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為何連國名都不改?

YXL獨立風中


田氏正式代齊發生在戰國時期。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太公一脈絕嗣。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而在近三百年前,田氏從陳國奔齊,始有齊國田氏;百年經營以後成為齊國朝堂的一方勢力,並聯合其他幾支齊國的貴族消滅當時權力最大的慶氏,又取得了公族與國人的支持。

齊景公時,公室腐敗,田氏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使“齊之民歸之如流水”,增加了戶口與實力,是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自立為相。從此田氏掌握齊國國政,後來步步把持齊國政權,最終代齊。   


齊國最早的王族是姜姓呂氏,而田氏代呂氏,經過了長期而複雜的反覆鬥爭,有和平演變,也有武裝鬥爭,有時隱蔽,有時公開。但早在晏嬰相楚時,目睹田氏作為的晏嬰就曾言“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田氏代齊的要點一共有三個:   

第一,前期在齊國立穩腳跟。

齊桓公時田氏就和齊國的大夫結為姻親,莊公時田氏力排眾議出兵討伐衛國、晉國,大勝,莊公把公主嫁給了田氏,田氏和齊王之間的關係這時就已經非常親密了,從而有獲取大權的可能。


第二,中期施行收聚人心的政策。

齊王荒政,田氏對公族“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對國人“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又有上文提到的借公事施私恩的做法,齊國國內只知田氏之恩而不知齊王,這種做法齊王后來根本無力禁止。

第三,後期外爭盟國,求立為侯。

田氏幾乎已經擁有齊國時,與分晉的三家互通使節。齊康公十八年,田和也是求魏文侯代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然後魏文侯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


這些原因與為何不改國名有著很明顯的關係。

首先,戰國時期,周王室東遷,局面存在兩個重點:分封制仍然存在,周王室仍然是天下共主的表象,和諸侯強天子弱的實質。周天子冊立田氏為諸侯就如同如今的英國女王任命首相一樣,雖然和王室的實質權力全然沒有關係,但儀式作為天下公認的“禮”的部分,是田氏政權在正統性上必不可少的。   

其次,名義上的遵從王室也是諸侯國之間的遊戲規則。

周武王為了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呂尚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

“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不改國名,遵齊國之號,即表態沿襲尊王的傳統,否則就有其他封國隨時可能以勤王平叛的藉口進行攻打瓜分的危險。   


另一方面則是出於齊國內部人心所向的考慮。春秋戰國時的政治氛圍與後世不同,中央集權尚未成熟,文化氛圍也不一樣,統治者對於人民在思想上的控制尚未如後世一樣嚴密,而人民往往也是以“宋人”、“齊人”、“楚人”自居,以國,即地方為歸屬。

齊國本來顯赫,田氏在代齊的過程中全程走親民路線,而出於對保持國內穩定、安撫人心的考慮,也不會貿然更改國號。   

最後則是“齊”這個國號的含義。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說文解字》)”,在甲骨文中是象禾麥穗頭長得平整的樣子,而小篆“齊”字則在下面多了兩條線,象徵著“地面”。姜齊以“齊”為國名,是西周姬姜集團重視農耕所致,也是姜姓呂尚一族的族徽。

保留國號,既是表示對重視農耕態度的繼承,也是對姜姓呂氏的尊重,在重視仁義和禮儀的先秦則有利於田氏在外的聲名,從而有利於結盟。這也呼應了諸侯對於田氏代齊並無多少異議的事實,正因諸侯無異議,所以才有天子准許,田氏代齊得以不被非議地記入正史。

田齊一直延續到秦漢之際,滅亡後一度有田氏君主力圖復國,最後一任君主田橫在韓信入齊後,自立為齊王,坐守海島,至死不降劉邦,成為一段美談。

後世說到齊,並無正偽之分,對於田氏的評判也得見於此。


歷來現實


簡單來說,國號不是田氏定的。

田氏代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持續了近三百年,田氏才從一個打工仔變成老闆公司的新主人,箇中艱辛,不可謂不勵志。

公元前672年,齊國還是姜姓呂氏老闆當家,在英明之主齊桓公的帶領下成為第一個霸主國,威震天下。這一年,附近小國陳國的一個宗室子弟陳完跑到了齊國,躲避狠叔叔的政治迫害,齊桓公欣然接納,任命其為工正,陳完就此定居齊國,並改氏為田,即田完。

作為一個打工仔,尤其還是外國來的打工仔,田完及其家族是怎麼用兩百多年的時間反客為主,取老闆而代之的呢?得分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辛勤工作,獲得賞識

