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大恩如大仇”這句話是否有點過了?

斤斗山下


你好筆者我是文化領域得創作者顛強時代

首先呢筆者所說得“自古大恩如大仇”這句話得意思是從古至今如果你對一個人無限得好,有一天對他不好了,就像結下了一個大仇人。其實我覺得這句話說的是有道理得。

因為人都是有慾望得物種,農夫與蛇得故事我們都聽說過,一條蛇🐍在寒冷得冬天差點凍死了,善良得農夫看見了把他救活了,可是被救醒得蛇反而不知道智恩圖報,最後呢還把善良得農夫咬死了,這個故事呢就告訴我們做人必須要有善良之心,但是善良必須一定要有度,不能不知變通,讓自己得善良害了自己性命。

一直流傳這麼一句話“救急不救窮”,如果一個人懶惰沒有進取之心,你不留餘力的一直幫助他、救助他,那麼他就會把你對他得幫助當做理所當然,認為你對他得幫助是應該,根本不會對你有感恩之心,如果有一天你對他不好了,他就會厭棄你,遠離你。你們之間呢就會產生很大得矛盾,本來是很好得關係,可能就是因為一件小事,弄得成為了仇人,自己本是好心,反而到頭來惹來一身麻煩。

所以不管做什麼事,做人都要留三分,對待任何人都不要過分得好或者過分得惡,有些東西呢適可而止是最好。







顛強時代


若指所有受恩的人,我覺得是有點兒過了,因為大部分受恩者還是知恩圖報的,並且對施恩於己的人終生難忘。但這句話適用於少數忘恩負義的人,這種人首先臉皮很厚,對別人的恩惠得存求尺,若達不到他的滿意,自然就會“大仇”別人。


領袖詩人盧偉宗


這個問題,似乎大家都喜歡討論。我想說一一說我的理解和看法,供參考。大恩如仇的大概的意思是:一個人對另一個的恩情過大,必然會成為受恩者最沉重的精神負擔。受恩者覺得無法報答施恩者,心理上會有所變化,甚至扭曲,慢慢的把施恩者對他的恩情認為仇恨。所以在生活中施恩者也要適當地掌握施恩的方法和程度,以免遭怨恨。大恩如大仇的幾個階段心態變化

一:感恩的心態

剛開始的時候,當受恩者接受了施恩者的恩惠的時候,他是抱著感恩的,內心是十分感激的,還有點愧色,不好意思接受這份恩惠。

當時的內心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報答他的,所以對施恩者是充滿感恩的。

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裡第一主人公李尋歡把自己心愛的女人林詩音送給龍嘯雲,還有宅子,那時候的龍嘯雲對他是感恩的,他甚至認為是自己拆散了李尋歡和林詩音,他是有愧疚的,但是他太喜歡林詩音,壓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所以他只好接受李尋歡的恩惠。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王符

二:受之無愧的心態

受恩者連續接受了施恩者的幾次恩惠以後,他慢慢的已經習慣了,給他的恩惠他會認為理所應當,受之無愧,一點愧色都沒有,還有可能越來越貪婪。

孫儷曾經助養過一個孩子,大概是2002年左右,那時候的孫儷,事業才剛剛起步。

正在昆明拍玉觀音的她,在電視上看了一個重慶的高中生向海清貧困求學的報道,報道中的高中生衣衫襤褸,正蹲在小餐館的角落裡刷著碗。

孫儷頓生惻隱之心,便動了資助的念頭。

她叫母親通過熱線電話和他取得聯繫,開始資助他上學。

孫儷擔心一次的資助不能真正幫助向海清,上學才是出路。

為了讓少年安心上學,孫儷承諾會資助向海清,直到他畢業。

原以為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的孫儷,卻沒想到事情的發展並不如她預期的那樣。

向海清的學業並不順利。

經過高考失利、復讀之後才勉勉強強上了大學。

孫儷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在向海清高考失利的時候,依然鼓勵他:

“沒事,只要你願意讀,我就一直資助。”

