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山東又稱齊魯大地,因於先秦齊、魯兩國。因為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殷人和東夷人的勢力強大,不服統治,屢次發生反周叛亂。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到戰國末年,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因為文化的一體,"齊魯"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後來的山東省區範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其實在齊魯之前,還有別的諸侯國存在:萊國。在姜太公建立齊國之前已存在,位於在山東的東北部地區,前後存續500餘年,於公元前567年為齊國所滅。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上古時期,除夏族外,與之共存的部族尚有4大支,即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而東夷在山東半島一支,則被稱為萊夷。東夷是遠古時期生活在東海區域(今膠東半島)的一個部落群體。據傳,少昊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東夷人的首領,最初建立的的國度在山東東海之濱的日照地區。《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萊夷是東夷部落中的一支最強大的力量。首先,其歷史淵源非常深遠。大致與夏族相當,甚至更早一些。華夏族,其實是華族與夏族的合稱,而華族即萊族。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中華之“華”,源自華胥氏之“華”。華即萊,源自華胥氏引種萊麥。華胥實際上就是萊胥。萊,是野生麥,即所謂燕麥、雀麥。而麥,是萊的優良品種,有青稞、大麥、小麥等。伏羲後,少昊與黃帝合作,代蚩尤而成為東夷首領。過六、七百年後,皋陶出世,成為東夷首領。此時,東夷與夏集團合作很好,結成聯盟,皋陶本人還以首領身份,參與聯盟中央的領導工作,負責中央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至於萊國的出現,應該始於商代,可能是商的一個方國。商紂王有三個重要輔臣箕子、微子、比干,其中萁子就是萊國人。當時萊國國君與商紂王關係很好,就將善於治國的箕子介紹給紂王。但是紂王暴虐,比干被剖了心,箕子為了避難逃回萊國,並出走朝鮮。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萊國強盛數百年,最終卻亡於齊萊之爭。究其根源,不外乎夷夏聯盟的破裂及兩族的權力鬥爭。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由夷夏兩族輪流擔任,史稱禪讓。其中舜為夷族領袖,禹為夏族領袖。公元前21世紀,禹死後,掌權的夏族集團為使權力不落到夷族部落手中,就把當選為聯盟首領的夷族領袖伯益殺死,由禹之子啟繼位,從而建立夏朝,以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此舉導致夷夏聯盟的破裂及兩族的長期戰爭。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早在商朝,朝廷就長期武力鎮壓東夷部落方國,當時的效果著實不錯,可也讓商朝的國力元氣大傷,為其衰敗埋下了伏筆。也是在那個時候,萊人正式臣服於商王,得以封國。後來,周武王得了天下,殷商舊部許多逃往了東方,再加上當地的夷人本就不聽話,東方的形勢急轉直下。為此,周王把最信賴的太公和周公分封到了山東,以此來保障東方不出大亂子。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散居山東的夷部落素以勇武善射著稱。夏代先後發生過後羿、寒浞之亂,夏政權一度被東夷反叛勢力所操控。少康時期,夏族積聚力量起兵攻滅寒浞,重新振興夏王朝。至商代,武乙、商紂均兩次征伐東夷。公元前1128年9月,武乙攻克顧方、夷方、林方,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建陪都,以牽制東夷。公元前1123年,東夷攻殷,武乙出兵反擊,追至今臨淄附近,殲滅東夷有生力量。公元前1068年9月,紂王親率甲士4.5萬,戰車千乘,由朝歌出發,渡濟水入山東,在奄(今曲阜)與6個諸侯國會師,擁兵10萬,大舉伐夷。夷族9個方國分別出兵,依託沂蒙山區和淄河流域,輪番迎擊商軍。紂王攻破長勺(今萊蕪北),至營丘(今臨淄東)後退兵。次年初,紂王在奄率戰車800、甲士3萬攻佔營丘,夷族殘餘退至薄姑(今博興縣境內)。此後,夷夏勢力繼續對峙,直至公元前11世紀齊國建立。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在齊國創建之初,它曾武力爭奪營丘,給姜太公一個“下馬威”。不過,萊夷終於未能戰勝能征善戰且足智多謀的姜太公,吃了敗仗,退回了萊國,卻為周齊人留下了萊夷雄心勃勃,不甘蝸居一隅,企圖西進發展的戰略意圖。齊、萊關係在齊立國之初,由於萊與齊爭奪營丘而趨於緊張,到周孝王時又一度緩和以至友好起來,且都聽命於周王朝了。春秋早期齊桓公時,齊、萊間沒有任何關係。到春秋中期周定王時,齊與萊,以及魯與萊的關係又到了非戰爭不能解決問題的地步了,甚至齊國屢與周圍諸國會盟時,只有萊國不予理睬,不去參加,可見兩國的隔閡之深。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齊、魯聯合攻萊。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齊復攻萊。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齊再攻萊,萊君賄賂帶兵齊將,齊師不戰而回。接著,齊君召萊君至齊開會,萊君不到,齊派晏弱在靠近萊國處築東陽城(遺址在今臨朐東)以威脅萊國。公元前567年,晏弱發動突襲,滅了萊國,萊國東至海濱地區盡入齊國版圖。滅萊之後,齊國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萊不能東山再起。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關於萊夷,史書典籍記述很少。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包括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客觀上,膠東地處海隅,與中原地區接觸較少,其蹤跡不見經傳也不足為奇。主觀上,本為西戎落後部族的周人取代東夷部落的商人入主中原後,反以正統面目自居,恪守夷夏之辨,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夷極盡排擠打擊之能事,直接導致四夷愚昧落後的錯誤觀念流傳彌深。這樣,受四書五經的薰陶,秦漢以後的膠東人皆以炎黃嫡傳自居,反將實系自己祖先的東夷先民視為野蠻人。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古萊夷文化是古華夏文化之源。華夏文化有兩大部分組成,即華文化和夏文化。而華文化,是由膠東半島上的古萊夷人創造的。萊夷對創造我國古老文明有卓越貢獻,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泉之一。炎黃文化和古萊夷文化的關係,前者主要以意識形態領域文化為主,最突出的就是儒家思想的確立、鞏固和發展;後者主要以生產力領域文化為主,最突出的就是萊夷人先進的農業、製陶業、造船業與航海業。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沒有萊夷文化的支撐和推動,沒有海岱地區文化的傑出貢獻,就沒有龍山文化向三代文明的飛躍,沒有殷商文化的繁榮。沒有古萊夷文化,就沒有古華夏文明。然而,隨著王權的集中和強化,夏商文明一旦形成並日益發展,就會使包括萊夷在內的各文化區的土著文化黯然失色,最終將其容納到華夏文化之中。

齊國之前的山東:東夷、萊國、華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