田完當了幾十年的工正,一直不溫不火。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孫子世襲工正之職,也是默默無聞。但到了田完的曾孫田須無時,情況大不相同了。

田須無侍奉齊後莊公,深受齊後莊公的賞識和寵愛,地位也是蹭蹭地往上漲,當上了大夫。

田須無去世後,他的兒子田無宇繼爵,並藉著父親的恩寵,步入政壇。後來,田無宇力排眾議,勸齊後莊公斷然出兵伐衛、晉,取得了勝利。

田無宇因功得寵,齊後莊公還將自己的女兒孟姜嫁給了田無宇,田氏地位迅速升高。

第二:削弱對手,壯大自己

田無宇生活的時代,正好是齊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一個年代,內亂頻發,先是權臣崔杼弒殺齊後莊公,接著另一個權臣慶封又幹掉了崔杼,大權獨攬。而在這些政變背後,伴隨著的是齊國國君權力的下降,各卿大夫家族勢力不斷擴大。

從經濟水平上講,國君統治的基本盤是國都,卿大夫統治的基本盤是國都外的城池。在青銅器時代,國都壟斷著青銅和生產力,國都之外是原野,國人之外是野人。

當鐵器文明到來之後,國都之外的原野受到開墾,人類對土地的開墾能力增強,井田制遭到破壞,國人乃至野人爭相開墾私田,在公田幹活也不賣力了,國都對於其他封地城池沒有絕對的資源優勢,國君的政治優勢相對下降。

從制度上來說,國君習慣於把封地分封給卿和大夫,可卿和大夫是父死子繼的,權力和資源越分越散,最後國君的統治只能依靠卿和大夫忠誠度。卿和大夫通常把封地分封給家臣打理,家臣不世襲,有效防止了資源分散。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政治權利的爭奪就轉變為卿大夫家族之間的爭奪,國君也只相當於一個勢力比較大的卿大夫了。

田氏屬於那種一勝再勝的卿大夫,田無宇先與欒氏、高氏、鮑氏三大家族聯手,搞掉慶封的慶氏,而後又與鮑氏聯手,逼走欒氏與高氏,完全控制住齊國政權。

隨後田無宇聽從晏子的勸告,急流勇退,把執政權交還給齊景公,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聲望,主動放權以示期待和平的田無宇被早已厭倦權臣相爭的齊國百姓擁護愛戴。

隨著土地的開墾,國人和野人都轉變為農民,誰能得到農民的支持,其政治勢力就會大增。田無宇嚐到甜頭後,繼續開始賠本賺吆喝,花錢買民心,為家族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三:贏取民心,架空老闆

田無宇死後,其子田乞繼續惠民工程,比如用大斗借糧食給百姓,用小鬥收回,在齊國政府高稅收的背景下,民心竟相歸附。

有了民心好辦事,在齊景公去世後,田乞做掉國君家族的兩大同姓大夫國氏和高氏,並耍了一手廢立大戲,終於掌握了齊國實權,成為齊國國相。

田乞去世後,其子田恆繼任為相,做掉了右相監止,弒殺了齊簡公,走上專權之路。

田恆開始給田氏代齊鋪路,一方面,把自己的封地擴大了很多倍,比國君的食邑還要大,同時挑選選齊國七尺以上女子入後宮,並且不禁止門下賓客出入後宮,所以到去世時,田恆有了七十多位兒子。另一方面,他交好各路諸侯、卿大夫,比如救援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等,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口碑。

第四:瓜分蠶食,取而代之

田常死後,其子田盤繼任為相,把眾多兄弟都分到齊國各地做城邑的大夫。與此同時晉國韓、趙、魏三家瓜分知氏的領地,田盤和三家互通使節。三家幾乎瓜分了晉國,田氏也幾乎擁有了齊國。

再接著,韓趙魏三家分晉,給田氏做了很好的榜樣,田氏覺得需要向他們學習。

在田盤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相繼出任齊相,在這數十年間,他們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活動於列國,謀求封侯,取呂氏而代之。

到公元前405年,齊康公繼任為君,此時田氏的老大是田盤的曾孫田和,權力碾壓齊康公。

田和一邊把齊康公送到大海邊,只給一座城做食邑,權作對其祖先的祭祀費用;一邊不斷尋求成功先行者魏國(此時魏國為列國最強)的幫助。

公元前387年,田和與魏武侯在濁澤相會,田和請魏武侯轉告周天子,請列為諸侯。魏武侯照做了,派使臣報告周天子,請求立田和為諸侯,周天子准許,於是第二年,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至此齊國的呂氏政權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再說田氏為何不改國號

