(也就是無意識)做出的都是符合天道的,人民的生活不要官員和人為制定出來的規章制度的指導和控制,這就大大弱化了君權和國家行政權,皇帝和各級官吏都不好干涉和控制百姓生活!完全虛化了權力。道家思想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態的思想,是一種沒有階級觀念,相對公平無私的思想,現實中很難真正實現!(如同嬰幼兒般純粹的思想!)之所以推行儒家思想,自然是用儒家的君臣禮儀和各種綱常綱紀給人民套上精神枷鎖,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以儒家思想為統一的社會思想和行為準則!這大大的強化了皇權和行政權,形成階級分層,便於統治階級治理,壓迫和剝削人民!這就是武帝廢道尊儒的真正原因吧!


青山依舊在幾度斜陽紅


我們先看看,漢武帝接手國家時是個什麼情況。

漢初,高祖劉邦從秦朝滅亡中接受教訓,制定了約法三章,其中提出了“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他面對現實採取因勢利導,輕徭薄賦,安定百姓,約法省刑,與民休息的策略,收到很好的效果;而“文景之治”更是中國古代出現的第一個太平盛世。

這些治國策略都在老子的思想“無為而治”的影響下,所取得的成果。

▲漢高祖劉邦

其實可以說,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開始,經歷了惠帝、文帝、景帝,包括呂后,他們都在為了鞏固好漢朝江山,而與各種難關做著長期的鬥爭。

  • 經歷了秦朝的嚴酷壓榨,漢朝初年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要注意民生問題,這是一個難關。

  • 西漢的政治體制有郡縣,有封國,封國有王、侯兩級,七個異姓王封地的總面積,比朝廷直轄的郡縣還多;而他們當中個個都是優秀的軍事家和立下戰功的將領,最主要是都有自己的軍隊武裝,無形之中給朝廷的壓力,這又是一個難關。

漢高祖、惠帝、文帝和景帝很好地完成了這個過渡時期的領導,武帝劉徹接手時,國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惠帝 文帝 景帝

據記載:當時的老百姓有吃有穿,城鄉的糧倉裡裝滿了糧食,官府裡有剩餘的錢。

漢武帝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位,他清楚知道自己不能繼續“無為而治”了,既然有厚實的經濟底子,就得將國家帶入一個更好,更利於漢室王朝發展的局面。

  • 景帝時期,同姓王以清除晁錯為名,發動了叛亂 ‖ 這件事讓武帝劉徹上臺就開始,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政治上加強專制統一。

  • 劉邦在平城遭匈奴圍困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脫身,此後都是用聯姻並贈送大量禮物的辦法,以求得暫時的相安 ‖ 這件事讓漢武帝用戰爭去解決,他多次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等領兵向匈奴進行大規模出擊,迫使其遠徙,不能在大漠以南進行活動。

  • 武帝在處理外交關係上相當開放,他派遣張騫的出使,開始了中國和中亞、西亞一些國家的來往,促進了文化商貿的發展。

▲呂后執政

接著就要說到董仲舒,他提出了思想體系的“大一統”,意味著只能有一門學派服務於統治者,那就是儒家思想,這和武帝的想法不謀而合,越發憎恨呂后要的“無為而治”。

劉徹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實現“大一統”的封建專制,此時他需要人民都接受某一個且獨一無二的思想觀念,利於大漢王朝的穩步發展。

董仲舒提出的理論,讓武帝心中想的社會關係實現了,這就是統治和服從的關係,所以漢武帝劉徹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

儒家的辦法就是從思想上進行統治,其實何嘗不是依然使用法家的辦法,用暴力和權術進行統治,這就是封建帝王的本質。


果笑


西漢後元三年,公元前141年的3月,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尊崇當時的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尊自己的生母王氏為皇太后。

西漢王朝的初期,律令上很多都沿襲秦朝的法令,這其中,由秦朝一直施行到漢初的律令當中就有一部“挾書律”。

這部產生於秦始皇三十四年的律令規定,民間有私藏違禁書籍者處以極刑,甚至因此滅族。

這樣的“蕭規曹隨”一直到了西漢惠帝四年,漢朝廷才正式廢止這部“挾書律”,在此之後《詩經》、《尚書》,諸子百家的著述才能夠得以流傳。

同時,也因此招收了近百名官學博士,當然,在這些博士當中,儒家門徒居多。

隨著漢武帝劉徹的登基,魏其侯竇嬰被任命為丞相,武安侯田蚡任命為太尉,這二人都屬於親近儒道之人,他們又推薦儒生趙綰為御史大夫,儒生王臧為郎中令。

這樣一來,朝堂之上,已經顯見得是儒家的氣味十足了。

儒家的信徒與擁護者既然佔住了朝堂核心位置,當然就會有所施為,在當時,這些人也確實就這樣做了,他們請來了當時儒家的代表人物,設置明堂講學,按照儒家禮儀來制定服飾儀軌,規定列侯以上,全部就國。

