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公元前十一世紀中,商王朝和它的屬國周之間,發生了一次戰爭,商紂王和周武王都親臨陣前,在牧野(今河南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之地激烈廝殺,可以稱為決定兩國生死存亡的一場決戰。周國的總指揮是姜尚,他接受武王命令,率兵車300乘,虎賁300人,勇猛衝擊敵陣,大破商軍。

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牧野之戰中,商紂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尚書·武成》中指出,是因為商兵

“前徒倒戈攻於後”

所造成的。

那麼對“前徒倒戈”的“徒”字作何解釋?

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史學界一種普遍的說法,認為“徒”就是奴隸和被俘的東夷人。

因為商朝的主力軍幾乎都調發到東南前線去,征討東夷部落的反抗,朝歌城中非常空虛。紂玉自己還和宮女作長夜之飲、歌舞之歡。得到武王進攻的息後,倉促應戰,無奈之中,只得把城中奴隸和被俘東夷人召集起來,連同京城中的衛兵,拼湊了17萬人馬,開往離朝歌70裡的牧野。

此時“周軍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武王使尚父與伯致,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平時飽受壓迫的奴隸和夷人本來就恨透了紂王,在他們的身後又有商的“正規軍”押著他們,驅趕著要他們衝上前去給周軍當刀靶,這就更激起了他們的無比憤怒。他們和周軍剛一接觸,立即在陣前

“倒矢而射;傍戟而戰。”

爭先恐後為武王引路。商兵被軍陣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搞得大亂,武王乘勢左手高舉黃鉞,右手揮舞白旌,指揮全軍奮勇攻殺。於是

“商師大崩。商辛奔內,登於鹿臺之上,屏遮而自燔於火。”

紂王自焚而死,商朝也就這樣滅亡了。

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另有一種說法,“徒”不作奴隸講。

《詩經》記有

“公徒萬,甲冑朱侵”;

《左傳》記有

“帥徒以往”、“倒戟以御公徒”

皆作步兵或衛兵講。

“前徒倒戈”是商朝內部的反紂勢力及其所屬本部族兵,為配合武王伐紂,而在軍陣前發動的一場事政變,它之所以出現,是有歷史背景的。

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呂氏春秋》中記載:

“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己雨為妻而生紂。紂之父和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目:‘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紂為後”。

紂以嫡少子繼承王位,排擠了長兄微子啟的繼承權。且商王武乙以前繼承次序表現為兄終弟及,紂之叔父箕子、比干更無希望繼位了,這樣有可能出現以紂王為首的紂王集團和以微子啟、箕子、比干為首的微子啟集團的鬥爭。在這一斗爭的過程中,出現了: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的結局。意思最終,紂王政權贏得勝利,箕子被判定為奴隸,比干上奏被處死。

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從商朝的兵制來看,甲骨文資料證明了殷商時仍然保存著以族為兵的制度。族是最基本的軍事組織,族下設子族,國王的本族組織成的軍隊乃王族之兵,還有子族及貴族自己族的人組織的軍隊,都要參加國家的各種征伐活動。在牧野之戰時,紂王用來抵抗周師的武裝,除了王族的軍隊,還有貴族們的族兵。商師中於反紂勢力的那一部分族兵在首領受到迫害時,萌生異志,爆發了“前徒倒戈”事件,也是很有可能的。

詭異的牧野之戰,臨陣倒戈的是什麼人?是東夷人還是微子啟的人?

關於紂王會不會去武裝奴隸和被俘夷人一事,有人提出了質疑。

認為周國首領從文王到武王,早已作了反紂的準備。在“牧野之戰”的前兩年,武王“會諸侯八百於盟津”,發施號令,檢閱軍隊,此等大事,商紂王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去發空國中之兵同東夷作戰。

再說在奴隸起義經常發生的情況下,這位曾紀有“百克”之績的商紂王,豈肯輕易把武器去交給奴隸和俘虜。

因此,把“徒”解釋為反紂勢力的部族兵也有順理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