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否有点过了?

斤斗山下


你好笔者我是文化领域得创作者颠强时代

首先呢笔者所说得“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得意思是从古至今如果你对一个人无限得好,有一天对他不好了,就像结下了一个大仇人。其实我觉得这句话说的是有道理得。

因为人都是有欲望得物种,农夫与蛇得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一条蛇🐍在寒冷得冬天差点冻死了,善良得农夫看见了把他救活了,可是被救醒得蛇反而不知道智恩图报,最后呢还把善良得农夫咬死了,这个故事呢就告诉我们做人必须要有善良之心,但是善良必须一定要有度,不能不知变通,让自己得善良害了自己性命。

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救急不救穷”,如果一个人懒惰没有进取之心,你不留余力的一直帮助他、救助他,那么他就会把你对他得帮助当做理所当然,认为你对他得帮助是应该,根本不会对你有感恩之心,如果有一天你对他不好了,他就会厌弃你,远离你。你们之间呢就会产生很大得矛盾,本来是很好得关系,可能就是因为一件小事,弄得成为了仇人,自己本是好心,反而到头来惹来一身麻烦。

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做人都要留三分,对待任何人都不要过分得好或者过分得恶,有些东西呢适可而止是最好。







颠强时代


若指所有受恩的人,我觉得是有点儿过了,因为大部分受恩者还是知恩图报的,并且对施恩于己的人终生难忘。但这句话适用于少数忘恩负义的人,这种人首先脸皮很厚,对别人的恩惠得存求尺,若达不到他的满意,自然就会“大仇”别人。


领袖诗人卢伟宗


这个问题,似乎大家都喜欢讨论。我想说一一说我的理解和看法,供参考。大恩如仇的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个的恩情过大,必然会成为受恩者最沉重的精神负担。受恩者觉得无法报答施恩者,心理上会有所变化,甚至扭曲,慢慢的把施恩者对他的恩情认为仇恨。所以在生活中施恩者也要适当地掌握施恩的方法和程度,以免遭怨恨。大恩如大仇的几个阶段心态变化

一:感恩的心态

刚开始的时候,当受恩者接受了施恩者的恩惠的时候,他是抱着感恩的,内心是十分感激的,还有点愧色,不好意思接受这份恩惠。

当时的内心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报答他的,所以对施恩者是充满感恩的。

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第一主人公李寻欢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林诗音送给龙啸云,还有宅子,那时候的龙啸云对他是感恩的,他甚至认为是自己拆散了李寻欢和林诗音,他是有愧疚的,但是他太喜欢林诗音,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所以他只好接受李寻欢的恩惠。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二:受之无愧的心态

受恩者连续接受了施恩者的几次恩惠以后,他慢慢的已经习惯了,给他的恩惠他会认为理所应当,受之无愧,一点愧色都没有,还有可能越来越贪婪。

孙俪曾经助养过一个孩子,大概是2002年左右,那时候的孙俪,事业才刚刚起步。

正在昆明拍玉观音的她,在电视上看了一个重庆的高中生向海清贫困求学的报道,报道中的高中生衣衫褴褛,正蹲在小餐馆的角落里刷着碗。

孙俪顿生恻隐之心,便动了资助的念头。

她叫母亲通过热线电话和他取得联系,开始资助他上学。

孙俪担心一次的资助不能真正帮助向海清,上学才是出路。

为了让少年安心上学,孙俪承诺会资助向海清,直到他毕业。

原以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的孙俪,却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她预期的那样。

向海清的学业并不顺利。

经过高考失利、复读之后才勉勉强强上了大学。

孙俪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向海清高考失利的时候,依然鼓励他:

“没事,只要你愿意读,我就一直资助。”