這些舉措,年輕的皇帝劉徹到時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可是,已經就看的一個人怒不可遏了。

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幾乎忍無可忍,她眼看著這些儒生們挾皇帝的名頭,否定原來的朝堂秩序,明明知道竇太后所奉行的是黃老之學,奉行無為而治,這些人,偏偏來和自己作對。

而且,搞來搞去,竟然搞到竇太后的頭上來了。竇太后畢竟薑還是老的辣,仍然隱忍不發,坐觀其變。

這邊的魏其侯竇嬰等人越發的推崇儒術,貶斥黃老,又覺得竇太后似乎沒什麼威力,御史大夫趙館等人開始直接謀劃要觸動竇太后,鼓動剛繼位不滿兩年17歲皇帝劉徹脫離開太皇太后竇氏,這一下,惹得竇太后雷霆大怒;

"乃罷逐趙館、王臧等,而免悉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也就是說,竇太后直接下手,罷免了漢武帝劉徹的幾乎整個領導班子,而且,直接換上了竇太后自己信任的人。

竇太后這個人也真是厲害,做事情有理、有力、有節。她找來漢武帝,就趙館,王臧等人直接針對她的一些問題面詰漢武帝,問的年輕的皇帝張口結舌、面紅耳赤。

冒進的趙館與王臧只能在獄中自殺,請出來的儒家大佬級人物申公也以疾病免職送回故里。

儒家雖然有漢武帝的首肯,但是,在竇太后面前,與黃老這第一個回合爭鬥,則以儒家的完敗而告一段落。

那麼,“西漢武帝劉徹為何極力反對太后的“無為而治”而極力推崇董仲舒的一整套儒家治國思想?”

以漢武帝的性格與政治取向來說,他是能夠基本接受當時儒學的一些政治主張的,對於竇太后所尊崇的黃老之術,他是不贊成和牴觸的。

但是,登基之初,他身後的竇太后可不是一個牌位和擺設,她的身後有強大的外戚後盾,所以,少年漢武帝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尤其是這樣的大事。

可是,人事有代謝,就在漢武帝登基六年之後,竇太后壽終正寢,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結束了。

此時的漢武帝劉徹,正是二十歲出頭,他開始完全的把儒學做為此時漢朝的政治思想,於是,新時期儒學的代表人物董仲舒與公孫弘就來到了漢武帝的身邊。

董仲舒擅長使得儒學為當時的時代服務,而公孫弘嫻熟於儒家制度的發展和建設。

漢武帝接受了這二人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然,後世學者和方家也對此有另外的解讀,他們認為,漢武帝所奉行的實際上是“外儒內法”,甚至稱其為:“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因為人們發現,漢武帝一朝,對明顯的法家門派的酷吏非常欣賞和重用。

所以,漢武帝劉徹對於竇太后尊崇的黃老之術是不感興趣的,他之所以基本接受當時儒家的基本構架,也是因為儒家思想體系能夠有效的維繫其封建統治,而且,又不妨礙自己“外儒內法”,所以,所謂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治國思想,不等於在執政上完全照搬儒家思想,也不過就是推崇而已。


子由拍案驚奇


1、首先“無為而治”是黃老的思想,不要搞混。漢初的執政思想是無為而治。

2、為什麼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首先,前提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意為要將儒家思想打造成國家唯一的主流思想,其他學派的政治思想將被壓制。

這是符合秦始皇以來建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需要,不然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

從這點上,其實是迎合了漢武帝治理國家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思想的需要。

這個角度深入,也能理解為什麼在古代中國,宗教永遠處於世俗政權統治之下,而不想西方形成政教合一的國家,乃至宗教性的國家,如現在的伊斯蘭世界的國家。

3、其次,儒家思想的仁政,有利於包裝一個明君的形象。誰都不喜歡被批評,是普遍人性。其實,根據近年來學者的研究,有人指出後來的儒家思想早已不是單純的孔子提倡的仁政思想,而是儒法合流的一種取向。但為什麼還是叫儒家思想,而不叫法家思想,是因為士大夫一直接受和傳播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政、仁義。