其實很簡單,因為名義上國號是周天子封的,周天子沒改,田氏自然不能改。或許你會覺得名義不重要,可如果名義不重要的話,田氏何必廢上幾十年的功夫尋求封侯呢?他們早就佔據齊國大部分地區了,缺的就是個名頭,好不容易周天子給了,還讓人家改了?這不現實,田氏也沒鬧騰。

田氏代齊跟三家分晉是不一樣的,三家分晉是三分一,不能都叫晉國吧。所以周天子按他們原本的封地名給了封號,田氏是一代一,也沒說要換什麼國號,周天子按照齊地給齊侯封號很正常。從這一點來看,田氏還真就未必想改國號了。


平沙趣說歷史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田氏沒有更改國名是害怕遭到武力圍剿,它對自己取代姜齊的做法也沒有底氣,因為大周國雖然禮崩樂壞,但借維護正統之名發動兼併戰爭的現象並不少見,田氏取代了的齊國又早已不是那個天下霸主的諸侯國,它非常害怕在緊要關頭遭到周邊諸侯國的討伐,這不是杞人憂天,當時的天下霸主魏國就很有可能“多管閒事”。


魏國從魏文侯時代變法之後,成為稱霸中原百餘年的強國,魏國的強大令齊國深有痛楚,魏文侯“魏斯”為了向周天子討要封號,帶領韓趙兩國攻打齊國,齊君無力抵抗只能投降,並答應幫助韓趙魏三家向周天子所要封號。

得到魏侯爵位之後的魏斯並不滿足於現狀,東征西討擴大勢力範圍,魏國的統治重心逐漸從山西南部轉移到河南東部地區,這裡又是齊國的傳統勢力範圍,緊挨著齊國的西面,兩國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可見,齊國易主之時很有可能再遭到魏國的侵略,這種擔心不是杞人憂天。

田氏代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不敢得罪自己的鄰居魏國,魏國的強大難以想象,即便是聞名天下的圍魏救趙(前354年)之戰,魏國雖然有失敗卻任然是天下第一霸主,孫臏攻打大梁解救邯鄲的計策雖然精明,但也體現出齊人不敢與魏武卒正面作戰,直到10年後(前343年)的馬陵之戰,齊國才算打垮這個強大的鄰居。

由此可見齊國與魏國的國力差距。田氏從陳國來到齊國用了53年(前532~前489)從外來者變成齊國丞相,之後又用103年(前489~前386)才敢正式取代姜齊,這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多大的毅力啊!田氏為什麼不乾脆的奪取齊國天下呢?當然是害怕周邊諸侯群起而攻之了!同時也害怕齊國內反對者的干擾!為此它花費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爭取民心和貴族的支持!方法很簡單,對窮人救濟錢糧、對貴族冊封土地,尤其是讓田氏子孫遍佈齊國,瓦解其它實力強大的貴族,這樣做有效防止了內亂的發生。

田氏解決內部問題後,開始著手解決外部的問題。在公元前387年,此時齊國國君康公已經被架空了,田氏宗主“田和”和時任天下霸主“魏斯”在濁澤會盟,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這位雄主願意幫助田氏向天子所要諸侯爵位,田氏的理由是姜姓一族絕肆。說到這裡不難發現,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差不多,都是在周天子的冊封下獲得合法諸侯地位的,這也是田氏沒有遭到周邊諸侯群起攻之的原因。

而天子冊封給田和的封號就是“齊”,因此田氏不存在改國名的選擇,他沒有條件對周天子的冊封有異議。齊這個國名在戰國時代已經是一個地理概念了,不管是誰佔有了山東北部地區這片原屬於姜齊的土地,都會選擇以“齊”為國名,後來的韓信亦是如此。上文提到的魏國也是以地理名詞決定國名的,公元前661年,晉國人“畢萬”滅了姬姓諸侯魏國,魏國也就成了(山西芮城)畢萬的封地,這個人的後代就以魏作氏,也作為國名使用。


兵器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原本是由姜子牙的後代進行管理,但到了戰國初年,陳國田氏後代卻取代了姜子牙後代成為了齊國的君主。

按理說,齊國已經是田氏的齊國,他們為何不改變國名,依舊延續姜姓齊國的國名呢?

