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方腊的结局是什么?

庭下灵


我相信大家对方腊这个人的一些耳闻大多是通过《水浒传》的描述,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历史上方腊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也确实发动过起义,并且一度声势浩大。



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并不像《水浒传》里所描述的那般不堪,至少规模不是梁山宋江起义的那种规模可以比拟的,当然了,小说里所描述的方腊起义最后被宋江等人镇压也都是小说虚构的情节。那么在正史中,方腊真正得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一下方腊这个人物,宋史记载,方腊出身于北宋时期睦州青溪县万年乡,他出身布衣,从小就历经各种磨难,加之当时北宋长期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大多困苦,这种社会环境下民众需要一个信仰去更好的生存,所以包括方腊在内的许多贫苦民众都信奉摩尼教,因为方腊这个人生性豪爽,且乐于助人,所以深得当地民众的民心,这也让他成为了当地摩尼教的教众首领,最后也正是因为对宗教的信仰和自己教众首领的身份,方腊才能迅速组织众多民众进行起义。

宣和二年,因贪官过度压迫紧逼为导火线,方腊最终忍无可忍,无奈组织起教众和当地民众进行反抗,因为其宣扬的“人人平等,互帮互助”思想触碰到了许多处于贫困下的民众的心,所以方腊的起义军发展的很快,短短几天时间,便从一股小众组织发展到几万人的规模,且起义军一度势如破竹,攻占了许多州县。



仅仅几个月时间,方腊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自称为“圣公”,意思自己是受上天派遣前来解救众生的。根据史料记载,方腊起义军的鼎盛时期,号称聚众百万,并且攻占了当时北宋的六州五十二县,一度曾威震北宋京师,与北宋朝廷有分庭抗礼之势。

但是方腊起义的结局像大多数人民起义一样,最后的结局却并不好。因为方腊起义对北宋统治者造成了实质性的威胁,所以北宋朝廷派遣了当时的北宋名将童贯率领北宋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对方腊实行了残酷镇压。面对北宋的军事威胁,这个时候的方腊起义军政权内部首先就产生了骚乱,再加上因为起义军的军事素养与北宋精锐正规军差距过大,战斗力更是不用说,所以起义军面对北宋的镇压节节败退。

宣和三年,宋军包围方腊于杭州,这时的北宋朝廷也对方腊进行过所谓的“招安”,但是却被方腊拒绝了,随后杭州失守。仅仅一个月时间,方腊起义军便失去了包括歙州、睦州、衢州在内的大部分州县,最后起义军无奈被逼退到最初的根据地青溪县,面对宋军的围追堵截,方腊依旧不想投降,这个时候他身边依旧拥有二十万左右的军队,所以他企图利用当地的险要地势反败为胜。



但是这个时候的起义军内部士气低下,大多将士都无心再战,再加上与宋军的战斗又不断失败,所以起义军的有生力量很快便被消灭,方腊只能带着亲信躲入石洞中保命,最后因为叛徒带路,方腊等人还是被北宋军队俘虏,随后方腊等起义军首领被押往汴京,不就便被处死。虽然方腊被杀后,各地的起义军将士依旧与北宋朝廷转战数月,但是都陆续被消灭,至此,曾经一度威震北宋朝廷的方腊起义才被完全平息,但是北宋时期的方腊起义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北宋也更加积贫积弱。

对于方腊起义,宋史上记载:“方腊之乱,“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余里。”


夏目历史君


相比《水浒传》,历史上的方腊起义无疑比宋江起义声势浩大得多。宋江起义实际上就是三十六个流窜作案的头目而已,而方腊起义在1120年,很快就占领了杭州、睦州(今浙江淳安、建德)、歙州(今安徽黄山)、衢州(今浙江衢州)等城池,控制了差不多半个今天的浙江省。

但是方腊起义失败得也很快,1121年正月,方腊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就遭到守将王子武的顽强抵抗。同时,政府组织的平叛大军也赶到,统帅是有名的阉相童贯,将领有辛兴宗、折可存、宋江等人。这个宋江,和起义的宋江可能不是一个人。但是在小说中把他们事迹杂糅在一起了。