後來,向海清考上了大學,孫儷比他本人還高興,給他買手機,給他交學費,甚至連生活費都包了。

原以為解決了少年的後顧之憂後,少年可以安心地讀書。

可是,少年卻越發貪心。

他的花銷越來越大,泡網吧,談戀愛,還找孫儷要錢買了一部手機。在兩個星期之內找孫儷要了1000元,手機費也要報銷。

1000塊錢在零幾年的時候,可是不小的一筆款項,何況向海清只是個學生,而且是家境貧困的學生啊。

不但如此,他還私藏了學校補助他的6000塊錢,繼續伸手向孫儷要求,一週500,500地要。

在向海清的眼裡,孫儷不是資助他的恩人,而是一顆搖錢樹。

忘恩的人落在困難之中,是不能得救的。——希臘諺語

三:恩將仇報的心態

受恩者這時候的心態已經完全變了,他已經把施恩者對他的恩惠當作一種負擔,他覺得是自己無法償還,開始仇視施恩者。

向海清,不但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反而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了孫儷,並寫了6000字的討伐文,抹黑孫儷。

《多情劍客無情劍》中龍嘯雲認為:李尋歡為了報恩把家業和女人都讓給了我,李尋歡的心裡沒有了負擔,可是江湖都傳遍了,我龍嘯雲一輩子都活在你李尋歡的陰影之中,結果我龍嘯雲反而成了小人。林詩音也不愛我,我婚姻不幸福,在江湖上也沒什麼好名聲,你輕鬆了,我心裡壓力大了,我不殺你殺誰呀!我不把你弄死,我這口氣出不來,只有你死了,我心裡才能平衡。

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為什麼會產生大恩如大仇的心理

1、自己不夠強。施恩者想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結果由於自己不夠強大,事情沒有辦好,對方還反過來抱怨施恩者。

2、對方不夠好。受恩者本身人品就不怎麼樣,施恩者幫助受恩者是好心,他反而不知道感恩,還覺得是施恩者的問題。

3、交情不夠深。施恩者和受恩者的交情並不是那麼深,施恩者只是由於自己好心想要幫助施恩者,結果事情沒有辦好,受恩者還怪起施恩者來。

4、事情有點大。事情超出了施恩者的能力範圍之內,沒有辦法幫助受恩者解決問題,結果受恩者覺得是施恩者的問題。

我們在生活中怎麼去施恩

世間從來不缺忘恩負義的人,也從來不缺恩將仇報的故事。

農夫與蛇的故事不只出現在童話中,中山狼也常常化形成人,行走世間。試看世人所謂“升米恩鬥米仇,久恩成仇”,都是幫人卻惹禍上身的血淚教訓。

可知幫助別人是門學問,一著不慎便要引火燒身。

【1】等價交換

為什麼要等價交換?或許很多人不理解,好像這成了買賣一樣,施恩還要等價交換,這像什麼了?

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華羅庚

可我們始終要記得一句話;大恩如大仇,幫多了次數並不一定一件好事情。

在電影《芳華》男主劉峰,文工團裡的活雷鋒,對每個人都無私幫助,可是大家感激回報麼?

不,久恩必成仇。

那些被劉峰幫助過的人,從習以為常到冷眼相待,從背後嘲笑到落井下石,甚至在他最艱難的時候,在他心上踩上一萬隻腳。

為什麼會這樣?幫助人卻得到這樣的下場,或許很多人憤憤不平,可是反過來想過那些受恩人心裡是怎麼想的?

對你施恩是好事情,可是久了就會讓受恩者成為一種心理負擔,適當的等價交換,誰也不拖欠誰的,受恩者不會感到有任何的虧欠,心裡上也不用揹負任何負擔。

【2】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嚥,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居里夫人

這故事說明了什麼?對於施恩者來說,你想要幫助受恩者與其把魚給他,還不如把釣魚的本領教給他,這樣對兩個人都有好處。

一味的給受恩者魚的話,這樣久而久之會養成他的不良習慣,要是哪天不給他魚的話,他反過來還要怨恨施恩者。

【3】施捨不要過度,要有底線。

《我不是藥神》裡的程勇為了掙錢從印度搞來了仿製藥格列寧,在小飯館裡,各個群主也程勇的力爭下,也都願意摘下口罩以誠相待,因為眼前這位可能是他們的“救世主”。而對於呂受益、思慧、黃毛、牧師而言,程勇不僅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還讓他們有了豐厚的收入。呂受益的妻子在家宴上,把葷菜調換到了程勇跟前,又滿含熱淚的、虔誠的直視著程勇的眼睛,敬了程勇一大杯酒。

當到吃火鍋散夥的那一幕,當聽到主角程勇不再走私低價藥時,那幾個白血病合夥人的表現。其中只有神父對程勇鞠了一躬,其他的要不默然離去。

他們都忘記了要不是程勇他們能有那麼好的日子麼?他們也忘記了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