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咱們必須先清除整件事的前因後果。

1、田氏代齊的經過

田氏的祖先田完是陳國的王室,他與陳國太子禦寇關係挺不錯,兩人經常私下往來。

當時陳國的君主陳宣公和寵妾之間有了一個兒子,心中頗有一些廢除太子,立寵妾之子的意思,所以他時常擔心太子會造反殺害自己。

於是,公元前672年,陳宣公下令殺死太子,並剷除他手下相關勢力。

田完害怕被迫害,便悄悄逃到了齊國境內,當時齊國的君主齊桓公對他非常器重,給了他很好的待遇,田氏一族就這樣在齊國開始了自己的篡國之路。

從田桓子到田釐子、田成子三代,田氏一族在自己的領地內,通過減少賦稅、寬仁法治的方式獲取了齊國國民的支持。

在齊國百姓心中,齊國君王沉迷酒色、碌碌無為的做法,遠遠比不上田氏用大斗借米,小鬥收米的策略討人喜歡。

……

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齊國國君,歷時286年田氏終於完成了代齊之路。

2、田氏代齊後,為何不改國號

田氏代齊,按理說並不是什麼好光彩的事情,它就如同韓趙魏三家分晉一樣,是一種叛亂性質的行為,可他為何堅持沿用齊國名號呢?

這裡面其實有三個原因:

一、減小田氏代齊的阻力,讓原本支持自己的齊國國民,相信自己是為了延續齊國,而非佔有齊國;

二、為了獲得周天子的認可,讓自己的代齊成果,在官方層面落實下來;

三、為了表明自己才是正統統治者,田氏齊威王曾經發布過一篇文書昭告天下,上面提到姜氏是炎帝的後代,而自己田氏是黃帝的後代,自己取代姜氏才是正統。

齊威王《陳侯因敦》記載:“其唯因,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

綜上,田氏齊國不改國號,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掌握絕對優勢,完成了權力的交接之後,沒有必要去改國號。

而且,田氏不改國號,還可以營造出一種重視民心的態度,讓百姓們相信田氏代齊之後,自己會比姜氏管理下,日子過得更好一點。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雖然都是奪了國,但是齊國國號沒改,是因為田氏是以繼承姜齊的方式得國的,經過田氏幾代人的努力,齊國君絕嗣,國君一系沒有人繼承,田氏已經是齊國實際的掌權者,在和魏文侯聚會的時候,請魏文侯幫忙到周天子那裡請求封他為諸侯,將齊地封給田氏,這是一種傳承,具有合法性,不改國號就是呂姜把齊這個封地讓給了田氏,田氏成了齊這個封地的主人。

三年,太公(田和)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十九年,田和立為齊候, 列於周室,紀元年。

田氏代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田齊的祖先是陳國公子完,字敬仲,在齊恆公時期陳國內亂,太子禦寇被殺,陳完為了避禍跑到了齊國,齊恆公呂小白欲任他為卿,陳完推辭了,只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陳氏變成田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寫道:“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為田氏。”《集結》引應邵雲:“始食采地,由是改姓田氏。”


陳完一族在齊國就這樣站住腳開始發展起來,陳完死後,田氏世襲工正一職,田氏到了田恆子無宇是第五代,經過了122年時間,田恆子無宇得到齊莊公的寵信,還把女兒孟姜嫁給了田恆子。這時候田氏慢慢在齊國政壇上開始崛起。

田恆子死後他的兒子田開和田乞繼承了他的位子,田乞侍奉齊景公為大夫,這個齊景公是個奢侈的君主,以齊景公為首的公室貴族聚斂無度,剝奪了齊國人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齊景公還是一個喜歡用重刑的人,齊國老百姓因為生活無著,勞役不止,許多人起來抗爭遭到鎮壓,因此被砍去腳的人有很多,以至齊國的踴(假腳)的價格不斷上漲。

而田乞則實行收買民心的手段,向老百姓借貸糧食以大量器貸出,以小量器收回,這種借公事施私恩的手段讓老百姓的心都歸向了田氏,而齊景公也不加以阻止,田氏家族日益強大,到了齊景公晚年,晏嬰和齊景公說了田氏這種做法早晚會佔據齊國,齊景公也有所感悟,採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發展的措施,但是面對已經強大起來的田氏,已經為時已晚,沒什麼作用。


齊景公

田氏家族以厚賂於民的方式,博得了齊民的支持,但齊國還有一些大族是齊國君的堅強支持者,田氏對這些家族採取聯合幾個擊敗一個,逐步消滅的策略,先是聯合鮑氏、高氏、欒氏打敗執掌國政慶氏,等到欒氏、高氏執政後,田氏詐稱欒氏、高氏將攻田氏、鮑氏,田恆子全副武裝帶領士兵去找鮑氏,鮑氏以為是真的也全副武裝準備迎戰,而此時欒氏、高氏的掌權人還在喝酒,根本不知道這件事,田恆子就跟鮑氏說道:“雖然欒氏、高氏要來攻打我們的傳言不是真的,但我們現在全副武裝被他們知曉的話,肯定會來找我們麻煩,還不如趁他們在喝酒,先把他們滅了。”