方腊军在秀州之战的失败,成为起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宋军接连攻下杭州、睦州、衢州等地,方腊只能退回老家清溪县。当时还有二十万部队,但士气相当低下,不是宋军对手。但方腊躲在帮源洞据险而守,宋军也一时攻不下来。这时辛兴宗手下一个小将带着一支小分队,秘密潜入帮源洞,一举擒获方腊。

辛兴宗一见,马上出来夺取胜利果实。这个小将也不敢和他争,就把方腊交给了他。但这个小将日后名气更大,他就是南宋中兴四将的韩世忠。所以方腊在历史上是韩世忠抓获的,而《水浒传》中改成了鲁智深,电视剧又根据评书改成了武松,这样一来最有名的反而是武松了。


林屋公子


起义造反,一旦失败,极少有结局幸运者。虽然,方腊全家结局悲惨,但更惨的则是从他躲藏的洞中逃出来的妇女,尽皆全身赤裸,并自缢于外面的树林中,抬头相望绵延100多里,其惨烈场面,简直触目惊心。

据《续资治通鉴》上讲,这些妇女是方腊抢掠来的。但是,当时朝廷解救的军队已经到来,她们又为何会自缢身亡。再说,当时方腊躲藏的帮源洞(位于浙江首淳安县叶家乡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处)已被宋军包围,这些侥幸逃出来的妇女更没有自缢的必要吗。

因此,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朝在《明史》中严重夸大张献忠的祸患,而多扬自己的美名。这种说法,显然存在太多商榷的地方。

那么,方腊究竟栽在何人手中?

关于方腊被擒,在史料、文艺作品以及民间传说中,共存在六个版本。

版本一:《宋史演义》、 “南宋笔记”、影视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方腊是被朝廷招安的宋江率领的梁山好汉武松单臂擒拿后,又被朝廷斩首。

版本二:《水浒中传》、《水浒传》、《水浒别传》等文艺作品中,方腊是被梁山好汉鲁智深所擒拿后,又被朝廷斩首。同时,在《水浒传》中,方腊也是四大寇之一,另三大寇分别是山东梁山水泊宋江、河北田虎和淮西王庆。

版本三:有野史记载,方腊是被北宋名将折可存所擒。

版本四:在元朝时期的资料中记载,方腊是被北宋沈丘知县刘世光和洞源里里正方庚所擒。当时,方庚因全家24口被方腊杀害之故,随投身从军,立志为家人报仇。当方腊兵败,躲进洞源石洞时,方庚正好跟随宋军搜山围捕,并收买叛徒方京,因此宋军得知方腊躲藏在山洞里,从而带领宋军包围方腊躲藏的帮源洞,最终造成方腊等人被捕。

版本五:还有资料记载,擒获方腊的还有王马、余木勺、余宗德等人。

版本六:据《宋史·韩世忠传》记载,自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从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破六州五十二县,涉及百姓200多万,一时声势浩大。但是,到了次年四月,在朝廷15万大军的镇压下,方腊的起义军连战连败。当时,副将韩世忠跟随着讨伐方腊的先锋王渊,率领部下悄悄来到清溪溪谷,通过向一位妇女打听路径后,直捣方腊躲藏的清溪帮源洞,并生擒方腊。就在这时,忠州防御使辛兴宗又领重兵赶到,将帮源洞团团包围,因此抢去了灭方腊的首功。当月24日,方腊和妻邵氏、子方毫、丞相方肥等30余人,被朝廷处斩。事后,王渊称赞韩世忠为“万人敌”,而韩世忠也因生擒方腊之功,被升任为承节郎。

那么,究竟哪个版本更加可信呢?