這也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儒家思想治國,為什麼會有宋朝以後愈加嚴苛的刑罰。甚至在漢武帝時會有司馬遷受宮刑。這也是依照儒家思想嗎?所以,儒家思想是擺在明面上的主流思想,而真正的治國還是要用一些法家的思想,如漢武帝扶植的酷吏。可去看看《史記》《漢書》中的酷吏傳。

所以,不要被表想迷惑,多看看同時代的側面的東西。


理簡


竇太后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好太后,能對天下人負責,對自己的身份事盡職盡責。漢武帝劉徹好大喜恭功,喜歡被溜鬚拍馬,喜歡被阿於奉承,喜歡被跪舔,儒家董仲舒就是這方面的高手,漢武帝劉徹就上了董仲舒當,看看董仲舒的下場就知道,這個儒家騙子為自行騙劉徹的後果有多慘,先是被打一頓,後被派去給一個諸侯王當類似與宰相一樣的官,那個諸侯王那是殺宰相就跟殺豬一樣,從來是殺宰相眼都不眨一下,把董仲舒嚇的宰相都不敢要了,辭職回家了,最後抑鬱而終。

儒家騙子們那是誰都敢騙,騙秦始皇被埋400多人。董仲舒騙劉徹後果就是他被派去給一個,殺宰相如殺豬的諸侯王當宰相,劉徹不是好騙的,騙皇帝那是要付出代價的


錦月細雨


提問不是這樣提問,不要以借代某某事情為前提,而是要直言直語開門見山說出事情的真相,實話實說:當今社會所有人在外面打工拼搏不就是為了生存,為了養家餬口,現在的父母對子女的學習要求嚴格不就是為了子女今後改變命運,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與想要的生活!我個人親眼看到工廠裡的技術人員在廠裡上班,技術非常不錯,可是由於廠裡的老闆及上層領導說話不算數,說每個月領多少工資,而且按時發放,但是出乎意料,老闆沒有做到,結果廠裡有很多有能力,有技術的人停止上班,廠裡的老闆當時氣急敗壞,一時到哪些去找熟練的技術工人,成了一個大難題!大概過了二個月以後,老闆想明白了,還是自已講話失信,導致全廠停工,最後老闆通知員工到廠開會領工資!自從老闆發放工人工資以後,工人幹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廠裡的效率越來越高!𠂆裡一直到現還很紅火!誠信贏天下,人品排首位!


吳佳欣883粟鳳芳


不過是一個熊孩子的藉口而已,為啥子搬出儒家來了?只不過因為儒家的天地君親師的思想正好符合了他的胃口,以孝治國確實,但是別忘記了劉徹小同學好像自己首先不孝的。漢朝的建國的時候無為而治是因為經不起折騰,底子太單薄,所以必須得用道家的無為。也就是上位者不要太過於有作為,用此來折騰民心。經過無為以養的漢初百年積累,才有了封狼居胥率土皆疆的宏大底氣。


隨遇而安的道士


結論:

無論是“無為而治”也好,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好,哪一種治國思想都是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完成其政治目的而制訂的。

導言:

漢武帝劉徹,對於漢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都是有深遠影響的。這是一個天生的大手筆,屬於天生就是要做統治者的人。他是一個具有超我意識的帝王。他有著特有的人格魅力,即便千年以後再看漢武帝,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光芒。


分析:

  • “無為而治”對於漢朝前期統治的意義

  1. “無為而治”是黃老之學所推崇的一種治國方略。所謂的黃老之術是黃石公學派與老子學派的總稱,是道家學派的重要分支。黃老之學既包含了哲學思想,也包涵了政治思想。其中的政治理念就是“無為而治”,是讓統治者通過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恭儉樸素這一系列的寬民政策而治理國家。所說的“無為”並非是不作為、不做事。真正意義上的無為簡單來說就是“不擾民”,通過不擾民而達到真正的作為。
  2. 漢朝初期的社會環境是推出“無為而治”的根本原因。因為經歷了秦朝末年與楚漢爭霸兩次戰亂,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下滑到了所能承受的最低範圍。在這個期間推出“無為而治”就是要通過統治者上層開始,減少對底層百姓的剝削,降低刑罰對百姓的壓迫,通過“無為”,達到恢復民間生產的目的。此外,也要通過“無為”而儘可能的達到一種君、臣合心,上下團結一致的朝政氛圍。
  3. “無為而治”這一治國理念的執行,達到了統治者所追求的政治目的。百姓迅速的恢復了生產,統治內部也幾乎沒有新生矛盾。無論是從民間來講,還是從國家整體來講,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雖然說是“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但民間生產的快速恢復也使得漢王朝中央統治的財富迅速增加,
  4.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要說明,“無為而治”雖然在恢復生產上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顯現出來了,因為“無為而治”,所以就忽視了刑罰的重要性。這也就造成了漢朝初期,有很多地方豪強迅速的發展起來。如果任其發展的話,一旦地方豪強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他們同樣也會威脅漢王朝的統治。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治思想的意義
  1.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這裡的儒術已經不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原貌。雖然把他稱之為儒,其目的只不過是要借用孔子的民間影響力更方便的推行這一政治思想。董仲舒所推崇的儒術中,包涵了幾乎他與漢武帝能夠想到的,有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儒術只是總稱。
  2. 根據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漢武帝與董仲舒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提高多數士族的地位,以得他們的支持。同時還創造性的把宗法制度與宗法思想結合起來,通過一種類似於宗教的方式來控制並引導底層人民的思想走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聯合大多數的士族,同時控制百姓思想的獨立性來維繫其封建統治。
  3. 上面我們提到了,因為“無為而治”所帶來的社會弊端。這種社會弊端雖然沒有構成對封建統治的威脅,但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地方豪強與底層百姓已經形成了新的社會矛盾,而且底層百姓已經開始使用武力來反抗這些豪強的壓迫。之所以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外儒而內法的政治措施,其目的也是要解決豪強所帶來的社會危害。
  • 漢武帝為什麼極力推崇這種治國思想
  1. 其實,無論是哪種治國思想,其根本目的都是為政治服務的。“無為而治”所帶來的隱患,已經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他不再適合漢武帝所處的社會環境,所以必須要對此進行改變,通過總結前人的教訓,我們可以得知秦朝統治者一味的推崇法家思想,對百姓形成的壓迫將會引起巨大社會動盪。而“無為而治”的放縱又少了法律的制約,會造成新的社會矛盾。純粹的使用儒家思想,士族地位過高,不利於皇權的唯一性。所以推出了這種摻雜了道家、法家、儒家等多種學說的新的治國思想。
  2. 漢武帝是一個具有強大超我意識的封建君主,他所要做的事情是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的。給大家看幾個時間點。公元前135年竇太后病逝,漢武帝從此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親征。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思想,漢武帝接納,並加以實施。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兵出征匈奴。從這幾個時間點,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漢武帝在竇太后去世後,推出新的政治思想,也是從某種程度上為後來的征戰做鋪墊。“無為而治”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擾民,但是作為有強大超我意識的漢武帝,徵匈奴就是他必須要完成的一個目標。但是這一目標是違背了之前的治國思想的,所以他為了自己的目標必須推翻前一個思想。
  3. 在竇太后的時代,竇太后給漢武帝帶來的壓制早已引起漢武帝的不滿。但竇太后那個時候在朝中擁有很強大的政治力量,漢武帝無法反抗。竇太后死後漢武帝迫不及待的就推翻竇太后時代的治國理念。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打破竇太后對朝廷的影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告訴人們誰才是天下的主人。另一個把對竇太后的怨恨轉化為對其治國理念的改變。

結論:

漢武帝之所以打破了竇太后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而極力的推出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說到根本還是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要通過對士族與底層百姓的控制,穩固其封建王朝。而且,作為具有超我意識的漢武帝,他是有自己的抱負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不利於完成他的政治抱負,他只有拋開“無為而治”,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抱負。


畫外音: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在絕大多數人們的印象中漢武帝沒有什麼詩歌的作品。很少有人去想象這個獨一無二的千古帝王寫詩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而這首《李夫人歌》就是漢武帝為追憶李夫人而作的,這首詩不僅是漢武帝少有的詩歌作品,也是文學史上第一首專門為悼念而做的詩歌。


《漢書》


再言春秋


無為而治無做為,

屈辱和親喪國威。

尊帝攘夷大一統,

漢家大業千古垂。








費玉山905


武帝反的不是前幾代的“無為而治”反的是不聽使喚的朝堂。

1、什麼是“無為而治”?

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無為而治”,漢初幾代實行的是“黃老之治”。

什麼是黃老?