還有張長林,張長林拿到代理權之後,把藥價抬到了一萬。與正版藥的四萬相比,對於很多患者來說,一萬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張長林後來把藥價抬到了兩萬。

病友把張長林舉報了,你不讓我有藥吃,我就讓你坐牢。他們都忘了,張長林也救過他們的命。就像張長林自己說的那樣,他有什麼錯,他好歹也救過幾百條生命。

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裡就得到那裡。——堂恩

施恩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可是當施恩被當成了思想的負擔,那就不好了,所以當我們要施恩的同時要考慮適當的方式和方法,要考慮到受恩者的心裡,不要讓他有太大的壓力,否則大恩必成大仇。

供你參考。


南京陳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自古大恩如大仇,這句話是否有點過了?個人以為不是說過了,是表達的有點含糊,容易產生誤解。中國人愛憎分明,恩怎麼又能等同於仇呢?更何況是大恩!

大恩如大仇,有一個適用的範圍:那就是當甲人施大恩於乙人,乙人迫於一種壓力,對甲人存迴避的心理,如同迴避仇人一般。

大恩如大仇,這是中國人於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闢的至理名言。小恩小惠如家常便飯,施之者輕鬆,受之者從容,故而一團和氣有恩有報。而大恩則不然,施之者居高臨下,受之者心有慼慼,均知恩重如山報之不易,長久則成為雙方的負擔。但凡朋友往來,誰不希望人敬一尺?起碼也要平等,誰願意見一個自己先矮三分的故人?如此,避大恩人有如避大仇人。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是如果你暫時甚至永久都拿不出湧泉哪怕是滴水回報,則又當如何?只有無顏相對,避之惟恐不及。更有甚者望恩人在眼前永遠消失,於是大恩即成大仇。古之高風亮節之人,施恩不望報,常常舉家歸隱或遠遷,以免相見之尷尬。

恩就是恩,施恩不圖回報是大節。受恩者牢記恩情司機回報是品格。有力報則報,無力報則心報,不該逃避如仇也!


石丞子


不為過!“一粒米養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一個仇人”也是真實的寫照,對人好不能太過,否則你就成了他的依賴,甩都甩不掉,如果真的甩掉了,他再貼上來的時候就不是泥巴,而且一把鋒利的插向你後背的匕首,朋友如此,親人也是如此,所以任何情感都要保持距離,靈活適度,感情才會更加穩固和持久!


聊天哥哥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要論最大恩惠莫過於救命,可佛並沒有要你報答的意思,只是為了修行。由此之見“自古大恩如大仇”只是某些人的性格的問題,也就是某些人想多了,才造成心靈上的扭曲,別人對自己有天大的恩典,見了面老覺得短人傢什麼,無以臉面見人,才日久生恨。

但是君不見俗話說的更好:“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慼慼。”“大恩不言謝”所以還是自己想開為好,別人對自己有天大的恩惠,不要總掛在心上,就是說一旦恩人有事儘量幫助他就好,千萬不可以因愛生恨,那樣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哪個恩有父母的生養之恩大?要像“自古大恩如大於仇”那麼說,要和父母結仇嗎?

綜上所說,顯然這個“自古大恩如大仇”是有偏見的。應當“滴水之恩 當湧泉相報”才對。




漢語言故事常


施恩勿念,受惠莫忘。這是君子應該保持的理念。

現實情況往往是:幫助或者救助過別人的,往往自我誇耀,甚至一再提醒承受過恩情的人。承受過恩情的人再怎麼償還,甚至稍有違逆意見,就被指責為“忘恩負義”。“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本來是受惠者的自我要求,結果卻成了施恩者對受惠者的硬性期望或者要求。最後施恩者覺得沒還完,受惠者覺得還不夠,往往最後成了仇人。剛開始如膠似漆,好成一個人,到後來相看兩厭,解不開的疙瘩情仇。

這也是“最難還的是人情”的來源,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自己拮据或者困苦也要立刻了結人情的原因。因為有的恩情不是突然發生的,往往是一件件小事積累出來的,漸漸的“我幫的你多,你回饋的少”就會由量變產生質變。這也是真正有見識、有德操的人為什麼會有“防微杜漸”觀念的原因之一。有便宜、好處不賺,不是傻,恰恰是有先見之明。貪、巧之功,天不佑也。不抱僥倖心理,不貪多據得,不避難就譽,踏踏實實做人做事,才能睡安穩覺。

有些機會不能抓,即便是再好;有些事不能做,即便是再前程似錦;有些人不能依靠,即便是再富貴親近。


久住青山Lee


一點不過,大恩大仇,告訴你什麼?