版本一、二、三,毕竟演义、野史及传闻居多,并无实质依据。同时,据1939年出土的宋将折可存的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平定方腊,班师返回途中接到皇上御笔:“捕草寇宋江”。因此,折可存又用时约一个月,将宋江擒获。对此,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历史上的宋江确实曾接受朝廷招安投降,但不久又反叛,这才在折可存平定方腊余党后,又被其镇压。所以,在朝廷讨伐方腊期间,根本没宋江什么事,当然也就没有“武松单臂擒方腊”和“鲁智深擒方腊”的事实了。

版本四,方庚主要起到了提供情报的作用,只是间接造成方腊被擒,而并不是他亲自擒获。

版本五,并无历史实据支持,因此也不被史学界认可。

版本六,《宋史·韩世忠传》的记载和《宋会要辑稿》以及《续资治通鉴》记载的事实,完全相吻合。因此,关于方腊的结局,最可信的当属版本六。

据传,方腊被朝廷处斩后,马岭方氏用其生前衣冠在马岭村头的一座山上,面向大路建了一座衣冠冢,后又在其冢旁建圣公庙,一年四季都有朝拜者云集马岭。


祥子谈历史


《水浒传》把方腊渲染成十恶不赦的魔头,但正史上却并非如此,真实历史上宋江从未招安,更不可能去征方腊,宋江是英雄,方腊也是。



方腊,原名方十三,起义前有说是漆园主,也有说是个打工仔。

北宋末年,浙江人民深受朝廷“花石纲”之苦,方腊首先举起义旗,在睦州发动起义,以摩尼教之说发动群众,一时间几十万人云集响应,没错,所以《倚天屠龙记》里说方腊是明教教主,便是始于此。

方腊率领众人攻城略池,攻下杭州等六州五十二县,自号“圣公”,年号“永乐”。(永乐皇帝朱棣哭晕在厕所,没想到老子精心挑选的年号,被反贼用过)


一时间,江南振动,方腊并未停止进取,他的计划是:十年内攻灭大宋朝廷。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不适合做皇帝的宋徽宗坐不住了,派出童贯率领大军十五万前去平叛。

童贯也是有两把刷子的,能把太监做到长胡子,不知道是没阉干净,还是真的很猛,总之,他率领大军在宣和三年(1121年)攻灭方腊的义军。

方腊本人躲入睦州山中,却被叛徒告密,不幸被俘,同年秋天被杀。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我们熟知的小说中:宋江威风八面,带领众兄弟所向披靡,而方腊的实力实在一般,还被“武松单臂擒住”。

真实的历史上,威风八面的却是方腊,人数最多时有近三十万,占据了北宋东南的半壁江山,可谓是声势浩大,影响力空前。

只是方腊的运气不佳,军队训练不足,最终起义失败。那方腊的结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聊聊,从方腊成功开始聊起。

方腊的成功

(剧照)

方腊造反,原因很简单,想拯救“苍生和黎民百姓”,顺带着做帝王,过过万人之上的瘾。

有人说了,北宋百姓不是日子过得很好吗?以前是,但北宋末期,经济衰落,国运下行。而皇帝宋徽宗,却一天沉浸在琴棋书画,以及蹴鞠上。说白了,这赵佶就是个不务正业的皇帝,是个“娱乐先锋”。

赵佶的字写得很不错,独创的“瘦金体”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于奇花异石,古董字画,老赵也非常感兴趣,为了建一个园子“艮岳”,老赵让人四处搜索奇石奇木。

事是不错,问题是,为了讨好皇帝老儿,下面的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四处寻找各种奇石。

这也没啥,但找到石头后,需要大船运输,需要人力押送,沿途当中,所有的漕运等行当,先服务于送石头,这些押送人员所过之处,地方人员得好好照顾,这一整不是一会,而是二十年左右,这就导致了“本末倒置”,让江南百姓日子困苦,可谓民不聊生。这就是著名的“花石纲”事件。

《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

方腊当时的日子还不错,因为他是摩尼教在南方的负责人,有人问了,什么是摩尼教?说来话长,简单说就是“明教”,和后来朱元璋参加的那个教派是一样的。而此时的方腊,就是所谓的明教教主。

看到百姓的惨样,方腊的“帝王梦”开始酝酿,这是最好的时机,整不好,自己就可以上到九五之尊。

想到就去做,公元1120年,方腊聚众造反,主张“人人平等,不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时,还提出“吃素断荤,节省钱财”,而且在财物上主张“共同拥有”。这忽悠人的一套,起作用了。当然,这一套被后面的洪秀全也用过。