就是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漢初的時候有個經典叫《黃帝四經》,在《漢書·藝文志》中有著錄的,後來失傳了。作為漢初的治國指導書籍卻失傳,因為毀禁的可能性很大。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幾本古籍,研究後確認其中就有《黃帝四經》——題外話一句,馬王堆漢墓真是寶藏——《黃帝四經》第一句就講明瞭黃帝之學的要旨: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口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所以,黃帝之學重的是法——我以為這個法,不光是指律法,也是指制度。所以實際上漢初實行的是黃帝之學的法結合老子之學的無為,簡而言之就是朝廷按照法度行事,不妄作不非為。

所謂“蕭規曹隨”,實則就是按章辦事。

《史記》: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這裡所謂的“朝廷”主要指的其實就是皇帝,“黃老之治”要求皇帝“清靜無為”這就是在限制皇帝的私慾,不管這個私慾是大興土木還是窮奢極欲,抑或是其反面宣揚武功。

(影視劇中的竇太后)

2、“黃老之學”終變成“老子之學”。

本來黃老之學中法與“無為”並重,且法在前,“無為”在後,但是竇太后重“老子之學”而輕“黃帝之學”,最終導致了法制廢弛。

《史記》: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

法制廢弛的結果就是兼併盛行,鄉黨豪族開始橫行鄉里。

《史記》: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僣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所以到“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已經出現了異變,而史家已經察於秋毫之末。

因此,漢武登基之後,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反“老子之學”的以道德而治國,進而嚴明律法,查漏補缺也是應有之意。

然而反“老子之學”也並不一定要推出儒家,用“黃帝之學”的法來肅清沉痾也並不是不可行。然而,武帝並沒有做此種選擇,因為不符合他的需要。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

3、不是漢武帝也有“漢X帝”。

以天下供養一人的專制制度,作為權力集於一身的皇帝,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的私慾,那麼就必然會出現“獨尊儒術”或類似情況。

“獨尊儒術”實則是給皇帝為所欲為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儒術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其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依照統治者的需要“創造和發明”一個成系統的框架。那麼為什麼是漢武帝時候出現了這個專為帝王提供的理論框架呢?

那自然是因為漢武帝的性格和才智超群拔俗。

漢武帝是個率性而為的人,他雄才大略,既是個政治家也是個文學家,他喜遊樂又愛美色,既冷酷暴烈又多情優柔。

他初即位時,受制於其祖母竇太后,因此放縱玩樂。很多人以為竇太后掌權對於漢武帝對於權勢的掌控欲有關,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竇太后在漢武帝剛成年就去世。

《資治通鑑》中記載:是歲,上始為微行,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遊宜春,與左右能騎射者期諸殿門。常以夜出,自稱平陽侯;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馳騖禾稼之地,民皆號呼罵詈。鄂、杜令欲執之,示以乘輿物,乃得免。

關於武帝夜遊還有一段逸事,武帝夜宿一旅店,求點水漿喝,老闆說沒有水只有尿,武帝遇到此種事也並沒有殺了老闆,反而是賞賜了阻止老闆又接待了他們的老闆娘,又封了老闆一個官職。

又嘗夜至伯谷,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漿,主人翁曰:“無漿,正有溺耳!”……翁不聽,嫗飲翁以酒,醉而縛之。少年皆散走,嫗乃殺雞為食以謝客。明日,上歸,召嫗,賜金千斤,拜其夫為羽林郎。

武帝踐踏民田,被民人痛罵,差點被抓還是出示了證明其身份的物品才得免,在這裡並沒有記載武帝后來報復辱罵他的民人的記載,而緊接著武帝又在之後奪佔民田,毀民人的房子推平民人的墳冢建了專供其遊獵的上林苑。

而在另一次夜遊中,武帝也並不懲罰羞辱他的旅店老闆,反而封賞了他。

我以為這些夜遊的經歷對漢武帝影響至深,這些言行固然是出自於漢武帝的天性,但是少年時期經常在宮外遊蕩也讓漢武帝的天性中任性妄為的一面,自我的一面得到了放縱,甚至是放大。

其任性胡為,一切出於自身的心理在徹底掌權後必然會反映出來。

因此武帝既有一個雄主的才能,又有任性妄為,極度自我的性格,自然是既不能忍“黃帝之學”又不能忍“老子之說”,因為其既困住了其想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又束縛了其驕奢任性的行事。

既然如此,武帝必然會需要一種完全符合其需要的學說來為自己的政策和言行背書。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董仲舒所代表的雜糅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等陰陽五行、和其他學說的“新儒學”就應運而生了。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所以,總結一下,漢武帝之所以反太后的“無為而治”而“獨尊儒術”至少有一大部分是出於其自身的需要,他需要一種學說要樹立其天子的形象,進而去實現自己的欲求。

《道德真經集註雜說》中有“武帝黜黃老而用儒術,未嘗不本於仁義,而觀其實效,則不異於始皇者幾希,當此之時,天下不一日而無事,思慕文景不得復得,然則黃老亦何負於天下哉。”

確實從此後“天下不一日而無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