后来,向海清考上了大学,孙俪比他本人还高兴,给他买手机,给他交学费,甚至连生活费都包了。

原以为解决了少年的后顾之忧后,少年可以安心地读书。

可是,少年却越发贪心。

他的花销越来越大,泡网吧,谈恋爱,还找孙俪要钱买了一部手机。在两个星期之内找孙俪要了1000元,手机费也要报销。

1000块钱在零几年的时候,可是不小的一笔款项,何况向海清只是个学生,而且是家境贫困的学生啊。

不但如此,他还私藏了学校补助他的6000块钱,继续伸手向孙俪要求,一周500,500地要。

在向海清的眼里,孙俪不是资助他的恩人,而是一颗摇钱树。

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腊谚语

三:恩将仇报的心态

受恩者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他已经把施恩者对他的恩惠当作一种负担,他觉得是自己无法偿还,开始仇视施恩者。

向海清,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孙俪,并写了6000字的讨伐文,抹黑孙俪。

《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龙啸云认为:李寻欢为了报恩把家业和女人都让给了我,李寻欢的心里没有了负担,可是江湖都传遍了,我龙啸云一辈子都活在你李寻欢的阴影之中,结果我龙啸云反而成了小人。林诗音也不爱我,我婚姻不幸福,在江湖上也没什么好名声,你轻松了,我心里压力大了,我不杀你杀谁呀!我不把你弄死,我这口气出不来,只有你死了,我心里才能平衡。

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为什么会产生大恩如大仇的心理

1、自己不够强。施恩者想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结果由于自己不够强大,事情没有办好,对方还反过来抱怨施恩者。

2、对方不够好。受恩者本身人品就不怎么样,施恩者帮助受恩者是好心,他反而不知道感恩,还觉得是施恩者的问题。

3、交情不够深。施恩者和受恩者的交情并不是那么深,施恩者只是由于自己好心想要帮助施恩者,结果事情没有办好,受恩者还怪起施恩者来。

4、事情有点大。事情超出了施恩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没有办法帮助受恩者解决问题,结果受恩者觉得是施恩者的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怎么去施恩

世间从来不缺忘恩负义的人,也从来不缺恩将仇报的故事。

农夫与蛇的故事不只出现在童话中,中山狼也常常化形成人,行走世间。试看世人所谓“升米恩斗米仇,久恩成仇”,都是帮人却惹祸上身的血泪教训。

可知帮助别人是门学问,一着不慎便要引火烧身。

【1】等价交换

为什么要等价交换?或许很多人不理解,好像这成了买卖一样,施恩还要等价交换,这像什么了?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可我们始终要记得一句话;大恩如大仇,帮多了次数并不一定一件好事情。

在电影《芳华》男主刘峰,文工团里的活雷锋,对每个人都无私帮助,可是大家感激回报么?

不,久恩必成仇。

那些被刘峰帮助过的人,从习以为常到冷眼相待,从背后嘲笑到落井下石,甚至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在他心上踩上一万只脚。

为什么会这样?帮助人却得到这样的下场,或许很多人愤愤不平,可是反过来想过那些受恩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对你施恩是好事情,可是久了就会让受恩者成为一种心理负担,适当的等价交换,谁也不拖欠谁的,受恩者不会感到有任何的亏欠,心里上也不用背负任何负担。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居里夫人

这故事说明了什么?对于施恩者来说,你想要帮助受恩者与其把鱼给他,还不如把钓鱼的本领教给他,这样对两个人都有好处。

一味的给受恩者鱼的话,这样久而久之会养成他的不良习惯,要是哪天不给他鱼的话,他反过来还要怨恨施恩者。

【3】施舍不要过度,要有底线。

《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为了挣钱从印度搞来了仿制药格列宁,在小饭馆里,各个群主也程勇的力争下,也都愿意摘下口罩以诚相待,因为眼前这位可能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对于吕受益、思慧、黄毛、牧师而言,程勇不仅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还让他们有了丰厚的收入。吕受益的妻子在家宴上,把荤菜调换到了程勇跟前,又满含热泪的、虔诚的直视着程勇的眼睛,敬了程勇一大杯酒。