起初,方腊起义军发展很快,从1120年10月开始,经过了三个月时间,人数达到了近三十万,东南半壁,尽入囊中。起义军,全是底层的老百姓,大家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曙光,感觉前景一片光明。

方腊的结局

公元1121年正月开始,方腊开始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方腊在派人攻击秀州时大败。当年二月,政府准备招安方腊,被拒绝。

在整个二月,宋军包围了方腊所在的杭州城,方腊带人拼命抵抗,但普通老百姓组成的队伍,实在扛不住正规大军的攻击,起义军被迫撤出杭州。之后,方腊带人准备再次拿下杭州,只是太难了,最后放弃。

杭州完全失手了,整个形势不再有利于方腊,关键队伍是一帮泥腿子,以前战争经验少,对抗政府军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之后,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真的是兵败如山倒啊!

基层起义兵,因为大多是脑袋一热而参加的起义,所以看到打不过政府军时,都开始寻思回头了。于是,方腊继续败,士兵大量逃。方腊一行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了青溪县,然后到达了帮源洞。

宋军此时风头正盛,准备一举击溃方腊的起义军,怎么可能放过这绝好的机会呢?于是,宋军包围了帮源洞区域。

虽然宋军包围了帮源洞区域,但宋军却找不到方腊的军队,因为这个洞非常奇特,入口极为隐秘。但是,再隐秘,也扛不住大军来回反复的检查,终于,帮源洞被发现了,发现洞口的裨将就是韩世忠。后来,这个帮源洞就被叫为方腊洞。

公元1121年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妻子,还有宰相方肥,一起被俘虏,洞中所有的将士也被官军俘虏。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杀。北宋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就此彻底拉下了帷幕。


蓝风破晓


方腊这个人,只要是对《水浒传》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有印象深刻。因为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在屡次击败宋朝官军和辽军都没有死多少人,结果征方腊却翻了船,在江南方腊那里损兵折将,被杀得七零八落。

那么,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军真的有水浒小说里面描述当然那么厉害?方腊最后真的是被武松抓住?方腊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下面就来说说这三个问题。



方腊起义的原因。

方腊之所以要造反,纯粹是被宋徽宗给逼出来的。宋徽宗这个文艺皇帝除了整天不务正业的爱好书画之外,还喜欢奇花异草还有奇石。喜欢就喜欢吧,毕竟他是皇帝嘛。但宋徽宗的问题在于,他喜欢花钱,但他还不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掏钱。

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下级官员。在贪官污吏的压迫下,江南的老百姓被搞得民不聊生,然后就活不下去了。

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宋史》卷四十七

而且,北宋时期的经济已经南移,首都汴梁每年所需消耗的六百万石粮食,以及北宋每年巨大的军费来源,都是出自富庶的江南地区。也就是说,江南百姓的负担原本就很沉重。而从宋徽宗开始,老百姓又要增加为徽宗皇帝的花石爱好的负担。

方腊起义前夕,江南大旱,浙江一带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百姓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把百姓从山地里收起来的几颗杂粮,也搜括得干净。百姓的肚皮饿得精瘪,可粮食却一车一车把县里的粮库装满满。


百姓负担重上加重,官府却为富不仁,这样一来,江南的老百姓也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走了。只不过大家缺一个带头人罢了。也就是在此时,方腊登上了历史舞台。

方腊起义的规模

关于方腊的出身,有说他是开漆园的,也有说他只是个帮工。但不管其出身如何,方腊的战略眼光是很好的。

按民间野史的记载,方腊起义后,他制定了一套比较合理的规划。大致上来说,就是组织群众,乘北宋朝廷没有反应过来之际,迅速扩大战果,割据东南,建立政权,然后与北宋划江对峙,渐图进取,计划用十年时间推翻北宋王朝。

按照这个计划,方腊起义的人数规模很快就扩大到了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现在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广大地区都被起义军占领。一时间,东南震动。