滅掉欒氏、高氏之後,田、鮑把欒氏、高氏的東西分了,田氏把所得的東西都給了齊景公,請求齊景公把莒邑封地給他做養老之地,又讓自己的黨羽跟齊景公請求把高唐之邑封給田氏,田氏得了這兩個地方勢力就更加強大了。

齊景公在位58年,其後晏孺子荼、悼公陽生、簡公壬相繼為君,共計不到10年,齊簡公即位後信任監止,田氏這時是田乞的兒子田常掌權,田常和監止任左右相,田常一面施行田乞大斗出小鬥進的政策,還選擇了齊國數百個七尺以上的女子入後宮,而他的賓客和舍人自由出入後宮,到田常去世時,有子七十多人,這些人在田常兒子田盤當權時都做到了齊國大小城邑的大夫。

田氏專政時期,不僅排除異己,對不聽話的君主也是殺了立另一個,晏孺子、齊悼公、齊簡公都是被田氏所弒,怕諸侯不容,為了安定友邦,取信諸侯,田氏把齊國以前所奪的魯、衛之地還給他們,與晉國的韓、趙、魏訂立盟約,與吳、越互通使節,使自己在諸侯中站穩。田常的兒子田盤為相時,田氏差不多就已經擁有了整個齊國,後來的齊宣公和齊康公只不過是傀儡,到陳完十世孫田和時,取代齊康公成了齊國的君主。

田氏從陳國公子完在公元前672年到齊國立足,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齊康公成了齊國君主,共經歷了286年時間。


歷史紅塵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澄清兩個問題:一、姜氏齊國是怎麼被田氏齊國取代的?二、為什麼田氏篡權後不改國名?

一、姜氏齊國是怎麼玩完的


姜子牙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建立了周朝。為了便於管理,周武王決定把全國分成若干諸侯國,分封給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就是封建社會的開始和來歷。由於姜子牙在伐紂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於是被周武王封於水土富饒、瀕臨海邊的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穩定東方。

姜子牙到齊國後,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 不分親疏用其所長,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史料記載,自姜子牙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拓展到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正式繼位經營齊國。這個齊桓公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在齊國的歷史上,除了姜子牙,最厲害的人物恐怕就算齊桓公姜小白了(跟這幾年大火的江津白酒沒有關係)。他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到了那個時候,周天子的威信日漸下降,已經就像是一個家庭中孱弱的老人了,就像一個家庭一樣,那個最強勢、最富有、最霸道的兒子雖然很不討人喜歡,但是還必須去恭維、迎合著,不然隨時翻臉,自己可就要流落街頭了。

齊桓公確實很牛,但是他在位的時候,也留下了隱患,導致齊國被篡位。田氏篡齊,其實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漫長過程,最開始到齊國的是田完。按照中國寫史的套路,這些開國的人降生的時候都會有別於普通人,要麼霞光萬道,要麼祥雲罩頂。田完能夠奠定篡權大齊國的基礎,自然也得符合偉人降生的套路。史料記載,田完出生的時候,天有異像,有人算卦,就說田完及後人會建立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田完是在齊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來到齊國工作的,應該是有條件引進,乾的工作是“工正”。

“工正”是個什麼官呢?也就是掌管百工之官,管理各類技術工人的頭,屬於典型的技術官僚,國家經濟發達的時候,一般技術官僚都是比較吃香的,要待遇有待遇,要房子有房子,類似於今天的工業部部長。田完乾的很努力也很出色,死後齊國國君封田家世襲工正之職。田完的後世子孫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啃老,一代一代人持續努力,讓田家的官職步步高昇。

286年後,到了田完九世孫田和的時候,齊國大權已經被田氏牢牢把握。是讓國君幹還是自己親自幹,就看田和爽不爽了。公元前391年,估計田和心情不爽了,就把將姜子牙的後世孫齊康公放逐在一座海島上,後來死了,是被他弄死的還是自己餓死的或者得病死的,天知地知了。姜子牙一系傳位數百年,終於成了看客,再也與齊國王族無關。田和搖身一變成為齊國國王,史稱齊太公。諸侯國畢竟是周天子家統一分封的,田和取代齊國,自然是需要周天子的承認的,前面說過了,到了春秋,周天子就如同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不是他糊塗了,雖然齊國私下就改了姓,但是外殼還是他們家分封的那個齊國,還是有錢有勢,他只能是裝糊塗了。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列田和為諸侯,正式成為合法、有證的齊國國君,姜姓齊國為田氏正式取代。