当到吃火锅散伙的那一幕,当听到主角程勇不再走私低价药时,那几个白血病合伙人的表现。其中只有神父对程勇鞠了一躬,其他的要不默然离去。

他们都忘记了要不是程勇他们能有那么好的日子么?他们也忘记了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

还有张长林,张长林拿到代理权之后,把药价抬到了一万。与正版药的四万相比,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一万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张长林后来把药价抬到了两万。

病友把张长林举报了,你不让我有药吃,我就让你坐牢。他们都忘了,张长林也救过他们的命。就像张长林自己说的那样,他有什么错,他好歹也救过几百条生命。

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得到那里。——堂恩

施恩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可是当施恩被当成了思想的负担,那就不好了,所以当我们要施恩的同时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要考虑到受恩者的心里,不要让他有太大的压力,否则大恩必成大仇。

供你参考。


南京陈东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否有点过了?个人以为不是说过了,是表达的有点含糊,容易产生误解。中国人爱憎分明,恩怎么又能等同于仇呢?更何况是大恩!

大恩如大仇,有一个适用的范围:那就是当甲人施大恩于乙人,乙人迫于一种压力,对甲人存回避的心理,如同回避仇人一般。

大恩如大仇,这是中国人于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至理名言。小恩小惠如家常便饭,施之者轻松,受之者从容,故而一团和气有恩有报。而大恩则不然,施之者居高临下,受之者心有戚戚,均知恩重如山报之不易,长久则成为双方的负担。但凡朋友往来,谁不希望人敬一尺?起码也要平等,谁愿意见一个自己先矮三分的故人?如此,避大恩人有如避大仇人。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是如果你暂时甚至永久都拿不出涌泉哪怕是滴水回报,则又当如何?只有无颜相对,避之惟恐不及。更有甚者望恩人在眼前永远消失,于是大恩即成大仇。古之高风亮节之人,施恩不望报,常常举家归隐或远迁,以免相见之尴尬。

恩就是恩,施恩不图回报是大节。受恩者牢记恩情司机回报是品格。有力报则报,无力报则心报,不该逃避如仇也!


石丞子


不为过!“一粒米养一个恩人,一石米养一个仇人”也是真实的写照,对人好不能太过,否则你就成了他的依赖,甩都甩不掉,如果真的甩掉了,他再贴上来的时候就不是泥巴,而且一把锋利的插向你后背的匕首,朋友如此,亲人也是如此,所以任何情感都要保持距离,灵活适度,感情才会更加稳固和持久!


聊天哥哥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论最大恩惠莫过于救命,可佛并没有要你报答的意思,只是为了修行。由此之见“自古大恩如大仇”只是某些人的性格的问题,也就是某些人想多了,才造成心灵上的扭曲,别人对自己有天大的恩典,见了面老觉得短人家什么,无以脸面见人,才日久生恨。

但是君不见俗话说的更好:“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大恩不言谢”所以还是自己想开为好,别人对自己有天大的恩惠,不要总挂在心上,就是说一旦恩人有事尽量帮助他就好,千万不可以因爱生恨,那样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哪个恩有父母的生养之恩大?要像“自古大恩如大于仇”那么说,要和父母结仇吗?

综上所说,显然这个“自古大恩如大仇”是有偏见的。应当“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才对。




汉语言故事常


施恩勿念,受惠莫忘。这是君子应该保持的理念。

现实情况往往是:帮助或者救助过别人的,往往自我夸耀,甚至一再提醒承受过恩情的人。承受过恩情的人再怎么偿还,甚至稍有违逆意见,就被指责为“忘恩负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本来是受惠者的自我要求,结果却成了施恩者对受惠者的硬性期望或者要求。最后施恩者觉得没还完,受惠者觉得还不够,往往最后成了仇人。刚开始如胶似漆,好成一个人,到后来相看两厌,解不开的疙瘩情仇。

这也是“最难还的是人情”的来源,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自己拮据或者困苦也要立刻了结人情的原因。因为有的恩情不是突然发生的,往往是一件件小事积累出来的,渐渐的“我帮的你多,你回馈的少”就会由量变产生质变。这也是真正有见识、有德操的人为什么会有“防微杜渐”观念的原因之一。有便宜、好处不赚,不是傻,恰恰是有先见之明。贪、巧之功,天不佑也。不抱侥幸心理,不贪多据得,不避难就誉,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才能睡安稳觉。

有些机会不能抓,即便是再好;有些事不能做,即便是再前程似锦;有些人不能依靠,即便是再富贵亲近。


久住青山Lee


一点不过,大恩大仇,告诉你什么?