起义迅速被镇压

应该说,方腊起义的计划还是可行的。可方腊他低估了宋军的反应时间。

就在方腊割据浙江,还没能按计划完全占领长江南岸,与北宋隔江对峙之前,宋朝的中央军就已经出动了。

宣和三年(1121)正月,宋徽宗调集京畿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共十五万,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宋军由童贯、谭稹统帅,十五万大军分兵两路,向江南进军。

到了二月,宋军就收复了杭州。三月初,义军反攻杭州失利宋军杨可世、刘镇、王禀等部又分别攻陷歙州、睦州。

进入四月,起义军驻守的衢州又失守,守将郑魔王被俘。当月十七日,重镇婺州再失陷。至此为止,起义军所占据的所有大城市全部被官军收复。

四月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最后,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

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等三十多人被俘,解往汴京。

此后,义军残部仍在坚持斗争,但也是屡战屡败。到了宣和四年三月,起义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整个方腊起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但以方腊被俘来算,只有短短六个月。

起义失败的原因

方腊起义的前期异常迅猛,可谓是一顿操作操作猛如虎。后期当宋军主力到了江南,就迅速败亡。这前后反差巨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北宋在江南的官军太弱。

北宋自宋太宗灭北汉统一全国后,内地由于没有战争威胁,军队就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了。尤其是南方地区军事训练情况实在不容乐观。除了南方士兵训练不足外,宋朝在南方的兵力也很少。就拿方腊起义的两浙地区来说,整个两浙禁军的兵力只有二万多人。

并且,就这么点人马。北宋朝廷还怕武将会造反,对江南的驻军进行打压。截止到方腊起义之前,朝廷把杭州驻军一分为五,交给五个指挥使指挥。后来又把五个指挥裁成三个,裁掉将近一千人。因此方腊起义后,杭州当地的驻军也就六千人。这么点人,而且还都是战斗力不强的兵。这哪里是几十万起义军的对手?

士兵没战斗力、人数还不足,这也就不难理解方腊之前的势如破竹了。其实别说方腊了,因为南方兵力过于空虚,宋神宗时期,越南人都曾经打进两广。仅在南宁一地,越南人就屠杀了50000多名北宋老百姓。



第二,方腊起义军的实力不强。

再说说方腊军。方腊军的兵源多是不堪压迫和裹挟过来的平民。因为,方腊起义军的军事素质并不高。

起义军虽然最多时发展到几十万之众。但是要注意,史料记载中的“众有几十万”,不代表方腊义军有几十万兵。方腊义军的真正兵力应该也就十几万人。与童贯率领的十五万北宋正规军的兵力应该差不多。

并且,北宋强干弱枝,中央强,地方弱。这就导致了北宋在江南缺少兵器工匠,像什么兵器和甲胄之类的,南方基本没有(甲胄历来就被严管)。

于是,方腊起义军虽然兵力不算少。但是常见的武器却并不多,义军使用的武器大多为大家熟悉的朴刀、拉力弱的弓,以及梭镖等非制式军械。

这种武器和兵员素质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方腊义军的实力非常的弱,很难扛得住北宋中央军的猛攻。


第三,北宋中央军的实力比较强。

实事求是的说,北宋官军的实力并不差,尤其是西北军。宋军真正差劲的是将领水平和指挥系统。也就是说,如果放开了限制,让宋军去虐菜,北宋的精锐虐方腊义军的能力还是有多余的。

宋军在平定方腊起义的过程中五战五捷,这就是双方实力差距的真实体现。



方腊的最后下场

关于方腊的下场,其实很简单:起义被宋军镇压后,方腊被押送至汴京处死。但是关于是谁抓了方腊,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水浒传》原本小说中,是花和尚鲁智深擒住了方腊。具体的小说原文如下:

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在《水浒传》电视剧中,是武松单臂擒住了方腊。不管是老版水浒电视剧还是新版的水浒电视剧,都是这么演绎的。



在真实历史上,应该是韩世忠抓了方腊。相关记载如下:

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续资治通鉴》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宋军收复杭州后,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随后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

此时义军虽然还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不是官军的对手。为了躲避锋芒,方腊率残部躲在了帮源洞。由于石洞的位置极为的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当时在宋军中担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了进洞的一条小路,便偷偷的潜入方腊所藏的洞中,在格杀数十人,活捉了方腊。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于汴京。此时离方腊起义之时,仅仅才过了十个月的时间。


