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商王朝和它的属国周之间,发生了一次战争,商纣王和周武王都亲临阵前,在牧野(今河南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之地激烈厮杀,可以称为决定两国生死存亡的一场决战。周国的总指挥是姜尚,他接受武王命令,率兵车300乘,虎贲300人,勇猛冲击敌阵,大破商军。

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牧野之战中,商纣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尚书·武成》中指出,是因为商兵

“前徒倒戈攻于后”

所造成的。

那么对“前徒倒戈”的“徒”字作何解释?

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史学界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徒”就是奴隶和被俘的东夷人。

因为商朝的主力军几乎都调发到东南前线去,征讨东夷部落的反抗,朝歌城中非常空虚。纣玉自己还和宫女作长夜之饮、歌舞之欢。得到武王进攻的息后,仓促应战,无奈之中,只得把城中奴隶和被俘东夷人召集起来,连同京城中的卫兵,拼凑了17万人马,开往离朝歌70里的牧野。

此时“周军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武王使尚父与伯致,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平时饱受压迫的奴隶和夷人本来就恨透了纣王,在他们的身后又有商的“正规军”押着他们,驱赶着要他们冲上前去给周军当刀靶,这就更激起了他们的无比愤怒。他们和周军刚一接触,立即在阵前

“倒矢而射;傍戟而战。”

争先恐后为武王引路。商兵被军阵前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得大乱,武王乘势左手高举黄钺,右手挥舞白旌,指挥全军奋勇攻杀。于是

“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纣王自焚而死,商朝也就这样灭亡了。

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另有一种说法,“徒”不作奴隶讲。

《诗经》记有

“公徒万,甲胄朱侵”;

《左传》记有

“帅徒以往”、“倒戟以御公徒”

皆作步兵或卫兵讲。

“前徒倒戈”是商朝内部的反纣势力及其所属本部族兵,为配合武王伐纣,而在军阵前发动的一场事政变,它之所以出现,是有历史背景的。

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吕氏春秋》中记载: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己雨为妻而生纣。纣之父和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目:‘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

纣以嫡少子继承王位,排挤了长兄微子启的继承权。且商王武乙以前继承次序表现为兄终弟及,纣之叔父箕子、比干更无希望继位了,这样有可能出现以纣王为首的纣王集团和以微子启、箕子、比干为首的微子启集团的斗争。在这一斗争的过程中,出现了: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的结局。意思最终,纣王政权赢得胜利,箕子被判定为奴隶,比干上奏被处死。

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从商朝的兵制来看,甲骨文资料证明了殷商时仍然保存着以族为兵的制度。族是最基本的军事组织,族下设子族,国王的本族组织成的军队乃王族之兵,还有子族及贵族自己族的人组织的军队,都要参加国家的各种征伐活动。在牧野之战时,纣王用来抵抗周师的武装,除了王族的军队,还有贵族们的族兵。商师中于反纣势力的那一部分族兵在首领受到迫害时,萌生异志,爆发了“前徒倒戈”事件,也是很有可能的。

诡异的牧野之战,临阵倒戈的是什么人?是东夷人还是微子启的人?

关于纣王会不会去武装奴隶和被俘夷人一事,有人提出了质疑。

认为周国首领从文王到武王,早已作了反纣的准备。在“牧野之战”的前两年,武王“会诸侯八百于盟津”,发施号令,检阅军队,此等大事,商纣王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去发空国中之兵同东夷作战。

再说在奴隶起义经常发生的情况下,这位曾纪有“百克”之绩的商纣王,岂肯轻易把武器去交给奴隶和俘虏。

因此,把“徒”解释为反纣势力的部族兵也有顺理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