就是告诉你一定要报。如果不报,不配为人。

人从生到死就是来的干净,去得也干净。那才叫走得安心。


月亮林地的鹌鹑


“自古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有点过了,是在走了一个极端。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有恩必报与恩怨分明,“恩”和“仇”是相互对立的两面,恩将仇报为社会所不容,有仇不报并非君子。而有恩不报的话,就会激起全社会的鄙视与唾弃,堪比小人。

我们对别人施恩的时候,有时候很容易,可能有时只是举手之劳而已。而对于受恩者来讲,得时刻记着别人的恩情,时刻想着去回报,不仅时时地感觉低恩人一头,有的恩情也许尽其所有,穷极其一生也难以报答,这样的恩情恩便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和难以摆脱的紧箍,长期以往便会心理失衡。轻者,与恩人老死不相往来;严重者甚至希望恩人在人间消失,如此大恩逐渐演变成了大仇。

在唐代就出现过“大恩如大仇”的这么一个经典故事:

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很难想象故囚妻子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你不报恩也就算了,人家又没逼你,因何非要杀了恩人呢?

在古龙的作品《多情剑客无情剑》中也有类似的桥段。文中龙啸云对李寻欢有一段关于“大恩如大仇”的经典独白:

你以为你痛苦吗?你把心上人让给我,这种施恩的高尚感会减轻你的痛苦。而我则比你痛苦得多,我抢了你的人,而她却不爱我,别人都知道是你把她让给我的,我成了小人,却得不到幸福,还要承你的恩,我只有杀了你,才能从痛苦中解脱!

如此种种的恩将仇报的行为令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为人所不齿,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倡,一定要唾而弃之。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我们没有涌出泉来的能力,甚至连一滴水都无以回报时,来日方长,一颗感恩的心得保留。退一步讲,我们宁可做一个有恩不报的小人,也不能去做一个恩将仇报的恶人。

但是这个问题反过来也值得施恩者们来反思。自古高风亮节之人,施恩从来不含杂念,在对别人施恩的时候从没想着要别人回报。

春秋时期著名的介子推就为人们做了楷模,他在重耳危难时期忠贞不二,甚至割大腿肉让其裹腹。当重耳得势做了晋文公后,介子推以“不贪天之功”为由拒绝报恩,与老母亲不惜被烧死在绵山。他就认为重耳的成功是天意,是大势,就算没有他们这些辅臣,人家也会成功。这就是介子推的人生大智慧,他不接受回恩,不只是在避世,也是在避祸。反观历朝历代多少能臣能士居功自傲,不明事理而遭杀身之祸者比比皆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对别人施恩时也要当做一件善事来做,遵从自己本心即可,不要时时把对别人的好挂在嘴边,更不能以此来要挟或羞辱对方,而使别人难堪与尴尬,否则容易使双方关系走向不好的一面,不但自己会感到失落与失望,我们恩公的形象也会在对方眼里大打折扣。

综上,我们做人,不论是施恩者还是受恩者,一定要有善良之心与怀德之志。


老武小侃


实际是双方心态能力的问题,施恩者若图回报,就会出问题,施恩本身就是帮助弱者成长或成就的问题。让弱者求回报必然不对等或不满意。接受者若养成被动接受而没有自我约束的习惯。就会把施恩者当成羔羊和供体,强行改变别人会激发别人的罪恶,做出影响双方意愿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