Mer86


电视剧中把梁山起义军的规模、能力都大大地夸大了。

实际上宋江在山东苏北一带活动,最初起事的是36人。而且宋江是流动作战,基本没有基地。最后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被知州张叔夜围困,走投无路之下接受招安。史书说宋江接受朝廷安排,去别处平寇。

正史没有记载宋江到底有没有去打方腊。据现在很多学者的考证,宋江去打方腊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还有争议。

下面说正史中的方腊起义经过

宋徽宗安排设置的应奉局、造作局,让东南两浙地区百姓供奉各种供奉用品和花石纲。经办的官员当然要借机大肆压榨。东南两浙虽然相对而言富裕,但是也经不起这种残酷的压榨。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农民在方腊领导下发动起义。

方腊原籍是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人出身,在睦州给地主作佣工。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地方恶霸,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

在誓师时,方腊悲愤地控诉说:"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从这个话里看,方腊对当时国家政治形势非常清楚。

方腊还分析了东南地方的形势:"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划江而守,轻徭薄赋","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

这里,方腊把起义的基本盘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估计了推翻宋朝的时间。

在方腊的号召下,义军很快就发展到上万人。

十一月初,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分为六等,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起农民政权。二十二日,起义军在青溪县息坑全歼两浙路宋军五千人,并乘胜进取青溪县。

十二月初,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不久,向西攻下歙州,东进攻克富阳、新城,以"杀朱勔(蔡京的爪牙)"相号召,直趋杭州。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克杭州。积怨已久的群众,在杭州挖了蔡京的祖坟。

方腊起义的影响传开之后,更多农民起义响应。先后有苏州、湖州、婺州、处州等几十处农民起义响应。各地农民望见义军旗帜,听见鼓声,就立即跑出来迎接。起义军声威大震。

宋徽宗被方腊起义搞得害怕了。

急忙撤销了苏、杭造作局,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同时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15万,南下镇压起义。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计划在睦州会合。

与此同时,方腊派遣方七佛领兵北伐,攻下崇德县后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浙江吴兴)境内。正面遭遇了宋军王禀部,方七佛战败,退守杭州。

而另一边方腊率领主力南征,相继攻下婺州、衢州。起义军先后攻下六州五十多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1121年二月,宋军包围杭州,义军苦战,因粮尽援绝,被迫退出杭州。三月初,义军再次进军杭州,没有攻下来。此时的义军,缺乏统筹,依然各部分散作战,各自攻打州县,之后逐渐遭到宋军各个击破。

宋军杨可世、刘镇部攻陷歙州,王禀部攻陷睦州。四月初二,衢州失守,义军将领郑魔王(摩民教称号)被俘。十七日,婺州失陷。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王禀、刘镇等各部宋军会合,层层包围帮源峒。

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余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毫、丞相方肥等三十余人被俘,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在汴梁被杀害。

宋军胜利后,疯狂屠杀起义民众,起义军民被杀不下二百万。

方腊被俘后,义军余部继续转战浙东各地,坚持到了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最后在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将领镇压下彻底失败。

结束语

北宋一直养着庞大的军力,这是宋廷能很快击败各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方腊起义军缺乏组织和纲领,整个起义军缺乏协调行动的能力,无法打破被宋廷各个击破的命运。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正史中,方腊真正的结局是被宋朝军队俘获,押至京城汴梁在当年(1121)八月二十四日被处斩,有一个说法方腊是被凌迟处死的。

那么是谁擒获方腊的呢?正史中这与武松或者鲁智深无关。

这其实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当时只是宋军中一个裨将(低级军官)的韩世忠经询问乡野妇人侦查到路径后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将其活捉,另一说是方腊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

前一个说法见于《宋史·韩世忠传》:

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后一个说法见于《宋史·徽宗本纪》:

庚寅,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青溪。

于是后来有了一个说法是说作为上司兼主将的辛兴宗抢了韩世忠的功劳(辛兴宗领兵截洞口,掠为已功),之后因为有人向宋徽宗汇报,韩世忠才得到一个承节郎的低级官职。

其实这个争功的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当时韩世忠类似突击队队长,辛兴宗是指挥官,具体是韩世忠擒获方腊,但是在高一级的军报中则是辛兴宗擒获方腊——辛兴宗的军报中包括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可见是整体军情的反映。

还有说法方腊是被折可存擒获的,是被方庚擒获的,折可存也是当时的宋将,与韩世忠、辛兴宗类似连长、师长、军长的关系,而方庚则是方腊同族但是有杀父之仇的当地人,是替宋军做向导的。从这个意义上,也许这些表面似乎十分混乱不清的说法其实是可以统一的。


谈古论金


早在《水浒传》第九十回中,智真长老便为鲁智深作了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个揭语就揭示了方腊悲剧的结局。

《水浒传》中方腊被擒是这样描写的:

“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鲁智深)

而在电视剧《水浒传》中,擒方腊的变成了武松。

说的是梁山大军攻破杭州,方腊逃到一座破庙中,遇到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

方腊在与两人交手中,杀死了张青夫妇。

武松恰好路过,在庙内与方腊打斗,方腊用钢叉把武松的左臂钉在柱子上,武松用刀砍掉自己的左臂,单臂擒住方腊。

(武松独手擒方腊)

明代还有一首诗写的是武松擒方腊的:

“饿虎爬山一捏喉,左檎右腕使压肘。武松独手擒方腊,还把银鱼钓金钩。”

正史中,方腊起义失败,和梁山没有一毛钱关系。

方腊是在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起义的,当时他聚众百万,攻占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六州五十二县,被奉为"圣公",建元"永乐"。

北宋时期,宋徽宗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然后运到汴梁,称为"花石纲"。

方腊的家乡也饱受压榨,老百姓生活日苦,方腊当时是摩尼教首领,以宗教为基础,聚集穷苦百姓,揭竿而起。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对老百姓盘剥太甚,所以很快方腊手下便汇集了数万人。

起义军很快攻下睦州、歙州、衢州,杀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宋徽宗见农民军势大,下诏招抚,被方腊拒绝。


宋徽宗见招安不成,便调派大军对农民军进行征剿。宣和三年正月到三月间,方腊在秀州、杭州遭遇两次大败,接连丢失了歙州、睦州、衢州等根据地,起义军被迫退至青溪县帮源洞。

虽然方腊组织了多次反攻,但敌众我寡,反攻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折损了不少战士。

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

韩世忠率兵冲进洞中,杀死了数十位方腊的护卫,将方腊活捉,方腊手下七万义军被杀。

韩世忠将方腊等人押往汴京,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凌迟处死。


方腊起义前,以宗教为掩护,大造舆论,散布童谣“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

童谣隐寓方腊能推翻宋朝,建立新的王朝,所以得到广大教众和农民的拥护。

但在起义后,方腊不知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决贪官污吏虽然没错,但他也将斗争扩大化,将矛头对准了所有的地主阶级,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敌我力量对比实力悬殊的时候,方腊没有像李自成、张献忠那样以退为进,而是断然拒绝和谈,与北宋的西北正规军恶战,在装备、兵员素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方腊家里有漆园,当然也有记载说是雇工。

肯定是被剥削敲诈得苦不堪言,而且发现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身边的农民对反动统治都是咬牙切齿,强烈的愤恨。

恰好摩尼教就是明教,在江南盛行。方腊暗中组织贫困失业的农民,利用明教教义,一下子就成了教主级别的人物。

宣和二年(1120年)秋天在帮源起义,很快就得到了各地的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东南震动。

可以说方腊是建立了正规的政权,他计划划江而守,渐图进取,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可惜,没有时间发展,不懂得“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面对童贯为宣抚使的十五万官军,起义军战斗失利。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包围帮源洞。方腊在石洞中躲藏,虽然易守难攻,石洞极为隐蔽。

但当时还是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方腊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

由于被发现,方腊带队突围。但已经被包围,走不了了。

四月二十七日,忠州防御使辛兴宗俘获了方腊及其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

由于是造反,一经审判,就是处决。

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至此才落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