二、為什麼田氏齊國不改國號

按照中國朝代更迭套路,臣子篡國後都會改國號以有別於前朝,比如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朝,武則天篡唐後改國號為大周等等,所謂的改朝換代,不如此何以體現?但是田和代齊後,沒有更改國號,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

 1、 周王朝採取的是分封制,齊國只是周朝旗下的一個分公司,你不過是換了一個經理,改啥國號?改國號你還是得在周天子旗下過日子,如果膽敢自封天子,其它諸侯就有兩個爹,大家自然沒辦法接受昔日的兄弟轉眼換了個不認識的當家還要給自己當爹。不管孝順的不孝順的,都會突然尊重起了以前的爹,齊心協力來削你。所以田和以田氏齊國取代姜氏齊國,與王莽篡漢等朝代更迭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為了得到周王朝的承認,田和不能也不敢更沒有必要改掉國名。

2、齊國,不僅僅是國名,也變成了地名,直至今日還有人將山東叫做齊魯大地。田和篡位的時候,齊也成了地名,如果改成其它名稱,勢必會引起國內百姓的不適。所以,不改國名,有利於安撫百姓,治安維穩。


謝金澎


田氏代齊發生在戰國時期,同三家分晉一樣,這也是由於卿大夫實力過大而導致的篡國事件。不過有一點不同,三家分晉瓜分晉國以後,趙、韓、魏三家各自又起了國號,而田氏取代呂齊以後則是繼續沿用齊的國號。

那麼,田氏明明是謀朝篡位獲得的齊國,為什麼連國名都不改,不怕天下人恥笑嗎?

田氏取代呂氏的過程

一、得民心

九年,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私語曰:“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史記·齊太公世家》

田氏在取代呂氏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取得齊國百姓的民心。齊景公時期,齊景公喜奢侈而厚賦重刑,致使齊國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因造反被殺者不計其數。田氏便是在這裡看到了機會。

田釐子乞事齊景公為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景公徵賦稅多,田氏就趁機施捨多(實際上動用的都是國家的資源),這就是所謂的用公事施私恩。一來二去,齊國百姓只會記得田氏的好,而痛恨呂氏的壞。

二、結交諸侯

五十五年,範、中行反其君於晉,晉攻之急,來請粟。田乞欲為亂,樹黨於逆臣,說景公曰:“範、中行數有德於齊,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輸之粟。——《史記·齊太公世家》

在外交上,田氏也不甘落後。晉國的範、中行氏意圖謀反,田氏反而勸齊景公借糧給他們。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壯大卿大夫叛國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國際上打響自己的名聲,從而交好志同道合之人(卿大夫反叛勢力)。

三、剷除齊國公室

田氏不僅在內政和外交上打好了關係,還在消滅齊國公室武裝勢力上做好了準備。各諸侯國之間的公室能夠長存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室的存在,即以王室為主,公室為輔的政治體系。這種體系是用來確保王室有足夠的力量平定叛亂的。秦朝之所以滅亡如此之快,固然有其時代因素,但不能否認是因為秦國公室的力量太過薄弱(秦始皇沒有分封諸侯)。

六月,田乞、鮑牧乃與大夫以兵入公宮,攻高昭子。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公師敗,田乞之徒追之,國惠子奔莒,遂反殺高昭子。——《史記·齊太公世家》

田氏深諳此理,因此在漫長的歲月裡先後剷除了齊國欒氏、高氏、國氏等公室力量,為之後的權傾朝野做了鋪墊。

田氏位列諸侯,徹底取代呂齊,成為齊國的主人

三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為諸侯。周天子許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在徹底掌握齊國之後,還需要踏出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得到周天子的承認,否則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這時候,田氏之前建立的外交關係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田氏直接找了當時最強的魏國魏文侯,請求他代為向周天子求封諸侯。

這一舉措,是十分有深意的。因為魏國也是從晉國分裂而來,和田氏類似,是由卿大夫造反立國的。同時,魏國在當時是最為強大的,且已經請求周天子冊封過一次了。由魏文侯出面,既能夠提高田氏代齊的成功率,也能變相地給自己貼上三晉之國的標籤(當時的三晉之國不僅齊心,而且強大),得以穩定國家。

田氏代齊為何不改國號

田氏代齊之所以不改國號,是有原因的,因為田氏代齊同三家分晉不同。

三家分晉,是由趙、韓、魏三家一同瓜分晉國。儘管他們有繼續沿用晉這個國號的想法,但奈何其餘兩家肯定不會同意。因此,三家索性就用自己的氏作為國號了。

田氏則不同,田氏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是十分平穩且完整地接受了整個齊國的。因此,田氏繼續用齊這個國號並不會有人反對和不滿。