就是告訴你一定要報。如果不報,不配為人。

人從生到死就是來的乾淨,去得也乾淨。那才叫走得安心。


月亮林地的鵪鶉


“自古大恩如大仇”這句話是有點過了,是在走了一個極端。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講究有恩必報與恩怨分明,“恩”和“仇”是相互對立的兩面,恩將仇報為社會所不容,有仇不報並非君子。而有恩不報的話,就會激起全社會的鄙視與唾棄,堪比小人。

我們對別人施恩的時候,有時候很容易,可能有時只是舉手之勞而已。而對於受恩者來講,得時刻記著別人的恩情,時刻想著去回報,不僅時時地感覺低恩人一頭,有的恩情也許盡其所有,窮極其一生也難以報答,這樣的恩情恩便成了揮之不去的夢魘和難以擺脫的緊箍,長期以往便會心理失衡。輕者,與恩人老死不相往來;嚴重者甚至希望恩人在人間消失,如此大恩逐漸演變成了大仇。

在唐代就出現過“大恩如大仇”的這麼一個經典故事:

唐朝有個嶺南節度使,名叫李勉,在開封尉任上時,曾放走了一個囚於獄中的刺客。數年後,李勉客遊河北,偶然遇到這位當年的囚徒。故囚見到當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說將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並私下和結髮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報德?”妻子說:“償還千匹可乎?”故囚說,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報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說:“兩千匹可乎?”故囚仍然搖頭,說,還不夠。妻子就說:“若此,不如殺之!”幸得此家僕人密告,李勉才免於一死。

很難想象故囚妻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你不報恩也就算了,人家又沒逼你,因何非要殺了恩人呢?

在古龍的作品《多情劍客無情劍》中也有類似的橋段。文中龍嘯雲對李尋歡有一段關於“大恩如大仇”的經典獨白:

你以為你痛苦嗎?你把心上人讓給我,這種施恩的高尚感會減輕你的痛苦。而我則比你痛苦得多,我搶了你的人,而她卻不愛我,別人都知道是你把她讓給我的,我成了小人,卻得不到幸福,還要承你的恩,我只有殺了你,才能從痛苦中解脫!

如此種種的恩將仇報的行為令人歎為觀止,實在是為人所不齒,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提倡,一定要唾而棄之。俗話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當我們沒有湧出泉來的能力,甚至連一滴水都無以回報時,來日方長,一顆感恩的心得保留。退一步講,我們寧可做一個有恩不報的小人,也不能去做一個恩將仇報的惡人。

但是這個問題反過來也值得施恩者們來反思。自古高風亮節之人,施恩從來不含雜念,在對別人施恩的時候從沒想著要別人回報。

春秋時期著名的介子推就為人們做了楷模,他在重耳危難時期忠貞不二,甚至割大腿肉讓其裹腹。當重耳得勢做了晉文公後,介子推以“不貪天之功”為由拒絕報恩,與老母親不惜被燒死在綿山。他就認為重耳的成功是天意,是大勢,就算沒有他們這些輔臣,人家也會成功。這就是介子推的人生大智慧,他不接受回恩,不只是在避世,也是在避禍。反觀歷朝歷代多少能臣能士居功自傲,不明事理而遭殺身之禍者比比皆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對別人施恩時也要當做一件善事來做,遵從自己本心即可,不要時時把對別人的好掛在嘴邊,更不能以此來要挾或羞辱對方,而使別人難堪與尷尬,否則容易使雙方關係走向不好的一面,不但自己會感到失落與失望,我們恩公的形象也會在對方眼裡大打折扣。

綜上,我們做人,不論是施恩者還是受恩者,一定要有善良之心與懷德之志。


老武小侃


實際是雙方心態能力的問題,施恩者若圖回報,就會出問題,施恩本身就是幫助弱者成長或成就的問題。讓弱者求回報必然不對等或不滿意。接受者若養成被動接受而沒有自我約束的習慣。就會把施恩者當成羔羊和供體,強行改變別人會激發別人的罪惡,做出影響雙方意願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