另外,田氏代齊過程中,沒有受到人民的反對,是因為田氏愛民如子。齊國自姜子牙開國以來,到田氏代齊,國祚六百餘載,齊國兩字早已深入人心。對於齊國百姓而言,齊國不僅僅只是國號,更是歸屬。田氏貿然更改國號,只會影響田氏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這對於剛剛立國的田氏來說,十分危險。

與此同時,從田氏代齊的過程如此緩慢、平穩中也能看出田氏的處事方針,即低調隱忍。田氏代齊,本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之事,如果不是怕師出無名,田氏甚至不想求得周天子冊封,越低調越好。而改了國號,就相當於宣告天下,呂齊亡了,現在是田氏的國家。這對於習慣了低調的田氏來說,還是難以接受的。

結束語

田氏搶了姜子牙的齊國,為何連國名都不改?

田氏代齊,不更改國號,既符合田氏低調的宗旨,不至於成為天下人的眾矢之的,也能完整地接受齊之國號附帶的一列正面影響,何樂而不為呢?


小云軒談史


田氏代齊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和戰國的重要分水嶺。公元前386年,田氏自立為齊國國君,同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田氏代齊在齊景公時已出顯端倪,田常除監止弒齊簡公,然後“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他在向百姓徵收賦稅時,用大斗借出,百姓還糧,他再小鬥收進,自此減輕百姓賦稅。待穩定局勢後,又“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強者,而自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所以田氏雖在周安王時才成為諸侯,但當時“齊國之政皆歸田常。”

田氏不變國號在於正統性

齊國是周武王封給姜子牙的,武王伐紂後建立周朝,為了感謝大臣和宗親們伐紂的貢獻而實行分封,首封身為師父的功臣姜子牙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為齊。就是說齊這個國號是武王命名的。由此諸侯被納入到周室宗親,代天子以御下。田齊脫胎於姜齊,田和被封為齊侯,正是由於姜齊無嗣,如果田氏變換國號,就代表周天子所封之姜齊,被田氏所篡,挑戰的將是周天子的合法性。如果說周天子不式微的話,田氏代齊的行徑必定被周天子所不容。可惜當時周天子都成了吉祥物,只能承認田氏的合法性。而田氏也就以齊來治國,安撫民心。



田氏代齊是實力壓過姜齊的結果,同樣不變換國號,也是田齊實力的問題,只能被周朝分封制的規則所限的結果。


幾葦渡當年


齊國是周代的諸侯國,分呂氏齊國和田氏齊國兩個時代,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代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歷史進入春秋時期,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率先稱霸,齊國便成為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諸侯國。由於齊國公族勢力日益下降,被田氏所取代。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正式將田和列入諸侯,田和沿用齊國名號,史稱“田齊”,那麼田和為何不改國名呢?

呂氏齊國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按照與周王室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功績大小進行分封。姜子牙(呂尚)是周武王滅商的軍事策略家,滅商的首席功臣,他被周武王分到營丘(後改為臨淄)。

齊國土地肥沃,地理位置絕佳,適合發展農業和工商業,齊國到齊僖公時期,齊國實力開始壯大,齊僖公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主之一。到了齊桓公時期,齊國在國相管仲的帶領下率先稱霸,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管仲去世後,齊桓公開始重用佞臣,齊國開始走下坡路。齊桓公去世後,齊國陷入內亂,五公子為了爭權奪利相互攻打,此後,齊國國力衰退,從而失去霸主的地位。

齊桓公之子齊孝公去世後,太子被公子開方所殺,齊孝公之弟齊昭公奪位。齊昭公去世後,其子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叔叔齊懿公殺害而奪位,齊懿公因不得人心被殺害,齊人擁立齊惠公為國君,一連串的奪位事件由此而告終,齊國國力進一步衰落。

公元前555年,齊國因違背盟約,十二家諸侯聯合討伐齊國,齊軍大敗,齊國從此再也無力爭霸。

田氏齊國

田氏一族是陳國公子田完的後裔,田完因陳國內亂逃往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到了田完四世孫田無宇之時,田氏一族常常施惠於民,備受百姓擁戴,百姓都向著田氏一族,田氏一族的威望日益強大。

田氏旁支田穰苴因打敗晉、燕兩軍而立下大功,引起高氏和國氏的高度警覺,高氏和國氏是齊國的公族,都是姜子牙的後代,高國兩氏誣陷田穰苴,導致田穰苴被罷官免職,田無宇之子田乞極其憤怒,下定決心要除掉高氏和國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病危,任命國夏、高張輔政,不久田乞起事滅高、國兩家,擁立公子陽生為君主,是為齊悼公。公元前485年,田乞之子田恆設計殺害齊悼公,立齊悼公之子公子壬為君,是為齊簡公。

四年後,田恆再次起事殺害齊簡公,擁立齊簡公之弟公子驁為君,是為齊平公。從此以後,齊國大權落入田恆手中。與此同時田恆到處籠絡人心,齊國公族勢力直線下降,完全掌握朝中大權。田恆死後其子田盤為國相,掌握朝中大權,田盤對內將田氏兄弟封為大夫,對外與三晉搞好外交關係。

齊康公即位後,成謎於酒色,不理朝政,田恆之孫田和將齊康公遷至海上,自立為君。公元前390年,田和篡權一年後,他在濁澤會見魏文侯,魏文侯是魏國的開國國君,在篡位方面經驗豐富,是老司機了。田和請求魏文侯幫忙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幾句。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為諸侯,沿用齊國名號,史稱“田齊”。

田和為什麼不改國名?

第一、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為正義而戰,沒有足夠的理由,會被世人詬病

周代自周平王遷都開始,周王室權威就開始衰弱,但是春秋時期能夠稱霸的諸侯,首先都是尊王的,鄭莊公論作為強於宋襄公,但是鄭莊公卻沒有列入春秋五霸,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挑戰王權。

晉國其實早在公元前453年就名存實亡,但是過了五十年韓、趙、魏才正式被列為諸侯,即便如此,還是引來很多人的指責。周王室勢力衰弱,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答應三晉。晉國雖然被瓜分,依舊保存著晉國之名,三晉也並沒有殘忍對待晉國國君。

到了公元前376年,韓、趙、魏才徹底將晉國吞併,作為成熟的政治家田和很清楚,國號不能輕易更改,篡位也要留下美名。

第二、為了籠絡百姓,與諸侯建立良好關係

田氏一族能夠取前朝而代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百姓的擁戴,如果廢除齊國國號,會引來世人的詬病,而且也會引起鄰國的不滿,春秋時期為了正義而引發的戰爭不在少數,田和跟諸侯國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國號不能隨意更改。


小龍談歷史


周武王滅商之後,以分封制立國。把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四方,替周天子治理國家。其中軍事兼師傅的姜子牙被封到山東一帶,國名為齊。齊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從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享國800餘載。

但是齊國的歷史比較特殊,公元前386年,姜氏齊國被田和所替代,之後的齊國被稱為田氏齊國。有趣的是齊國的這一國運幾百年前就被人預測到過。據說,周朝建立之初,姜太公被封到齊國,周公被封到魯國。臨行前相互詢問治國之策,姜太公說:“舉賢尚功”。周公說:“尊尊親親”。

分別後,姜太公對隨從說:“魯從此弱矣”。因為魯國只重用親近的人,很難使用優秀的人才。周公對隨從說:“齊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因為齊國重用有才能的人,如果忽視了品德的作用,可能會出現弒君篡國的野心家。二人皆看出了彼此存在的問題,卻未能解決各自的問題。

齊國毗鄰大海,開國君主依靠地利,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到了齊桓公這一代,在管仲的輔佐下,勵精圖治,發展實業。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齊桓公晚年變得昏庸無道,尤其是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自己竟被活活餓死,從此國力不斷衰落。到了齊康王,大夫田和直接取而代之。在田氏的經營下,齊國國力逐漸復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田氏代齊後,並沒有改變國號,一直沿用舊制。為了區別前朝,被稱之為田氏齊國。國名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事關政權的合法性。田和之所以做出改變,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第一,諸侯國是周天子下面的一級政府,改變國號必須經過周天子的同意。田氏是通過政變獲得的統治權,缺乏合法性,周天子未必會同意。如果不改變國號,就省去了這一道程序。

第二,齊國的稱號已存在數百年,而且齊也是當地的地名,這一稱號在百姓心中已經深入人心。如果擅自改變,可能會引起國人的反對。沿用舊號可以起到安撫百姓的作用。

第三,沒有必要。在春秋時期,經常出現更換國主的事件,他與後世的改朝換代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為了更換國名而付出社會動盪的代價,那就得不償失了。

第四,過去的信息不是那麼發達,田和篡齊影響力有限。但如果擅自更改國名,那動靜就大了,容易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反對。如果他們聯合起來討伐齊國,將對新生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所以田和也不能更改國名。

國號畢竟是一個虛名,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出於多方面的考慮,田氏一直沿用齊國國號,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是正確的。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